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航海的航海貿易鼎盛,影響著礦業,手工業的發展興盛。
德興的銅礦開采曆史久遠,為宋朝銅錢的鑄造貢獻了大量原料。金礦也有一定規模的開采。煤礦的主要產地包括河南鶴壁、河北邢台等地,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關鍵的能源。鐵礦,玉石都有開采,宋朝眾多精美的玉器都依靠和田玉的供應。
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在此之前,陶瓷業雖有一定發展,但宋朝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與金國、西夏等政權並立,外部形勢複雜。宋朝航海業蓬勃興起,船舶製造技術先進,航海路線不斷拓展。 陶瓷手工業因航海業的發達而獲得巨大推動。
眾多瓷窯紛紛湧現,知名的窯口包括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
定窯位於河北曲陽,約創燒於唐代,在北宋時期達到鼎盛。定窯以生產白瓷著稱,始於唐代,盛於北宋。
定窯的代表作品有“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折沿盤”,展現了定窯刻花工藝的高超水平。
官窯設立於北宋末年,專為宮廷燒製瓷器。官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線條簡潔流暢,強調對稱和平衡之美。釉色以粉青、月白、大綠為主,釉質肥厚,釉麵常有開片,紋路自然天成,增添了一種古樸典雅的韻味。官窯瓷器的胎質細膩,淘煉精細,胎骨厚重。
在燒製過程,對溫度和氣氛的控製極其嚴格,因此成品率較低,但其品質卓越,每一件都堪稱精品。官窯的代表作品如“官窯青釉弦紋瓶”,造型端莊大氣,釉色溫潤如玉,弦紋裝飾簡潔而富有韻律,體現了官窯瓷器的高雅氣質。
定窯和官窯的瓷器有在釉色方麵,定窯以白瓷為主,釉色白中泛黃或呈牙白色;官窯則以粉青、月白、大綠等釉色為主,色調較為深沉含蓄。
在裝飾技法上,定窯多采用刻花、劃花、印花等;官窯則相對簡潔,常以釉色和開片紋理為主要裝飾。在造型上,定窯瓷器造型多樣,較為靈活;官窯瓷器則更顯莊重、規整,強調對稱之美。
陶瓷的製作工藝,工序繁多。一般包括原料選取、淘洗、揉泥、拉坯、利坯、裝飾、施釉、燒製等多個環節。
工匠們精心挑選高質量的瓷土和釉料,經過多次淘洗和過濾,去除雜質。然後通過拉坯或模具成型的方法將泥坯製成所需的形狀,再進行利坯修整,使其更加規整光滑。裝飾方麵,采用刻花、印花、劃花、貼花等多種技法,賦予瓷器精美的圖案和紋理。施釉時,根據不同的瓷器和釉色要求,采用浸釉、澆釉等方法。最後,將施釉後的瓷器放入窯中進行高溫燒製,燒製過程中需要嚴格控製溫度和氣氛,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陶瓷,一部分被選入宮廷,成為皇室的珍藏和賞賜之物,彰顯皇家的威嚴和尊貴。另一部分則通過貿易渠道銷往海外。
宋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陶瓷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陸路貿易,北宋的陶瓷遠銷到日本、朝鮮、東南亞、中東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據史料記載,陶瓷出口在北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政稅收。同時,陶瓷業的繁榮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瓷土開采、釉料生產、運輸業等,促進了就業和經濟的全麵發展。
宋朝,陶瓷業的發展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一群默默耕耘、為陶瓷業奉獻一生的技匠們。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將泥土與火焰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書寫了宋朝陶瓷業的傳奇篇章。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些技匠們的世界,領略他們的風采和貢獻。
在宋朝,景德鎮憑借其卓越的陶瓷工藝聲名遠揚。
據宋代蔣祈所著的《陶記》記載:“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景德鎮陶瓷的精美與受歡迎程度。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昌南鎮所產青白瓷質地優良,消息傳入宮廷,引起了宋真宗的關注。為了親自驗證其品質,宋真宗甚至派遣了親信大臣前往昌南鎮考察。大臣迴朝後,對昌南鎮所產的青白瓷讚不絕口,稱其釉色純淨、質地細膩、造型精美,遠超其他地方所產瓷器。
宋真宗大喜,深感昌南鎮的瓷器乃稀世珍寶,於是決定以自己的年號“景德”賜名昌南鎮,從此這裏改稱景德鎮。
景德鎮官窯在當時備受重視,擁有眾多獨特之處。據史料記載,官窯每年為皇室燒製的瓷器數量多達數萬件。例如在某一年,僅為宮廷提供的影青瓷碗就超過了兩萬隻。
從曆史數據來看,景德鎮窯場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在宋代鼎盛時期,景德鎮的窯場超過了三百座。其瓷器產量巨大,每年向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輸出的瓷器不計其數。
在工藝方麵,景德鎮官窯的瓷器合格率極高,約有八成以上的瓷器能達到優質標準。在當時,官窯采用最先進的窯爐技術,能精準控製窯溫,使得燒製出的瓷器釉色均勻、質地細膩。
外國使節來訪加之海上貿易暢通,景德鎮官窯燒製的瓷器名聲大起,進一步提升了景德鎮陶瓷在國際上的聲譽。
正是這些曆史數據和文獻記載,以及種種曆史事件,使得景德鎮官窯在宋代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陶瓷業的傑出代表,其名聲經久不衰。
宋徽宗癡迷藝術,政績很平庸,但,他書法寫得好,繪畫畫的好,他還對陶瓷滿懷熱忱,大力推動北宋官窯的發展,為此劃撥大量專款。當時的官窯位於如今的河南省開封市。
設立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如“瓷務監”,負責統籌官窯的各項事務。“瓷務監”下分設多個分支機構,各司其職。
“原料司”負責采購優質的瓷土、釉料等原材料,並確保其質量和供應穩定;
“製坯司”組織工匠進行拉坯、修坯等製坯工作,把控坯體的形狀和質量;
“施釉司”專注於釉料的調配和施釉環節,保證釉層的均勻和效果;“燒窯司”則管理窯爐的運作,包括控製溫度、調節氣氛等關鍵燒製參數。
當時負責窯口的大臣有童貫等。北宋官窯燒製了眾多精美的瓷器,以下以一種常見的官窯青瓷瓶為例介紹其燒製過程。
首先是原料準備,選用開封當地優質的瓷土,並經過多次淘洗和篩選,去除雜質,以保證瓷胎的細膩。釉料則采用特定的配方,包含長石、石英、草木灰等,調配出獨特的青色釉漿。
製坯環節,工匠憑借高超的技藝將瓷土拉坯成型,製作出瓶身的形狀,然後經過精細的修整,使其線條流暢、比例協調。
幹燥後進行素燒,在較低的溫度下初步燒製,增強坯體的強度。
接著是施釉,采用浸釉或澆釉的方法,確保釉層均勻覆蓋。
然後入窯燒製,窯溫控製在約 1280c-1300c之間。燒製過程中,通過對窯內氣氛的調節,如控製氧氣的進入量,使釉色呈現出溫潤如玉的青色。
經過數天的燒製,最終出窯的青瓷瓶造型優美,釉色青中帶藍,釉質肥厚,開片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燒製的瓷器品種繁多,除了青瓷瓶,還有碗、盤、尊等,其工藝精湛,代表了宋代陶瓷製作的巔峰水平。
葉寘,出生於宋朝(約公元 1180 年),一個書香門第,葉寘的父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對他的教育頗為重視,母親則溫柔賢惠,操持著家中事務。葉寘成年後曾刻苦攻讀,試圖考取功名,但最終未能金榜題名。
於是早早娶妻生子,育有一子一女,家庭和睦美滿。
盡管仕途不順,葉寘卻憑借著對陶瓷的熱愛,以學者和文人的身份,獲得了各方的支持和許可,得以遍訪各地名窯。他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化素養和對陶瓷的深刻理解,贏得了眾多窯主和工匠的尊重與信任。
朝廷有一位官員叫李大人,此人對文化藝術頗為欣賞,聽聞葉寘對陶瓷的研究成果後,對他大加讚賞,並為他提供了一些便利和支持,使得葉寘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他的陶瓷研究之旅。
葉寘在研究陶瓷不辭辛勞。他夜以繼日地在工坊中琢磨,對陶瓷的泥料、釉料的選擇極為講究,通過反複試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選材標準。
在燒製環節,他對火候的控製有著精準的把握,深知細微的溫度變化都可能影響到瓷器的最終品質。
葉寘不僅將自己的研究心得記錄在《談齋筆衡》中,還時常與誌同道合的友人分享。
他在陶瓷界結交了不少盟友張友和王謙。他們經常相聚交流陶瓷,探討陶瓷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方向。在這些交流中,葉寘的見解獨到而深刻,深受眾人的推崇。
葉寘的《談齋筆衡》闡述了宋代各窯口的特點和地位,還分享了他對陶瓷鑒賞的深刻見解。他認為鑒賞陶瓷應從釉色、造型、質地等多方麵綜合考量。優質的陶瓷釉色應均勻純淨、光澤溫潤;造型應優美典雅、比例協調;質地則需細膩堅實、手感舒適。
葉寘一生致力於宋代陶瓷的研究與傳承,他的名字和貢獻將永遠銘刻在宋代陶瓷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蔣祈出生於北宋的一個陶瓷世家,家族久居盛產優質瓷土的地區,憑借精湛的陶瓷技藝在當地小有名氣。
蔣祈的童年在窯廠的泥土與火焰中度過,自幼便對陶瓷製作充滿好奇,少年時就掌握了基本技巧。他成長於穩定的家庭環境,婚姻也美滿,妻子理解並支持他對陶瓷事業的執著。
蔣祈曾試圖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功名,但未能如願。此後,他全心投入陶瓷業,決定將家族技藝發揚光大。
蔣祈善於借鑒其他窯口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不斷改進自家窯廠的生產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其作品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還通過貿易遠銷海外,為宋朝的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他所著的《陶記》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瓷業生產的專著,全文僅 1090 字,言簡意賅卻內容豐富、係統全麵。
文中對景德鎮瓷業生產的原料產地、生產關係、製作過程、窯場建築、窯器品種、瓷器貿易等情況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
過去學術界認為《陶記》寫於元代,20 世紀 80 年代初新發現的一部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版的《浮梁縣誌》中也錄載了蔣祈的《陶記》,有人據此考評認為《陶記》的寫作年代應為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間(公元 1214—1234 年),此說法近年來已被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陶記》不僅是研究景德鎮瓷業發展史和中國陶瓷工業史的專著,也是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蔣祈一生致力於陶瓷業,他的名字在宋朝陶瓷發展的曆史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如今,博物館都收藏了北宋時期各窯口的珍貴陶瓷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北宋定窯的“白釉孩兒枕”、北宋汝窯的“汝窯天青釉弦紋樽”等;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北宋鈞窯的“鈞窯玫瑰紫釉花盆”等。這些珍貴的藏品不僅展示了北宋陶瓷業的高超技藝,也為後人研究北宋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北宋的陶瓷業在技術、藝術、經濟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對後世陶瓷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興的銅礦開采曆史久遠,為宋朝銅錢的鑄造貢獻了大量原料。金礦也有一定規模的開采。煤礦的主要產地包括河南鶴壁、河北邢台等地,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關鍵的能源。鐵礦,玉石都有開采,宋朝眾多精美的玉器都依靠和田玉的供應。
公元 960 年宋朝建立,在此之前,陶瓷業雖有一定發展,但宋朝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與金國、西夏等政權並立,外部形勢複雜。宋朝航海業蓬勃興起,船舶製造技術先進,航海路線不斷拓展。 陶瓷手工業因航海業的發達而獲得巨大推動。
眾多瓷窯紛紛湧現,知名的窯口包括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
定窯位於河北曲陽,約創燒於唐代,在北宋時期達到鼎盛。定窯以生產白瓷著稱,始於唐代,盛於北宋。
定窯的代表作品有“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折沿盤”,展現了定窯刻花工藝的高超水平。
官窯設立於北宋末年,專為宮廷燒製瓷器。官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線條簡潔流暢,強調對稱和平衡之美。釉色以粉青、月白、大綠為主,釉質肥厚,釉麵常有開片,紋路自然天成,增添了一種古樸典雅的韻味。官窯瓷器的胎質細膩,淘煉精細,胎骨厚重。
在燒製過程,對溫度和氣氛的控製極其嚴格,因此成品率較低,但其品質卓越,每一件都堪稱精品。官窯的代表作品如“官窯青釉弦紋瓶”,造型端莊大氣,釉色溫潤如玉,弦紋裝飾簡潔而富有韻律,體現了官窯瓷器的高雅氣質。
定窯和官窯的瓷器有在釉色方麵,定窯以白瓷為主,釉色白中泛黃或呈牙白色;官窯則以粉青、月白、大綠等釉色為主,色調較為深沉含蓄。
在裝飾技法上,定窯多采用刻花、劃花、印花等;官窯則相對簡潔,常以釉色和開片紋理為主要裝飾。在造型上,定窯瓷器造型多樣,較為靈活;官窯瓷器則更顯莊重、規整,強調對稱之美。
陶瓷的製作工藝,工序繁多。一般包括原料選取、淘洗、揉泥、拉坯、利坯、裝飾、施釉、燒製等多個環節。
工匠們精心挑選高質量的瓷土和釉料,經過多次淘洗和過濾,去除雜質。然後通過拉坯或模具成型的方法將泥坯製成所需的形狀,再進行利坯修整,使其更加規整光滑。裝飾方麵,采用刻花、印花、劃花、貼花等多種技法,賦予瓷器精美的圖案和紋理。施釉時,根據不同的瓷器和釉色要求,采用浸釉、澆釉等方法。最後,將施釉後的瓷器放入窯中進行高溫燒製,燒製過程中需要嚴格控製溫度和氣氛,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陶瓷,一部分被選入宮廷,成為皇室的珍藏和賞賜之物,彰顯皇家的威嚴和尊貴。另一部分則通過貿易渠道銷往海外。
宋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陶瓷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陸路貿易,北宋的陶瓷遠銷到日本、朝鮮、東南亞、中東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據史料記載,陶瓷出口在北宋的對外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政稅收。同時,陶瓷業的繁榮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瓷土開采、釉料生產、運輸業等,促進了就業和經濟的全麵發展。
宋朝,陶瓷業的發展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一群默默耕耘、為陶瓷業奉獻一生的技匠們。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將泥土與火焰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書寫了宋朝陶瓷業的傳奇篇章。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些技匠們的世界,領略他們的風采和貢獻。
在宋朝,景德鎮憑借其卓越的陶瓷工藝聲名遠揚。
據宋代蔣祈所著的《陶記》記載:“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景德鎮陶瓷的精美與受歡迎程度。
宋真宗景德年間,因昌南鎮所產青白瓷質地優良,消息傳入宮廷,引起了宋真宗的關注。為了親自驗證其品質,宋真宗甚至派遣了親信大臣前往昌南鎮考察。大臣迴朝後,對昌南鎮所產的青白瓷讚不絕口,稱其釉色純淨、質地細膩、造型精美,遠超其他地方所產瓷器。
宋真宗大喜,深感昌南鎮的瓷器乃稀世珍寶,於是決定以自己的年號“景德”賜名昌南鎮,從此這裏改稱景德鎮。
景德鎮官窯在當時備受重視,擁有眾多獨特之處。據史料記載,官窯每年為皇室燒製的瓷器數量多達數萬件。例如在某一年,僅為宮廷提供的影青瓷碗就超過了兩萬隻。
從曆史數據來看,景德鎮窯場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在宋代鼎盛時期,景德鎮的窯場超過了三百座。其瓷器產量巨大,每年向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輸出的瓷器不計其數。
在工藝方麵,景德鎮官窯的瓷器合格率極高,約有八成以上的瓷器能達到優質標準。在當時,官窯采用最先進的窯爐技術,能精準控製窯溫,使得燒製出的瓷器釉色均勻、質地細膩。
外國使節來訪加之海上貿易暢通,景德鎮官窯燒製的瓷器名聲大起,進一步提升了景德鎮陶瓷在國際上的聲譽。
正是這些曆史數據和文獻記載,以及種種曆史事件,使得景德鎮官窯在宋代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陶瓷業的傑出代表,其名聲經久不衰。
宋徽宗癡迷藝術,政績很平庸,但,他書法寫得好,繪畫畫的好,他還對陶瓷滿懷熱忱,大力推動北宋官窯的發展,為此劃撥大量專款。當時的官窯位於如今的河南省開封市。
設立了專門的管理部門,如“瓷務監”,負責統籌官窯的各項事務。“瓷務監”下分設多個分支機構,各司其職。
“原料司”負責采購優質的瓷土、釉料等原材料,並確保其質量和供應穩定;
“製坯司”組織工匠進行拉坯、修坯等製坯工作,把控坯體的形狀和質量;
“施釉司”專注於釉料的調配和施釉環節,保證釉層的均勻和效果;“燒窯司”則管理窯爐的運作,包括控製溫度、調節氣氛等關鍵燒製參數。
當時負責窯口的大臣有童貫等。北宋官窯燒製了眾多精美的瓷器,以下以一種常見的官窯青瓷瓶為例介紹其燒製過程。
首先是原料準備,選用開封當地優質的瓷土,並經過多次淘洗和篩選,去除雜質,以保證瓷胎的細膩。釉料則采用特定的配方,包含長石、石英、草木灰等,調配出獨特的青色釉漿。
製坯環節,工匠憑借高超的技藝將瓷土拉坯成型,製作出瓶身的形狀,然後經過精細的修整,使其線條流暢、比例協調。
幹燥後進行素燒,在較低的溫度下初步燒製,增強坯體的強度。
接著是施釉,采用浸釉或澆釉的方法,確保釉層均勻覆蓋。
然後入窯燒製,窯溫控製在約 1280c-1300c之間。燒製過程中,通過對窯內氣氛的調節,如控製氧氣的進入量,使釉色呈現出溫潤如玉的青色。
經過數天的燒製,最終出窯的青瓷瓶造型優美,釉色青中帶藍,釉質肥厚,開片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燒製的瓷器品種繁多,除了青瓷瓶,還有碗、盤、尊等,其工藝精湛,代表了宋代陶瓷製作的巔峰水平。
葉寘,出生於宋朝(約公元 1180 年),一個書香門第,葉寘的父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對他的教育頗為重視,母親則溫柔賢惠,操持著家中事務。葉寘成年後曾刻苦攻讀,試圖考取功名,但最終未能金榜題名。
於是早早娶妻生子,育有一子一女,家庭和睦美滿。
盡管仕途不順,葉寘卻憑借著對陶瓷的熱愛,以學者和文人的身份,獲得了各方的支持和許可,得以遍訪各地名窯。他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化素養和對陶瓷的深刻理解,贏得了眾多窯主和工匠的尊重與信任。
朝廷有一位官員叫李大人,此人對文化藝術頗為欣賞,聽聞葉寘對陶瓷的研究成果後,對他大加讚賞,並為他提供了一些便利和支持,使得葉寘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他的陶瓷研究之旅。
葉寘在研究陶瓷不辭辛勞。他夜以繼日地在工坊中琢磨,對陶瓷的泥料、釉料的選擇極為講究,通過反複試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選材標準。
在燒製環節,他對火候的控製有著精準的把握,深知細微的溫度變化都可能影響到瓷器的最終品質。
葉寘不僅將自己的研究心得記錄在《談齋筆衡》中,還時常與誌同道合的友人分享。
他在陶瓷界結交了不少盟友張友和王謙。他們經常相聚交流陶瓷,探討陶瓷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方向。在這些交流中,葉寘的見解獨到而深刻,深受眾人的推崇。
葉寘的《談齋筆衡》闡述了宋代各窯口的特點和地位,還分享了他對陶瓷鑒賞的深刻見解。他認為鑒賞陶瓷應從釉色、造型、質地等多方麵綜合考量。優質的陶瓷釉色應均勻純淨、光澤溫潤;造型應優美典雅、比例協調;質地則需細膩堅實、手感舒適。
葉寘一生致力於宋代陶瓷的研究與傳承,他的名字和貢獻將永遠銘刻在宋代陶瓷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蔣祈出生於北宋的一個陶瓷世家,家族久居盛產優質瓷土的地區,憑借精湛的陶瓷技藝在當地小有名氣。
蔣祈的童年在窯廠的泥土與火焰中度過,自幼便對陶瓷製作充滿好奇,少年時就掌握了基本技巧。他成長於穩定的家庭環境,婚姻也美滿,妻子理解並支持他對陶瓷事業的執著。
蔣祈曾試圖通過科舉考試謀取功名,但未能如願。此後,他全心投入陶瓷業,決定將家族技藝發揚光大。
蔣祈善於借鑒其他窯口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不斷改進自家窯廠的生產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其作品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還通過貿易遠銷海外,為宋朝的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他所著的《陶記》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瓷業生產的專著,全文僅 1090 字,言簡意賅卻內容豐富、係統全麵。
文中對景德鎮瓷業生產的原料產地、生產關係、製作過程、窯場建築、窯器品種、瓷器貿易等情況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
過去學術界認為《陶記》寫於元代,20 世紀 80 年代初新發現的一部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版的《浮梁縣誌》中也錄載了蔣祈的《陶記》,有人據此考評認為《陶記》的寫作年代應為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間(公元 1214—1234 年),此說法近年來已被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陶記》不僅是研究景德鎮瓷業發展史和中國陶瓷工業史的專著,也是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蔣祈一生致力於陶瓷業,他的名字在宋朝陶瓷發展的曆史中留下了光輝的印記,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如今,博物館都收藏了北宋時期各窯口的珍貴陶瓷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北宋定窯的“白釉孩兒枕”、北宋汝窯的“汝窯天青釉弦紋樽”等;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北宋鈞窯的“鈞窯玫瑰紫釉花盆”等。這些珍貴的藏品不僅展示了北宋陶瓷業的高超技藝,也為後人研究北宋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北宋的陶瓷業在技術、藝術、經濟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對後世陶瓷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