遼朝時,女真受壓迫。北宋末年,完顏阿骨打帶領女真建金朝,滅北宋。可金朝後期政治腐敗,內鬥不斷,還欺壓蒙古,遭蒙古反擊。加上和南宋長期戰爭,1234 年被蒙古和南宋聯合滅掉。


    金朝亡後,女真人在東北生存繁衍。明朝時,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等,明朝設衛所管理。蒙古滅金時,女真人遭屠殺,血統不純,文字語言失傳。


    努爾哈赤出現後,決心統一女真各部。他憑借軍事才能,征服各部落。1616 年稱汗,建立後金。後金崛起是因為明朝末年腐敗,對東北管理鬆懈,而努爾哈赤善於用人,重視軍事和經濟發展。


    後金與明朝矛盾加劇,不斷攻擊明朝邊境。明朝內憂外患,無力應對。後金逐漸強大,最終給明朝沉重打擊。加上明朝內部農民起義,明朝走向滅亡。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自此,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憤然發布“七大恨”,對明朝正式出兵。後金八旗軍隊雖悍勇,但與明朝駐守撫順的軍隊相比,實力仍有差距。


    明朝派遣數倍於八旗軍的增援部隊奔赴撫順。此時的後金,側翼還麵臨著尚未征服的葉赫部落的威脅,形勢頗為嚴峻。


    後金之主努爾哈赤深知,若不解決葉赫部,始終如芒在背。於是,他果斷揮軍進攻葉赫部。葉赫部驚慌之下,向明朝鎮守總兵馬林求救。馬林雖率部迴應,但葉赫部在這場戰爭中仍大傷元氣,幾乎失去了對後金的威脅能力。


    時任遼東經略的楊鎬見局勢緊張,遣使前往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態度強硬,斷然拒絕。這一拒絕,如同導火索,直接引發了一場震驚天下的大戰——薩爾滸之戰。


    大戰前夕,明朝方麵精心謀劃部署,占據輿論優勢。楊鎬先遣使“勸和”,待努爾哈赤拒絕後,明朝便有了出兵的正當理由。


    如此一來,明朝可打著正義之師的旗號出征,對朝鮮、蒙古部盟以及那些搖擺不定的女真部落產生極大的影響,有望拉攏他們共同對抗後金。


    作戰部署周密。明朝作戰部隊兵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進軍。四位晚明名將分別率領一路大軍,此外,還有部分蒙古部盟和少數女真部落派兵支援。不僅如此,明朝還留有官秉忠所部駐守遼陽,作為戰略機動部隊;李光榮所部駐守廣寧,保障進攻道路安全和後勤;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


    作戰方針理性。兵分四路,意在有效斬斷後金軍隊的後撤、後援以及戰略機動意圖。若四路大軍能同時抵達赫圖阿拉城下,後金軍隊將不得不分兵防禦,那時明朝則有勝算。


    戰爭的進程卻未能如明朝所願。四路大軍未能按計劃同時抵達目的地,反而各自為戰。後金軍隊抓住戰機,逐個擊破。薩爾滸之戰,最終以後金的勝利告終。


    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愈發緊張。後金軍隊乘勝追擊,不斷擴大勢力範圍。明朝則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堂之上,黨爭不斷,官員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爭鬥不休,無暇顧及遼東戰事。


    轉眼間,到了天啟年間。天啟帝在位時,遼東戰事依然膠著。


    天啟七年,天啟帝駕崩。由於天啟帝無子,其弟朱由檢即位,為崇禎帝也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


    朱由檢於萬曆年(1611 年 )出生於北京紫禁城,其生母劉氏去世時,朱由檢年僅五歲,之後由李選侍和另一位李選侍撫養,居住在慈慶宮。


    天啟二年(1622 年),朱由檢受封信王。天啟五年(1625 年),明熹宗下詔為朱由檢挑選王妃,並於次年下令修建信王府。天啟六年(1626 年),張皇後選定大興縣民女周氏為信王妃。之後,朱由檢從宮中搬出,前往信王府居住。天啟七年(1627 年)二月,朱由檢迎親成婚。


    天啟七年(1627 年),明熹宗重病,召朱由檢入宮覲見,對他說“吾弟當為堯舜”,並囑托他善待張皇後,委用魏忠賢。朱由檢入宮囑托,有傳位之意。


    皇後張嫣是一位端莊賢德、正直勇敢的女性。容貌豔麗,身材豐腴,精通書史。她在天啟朝混亂的局勢中始終保持清醒。生母早逝,從小肩負起照顧妹妹的重任,堅持學習女紅和史書,可謂德才兼備。


    她沒有仗著美貌魅惑朱由校,而是時常勸諫,也不要整日沉迷於做木工而怠慢國事。她看不慣魏忠賢和客氏的行徑,常借皇後的身份警示或懲處客氏,因此遭到客氏和魏忠賢的忌恨與報複。


    天啟三年,張嫣懷孕時遭客氏與魏忠賢陷害流產,導致不能生育,此後她仍盡力勸說朱由校遠離魏忠賢。


    朱由校病危時,客氏安排懷孕的宮女進入後宮,妄圖以假皇子繼承皇位,張嫣識破陰謀並極力規勸朱由校傳位給朱由檢,在朱由檢繼位一事上出了不少力。


    朱由檢即位後,尊她為“懿安皇後”。明朝滅亡後,張嫣自縊而亡。


    她的賢德和勇氣受到後人的敬佩,在百姓中也有著極好的聲望。例如,李自成的部將李岩攻入北京後,第一個要保護的就是張嫣,令宮女扶她上座,行九拜之禮,並令人護衛。


    雖然張皇後並非朱由檢的生母或養母,但在皇家禮法和維護皇室尊嚴方麵,善待皇後是一種必要的政治姿態和道德責任,有助於穩定宮廷秩序和朝廷局勢。


    朱由校逝世後,魏忠賢等人秘不發喪,等到第二天才向眾臣宣布消息,並派太監塗文輔等人迎接朱由檢入宮。朱由檢十分謹慎,在袖中藏食物入宮,不敢食用宮中的食物。


    晚上,他秉燭獨坐,看到一個宦官佩劍經過,便叫來這個宦官,許諾給他賞賜,把劍留在自己的桌上。深夜,朱由檢聽到宮中巡夜人敲梆的聲音,便傳令光祿寺,命光祿寺準備酒食,賞賜給巡夜人,眾人歡唿。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檢即位,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崇禎元年。九月,追諡生母賢妃為孝純皇後,冊封周氏為皇後。


    魏忠賢(1568 年 - 1627 年 12 月 11 日),河間肅寧人,本叫魏四,是當地無賴。萬曆年間入宮,改名李進忠,天啟初年恢複魏姓,被天啟帝朱由校賜名忠賢。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魏忠賢與明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深受寵信。他雖不識字卻被任命為司禮秉筆太監,清除異己,打壓迫害正直之士,與東林黨展開黨爭,成功後大肆迫害東林黨人。


    眾多官員為求自保或晉升紛紛討好奉承,他被稱為“九千歲”。其黨羽眾多,勢力遍布朝廷上下。魏忠賢還在稅收上壓榨百姓,使明朝統治腐化加重,激化階級矛盾,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軍事邊防,加快明王朝的傾覆。


    崇禎帝即位之初,政權被閹黨把持,當時的內閣輔政大臣如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等人,要麽諂附魏忠賢而上位,要麽得到其奧援。


    崇禎帝深知魏忠賢閹黨勢力的危害,決定鏟除以鞏固政權。即位之初,他不動聲色,表麵尊重魏忠賢及其黨羽以穩定局勢,暗中觀察並收集罪證。


    天啟七年(1627 年)十月以來,大臣陸澄源、錢嘉征等人陸續向魏忠賢發起彈劾,列舉了魏忠賢的十條罪狀。魏忠賢得知後,在朱由檢麵前哭訴,朱由檢命內侍當庭朗讀錢嘉征的奏狀,讓魏忠賢跪著聆聽,魏忠賢十分恐慌。


    之後,魏忠賢以生病為由,請求辭職,朱由檢批準他迴家養病。其後,朱由檢將魏忠賢貶謫至鳳陽(今安徽滁州附近),又以其身邊多有身帶兵刃的亡命之徒、疑其有反叛之心為由,將其逮捕至京,魏忠賢得知後,自縊而死。朱由檢又逮捕其黨羽,或處以死刑,或發配充軍,鏟除了閹黨勢力。


    崇禎元年(1628 年),崇禎帝舉行枚卜大典,增補了錢龍錫、楊景辰、來宗道、李標、周道登和劉鴻訓六位內閣大學士。其中李標、錢龍錫和劉鴻訓算是清流人物。後來,隨著閹黨勢力清除,原內閣成員如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等人先後去職。李標曾擔任首輔,後韓爌複出,李標主動謙退。韓爌是明末政壇重要人物,四朝元老,三朝輔臣,兩度出任首輔。


    崇禎帝在位期間,麵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為了迎擊後金,崇禎元年(1628 年),朱由檢將袁崇煥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命他率兵前往遼東前線,抗擊後金。


    崇禎二年(1629 年)十月,後金大汗皇太極南下進犯,兵臨北京城下,朱由檢命袁崇煥率兵迴防,守衛京師。但不久,大臣溫體仁上書彈劾袁崇煥通敵,朱由檢信以為真,再次召見袁崇煥,責問他擅殺毛雲龍、戰事不利等事,命錦衣衛將他逮捕,其後又判處袁崇煥死刑。


    崇禎年間,由於小冰河期發展至高峰,導致幹旱、蝗災頻繁,糧食歉收,造成了“民窮財盡”的局麵。


    西北地區和中原受災尤為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叛軍四起。朱由檢曾采取多種措施試圖緩解旱災,崇禎三年(1630 年)四月,因天久大旱,朱由檢搬至文華殿居住吃齋,並命百官修身反省。


    崇禎七年(1634 年),減免了登州(今山東蓬萊)和萊州(今山東萊州)兩個受災地區的欠繳賦稅,又向陝西、山西發放錢幣,賑濟災民。此外,朱由檢還多次在宮中祈雨,但他的措施未能改變全國多年災荒的頹勢。


    據史料記載,崇禎年間,江南地區的賦稅增加了三成,而北方災區的賦稅更是翻倍。另一方麵,朱由檢削減了宮廷的開支,甚至連自己的用度也盡量節省。然而,這些努力對於龐大的軍費開支來說隻是杯水車薪。


    朱由檢多次調整部署。他曾大力支持孫傳庭組建新軍,期望能一舉平定農民起義。孫傳庭在陝西練兵,一度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多次擊敗李自成的部隊。但由於朝廷催戰,孫傳庭倉促出兵,最終兵敗身亡。


    在朱由檢可謂是舉棋不定。他先是重用袁崇煥,給予其極大的權力和信任。袁崇煥曾許下“五年平遼”的豪言壯語,但卻因擅殺毛文龍等事引發爭議。當後金兵臨北京城下時,袁崇煥又被懷疑通敵,最終被朱由檢處死。此後,朱由檢又相繼任用洪承疇、楊嗣昌等將領,但都未能徹底解決邊患和內亂。


    在處理與大臣的關係上,朱由檢時常表現出急躁和多疑。當周延儒提出一些應對策略時,朱由檢一開始大力支持,但一旦策略未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便對周延儒心生不滿。


    崇禎十年(1637 年),皇太極派清軍入侵。盧象升曾立戰功,如活捉高迎祥等。朝廷內部主戰與主和分歧大,盧象升雖名義總督天下兵馬,實際僅指揮 1 萬兵馬,友軍不配合,朝廷支援也不力。


    1638 年 12 月中旬,盧象升在巨鹿蒿水橋被清軍包圍。他親自率親兵以大炮、弓箭與清軍死戰,彈盡箭絕後,拒絕突圍建議,拿起長劍衝入敵陣,格殺 20 奪名清軍後,率 20 餘人衝向清軍軍陣,最終壯烈殉國,年僅 39 歲。盧象升之死使明朝北方防線削弱,加速了明朝衰落。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在穀城再度揭竿而起。此前,張獻忠曾接受明朝招撫,毅然決定重新起兵。他振臂一唿,無數飽受苦難的百姓紛紛響應,其勢力如燎原之火般迅速擴大。


    得知張獻忠起兵後,崇禎皇帝朱由檢心急如焚,急忙調兵遣將前去圍剿。然而,此時的官軍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銳氣。連年征戰讓他們疲憊不堪,軍餉時常拖欠,待遇極差,士氣極度低落。麵對張獻忠的軍隊,他們雖人數眾多,卻難以形成有效的圍剿。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氣勢如虹地攻破了洛陽。洛陽城中的福王朱常洵,這位過著奢華生活的藩王被李自成處死。福王的財富堆積如山,李自成的軍隊獲得了大量的糧草和巨額財富。這一勝利猶如一劑強心針,讓李自成的實力大增。


    福王的奢靡與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鮮明對比,李自成此舉大快人心,也吸引了更多走投無路的百姓加入他的起義隊伍。有了充足的糧草和財富,李自成的農民軍如虎添翼,成為了明朝統治的巨大威脅。


    崇禎十五年,鬆錦之戰拉開帷幕。洪承疇率領的明軍主力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對明朝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鬆錦之戰中,明朝在戰略決策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各部隊之間配合不力;後勤補給困難重重,士兵們常常餓著肚子打仗。而清軍則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大。最終,明軍在這場戰役中一敗塗地,更加陷入了絕境。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強大,直逼北京。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起義軍攻入城中,崇禎在宮中撞鍾召集群臣,但無一人上朝,他明白自己已走投無路。


    於是,崇禎穿上藍色道袍,命皇後與嬪妃自盡。他帶著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今北京景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懸綾自盡,享年34歲。王承恩隨後也在對麵一棵海棠樹上自縊殉主。


    據《明史》記載,在崇禎的懷中夾有遺詔,上書:“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的遺體被起義軍找到後,由昌平州吏趙一桂主持喪儀。趙一桂東拚西湊,最後以募捐來的二百二十六兩白銀,將崇禎與皇後周氏的遺體一起葬入皇貴妃田氏的陵寢。


    清朝建立後,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為收買人心,將田妃墓改名為“思陵”,並於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旨以禮改葬崇禎皇帝,並開始營建思陵地上建築。


    在順治帝的命令下,思陵地上建築的修建才勉強完成,不過“明樓、享殿之製未大備”。順治十六年(1659年),對思陵進行了再次修繕,將崇禎皇帝重新入葬,並改諡為“莊烈湣皇帝”。


    朱由檢在位 17 年,他將亡國歸因於“諸臣誤朕”。後世學者多對朱由檢的勤於政事和勤儉節約進行了肯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