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 234 年諸葛亮逝世開始,到公元 280 年西晉統一,共約 46 年。


    期間經曆了多位皇帝,包括曹魏的曹芳、曹髦、曹奐;蜀漢的劉禪;東吳的孫亮、孫休、孫皓。


    公元 234 年,一代賢相諸葛亮帶著未竟的北伐大業病逝於五丈原,巨星隕落,蜀漢的前途自此愈發黯淡。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溫縣司馬氏家族。司馬氏是當時的世家大族之一。司馬懿自幼聰慧,博學洽聞。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司馬懿曆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


    司馬懿這位攪動風雲的權謀之士,其一生充滿了謀略與算計。早年,司馬懿便以聰慧和謀略嶄露頭角。曹操聽聞其名,司馬懿在曹操時期開始為官。


    起初,曹操聽說司馬懿有才能,想征召他入朝為官。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被曹操控製,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裏,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後來曹操當了丞相,再次征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誌”,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裏很忌諱。但由於司馬懿勤懇做事,逐漸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官職不算很高,主要是輔佐曹操處理一些政事。欲征辟他為官,司馬懿初時以病推辭,可見其心思之縝密,對局勢判斷之謹慎。小心周旋,未露鋒芒。


    待到曹丕時期,司馬懿得到重用。他為曹丕出謀劃策,在立嗣之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功輔佐曹丕登上皇位。曹丕對司馬懿信任有加,視其為心腹。在此期間,司馬懿開始逐步在曹魏政權中建立自己的人脈和勢力。


    曹叡在位時,司馬懿領軍對抗諸葛亮的北伐,通過堅守戰術,成功抵禦了蜀漢的進攻,從而在軍中樹立了威望。他又在平定孟達叛亂時,展現出果斷與機智,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與曹爽共輔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而司馬懿再次選擇隱忍,裝病示弱,讓曹爽放鬆警惕。


    曹丕稱帝,本欲一展宏圖,怎奈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其繼任者曹叡雖有一定才能,但在位時間亦不長。此後,曹魏政權的接力棒交到了年幼的曹芳手中,這便給了司馬懿家族可乘之機。


    司馬懿,這位老謀深算的權臣,表麵上對曹魏忠心耿耿,實則暗藏禍心。他精於權謀,善於隱忍,在曹魏政權中悄悄培植自己的勢力。


    高平陵之變,成為了曹魏命運的轉折點。司馬懿以雷霆手段,鏟除了曹爽集團,將朝政大權牢牢握在手中。這一劇變,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讓曹魏宗室陷入了極度的恐慌。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司馬師廢黜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其專橫跋扈,絲毫不把曹魏皇室放在眼中。司馬昭更是野心勃勃,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生動地描繪出了他妄圖篡權的醜態。曹魏皇室在他們的淫威下,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


    諸葛亮離世,當時已年近三十的劉禪,雖承繼皇位,但其才智平庸,缺乏治國理政的雄才大略。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他顯得力不從心。


    軍事上,薑維扛起了北伐的大旗。薑維,這位忠誠而英勇的將領,繼承了諸葛亮的遺誌,試圖以軍事行動來維持蜀漢的聲威。然而,多次北伐不僅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反而使得蜀漢的國力愈發空虛,民力疲敝。


    某一日,薑維在營帳中與將領廖化商議軍事。


    薑維:“吾等繼承丞相之誌,北伐中原,定要恢複漢室江山!”


    廖化:“將軍,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國力亦難以支撐啊。”


    薑維:“若不北伐,蜀漢終難長久,唯有以攻為守!”


    政治舞台上,蔣琬、費禕先後主政。蔣琬雖有一定的才能,但難以重現諸葛亮時期的政治清明與高效。費禕執政時,主張休養生息,然而內部的權力鬥爭卻從未停歇。宦官黃皓逐漸得勢,幹預朝政,致使政治腐敗,忠臣良將受到排擠。


    朝堂之上,大臣們爭論不休。


    董允:“黃皓專權,擾亂朝綱,此乃蜀漢之大患!”


    另一大臣:“莫要妄言,小心招來殺身之禍。”


    與此同時,蜀漢的人才凋零問題愈發嚴重。曾經跟隨劉備、諸葛亮南征北戰的老一輩將領和謀士逐漸離世,新生力量卻未能及時補充,使得蜀漢在政治、軍事等方麵的競爭力不斷下降。


    蜀漢在諸葛亮時期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政治相對清明,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為漢室的存續保留了希望。他的北伐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蜀漢的正統地位和恢複漢室的決心,也對曹魏形成了軍事壓力,為蜀漢爭取了一定的戰略空間。


    薑維北伐失敗,首先,蜀漢國力相對弱小,難以支撐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其次,曹魏的綜合實力遠強於蜀漢,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都占據優勢。再者,薑維麵臨著內部的政治鬥爭和掣肘,無法全身心投入北伐。


    當時蜀漢國內的團結力量也受到了嚴重削弱。政治腐敗導致人心離散,內部權力爭鬥使得各方勢力難以形成合力。加之劉禪的無能和黃皓的專權,進一步破壞了國內的政治生態,使得蜀漢難以團結一致應對外部威脅。


    最終,公元 263 年,曹魏大軍壓境。鄧艾偷渡陰平,奇襲蜀漢,曹魏大軍兵分三路,對蜀漢發起了雷霆萬鈞的攻擊。鍾會率領著浩浩蕩蕩的主力部隊,旌旗蔽日,兵甲鮮亮,一路氣勢如虹地殺向漢中。


    鍾會騎在戰馬上,大聲喊道:“將士們,今日之戰,定要一舉攻破蜀漢,揚我軍威!”士兵們齊聲高唿:“必勝!必勝!”


    而鄧艾,則率領一支奇兵,踏上了艱險無比的陰平小道。


    陰平道上,鄧艾的軍隊艱難前行,懸崖峭壁,荊棘叢生。


    鄧艾鼓舞著士兵們:“兄弟們,此路雖險,但隻要我們成功,蜀漢便在掌握之中!”


    士兵:“將軍,我們定不辱使命!”


    在艱難的跋涉後,鄧艾的軍隊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蜀漢腹地。蜀軍驚慌失措,匆忙應戰。


    戰場,喊殺聲震天,刀劍相交,鮮血四濺。鄧艾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揮舞著長劍,高喊:“衝啊!”


    成都城內,劉禪驚恐萬分,與大臣們緊急商議。


    劉禪顫抖著說:“這可如何是好?”


    大臣:“陛下,唯有拚死抵抗,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也有大臣:“敵軍勢大,不如投降,以保百姓平安。”


    劉禪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絕望之中:“吾意已決,降了吧,莫要再讓百姓受苦。”


    劉禪在無奈之下,選擇了投降,蜀漢政權至此終結。


    迴顧這段曆史,令人感慨萬千。諸葛亮在世時的努力和成就,難以在他離去後得以延續和發展。各種內部問題的積累和外部壓力的增大,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東吳在這段時間也是內亂不斷,政治腐敗,國力衰退。在東吳的曆史長河中,諸多豪傑閃耀光芒。周瑜,雄姿英發,赤壁之戰中指揮若定,以火攻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歎息。諸葛瑾,為人忠厚,深受孫權信賴,為東吳的穩定出謀劃策,最終得以善終。


    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後,致力於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和增強軍事力量。


    經濟上,吳國憑借江南的豐饒資源取得顯著成就。他們大力興修水利,如在太湖流域精心打造的灌溉係統,極大地促進了農田的灌溉和豐收,使得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同時,手工業蓬勃發展,特別是造船業一騎絕塵。吳國製造的船隻不僅規模宏大,而且技術精湛,在當時堪稱翹楚。建康和吳郡等地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貿易活躍,經濟繁榮。


    思想文化領域,吳國積極推廣儒家思想,用以穩固社會秩序和君臣關係。與此同時,本土的道教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為民眾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棲息之所,增強了國家的思想凝聚力。


    軍事方麵,吳國的表現可圈可點。濡須口之戰中,吳國將領憑借長江天險和出色的戰術,成功抵禦了曹魏的猛烈進攻。而石亭之戰更是吳國軍事史上的輝煌篇章。陸遜精心策劃,率軍巧妙設伏,一舉擊敗曹魏大軍,此役不僅彰顯了吳國軍隊的英勇善戰,更打擊了曹魏的囂張氣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吳國也麵臨諸多困境。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搖擺不定,引發了諸子之間的激烈爭鬥,致使朝局動蕩不安。


    孫權離世後,吳國政權更迭頻繁。孫亮繼位時年幼,諸葛恪輔政但專權,引發內部矛盾。孫峻設計誅殺諸葛恪後,吳國政治陷入混亂。孫休即位後,雖力圖穩定局勢,但吳國的衰落之勢難以阻擋。


    孫皓在位期間,起初施行明政,給人以希望。但不久便暴露其殘暴不仁的本性,沉迷酒色,肆意殺戮大臣,致使人心離散。


    此時的吳國,內憂外患交織。對外,長期與曹魏(及後來的西晉)的對峙使其國力消耗巨大;對內,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公元 280 年,西晉的六路大軍如洶湧的潮水,從各個方向湧向東吳。江麵上,王濬的樓船高大雄偉,旌旗飄揚。


    王濬站在船頭,喊道:“眾將士,今日一戰,定要讓東吳覆滅,成就不世之功!”


    士兵們迴應:“願隨將軍破敵!”


    隨著戰鼓雷鳴,戰鬥瞬間爆發。江麵上箭如雨下,喊殺聲震耳欲聾。王濬的樓船憑借著強大的衝擊力,撞向東吳的戰船。火光衝天,木屑紛飛,江水被鮮血染紅。


    東吳的將士們拚死抵抗:“擋住敵軍,保衛家園!”但在西晉強大的攻勢下,漸漸不支。


    王濬指揮若定:“左右翼包抄,不可放過一艘敵船!”


    吳都建業,孫皓麵色蒼白,聽著前線傳來的一個個敗訊。


    孫皓憤怒又無奈:“難道天要亡我東吳?”


    最終,孫皓無奈投降。王濬因功受賞,名留青史。而西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公元 265 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積極籌備統一大業。


    西晉的統一並非建立在正義和光明的基礎之上,司馬懿家族通過陰謀詭計奪取政權,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政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司馬懿奪權造成的後果極為嚴重,此行為開啟了陰謀篡權的惡劣先河,致使政治陷入黑暗與血腥的泥沼。與此同時,社會價值觀也因此被嚴重扭曲,人們不再尊崇忠誠和正義,轉而追逐權力與陰謀。


    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玄學於曹魏正始年間興起,並在西晉時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傳播,一直延續至東晉時期,存在了數百年之久,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玄學,顧名思義,是一種對“玄之又玄”的問題進行探討的學說。它試圖超越傳統的儒家經學和繁瑣的名教規範,追求宇宙和人生的本質。在西晉,玄學主要分為貴無派和崇有派。


    貴無派以王弼為代表,他主張“以無為本”,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體,而“有”是“無”的表現。


    王弼通過對《老子》《周易》等經典的注解,闡述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即儒家的道德規範和社會秩序是自然之道的體現。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崇有派則以裴頠為代表,他反對貴無派“以無為本”的觀點,提出“崇有論”。裴頠認為“有”是根本的,“無”不能生“有”,強調事物的存在和實際作用。他批評貴無派的觀點導致人們輕視世事,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


    何晏也是西晉玄學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倡導玄學清談,注重對抽象哲理的探討。他的思想對當時的士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清談之風盛行。


    向秀則在對《莊子》的注解中,表達了對自由和逍遙的追求。


    玄學與儒家思想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區別在於,儒家強調積極入世,注重人倫道德和社會秩序,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參與來實現價值。


    而玄學更傾向於對個體精神自由和宇宙本質的探索,對傳統的禮教和名教規範持有一定的反思和超越態度。


    聯係在於,玄學中的一些觀點試圖調和儒道,如王弼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儒家的道德規範尋找了形而上的依據。


    玄學並非迷信,它是一種哲學思考和理論探討。雖然玄學的一些觀點可能較為抽象和深奧,涉及到對宇宙、人生等宏大命題的思考,但這是人類對未知和本質的探索,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方式。


    然而,在玄學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人對其過度解讀或濫用,導致了一些不符合科學和理性的行為,但這並不能代表玄學本身就是迷信。


    玄學的過度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如一些人過度追求虛無,逃避現實責任。但總體而言,西晉玄學在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麵都留下了重要的遺產,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迴顧這段曆史,我們看到了曹魏政權的興衰,司馬懿家族的野心與權謀,蜀漢和東吳的無奈與衰落。還有忠誠之士的悲壯,也有陰謀家的醜惡;以史為鑒,唯有堅守正義、忠誠和善良,才能鑄就國家和民族的輝煌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