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於公元 1425 年即位,公元 1435 年去世,在位 11 年。
公元 1426 年,朱瞻基下令對全國官員進行大規模的清查。在這次清查中,發現了許多隱藏在暗處的貪汙案件。
其中,劉觀之子劉輻仗著父親劉觀的權勢,在地方任職期間利用職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朱瞻基得知後,怒不可遏,不僅將劉輻革職查辦,還下令抄沒其全部家產,用於救濟當地的貧困百姓。這一舉措讓百姓拍手稱快,也使得官場風氣有了明顯的好轉。
劉觀案成為了明朝貪腐官員的典型案例,朝廷上下為之震動,官員們無不心生敬畏。
劉觀一生經曆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這四位皇帝。
洪武十八年(1385 年),劉觀考中進士,初任太穀縣丞,因治理出色獲舉薦為監察禦史,開啟晉升之路。
洪武末年,劉觀入獄後獲釋,任嘉興知府時開始受賄。
永樂元年(1403 年),劉觀被重新啟用,曆任多職,官運亨通。永樂六年升任禮部尚書,後與刑部尚書呂震換職。
朱高熾即位後,劉觀兼任太子賓客,又加太子少保,能領兩份俸祿。然而,權力和財富的增加讓他的貪欲愈發膨脹。
在一次地方官員的考核晉升中,有兩位能力相當的官員競爭同一個重要職位。其中一位官員按照正常程序提交政績和施政方案,而另一位官員則暗中給劉觀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劉觀收受了賄賂後,全然不顧公正原則,將職位給了行賄的官員。
朝廷修建某項水利工程時,劉觀虛報工程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費用。原本隻需十萬兩銀子的工程,他上報了二十萬兩,從中克扣了十萬兩據為己有。導致工程質量不佳,竣工不久就出現了問題,影響了周邊百姓的農田灌溉。
劉觀縱容自己的親屬在當地壟斷某項重要商品的貿易,打壓其他商人,強迫百姓隻能從他們那裏高價購買,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雖被朱高熾譴責但未影響仕途,還參與過北巡和征討羌族,迴師後被貶為刑部吏員。永樂十三年官複原職,晉升為都察院左都禦史。
宣德三年(1428 年)六月,朱瞻基向大臣詢問貪腐緣由,楊榮指出劉觀是罪魁禍首。
朱瞻基先派劉觀巡視河道,任命顧佐為右都禦史。隨後禦史紛紛彈劾劉觀父子貪贓枉法,朱瞻基大怒,逮捕他們。劉觀起初辯解,朱瞻基出示證據後他認罪。
最終,在楊士奇、楊榮求情下,朱瞻基饒劉觀不死,將其子劉輻貶戍遼東,劉觀隨之前往,最終客死遼東。
宣德元年(1426 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謀反叛亂。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一直對未能繼承皇位心懷不滿。此次叛亂,他糾集黨羽,企圖奪取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朱瞻基在得知朱高煦叛亂後,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果斷的決策能力,他迅速集結軍隊,率領大軍奔赴樂安親征平叛。
朱高煦企圖以樂安城堅固的城防抵禦朝廷大軍,然而,麵對朱瞻基率領的精銳之師,他的抵抗顯得無力。
最終,朱高煦見大勢已去,被迫出城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及其同黨押解迴京,朱高煦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至此,叛亂得以迅速平定。
至此加強皇權,強化了禦史的監察職能,使監察工作能滲透到各個領域,淘汰了大批不稱職的官員,還正式將“巡撫”職務製度化,解決了地方平級部門之間互不協調的問題。
公元 1427 年,朱瞻基下旨召迴駐紮在安南(今越南)的明軍,結束了明朝對安南的長期統治。在此之前,明朝在安南的統治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為明朝的一個沉重負擔。朱瞻基的這一決策,使明朝得以從這一困境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處理國內事務。
公元 1428 年左右,朱瞻基通過重建兵員花名冊等措施來整頓軍事。嚴厲打擊了軍隊中吃空餉以及軍官侵吞士兵口糧等腐敗現象。當朱瞻基左右大力整頓軍事之時,張輔這位傑出的將領,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為明朝的穩定立下赫赫戰功。
張輔,(1375 年—1449 年),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乃河間王張玉之長子。
張輔早年便隨父投身於靖難之役。公元 1399 年,燕王朱棣起兵,張輔父子跟隨朱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在這場關乎皇位歸屬的戰爭中,張輔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朱棣登上帝位後,張輔因功被封為新城侯。
永樂四年(公元 1406 年),張輔以右副將軍之職隨成國公朱能征討安南。在戰爭進程中,朱能不幸病逝,張輔毅然接任主帥。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率領大軍接連攻克多邦城、東都、西都等重要城池。其戰術運用精妙,軍隊紀律嚴明,令敵軍聞風喪膽,叛軍紛紛歸順。
次年,即公元 1407 年,張輔展現出堅定的決心和高超的戰略智慧,成功擒獲安南叛亂者黎季犛父子,一舉將安南城池全部收歸朝廷。此次勝利意義重大,不僅穩定了明朝在該地區的統治,還彰顯了明朝的國威。張輔因這一赫赫戰功被封為英國公,並被賜予世襲誥券,這是對他功績的高度認可和榮耀褒獎。
永樂七年(公元 1409 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期間,交趾地區叛亂頻發。張輔三次臨危受命,平定交趾叛亂。他深入了解當地地形和敵軍情況,製定出針對性的戰略。明朝軍隊一次次擊敗叛軍,鞏固了明朝在交趾地區的統治。
張輔還注重鞏固邊防,增設衛所,留兵駐守。他精心部署防禦工事,合理安排兵力,使得交趾地區的防禦體係更加完善。這些衛所不僅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的侵擾,還為當地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張輔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親征漠北。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智慧,為明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他準確判斷敵軍動向,靈活調整戰術,與其他將領密切配合,一次次擊退蒙古軍隊的進攻。
仁宗繼位後,張輔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他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被封為太師。不久後,張輔掌管經筵事務,監修實錄,展現出他不僅在軍事上有卓越才能,在文化和曆史方麵也有著深厚的造詣。
宣德元年(公元 1426 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張輔毫不猶豫地隨明宣宗出征,為平定叛亂發揮了關鍵作用。
宣德四年(公元 1429 年),張輔被解除兵權。明宣宗朱瞻基出於對中央集權和朝廷內部權力架構調整的需要,對一些手握重權的將領進行權力的重新分配。
雖然張輔被解除了兵權,但朝廷為表尊重,加授他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等榮譽職位。
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張輔隨英宗親征瓦剌叛亂。此次出征遭遇了土木堡之變,明軍遭受重創,張輔也在這場戰役中英勇陣亡,享年七十五歲。
次年,即公元 1450 年,張輔被追封為定興王,諡號忠烈。這一榮譽充分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績和忠誠。
《明史》對張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張輔性情剛毅有膽識,治軍嚴謹,軍令之嚴明仿佛山嶽,三次平定安南,威名遠揚。曆任四朝為官,與帝室聯姻,行事小心謹慎,輔佐政務。著有《張輔集》,今已亡佚。《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二十餘年中,海內外局勢穩定,張輔是重要的功臣。”
張輔的一生,是充滿榮耀與忠誠的一生。他在戰爭中所展現出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使他成為明朝曆史上的傑出將領。他的每一次征戰,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為了百姓的安寧和幸福。
朱瞻基時期的海外貿易規模和頻率大幅減少,明朝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朱瞻基叫停航海的主要原因是其耗費巨大,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棣連年征戰,國庫已經空虛,甚至出現了農民起義的現象。而鄭和下西洋七次,主要是政治和外交活動,並非以海外貿易為主,雖然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友好關係,但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大量的實際財富。
在朱瞻基在位時,明朝還是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航海。1433 年 6 月 29 日,62 歲的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裏。
鄭和去世,朱瞻基曾悲痛萬分,親令禮部侍郎南下應天,迎接鄭和靈柩,並將他歸葬牛首山。
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交流和聯係,也展示了明朝在航海領域的強大實力和技術水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此後明朝放棄了海外,在海外貿易方麵實施了戰略收縮。 沒有強烈的海權意識,也不以殖民掠奪為目的,其推崇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海外貿易難以持續大規模地發展。
朱瞻基重新組織財政,推行一係列的減稅和救濟政策。
公元 1426 年,朱瞻基頒布“墾荒免稅令”,據《明史》記載,僅在這一政策推行後的兩年內,全國新增墾田麵積就達到了數百萬畝,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大量荒地得以開墾為農田。規定新開墾的土地免稅三年,
下達“水利建設令”,加大對水利設施修繕和新建的投入,在江南地區,疏通了多條淤塞的河道,使得灌溉麵積增加了數十萬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河道,興修水利工程,保障了農田的灌溉,大幅增加了可耕種土地的麵積。
據曆史記載,在朱瞻基統治時期,全國範圍內開墾的荒地數量大幅增加,糧食總產量顯著提高。多地糧倉充盈,尤其是在傳統的農業產區,豐收之年糧食儲備豐富。
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北方的直隸地區,糧倉充盈,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社會穩定繁榮,為明朝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令清查全國的屯田情況。將被侵占的屯田歸還軍隊。加強了對軍屯的管理,為國家的軍事後勤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南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水災,洪水淹沒了大片農田和村莊。朱瞻基迅速派遣官員攜帶大量的救濟糧款趕赴災區,下令興修水利,以防災患再次發生。
公元 1433 年,北方邊境局勢緊張,蒙古部落時有騷擾。他專款修繕了長城的部分地段,增強了防禦工事。保衛了邊境的安寧。
朱瞻基在位期間重視文化事業,組織倡導編纂古籍,參與《明宣宗實錄》的編纂工作外,他還製《猗蘭操》賜給廷臣,諭以薦賢為國之道。
公元 1435 年,朱瞻基因病去世。享年38歲。在這 11 年裏,朱瞻基與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密切合作。
楊士奇為他出謀劃策,處理政務;楊榮在軍事決策上提供支持;楊溥則協助管理內政。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仁宣之治”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采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係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的盛世局麵。
公元 1426 年,朱瞻基下令對全國官員進行大規模的清查。在這次清查中,發現了許多隱藏在暗處的貪汙案件。
其中,劉觀之子劉輻仗著父親劉觀的權勢,在地方任職期間利用職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朱瞻基得知後,怒不可遏,不僅將劉輻革職查辦,還下令抄沒其全部家產,用於救濟當地的貧困百姓。這一舉措讓百姓拍手稱快,也使得官場風氣有了明顯的好轉。
劉觀案成為了明朝貪腐官員的典型案例,朝廷上下為之震動,官員們無不心生敬畏。
劉觀一生經曆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這四位皇帝。
洪武十八年(1385 年),劉觀考中進士,初任太穀縣丞,因治理出色獲舉薦為監察禦史,開啟晉升之路。
洪武末年,劉觀入獄後獲釋,任嘉興知府時開始受賄。
永樂元年(1403 年),劉觀被重新啟用,曆任多職,官運亨通。永樂六年升任禮部尚書,後與刑部尚書呂震換職。
朱高熾即位後,劉觀兼任太子賓客,又加太子少保,能領兩份俸祿。然而,權力和財富的增加讓他的貪欲愈發膨脹。
在一次地方官員的考核晉升中,有兩位能力相當的官員競爭同一個重要職位。其中一位官員按照正常程序提交政績和施政方案,而另一位官員則暗中給劉觀送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劉觀收受了賄賂後,全然不顧公正原則,將職位給了行賄的官員。
朝廷修建某項水利工程時,劉觀虛報工程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費用。原本隻需十萬兩銀子的工程,他上報了二十萬兩,從中克扣了十萬兩據為己有。導致工程質量不佳,竣工不久就出現了問題,影響了周邊百姓的農田灌溉。
劉觀縱容自己的親屬在當地壟斷某項重要商品的貿易,打壓其他商人,強迫百姓隻能從他們那裏高價購買,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雖被朱高熾譴責但未影響仕途,還參與過北巡和征討羌族,迴師後被貶為刑部吏員。永樂十三年官複原職,晉升為都察院左都禦史。
宣德三年(1428 年)六月,朱瞻基向大臣詢問貪腐緣由,楊榮指出劉觀是罪魁禍首。
朱瞻基先派劉觀巡視河道,任命顧佐為右都禦史。隨後禦史紛紛彈劾劉觀父子貪贓枉法,朱瞻基大怒,逮捕他們。劉觀起初辯解,朱瞻基出示證據後他認罪。
最終,在楊士奇、楊榮求情下,朱瞻基饒劉觀不死,將其子劉輻貶戍遼東,劉觀隨之前往,最終客死遼東。
宣德元年(1426 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今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謀反叛亂。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一直對未能繼承皇位心懷不滿。此次叛亂,他糾集黨羽,企圖奪取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朱瞻基在得知朱高煦叛亂後,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果斷的決策能力,他迅速集結軍隊,率領大軍奔赴樂安親征平叛。
朱高煦企圖以樂安城堅固的城防抵禦朝廷大軍,然而,麵對朱瞻基率領的精銳之師,他的抵抗顯得無力。
最終,朱高煦見大勢已去,被迫出城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及其同黨押解迴京,朱高煦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至此,叛亂得以迅速平定。
至此加強皇權,強化了禦史的監察職能,使監察工作能滲透到各個領域,淘汰了大批不稱職的官員,還正式將“巡撫”職務製度化,解決了地方平級部門之間互不協調的問題。
公元 1427 年,朱瞻基下旨召迴駐紮在安南(今越南)的明軍,結束了明朝對安南的長期統治。在此之前,明朝在安南的統治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為明朝的一個沉重負擔。朱瞻基的這一決策,使明朝得以從這一困境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處理國內事務。
公元 1428 年左右,朱瞻基通過重建兵員花名冊等措施來整頓軍事。嚴厲打擊了軍隊中吃空餉以及軍官侵吞士兵口糧等腐敗現象。當朱瞻基左右大力整頓軍事之時,張輔這位傑出的將領,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為明朝的穩定立下赫赫戰功。
張輔,(1375 年—1449 年),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乃河間王張玉之長子。
張輔早年便隨父投身於靖難之役。公元 1399 年,燕王朱棣起兵,張輔父子跟隨朱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在這場關乎皇位歸屬的戰爭中,張輔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朱棣登上帝位後,張輔因功被封為新城侯。
永樂四年(公元 1406 年),張輔以右副將軍之職隨成國公朱能征討安南。在戰爭進程中,朱能不幸病逝,張輔毅然接任主帥。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率領大軍接連攻克多邦城、東都、西都等重要城池。其戰術運用精妙,軍隊紀律嚴明,令敵軍聞風喪膽,叛軍紛紛歸順。
次年,即公元 1407 年,張輔展現出堅定的決心和高超的戰略智慧,成功擒獲安南叛亂者黎季犛父子,一舉將安南城池全部收歸朝廷。此次勝利意義重大,不僅穩定了明朝在該地區的統治,還彰顯了明朝的國威。張輔因這一赫赫戰功被封為英國公,並被賜予世襲誥券,這是對他功績的高度認可和榮耀褒獎。
永樂七年(公元 1409 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期間,交趾地區叛亂頻發。張輔三次臨危受命,平定交趾叛亂。他深入了解當地地形和敵軍情況,製定出針對性的戰略。明朝軍隊一次次擊敗叛軍,鞏固了明朝在交趾地區的統治。
張輔還注重鞏固邊防,增設衛所,留兵駐守。他精心部署防禦工事,合理安排兵力,使得交趾地區的防禦體係更加完善。這些衛所不僅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的侵擾,還為當地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張輔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親征漠北。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智慧,為明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他準確判斷敵軍動向,靈活調整戰術,與其他將領密切配合,一次次擊退蒙古軍隊的進攻。
仁宗繼位後,張輔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他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被封為太師。不久後,張輔掌管經筵事務,監修實錄,展現出他不僅在軍事上有卓越才能,在文化和曆史方麵也有著深厚的造詣。
宣德元年(公元 1426 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張輔毫不猶豫地隨明宣宗出征,為平定叛亂發揮了關鍵作用。
宣德四年(公元 1429 年),張輔被解除兵權。明宣宗朱瞻基出於對中央集權和朝廷內部權力架構調整的需要,對一些手握重權的將領進行權力的重新分配。
雖然張輔被解除了兵權,但朝廷為表尊重,加授他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等榮譽職位。
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張輔隨英宗親征瓦剌叛亂。此次出征遭遇了土木堡之變,明軍遭受重創,張輔也在這場戰役中英勇陣亡,享年七十五歲。
次年,即公元 1450 年,張輔被追封為定興王,諡號忠烈。這一榮譽充分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績和忠誠。
《明史》對張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張輔性情剛毅有膽識,治軍嚴謹,軍令之嚴明仿佛山嶽,三次平定安南,威名遠揚。曆任四朝為官,與帝室聯姻,行事小心謹慎,輔佐政務。著有《張輔集》,今已亡佚。《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二十餘年中,海內外局勢穩定,張輔是重要的功臣。”
張輔的一生,是充滿榮耀與忠誠的一生。他在戰爭中所展現出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使他成為明朝曆史上的傑出將領。他的每一次征戰,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為了百姓的安寧和幸福。
朱瞻基時期的海外貿易規模和頻率大幅減少,明朝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朱瞻基叫停航海的主要原因是其耗費巨大,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棣連年征戰,國庫已經空虛,甚至出現了農民起義的現象。而鄭和下西洋七次,主要是政治和外交活動,並非以海外貿易為主,雖然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友好關係,但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大量的實際財富。
在朱瞻基在位時,明朝還是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航海。1433 年 6 月 29 日,62 歲的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裏。
鄭和去世,朱瞻基曾悲痛萬分,親令禮部侍郎南下應天,迎接鄭和靈柩,並將他歸葬牛首山。
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交流和聯係,也展示了明朝在航海領域的強大實力和技術水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此後明朝放棄了海外,在海外貿易方麵實施了戰略收縮。 沒有強烈的海權意識,也不以殖民掠奪為目的,其推崇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海外貿易難以持續大規模地發展。
朱瞻基重新組織財政,推行一係列的減稅和救濟政策。
公元 1426 年,朱瞻基頒布“墾荒免稅令”,據《明史》記載,僅在這一政策推行後的兩年內,全國新增墾田麵積就達到了數百萬畝,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大量荒地得以開墾為農田。規定新開墾的土地免稅三年,
下達“水利建設令”,加大對水利設施修繕和新建的投入,在江南地區,疏通了多條淤塞的河道,使得灌溉麵積增加了數十萬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河道,興修水利工程,保障了農田的灌溉,大幅增加了可耕種土地的麵積。
據曆史記載,在朱瞻基統治時期,全國範圍內開墾的荒地數量大幅增加,糧食總產量顯著提高。多地糧倉充盈,尤其是在傳統的農業產區,豐收之年糧食儲備豐富。
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北方的直隸地區,糧倉充盈,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社會穩定繁榮,為明朝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令清查全國的屯田情況。將被侵占的屯田歸還軍隊。加強了對軍屯的管理,為國家的軍事後勤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南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水災,洪水淹沒了大片農田和村莊。朱瞻基迅速派遣官員攜帶大量的救濟糧款趕赴災區,下令興修水利,以防災患再次發生。
公元 1433 年,北方邊境局勢緊張,蒙古部落時有騷擾。他專款修繕了長城的部分地段,增強了防禦工事。保衛了邊境的安寧。
朱瞻基在位期間重視文化事業,組織倡導編纂古籍,參與《明宣宗實錄》的編纂工作外,他還製《猗蘭操》賜給廷臣,諭以薦賢為國之道。
公元 1435 年,朱瞻基因病去世。享年38歲。在這 11 年裏,朱瞻基與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密切合作。
楊士奇為他出謀劃策,處理政務;楊榮在軍事決策上提供支持;楊溥則協助管理內政。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仁宣之治”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采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係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的盛世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