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960 年—1279 年)是中國曆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曆18帝,享國319年。五代十國的混亂在公元 979 年落下帷幕,隨後宋朝登上曆史舞台。


    趙匡胤於公元 927 年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出身軍人家庭。他自幼習武,練就非凡武藝和過人膽略。後漢時,他投身軍旅,作戰勇猛,很快嶄露頭角。


    顯德元年(954 年),柴榮即位,趙匡胤隨其南征北戰。在高平之戰中表現出色,受到柴榮重用。此後,趙匡胤在對南唐和北漢的戰爭中屢立戰功,逐步升遷。顯德六年(959 年),柴榮病重,趙匡胤被任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顯德七年(960 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年號建隆。


    建隆元年(960 年),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宋,趙匡胤親率大軍出征,迅速平定叛亂。同年,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舉兵反叛,趙匡胤再次親征成功剿滅。這兩次平叛鞏固了新生的宋朝政權。


    人才選拔上,他重視科舉,擴大取士規模。開寶六年(公元 973 年)親自主持殿試,從此殿試成為科舉定製。


    他獎勵墾荒,減輕徭役,修複黃河決口,據《宋史·食貨誌》記載,宋初耕地麵積大幅增加,糧食產量逐步上升。商業也逐漸繁榮,城市經濟日益活躍。


    在統一戰略上,趙匡胤采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策略。乾德元年(963 年),宋軍出兵湖南,滅亡荊南,隨後占領湖南。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將領兵權,改由樞密院掌管軍權。


    同時,改革軍製,設立樞密院掌管軍政,三衙統領禁軍,實行更戍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在政治上,改革官製,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趙匡胤開寶九年(976 年),突然離世,享年 50 歲,在位 16 年。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此後,宋朝的曆史車輪繼續向前滾動。直至北宋景德元年(公元 1004 年),秋,又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大事。


    蕭太後出身遼朝貴族家庭,父親是蕭思溫,母親是燕國公主呂不古。她因受遼景宗耶律賢寵愛而入宮,景宗病時她參與朝政。景宗死後,耶律隆緒繼位時年幼,由蕭太後攝政,在其統治時期,遼朝進入鼎盛階段,並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


    遼闊的北方大地,金戈鐵馬,塵煙滾滾。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大軍,氣勢洶洶,一路南下,直逼宋境。


    宋廷上下,一片惶恐。朝堂之上,宋真宗趙恆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陛下,遼軍來勢洶洶,切不可輕視啊!”一位大臣急切地說道。


    趙恆心中忐忑,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對這突如其來的威脅感到無比的壓力。“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策?”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此時,寇準挺身而出,大聲說:“陛下,遼軍雖強,但我大宋亦非毫無抵抗之力。此時陛下當禦駕親征,鼓舞士氣,方能抵禦外敵!”


    趙恆心中一驚,親征?那意味著要置身於戰火之中,生死難料。他猶豫了,“這……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寇準心急如焚,“陛下,如今局勢危急,若陛下退縮,大宋江山危矣!”


    趙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恐懼。他害怕親征失敗,害怕失去皇位,害怕成為亡國之君。宋真宗趙恆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乃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


    遼軍的攻勢愈發猛烈,宋軍連連敗退,戰報如雪片般飛來。


    “陛下,不能再猶豫了!”寇準再次進諫。


    終於,在寇準的極力勸說下,趙恆決定禦駕親征。


    一路上,趙恆心情沉重,望著窗外的景色,心中思緒萬千。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麽,是勝利的榮耀,還是失敗的恥辱。


    當趙恆的車駕抵達澶州時,宋軍士氣大振。士兵們高唿萬歲,聲震雲霄。


    而此時的遼軍,雖然一路勢如破竹,但也疲憊不堪。蕭太後心中明白,此次南下雖占得先機,但要徹底擊敗大宋並非易事。蕭太後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是遼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戰場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遼軍大將蕭撻凜意外中箭身亡。這一消息傳到遼軍陣營,士氣大挫。


    蕭太後深知局勢不妙,開始考慮和談。


    宋真宗趙恆得知遼軍有意和談,心中大喜。他本就不想打仗,和談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雙方派出使者,開始了漫長的談判。


    寇準堅決反對和談,他認為此時宋軍占據優勢,應當繼續作戰,徹底擊退遼軍。但趙恆心意已決,一心求和。


    寇準無奈,隻能暗自歎息。


    最終,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趙恆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他覺得能用錢財換來和平,保住皇位,是值得的。


    蕭太後也鬆了一口氣,雖然沒有達到最初的戰略目標,但能得到豐厚的財物補償,也算是有所收獲。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迎來了相對和平的時期。


    對於趙恆來說,他保住了皇位,維護了表麵的穩定,但也為宋朝的未來埋下了隱患。他在麵對強敵時的軟弱和妥協,使得宋朝在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


    寇準則對此次和談深感遺憾和失望,他一心為國,卻無法改變皇帝的決定。


    而對於百姓來說,短暫的和平讓他們得以喘息,但沉重的賦稅也讓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澶淵的風雲漸漸散去,但曆史的車輪卻依然滾滾向前……


    範仲淹,字希文,公元 989 年出生於蘇州吳縣。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兩歲時父親範墉病逝,母親謝氏貧困無依,隻得改嫁朱氏。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


    範仲淹小時候生活艱苦,但他勤奮好學,常去附近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每日隻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這便是“斷齏畫粥”的故事。


    少年時期的範仲淹知曉自己身世後,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應天府求學。


    公元 1015 年,26 歲的範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將母親接來奉養,並恢複範姓。


    範仲淹為官清正,直言敢諫。公元 1029 年,範仲淹奏請章獻太後還政於宋仁宗,被貶河中府通判。公元 1033 年,太後崩逝,宋仁宗親政,範仲淹被召迴京師,任右司諫。


    公元 1036 年,範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被貶饒州。在饒州期間,他寫下許多詩詞,抒發內心的憤懣與憂思。


    公元 1040 年,西夏李元昊稱帝,進犯北宋邊境。範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抵禦西夏。他改革軍事製度,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輕易進犯。


    公元 1043 年,範仲淹被宋仁宗召迴京師,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


    他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改革科舉、發展農業等。


    此時的北宋,內憂外患交織。國內,官僚機構臃腫,官員貪汙腐敗成風,財政虧空,百姓生活困苦;邊疆,西夏頻頻侵擾,戰事不斷。宋仁宗決心改革,將範仲淹召迴京城,委以重任。範仲淹與富弼、韓琦等誌同道合的大臣攜手,共同謀劃改革大計。


    範仲淹深知,要改變現狀,必須從整頓吏治入手。他提出了一係列嚴厲的考核製度,對於那些無能、貪汙的官員堅決予以罷黜。同時,限製官員的恩蔭特權,防止權貴子弟無功受祿。


    改革科舉製度,注重策論,選拔有真才實學、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範仲淹主張推行均徭法,按照財產多寡分配徭役,使富戶承擔更多的義務。


    然而,改革的道路布滿荊棘。範仲淹的改革舉措觸動了眾多權貴的利益,他們視範仲淹為眼中釘,肉中刺,聯合起來對其進行攻擊和誹謗。


    朝中一些保守的大臣,在宋仁宗麵前百般詆毀範仲淹,說他的改革過於激進,會擾亂朝綱,危及江山社稷。


    宋仁宗開始動搖,對範仲淹的改革產生了懷疑。


    在這艱難的時刻,範仲淹沒有退縮。他據理力爭,向宋仁宗闡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富弼、韓琦等大臣也堅定地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繼續推行改革。


    但權貴們的勢力太過強大,他們不斷在宋仁宗耳邊煽風點火。最終,宋仁宗迫於壓力,於公元 1045 年下令停止了改革。


    公元 1045 年初,範仲淹被貶出京。


    範仲淹悲憤不已,卻又無可奈何。他離開了京城,被貶至他鄉。


    慶曆新政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卻深遠而持久。它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範仲淹在這期間創作了諸多詩詞,如《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歲月流轉,北宋的風雲變幻仍在繼續,但範仲淹的事跡和精神,成為了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光輝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