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文化繁榮,人才輩出。在這群星璀璨的時代,蘇東坡,範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與黃庭堅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王禹偁出生於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王禹偁於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及第,曾為官。 其代表作《村行》中的名句:“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的名句:“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 他為官正直,因直書進諫而多次遭貶。
王禹偁出生於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逝世於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享年48歲。
他因直書進諫而多次遭貶。淳化二年(991年),他為徐鉉雪誣並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宋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在商州期間,進行詩文創作,反映當地生活和個人情感的作品。
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任翰林學士,後因謗訕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揚州。鹹平二年(999年),他因直書史事等原因再次被貶出京城,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知州,故世稱王黃州。鹹平四年(1001年)冬,他改知蘄州(今湖北蘄春),未逾月而卒,享年48歲。
柳永生於984年,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柳永出生於官宦世家,早年屢試不第,遂一心填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歌姬生活以及羈旅行役之情,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
柳永仕途坎坷,雖中進士,卻終官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的詞作風格多樣,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代表作品有《雨霖鈴·寒蟬淒切》《望海潮·東南形勝》等。
柳永一生,在詞壇大放異彩,卻在仕途曆經波折,但其詞作卻永留於世,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張先出生於公元 990 年,其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書香門第家庭,烏程(今浙江湖州)。
曾鞏,字子固,出生於北宋天禧三年(1019 年),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世稱“南豐先生”。
曾鞏出身書香世家,祖父曾致堯進士出身,父親曾易占也曾考中進士並赴越州為官。他自幼聰慧,十二歲嚐試寫作《六論》,十四歲寄讀如皋中禪寺東廂房。二十歲時已聲名遠揚。
景佑三年(1036 年),曾鞏赴京應舉不第,結識王安石。慶曆元年(1041 年)入太學,上書歐陽修獻雜文時務策,受其賞識。但次年再次落榜,父親被罷官途中卒於南京,曾鞏料理後事。
嘉佑二年(1057 年),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等一門六人俱中進士,初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編纂多部古籍。元豐五年(1082 年),病逝於江寧府,享年65歲,南宋理宗追諡“文定”。
張先在天聖八年(公元 1030 年)考取進士。 曆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判官等職。在仕途上,他未曾經曆大的貶謫風波。
他在官場上表現出一定的才能和智慧,以其穩健的作風和文學才華受到一定的重視。
張先一生高壽,活到公元 1078 年,享年 89 歲。
他的詞作以小令見長,善於通過細膩的描寫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其名句“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盡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正因這三句含“影”的妙句,他獲“張三影”的別稱。其代表作品眾多,如《千秋歲·書聲鶗鴂》等。
晏殊出生於公元 991 年,撫州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出生於官宦家庭,年少即以神童考試,賜同進士出身。 在朝廷為官,官至宰相,仕途較為順暢。
晏殊的詞作華麗典雅,情感含蓄。其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其中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廣為流傳。晏殊於公元 1055 年病逝,享年65歲。
宋庠出生於公元 996 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在 29 歲考取進士,初任大理評事、通判襄州。其後曆任三司戶部判官、知製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
宋庠在朝廷為官,仕途並非一帆風順,有起有落。在為官期間,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在處理政務時秉持公正、直言進諫等。但也曾因某些事件受到牽連而被貶官。
他的代表作有《重展西湖二首》,其中名句“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河極目天”。宋庠於公元 1066 年去世,享年71歲。
三年後,宋祁出生,“紅杏尚書”的美譽因他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而得。宋祁出生於公元 998 年,天聖二年(1024 年),宋祁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他考中進士時 27 歲。
其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自《玉樓春·春景》。
宋祁的代表作有《玉樓春·春景》《鷓鴣天·畫轂雕鞍狹路逢》等。宋祁曾參與編纂《新唐書》。宋祁於公元 1061 年去世,享年 64 歲。
公元 1007 年,歐陽修出生在四川綿州一個普通的小官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在其出生後不久便離世,母親鄭氏含辛茹苦地撫養他長大。
歐陽修自幼聰慧好學,刻苦攻讀。天聖八年(1030 年),他考取進士,由此步入仕途。
歐陽修曆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和影響力。在蘇軾考進士時,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慧眼識珠,對蘇軾的才華讚賞有加。他還大力提拔了王安石、包拯等新人,為北宋的政治和文化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範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時,歐陽修堅決支持。他深知當時的社會積弊,期望通過改革來改變國家的困境。然而,“慶曆新政”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此期間,歐陽修也因仗義執言而被貶謫。
歐陽修在朝中的好友眾多,如梅堯臣、尹洙等,他們常常在一起切磋文學,交流心得。
後來,歐陽修再次被貶,仕途頗為坎坷。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學追求。
歐陽修在文化修養方麵成就斐然。他主張詩文革新,提倡平實自然的文風,摒棄了當時華而不實的浮靡文風。
其散文作品,如《醉翁亭記》,文筆優美,富有情韻,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被後人傳頌不衰。
他的詩詞也別具特色,如“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飽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
歐陽修還參與編纂了《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等重要史籍,為後世研究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歐陽修的文學作品涵蓋了多種體裁,不僅有散文、詩詞,還有史論等。他所著的《朋黨論》,觀點獨到,論證嚴密,充分展現了他的政治見解和文學才華。
在文學創作之外,歐陽修還積極提攜後學,如蘇軾、蘇轍、曾鞏等,都曾得到他的賞識和指導,為北宋文壇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人才。
公元 1072 年,歐陽修與世長辭,享年66歲。他的一生,無論是在仕途的坎坷經曆,還是在文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輝,為後人所敬仰和傳頌。
北宋五子指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在北宋時期,社會文化呈現出繁榮景象。
當時,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廣泛傳播,對傳統的儒家學說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這促使儒家學者們反思和創新,以應對這種局麵。
北宋五子應運而生。周敦頤以其《太極圖說》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提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等概念,為儒家道德倫理提供了宇宙論依據,其詩句“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也展現出獨特的意趣。
邵雍精研易學,在其代表作《皇極經世書》中通過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和創新解釋,構建了獨特的宇宙觀和曆史觀。
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振聾發聵的名言,他的“氣本論”主張萬物皆由氣構成,其代表作《正蒙》對理學發展影響深遠。
程顥和程頤兄弟共創“洛學”,提出“天理”概念,認為天理是宇宙本體和道德根源,主張通過格物致知來認識和遵循天理。程顥的詩句“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體現其心境,程頤的學術思想則主要體現在《伊川易傳》等著作中。
宋代理學的興起,是儒家學者們對佛道思想衝擊的迴應,他們強調道德修養、個人社會責任以及對天理的追求,對儒家經典進行了重新闡釋和深化,使得儒學在哲學層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周敦頤乃北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為宋明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代表作《愛蓮說》通過對蓮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展現了蓮花身處汙濁環境卻依然保持純潔的特質,也反映了周敦頤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優美,寓意深刻,讀來令人深思,給後人帶來了深遠的啟示和影響。
黃庭堅出生於公元 1045 年,出生於一個文學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聰穎好學。
黃庭堅於治平四年(1067 年)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在朝廷曆任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職。
黃庭堅在為官期間,展現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學造詣。他主張改革弊政,關注民生疾苦,但由於種種原因,其政治抱負未能充分施展。
黃庭堅的文學成就頗高,他的詩詞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與蘇軾緣分深厚,黃庭堅的嶽父孫覺和舅舅李常都是蘇軾的好友。
1072年,湖州太守孫覺向杭州通判蘇軾推薦黃庭堅詩文,蘇軾讚其“此人如精金美玉……何以我稱揚為?”1077年,蘇軾在拜訪濟南齊州太守李常時,又見到黃庭堅的詩文,稱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
1078年,國子監教授黃庭堅鼓起勇氣寄信給蘇軾,蘇軾也熱情迴複,從此二人書信往來,詩文唱和,成為知己好友。他們的詩文與蘇軾並稱“蘇黃”,書法與蘇軾位列“宋四家”。
黃庭堅的詩作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主張“點鐵成金”“脫胎換骨”,注重詩歌的藝術技巧和形式美,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和人生感慨。他曾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改成詞《瑞鶴仙·環滁皆山也》,此詞在內容上照搬原文,且用了12個“也”字押韻,緊緊扣住了原作想表達的主旨,足見其對歐陽修作品的欣賞與對文字技巧的高超駕馭。
蘇軾出生於公元 1037 年 1 月 8 日。考進士的時候文章便被歐陽修預見“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門下還有秦觀、晁補之、張耒三位學士。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文學創作風格多樣,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詞作既有豪邁壯闊之作,也有婉約細膩之篇。
秦觀出生於 1049 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家。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於元豐八年(1085 年)考中進士。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為婉約派詞人。其詞風格婉約細膩,情感真摯深沉。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鵲橋仙·纖雲弄巧》,膾炙人口。
秦觀在朝廷為官,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等職。然而,他的仕途頗為坎坷,多次遭遇貶謫。
秦觀於公元 1100 年去世,享年52歲。
晁補之生於 1053 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晁補之自幼聰明好學,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於元豐二年(1079 年)考中進士。
晁補之同樣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詩詞風格多樣,既有豪邁壯闊之作,也有清新婉約之篇。在朝廷曆任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佐郎等職。於公元 1110 年去世,享年58歲。
1054 年,張耒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張耒於熙寧六年(1073 年)考中進士,當時年僅 19 歲。
由此踏上仕途的他,卻充滿波折。起初,他擔任主簿、縣尉等基層官職,工作兢兢業業,但因其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多次得罪權貴,遭遇打壓和排擠。在新舊黨爭中,他的政治立場受到牽連,屢次被貶謫,輾轉多地任職,生活困頓。
盡管仕途不順,但張耒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張耒於 1114 年去世,享年 60 歲。
周邦彥出生於 1056 年,年少時個性疏散,但頗為好學,博涉百家之書。宋神宗時,他獻《汴都賦》,受到神宗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
周邦彥精通音律,作品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其詞作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
他的著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其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麵清圓,一一風荷舉”備受讚譽。 周邦彥於 1121 年去世,享年約六65歲。
1081 年朱敦儒出生。朱敦儒以詞著稱,獲得“詞俊”之名。他的詞作風格自然清暢,前期多寫閑適生活,後期多感懷國事。其代表作品有《鷓鴣天·西都作》等,其中“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一句,盡顯其灑脫之態。朱敦儒與 1159 年去世,享年79歲。
蘇軾視歐陽修為師,歐陽修對蘇軾的才華讚賞有加並大力提攜;黃庭堅則視蘇軾為知己,與蘇軾亦師亦友,相互切磋詩詞、文學創作技藝。
而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王安石曾受過歐陽修的提攜,兩人是相熟的朋友,在王安石變法前交往甚密,雖然後來歐陽修對王安石的心法有所抵製,但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蘇軾與王安石雖政見不合,但在文學創作上對彼此的文學主張和觀點基本持認同態度,當“烏台詩案”發生時,王安石還曾營救過蘇軾。
文人墨客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著才華和魅力,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北宋文壇的繁榮,離不開文人的故事和作品,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風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王禹偁出生於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王禹偁於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及第,曾為官。 其代表作《村行》中的名句:“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的名句:“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雲竹樹而已。” 他為官正直,因直書進諫而多次遭貶。
王禹偁出生於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逝世於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享年48歲。
他因直書進諫而多次遭貶。淳化二年(991年),他為徐鉉雪誣並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宋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在商州期間,進行詩文創作,反映當地生活和個人情感的作品。
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任翰林學士,後因謗訕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揚州。鹹平二年(999年),他因直書史事等原因再次被貶出京城,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知州,故世稱王黃州。鹹平四年(1001年)冬,他改知蘄州(今湖北蘄春),未逾月而卒,享年48歲。
柳永生於984年,柳永,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柳永出生於官宦世家,早年屢試不第,遂一心填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歌姬生活以及羈旅行役之情,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
柳永仕途坎坷,雖中進士,卻終官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的詞作風格多樣,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代表作品有《雨霖鈴·寒蟬淒切》《望海潮·東南形勝》等。
柳永一生,在詞壇大放異彩,卻在仕途曆經波折,但其詞作卻永留於世,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張先出生於公元 990 年,其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書香門第家庭,烏程(今浙江湖州)。
曾鞏,字子固,出生於北宋天禧三年(1019 年),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世稱“南豐先生”。
曾鞏出身書香世家,祖父曾致堯進士出身,父親曾易占也曾考中進士並赴越州為官。他自幼聰慧,十二歲嚐試寫作《六論》,十四歲寄讀如皋中禪寺東廂房。二十歲時已聲名遠揚。
景佑三年(1036 年),曾鞏赴京應舉不第,結識王安石。慶曆元年(1041 年)入太學,上書歐陽修獻雜文時務策,受其賞識。但次年再次落榜,父親被罷官途中卒於南京,曾鞏料理後事。
嘉佑二年(1057 年),曾鞏與其弟曾牟、曾布等一門六人俱中進士,初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後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編纂多部古籍。元豐五年(1082 年),病逝於江寧府,享年65歲,南宋理宗追諡“文定”。
張先在天聖八年(公元 1030 年)考取進士。 曆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判官等職。在仕途上,他未曾經曆大的貶謫風波。
他在官場上表現出一定的才能和智慧,以其穩健的作風和文學才華受到一定的重視。
張先一生高壽,活到公元 1078 年,享年 89 歲。
他的詞作以小令見長,善於通過細膩的描寫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其名句“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盡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正因這三句含“影”的妙句,他獲“張三影”的別稱。其代表作品眾多,如《千秋歲·書聲鶗鴂》等。
晏殊出生於公元 991 年,撫州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出生於官宦家庭,年少即以神童考試,賜同進士出身。 在朝廷為官,官至宰相,仕途較為順暢。
晏殊的詞作華麗典雅,情感含蓄。其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其中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廣為流傳。晏殊於公元 1055 年病逝,享年65歲。
宋庠出生於公元 996 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在 29 歲考取進士,初任大理評事、通判襄州。其後曆任三司戶部判官、知製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
宋庠在朝廷為官,仕途並非一帆風順,有起有落。在為官期間,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在處理政務時秉持公正、直言進諫等。但也曾因某些事件受到牽連而被貶官。
他的代表作有《重展西湖二首》,其中名句“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河極目天”。宋庠於公元 1066 年去世,享年71歲。
三年後,宋祁出生,“紅杏尚書”的美譽因他的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而得。宋祁出生於公元 998 年,天聖二年(1024 年),宋祁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他考中進士時 27 歲。
其名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自《玉樓春·春景》。
宋祁的代表作有《玉樓春·春景》《鷓鴣天·畫轂雕鞍狹路逢》等。宋祁曾參與編纂《新唐書》。宋祁於公元 1061 年去世,享年 64 歲。
公元 1007 年,歐陽修出生在四川綿州一個普通的小官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在其出生後不久便離世,母親鄭氏含辛茹苦地撫養他長大。
歐陽修自幼聰慧好學,刻苦攻讀。天聖八年(1030 年),他考取進士,由此步入仕途。
歐陽修曆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和影響力。在蘇軾考進士時,歐陽修擔任主考官,慧眼識珠,對蘇軾的才華讚賞有加。他還大力提拔了王安石、包拯等新人,為北宋的政治和文化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範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時,歐陽修堅決支持。他深知當時的社會積弊,期望通過改革來改變國家的困境。然而,“慶曆新政”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此期間,歐陽修也因仗義執言而被貶謫。
歐陽修在朝中的好友眾多,如梅堯臣、尹洙等,他們常常在一起切磋文學,交流心得。
後來,歐陽修再次被貶,仕途頗為坎坷。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學追求。
歐陽修在文化修養方麵成就斐然。他主張詩文革新,提倡平實自然的文風,摒棄了當時華而不實的浮靡文風。
其散文作品,如《醉翁亭記》,文筆優美,富有情韻,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被後人傳頌不衰。
他的詩詞也別具特色,如“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飽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
歐陽修還參與編纂了《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等重要史籍,為後世研究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歐陽修的文學作品涵蓋了多種體裁,不僅有散文、詩詞,還有史論等。他所著的《朋黨論》,觀點獨到,論證嚴密,充分展現了他的政治見解和文學才華。
在文學創作之外,歐陽修還積極提攜後學,如蘇軾、蘇轍、曾鞏等,都曾得到他的賞識和指導,為北宋文壇培養了一批傑出的人才。
公元 1072 年,歐陽修與世長辭,享年66歲。他的一生,無論是在仕途的坎坷經曆,還是在文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輝,為後人所敬仰和傳頌。
北宋五子指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在北宋時期,社會文化呈現出繁榮景象。
當時,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廣泛傳播,對傳統的儒家學說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這促使儒家學者們反思和創新,以應對這種局麵。
北宋五子應運而生。周敦頤以其《太極圖說》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提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等概念,為儒家道德倫理提供了宇宙論依據,其詩句“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也展現出獨特的意趣。
邵雍精研易學,在其代表作《皇極經世書》中通過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和創新解釋,構建了獨特的宇宙觀和曆史觀。
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振聾發聵的名言,他的“氣本論”主張萬物皆由氣構成,其代表作《正蒙》對理學發展影響深遠。
程顥和程頤兄弟共創“洛學”,提出“天理”概念,認為天理是宇宙本體和道德根源,主張通過格物致知來認識和遵循天理。程顥的詩句“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體現其心境,程頤的學術思想則主要體現在《伊川易傳》等著作中。
宋代理學的興起,是儒家學者們對佛道思想衝擊的迴應,他們強調道德修養、個人社會責任以及對天理的追求,對儒家經典進行了重新闡釋和深化,使得儒學在哲學層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周敦頤乃北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為宋明理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代表作《愛蓮說》通過對蓮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展現了蓮花身處汙濁環境卻依然保持純潔的特質,也反映了周敦頤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字優美,寓意深刻,讀來令人深思,給後人帶來了深遠的啟示和影響。
黃庭堅出生於公元 1045 年,出生於一個文學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聰穎好學。
黃庭堅於治平四年(1067 年)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在朝廷曆任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職。
黃庭堅在為官期間,展現出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學造詣。他主張改革弊政,關注民生疾苦,但由於種種原因,其政治抱負未能充分施展。
黃庭堅的文學成就頗高,他的詩詞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與蘇軾緣分深厚,黃庭堅的嶽父孫覺和舅舅李常都是蘇軾的好友。
1072年,湖州太守孫覺向杭州通判蘇軾推薦黃庭堅詩文,蘇軾讚其“此人如精金美玉……何以我稱揚為?”1077年,蘇軾在拜訪濟南齊州太守李常時,又見到黃庭堅的詩文,稱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
1078年,國子監教授黃庭堅鼓起勇氣寄信給蘇軾,蘇軾也熱情迴複,從此二人書信往來,詩文唱和,成為知己好友。他們的詩文與蘇軾並稱“蘇黃”,書法與蘇軾位列“宋四家”。
黃庭堅的詩作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主張“點鐵成金”“脫胎換骨”,注重詩歌的藝術技巧和形式美,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和人生感慨。他曾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改成詞《瑞鶴仙·環滁皆山也》,此詞在內容上照搬原文,且用了12個“也”字押韻,緊緊扣住了原作想表達的主旨,足見其對歐陽修作品的欣賞與對文字技巧的高超駕馭。
蘇軾出生於公元 1037 年 1 月 8 日。考進士的時候文章便被歐陽修預見“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門下還有秦觀、晁補之、張耒三位學士。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文學創作風格多樣,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詞作既有豪邁壯闊之作,也有婉約細膩之篇。
秦觀出生於 1049 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家。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於元豐八年(1085 年)考中進士。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為婉約派詞人。其詞風格婉約細膩,情感真摯深沉。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鵲橋仙·纖雲弄巧》,膾炙人口。
秦觀在朝廷為官,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等職。然而,他的仕途頗為坎坷,多次遭遇貶謫。
秦觀於公元 1100 年去世,享年52歲。
晁補之生於 1053 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晁補之自幼聰明好學,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於元豐二年(1079 年)考中進士。
晁補之同樣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詩詞風格多樣,既有豪邁壯闊之作,也有清新婉約之篇。在朝廷曆任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佐郎等職。於公元 1110 年去世,享年58歲。
1054 年,張耒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
張耒於熙寧六年(1073 年)考中進士,當時年僅 19 歲。
由此踏上仕途的他,卻充滿波折。起初,他擔任主簿、縣尉等基層官職,工作兢兢業業,但因其為人正直,直言敢諫,多次得罪權貴,遭遇打壓和排擠。在新舊黨爭中,他的政治立場受到牽連,屢次被貶謫,輾轉多地任職,生活困頓。
盡管仕途不順,但張耒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張耒於 1114 年去世,享年 60 歲。
周邦彥出生於 1056 年,年少時個性疏散,但頗為好學,博涉百家之書。宋神宗時,他獻《汴都賦》,受到神宗賞識,被提拔為太學正。
周邦彥精通音律,作品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其詞作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
他的著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其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麵清圓,一一風荷舉”備受讚譽。 周邦彥於 1121 年去世,享年約六65歲。
1081 年朱敦儒出生。朱敦儒以詞著稱,獲得“詞俊”之名。他的詞作風格自然清暢,前期多寫閑適生活,後期多感懷國事。其代表作品有《鷓鴣天·西都作》等,其中“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一句,盡顯其灑脫之態。朱敦儒與 1159 年去世,享年79歲。
蘇軾視歐陽修為師,歐陽修對蘇軾的才華讚賞有加並大力提攜;黃庭堅則視蘇軾為知己,與蘇軾亦師亦友,相互切磋詩詞、文學創作技藝。
而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王安石曾受過歐陽修的提攜,兩人是相熟的朋友,在王安石變法前交往甚密,雖然後來歐陽修對王安石的心法有所抵製,但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蘇軾與王安石雖政見不合,但在文學創作上對彼此的文學主張和觀點基本持認同態度,當“烏台詩案”發生時,王安石還曾營救過蘇軾。
文人墨客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展現著才華和魅力,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北宋文壇的繁榮,離不開文人的故事和作品,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風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