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楚登上皇位後,心中最牽掛的便是仍在趙國的妻兒——趙姬和嬴政。
他深知接迴他們絕非易事,趙國因多年與秦國交惡,對他們母子的看管必定嚴密。但子楚下定決心,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讓他們迴到自己身邊。
在皇宮的密室中,子楚與呂不韋正秘密商議著接迴嬴政和趙姬的計劃。子楚憂心忡忡地:“呂先生,朕實在思念妻兒,不知如何才能讓他們平安歸來。”
呂不韋拱手道:“陛下莫急,臣已有一些謀劃。”
呂不韋首先想到了趙國的丞相藺相如之孫藺從。藺從在趙國雖非位高權重,但因其祖父的名聲,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呂不韋派親信攜帶重金前往趙國,找到藺從,許以豐厚的迴報,希望他能在趙王麵前為放迴趙姬和嬴政說情。
藺從起初頗為猶豫,畢竟此事涉及兩國關係,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但呂不韋的親信巧舌如簧,言道:“藺大人,如今秦趙局勢緊張,若能促成此事,不僅是積德行善,更是為兩國百姓謀福祉。日後若有需要,秦國自當銘記大人的恩情。”在利益與大義的誘惑下,藺從最終答應幫忙。
與此同時,子楚在秦國朝堂上也積極行動。他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聲淚俱下地訴說自己對妻兒的思念:“朕在趙國為質時,妻兒隨朕受苦。如今朕已為秦王,怎能讓他們繼續流落異鄉?”
大臣們麵麵相覷,有人進言道:“陛下,此事需從長計議。趙國與我國多年征戰,恐怕不會輕易放人。”
子楚:“朕意已決,無論如何也要接迴他們。眾愛卿當為朕出謀劃策。”
這時,將軍王翦站了出來:“陛下,臣願親率一隊精兵,陳兵邊境,給趙國施壓。”
子楚:“不可輕舉妄動,以免引發兩國大戰。但邊境的軍事部署需加強,讓趙國知曉我們的決心。”
在趙國,藺從尋得機會麵見趙王。他跪地行禮道:“陛下,臣有一事進諫。如今秦國新王登基,對其妻兒在我國之事頗為關注。若能放迴他們,或可緩和兩國關係,避免戰事再起。”
趙王冷哼一聲:“秦國虎狼之心,豈會因這母子二人而改變?”
藺從道:“陛下,秦強趙弱,若能借此機會與秦國修好,對我國百姓也是好事。何況那嬴政不過是一孩童,能成何事?”
趙王陷入沉思,心中仍有顧慮。
呂不韋得知此事進展不順,又想到了趙國的一位富商郭縱。郭縱與趙國的王室關係密切,且在各國都有生意往來。呂不韋再次派人找到郭縱,以巨大的商業利益相誘,讓他在趙王麵前吹風。
郭縱權衡利弊後,找到趙王的寵妃韓夫人,送上稀世珍寶,讓她在趙王枕邊勸說。韓夫人嬌嗔道:“陛下,那秦國新王對妻兒甚是牽掛,若不放人,恐秦國報複。不如賣個人情,也讓兩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趙王在各方的勸說下,態度有所鬆動,但仍未下定決心。
子楚得知趙國的情況後,心急如焚。他再次召集大臣商議,決定派出使者前往趙國,表麵上是進行和談,實則暗示趙國若不放人,秦國將不惜一戰。
使者來到趙國,言辭強硬:“趙王陛下,我大秦新王仁慈,願與趙國修好。但妻兒若不得歸,秦趙之間恐再無寧日。”
趙國朝堂上一片嘩然,大臣們爭論不休。有的主張放人,以保和平;有的則認為不能向秦國示弱。
就在趙王猶豫不決之時,藺相如之女、藺從的姑姑藺夫人進宮麵見趙王。藺夫人以其家族的忠義之名勸說趙王:“陛下,先祖父一生為趙國鞠躬盡瘁,曾為兩國和平努力。如今這是一個化解幹戈的機會,望陛下三思。”
趙王終於被說動,決定放迴趙姬和嬴政。
當消息傳到秦國,子楚和呂不韋欣喜若狂。子楚親自安排迎接事宜,派出精銳部隊前往邊境迎接。
經過漫長的等待,趙姬和嬴政終於踏上了歸秦的路途。一路上,母子二人曆經艱辛,擔驚受怕。
終於,他們來到了秦國邊境。子楚早已在此等候,看到妻兒的那一刻,他眼眶濕潤,快步上前,將他們緊緊擁入懷中:“姬兒,政兒,朕終於盼到你們迴來了。”
趙姬和嬴政大約於公元前 251 年迴到秦國,此時嬴政約 9 歲。
迴到宮中,子楚對趙姬關懷備至,為她安排了舒適的宮殿,賞賜無數珍寶。對嬴政,子楚更是寄予厚望,請來名師教導,親自過問他的學業和生活。
子楚常常對嬴政說:“政兒,你乃我大秦的希望,日後定要成為一代英主,讓秦國更加強盛。”
嬴政也十分爭氣,勤奮好學,展現出過人的聰慧和膽識。
然而,宮廷之中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大臣對趙姬和嬴政的歸來心懷不滿,認為他們會影響秦國的政治格局。子楚深知這一點,他在朝堂上力挺妻兒,打壓那些反對的聲音。
嬴政和趙姬迴到秦國後,麵臨著全新的環境和挑戰。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權謀爭鬥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對於初歸秦國的他們而言並非易事。
嬴政作為子楚的嫡長子,自然備受關注,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宮廷中的教育嚴格而係統,嬴政被安排跟隨博學的夫子學習經典、禮儀和治國之道。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和求知欲,勤奮刻苦,常常在書房中研讀至深夜。
趙姬則努力適應宮廷生活的規則,她時刻關注著嬴政的成長,為他排憂解難,給予他溫暖的母愛和堅定的支持。在趙姬的嗬護下,嬴政逐漸形成了堅韌、果敢的性格。
然而,子楚在成為秦王後,出於政治和子嗣繁衍的考慮,又納了一些姬妾。這些姬妾為子楚生育了其他子女,使得宮廷中的子嗣眾多,競爭也愈發激烈。
盡管子楚納妾生子,但嬴政作為嫡長子,其地位依然重要。子楚也明白嬴政的潛力和未來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仍對他寄予厚望,為他提供了相對優越的成長條件和資源。
在這樣的環境中,嬴政不斷成長,磨礪著自己的意誌和才能,為日後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子楚的庇護下,趙姬和嬴政逐漸在秦國站穩了腳跟。但子楚也明白,未來的路還很長,他要為妻兒鋪就更加堅實的道路,讓他們在秦國的宮廷中安然無恙。
子楚成功登上皇位,隨後將嬴政和趙姬接迴秦國,這一係列的巨變,呂不韋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折。
呂不韋本是一介商人,但其眼光獨到、謀略深遠。在子楚還身處趙國為人質時,呂不韋便敏銳地察覺到了子楚身上潛在的巨大價值,毅然決然地投入了大量的財富和精力,精心策劃著子楚的歸國和奪嫡之路。
子楚即位成為秦王,呂不韋因其擁立之功,開始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然而,要想登上丞相之位,絕非易事。當時的秦國朝堂,權貴雲集,派係林立,大臣們對呂不韋這個突然崛起的商人出身的新貴充滿了質疑和警惕。
呂不韋深知,要在這複雜的官場中立足,必須要采取巧妙的策略。他首先憑借著與子楚的深厚情誼,多次在私下向子楚進言,闡述自己對秦國未來發展的宏偉構想。他分析各國局勢,提出一係列富國強兵的策略,讓子楚對他的才能和忠心深信不疑。
麵對那些老牌權貴大臣,呂不韋則采取了拉攏與分化相結合的手段。他主動與一些在朝堂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又相對中立的大臣結交,時常邀請他們到府上飲宴,通過慷慨的饋贈和真誠的交流,逐漸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對於那些堅決反對他的大臣,呂不韋則暗中收集他們的把柄,等待時機予以反擊。
在處理政務上,呂不韋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果斷。公元前 250 年,秦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導致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呂不韋果斷建議子楚開倉賑糧,並組織富商捐款捐物,緩解了災情。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百姓的讚譽,也讓朝堂上對他持懷疑態度的大臣們刮目相看。
此外,呂不韋還積極參與外交事務。他巧妙地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為秦國謀取利益。在與趙國的一次邊界爭端中,呂不韋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同時也為秦國爭取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資源。
經過一係列的努力和周旋,呂不韋終於在公元前 249 年,成功被任命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憑借著他的智慧、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然而,呂不韋的仕途之路並未就此一帆風順。成為丞相後的他,麵臨著更多的挑戰和考驗,他必須不斷地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威脅,才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政治旋渦中屹立不倒。
隨著時間的推移,嬴政一天天長大,子楚也在為秦國的未來謀劃著更多的宏偉藍圖……
在書房,嬴政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他的書桌上堆滿了竹簡,從古代的經典到治國的方略,無一不被他仔細研讀。
他的老師是秦國最博學的夫子,麵對嬴政提出的一個個尖銳而深刻的問題,夫子常常驚歎於他的聰慧和敏銳。
“夫子,何為仁政?”嬴政睜著那雙明亮的眼睛問道。
夫子捋了捋胡須,微笑著迴答:“仁政者,以民為本,施惠於民,使百姓安居樂業。”
嬴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續埋頭苦讀。
在軍事演練場上,嬴政也時常出現。他看著士兵們整齊的步伐,聽著那嘹亮的口號聲,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他會主動向將領們請教兵法,了解戰爭的策略和技巧。
“將軍,如何才能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嬴政稚嫩的聲音中充滿了渴望。
將領看著他,鄭重地說:“小公子,戰爭不僅需要勇氣和謀略,更需要對局勢的準確判斷和對士兵的關愛。”
話說迴嬴政的性格堅韌不拔,在嬴政三歲時,呂不韋和子楚返迴秦國之時,曾私下托付給趙姬一些忠心耿耿的仆從,讓他們在趙國暗中照顧嬴政母子。然而,這微薄的助力在趙國對秦人的仇視與敵意麵前,顯得杯水車薪。
他們居住的地方簡陋而破舊,時常遭受鄰裏的排擠和刁難。嬴政和趙姬出門時,總能感受到旁人充滿敵意的目光和指指點點。
食物的匱乏也是常有的事,年幼的嬴政常常餓著肚子,卻從不哭鬧。
在這樣的環境中,嬴政的性格逐漸變得堅毅且內斂。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小小年紀便學會了忍耐和觀察。他會默默地記住那些對他們母子不善的人的麵孔,在心中暗暗發誓,日後定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他的思想也遠超同齡人,過早地明白了權力和地位的重要性。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擺脫這種任人欺淩的生活,擁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
期待著有一天能夠一展抱負。
隨著時間的推移,嬴政的性格也逐漸顯現出來。他堅韌不拔,遇到困難從不輕易退縮。一次,他在學習劍術時不慎受傷,但他咬著牙,堅持完成了訓練。
“我不能軟弱,我要變得強大,才能保護秦國!”嬴政暗暗發誓。
嬴政總是充滿了敬畏和尊重。子楚也十分喜愛這個聰慧的兒子,常常在處理完政務後,來到嬴政的書房,與他分享自己的治國理念。
“政兒,秦國的未來就靠你了。”子楚摸著嬴政的頭說道。
嬴政鄭重地點頭:“父親,我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而趙姬,作為嬴政的母親,她給予了嬴政無盡的關愛和溫暖。每當嬴政學習累了,趙姬總會為他準備可口的點心,輕輕為他拭去額頭上的汗水。
“政兒,莫要太累了,要注意身體。”趙姬溫柔地說道。
在子楚執政的第三年,秦國麵臨著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子楚心急如焚,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
嬴政也參與了這次討論。“父親,我覺得我們應該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同時組織他們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嬴政說道。
子楚看著兒子,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政兒所言甚是。”
在子楚的決策下,秦國度過了這次危機,百姓對王室更加擁護。
公元前 249 年,蒙驁將軍率領秦軍攻滅東周國的消息傳來,整個秦國為之沸騰。嬴政站在城樓上,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秦國強大的自豪。
“這就是秦國的力量,我要讓這種力量更加強大!”嬴政暗暗下定決心。
嬴政還結交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探討學問,暢想未來。他們都知道,嬴政肩負著重大的使命。
然而,時光匆匆,子楚的身體卻漸漸垮了下來。嬴政守在父親的病床前,眼中滿是擔憂。
“政兒,記住,秦國的命運在你手中,一定要讓秦國統一天下,實現太平盛世。”子楚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道。
嬴政握緊父親的手,淚流滿麵:“父親,我一定會做到的!”
子楚離世後,年僅 13 歲的嬴政,自己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他深知接迴他們絕非易事,趙國因多年與秦國交惡,對他們母子的看管必定嚴密。但子楚下定決心,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讓他們迴到自己身邊。
在皇宮的密室中,子楚與呂不韋正秘密商議著接迴嬴政和趙姬的計劃。子楚憂心忡忡地:“呂先生,朕實在思念妻兒,不知如何才能讓他們平安歸來。”
呂不韋拱手道:“陛下莫急,臣已有一些謀劃。”
呂不韋首先想到了趙國的丞相藺相如之孫藺從。藺從在趙國雖非位高權重,但因其祖父的名聲,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呂不韋派親信攜帶重金前往趙國,找到藺從,許以豐厚的迴報,希望他能在趙王麵前為放迴趙姬和嬴政說情。
藺從起初頗為猶豫,畢竟此事涉及兩國關係,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但呂不韋的親信巧舌如簧,言道:“藺大人,如今秦趙局勢緊張,若能促成此事,不僅是積德行善,更是為兩國百姓謀福祉。日後若有需要,秦國自當銘記大人的恩情。”在利益與大義的誘惑下,藺從最終答應幫忙。
與此同時,子楚在秦國朝堂上也積極行動。他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聲淚俱下地訴說自己對妻兒的思念:“朕在趙國為質時,妻兒隨朕受苦。如今朕已為秦王,怎能讓他們繼續流落異鄉?”
大臣們麵麵相覷,有人進言道:“陛下,此事需從長計議。趙國與我國多年征戰,恐怕不會輕易放人。”
子楚:“朕意已決,無論如何也要接迴他們。眾愛卿當為朕出謀劃策。”
這時,將軍王翦站了出來:“陛下,臣願親率一隊精兵,陳兵邊境,給趙國施壓。”
子楚:“不可輕舉妄動,以免引發兩國大戰。但邊境的軍事部署需加強,讓趙國知曉我們的決心。”
在趙國,藺從尋得機會麵見趙王。他跪地行禮道:“陛下,臣有一事進諫。如今秦國新王登基,對其妻兒在我國之事頗為關注。若能放迴他們,或可緩和兩國關係,避免戰事再起。”
趙王冷哼一聲:“秦國虎狼之心,豈會因這母子二人而改變?”
藺從道:“陛下,秦強趙弱,若能借此機會與秦國修好,對我國百姓也是好事。何況那嬴政不過是一孩童,能成何事?”
趙王陷入沉思,心中仍有顧慮。
呂不韋得知此事進展不順,又想到了趙國的一位富商郭縱。郭縱與趙國的王室關係密切,且在各國都有生意往來。呂不韋再次派人找到郭縱,以巨大的商業利益相誘,讓他在趙王麵前吹風。
郭縱權衡利弊後,找到趙王的寵妃韓夫人,送上稀世珍寶,讓她在趙王枕邊勸說。韓夫人嬌嗔道:“陛下,那秦國新王對妻兒甚是牽掛,若不放人,恐秦國報複。不如賣個人情,也讓兩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趙王在各方的勸說下,態度有所鬆動,但仍未下定決心。
子楚得知趙國的情況後,心急如焚。他再次召集大臣商議,決定派出使者前往趙國,表麵上是進行和談,實則暗示趙國若不放人,秦國將不惜一戰。
使者來到趙國,言辭強硬:“趙王陛下,我大秦新王仁慈,願與趙國修好。但妻兒若不得歸,秦趙之間恐再無寧日。”
趙國朝堂上一片嘩然,大臣們爭論不休。有的主張放人,以保和平;有的則認為不能向秦國示弱。
就在趙王猶豫不決之時,藺相如之女、藺從的姑姑藺夫人進宮麵見趙王。藺夫人以其家族的忠義之名勸說趙王:“陛下,先祖父一生為趙國鞠躬盡瘁,曾為兩國和平努力。如今這是一個化解幹戈的機會,望陛下三思。”
趙王終於被說動,決定放迴趙姬和嬴政。
當消息傳到秦國,子楚和呂不韋欣喜若狂。子楚親自安排迎接事宜,派出精銳部隊前往邊境迎接。
經過漫長的等待,趙姬和嬴政終於踏上了歸秦的路途。一路上,母子二人曆經艱辛,擔驚受怕。
終於,他們來到了秦國邊境。子楚早已在此等候,看到妻兒的那一刻,他眼眶濕潤,快步上前,將他們緊緊擁入懷中:“姬兒,政兒,朕終於盼到你們迴來了。”
趙姬和嬴政大約於公元前 251 年迴到秦國,此時嬴政約 9 歲。
迴到宮中,子楚對趙姬關懷備至,為她安排了舒適的宮殿,賞賜無數珍寶。對嬴政,子楚更是寄予厚望,請來名師教導,親自過問他的學業和生活。
子楚常常對嬴政說:“政兒,你乃我大秦的希望,日後定要成為一代英主,讓秦國更加強盛。”
嬴政也十分爭氣,勤奮好學,展現出過人的聰慧和膽識。
然而,宮廷之中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大臣對趙姬和嬴政的歸來心懷不滿,認為他們會影響秦國的政治格局。子楚深知這一點,他在朝堂上力挺妻兒,打壓那些反對的聲音。
嬴政和趙姬迴到秦國後,麵臨著全新的環境和挑戰。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權謀爭鬥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對於初歸秦國的他們而言並非易事。
嬴政作為子楚的嫡長子,自然備受關注,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宮廷中的教育嚴格而係統,嬴政被安排跟隨博學的夫子學習經典、禮儀和治國之道。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和求知欲,勤奮刻苦,常常在書房中研讀至深夜。
趙姬則努力適應宮廷生活的規則,她時刻關注著嬴政的成長,為他排憂解難,給予他溫暖的母愛和堅定的支持。在趙姬的嗬護下,嬴政逐漸形成了堅韌、果敢的性格。
然而,子楚在成為秦王後,出於政治和子嗣繁衍的考慮,又納了一些姬妾。這些姬妾為子楚生育了其他子女,使得宮廷中的子嗣眾多,競爭也愈發激烈。
盡管子楚納妾生子,但嬴政作為嫡長子,其地位依然重要。子楚也明白嬴政的潛力和未來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仍對他寄予厚望,為他提供了相對優越的成長條件和資源。
在這樣的環境中,嬴政不斷成長,磨礪著自己的意誌和才能,為日後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子楚的庇護下,趙姬和嬴政逐漸在秦國站穩了腳跟。但子楚也明白,未來的路還很長,他要為妻兒鋪就更加堅實的道路,讓他們在秦國的宮廷中安然無恙。
子楚成功登上皇位,隨後將嬴政和趙姬接迴秦國,這一係列的巨變,呂不韋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折。
呂不韋本是一介商人,但其眼光獨到、謀略深遠。在子楚還身處趙國為人質時,呂不韋便敏銳地察覺到了子楚身上潛在的巨大價值,毅然決然地投入了大量的財富和精力,精心策劃著子楚的歸國和奪嫡之路。
子楚即位成為秦王,呂不韋因其擁立之功,開始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然而,要想登上丞相之位,絕非易事。當時的秦國朝堂,權貴雲集,派係林立,大臣們對呂不韋這個突然崛起的商人出身的新貴充滿了質疑和警惕。
呂不韋深知,要在這複雜的官場中立足,必須要采取巧妙的策略。他首先憑借著與子楚的深厚情誼,多次在私下向子楚進言,闡述自己對秦國未來發展的宏偉構想。他分析各國局勢,提出一係列富國強兵的策略,讓子楚對他的才能和忠心深信不疑。
麵對那些老牌權貴大臣,呂不韋則采取了拉攏與分化相結合的手段。他主動與一些在朝堂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又相對中立的大臣結交,時常邀請他們到府上飲宴,通過慷慨的饋贈和真誠的交流,逐漸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對於那些堅決反對他的大臣,呂不韋則暗中收集他們的把柄,等待時機予以反擊。
在處理政務上,呂不韋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果斷。公元前 250 年,秦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導致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呂不韋果斷建議子楚開倉賑糧,並組織富商捐款捐物,緩解了災情。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百姓的讚譽,也讓朝堂上對他持懷疑態度的大臣們刮目相看。
此外,呂不韋還積極參與外交事務。他巧妙地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為秦國謀取利益。在與趙國的一次邊界爭端中,呂不韋主張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同時也為秦國爭取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資源。
經過一係列的努力和周旋,呂不韋終於在公元前 249 年,成功被任命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憑借著他的智慧、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秦國的政治舞台上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然而,呂不韋的仕途之路並未就此一帆風順。成為丞相後的他,麵臨著更多的挑戰和考驗,他必須不斷地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威脅,才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政治旋渦中屹立不倒。
隨著時間的推移,嬴政一天天長大,子楚也在為秦國的未來謀劃著更多的宏偉藍圖……
在書房,嬴政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他的書桌上堆滿了竹簡,從古代的經典到治國的方略,無一不被他仔細研讀。
他的老師是秦國最博學的夫子,麵對嬴政提出的一個個尖銳而深刻的問題,夫子常常驚歎於他的聰慧和敏銳。
“夫子,何為仁政?”嬴政睜著那雙明亮的眼睛問道。
夫子捋了捋胡須,微笑著迴答:“仁政者,以民為本,施惠於民,使百姓安居樂業。”
嬴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續埋頭苦讀。
在軍事演練場上,嬴政也時常出現。他看著士兵們整齊的步伐,聽著那嘹亮的口號聲,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他會主動向將領們請教兵法,了解戰爭的策略和技巧。
“將軍,如何才能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嬴政稚嫩的聲音中充滿了渴望。
將領看著他,鄭重地說:“小公子,戰爭不僅需要勇氣和謀略,更需要對局勢的準確判斷和對士兵的關愛。”
話說迴嬴政的性格堅韌不拔,在嬴政三歲時,呂不韋和子楚返迴秦國之時,曾私下托付給趙姬一些忠心耿耿的仆從,讓他們在趙國暗中照顧嬴政母子。然而,這微薄的助力在趙國對秦人的仇視與敵意麵前,顯得杯水車薪。
他們居住的地方簡陋而破舊,時常遭受鄰裏的排擠和刁難。嬴政和趙姬出門時,總能感受到旁人充滿敵意的目光和指指點點。
食物的匱乏也是常有的事,年幼的嬴政常常餓著肚子,卻從不哭鬧。
在這樣的環境中,嬴政的性格逐漸變得堅毅且內斂。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小小年紀便學會了忍耐和觀察。他會默默地記住那些對他們母子不善的人的麵孔,在心中暗暗發誓,日後定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他的思想也遠超同齡人,過早地明白了權力和地位的重要性。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擺脫這種任人欺淩的生活,擁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自己和母親的命運。
期待著有一天能夠一展抱負。
隨著時間的推移,嬴政的性格也逐漸顯現出來。他堅韌不拔,遇到困難從不輕易退縮。一次,他在學習劍術時不慎受傷,但他咬著牙,堅持完成了訓練。
“我不能軟弱,我要變得強大,才能保護秦國!”嬴政暗暗發誓。
嬴政總是充滿了敬畏和尊重。子楚也十分喜愛這個聰慧的兒子,常常在處理完政務後,來到嬴政的書房,與他分享自己的治國理念。
“政兒,秦國的未來就靠你了。”子楚摸著嬴政的頭說道。
嬴政鄭重地點頭:“父親,我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而趙姬,作為嬴政的母親,她給予了嬴政無盡的關愛和溫暖。每當嬴政學習累了,趙姬總會為他準備可口的點心,輕輕為他拭去額頭上的汗水。
“政兒,莫要太累了,要注意身體。”趙姬溫柔地說道。
在子楚執政的第三年,秦國麵臨著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子楚心急如焚,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
嬴政也參與了這次討論。“父親,我覺得我們應該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同時組織他們興修水利,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嬴政說道。
子楚看著兒子,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政兒所言甚是。”
在子楚的決策下,秦國度過了這次危機,百姓對王室更加擁護。
公元前 249 年,蒙驁將軍率領秦軍攻滅東周國的消息傳來,整個秦國為之沸騰。嬴政站在城樓上,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秦國強大的自豪。
“這就是秦國的力量,我要讓這種力量更加強大!”嬴政暗暗下定決心。
嬴政還結交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探討學問,暢想未來。他們都知道,嬴政肩負著重大的使命。
然而,時光匆匆,子楚的身體卻漸漸垮了下來。嬴政守在父親的病床前,眼中滿是擔憂。
“政兒,記住,秦國的命運在你手中,一定要讓秦國統一天下,實現太平盛世。”子楚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道。
嬴政握緊父親的手,淚流滿麵:“父親,我一定會做到的!”
子楚離世後,年僅 13 歲的嬴政,自己的征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