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燔為今天準備了一份八百字的演講稿。
被斃了。
審查說信息敏感。
現在隻剩了八個字的感言——“銘記曆史,勿忘先烈”。
剩下的時間他隻能在台上賣賣臉。
“把帶子送海子裏一份吧,”大佬悄聲和秘書交待著,他又扭頭看看台上的陳燔,問道,“對岸什麽時候上映?”
“雙十節。”
“喔,還真會挑日子……”大佬點點頭,雙十節是辛亥革命紀念日,而且還可以避開國慶,免得某些人又亂吠。
“金馬獎有沒有機會?”
“懸,不過陳燔的《親愛的》大概率會入圍。”
“喔,我看過……金雞呢?”
“提名已經公布,他沒有機會。”
“文人相輕?打壓青年?這像話嗎!陳燔可是個好同誌,不能讓人家寒心呐!”
秘書點點頭。
無論私人場合還是公開場合,有些話隻要領導說過,自然會傳入該聽見的人耳朵裏。
當然,今年肯定是沒戲了……
於此同時,另一位大佬也在打招唿:“片尾那個名單,那四百人裏好像還有許多人沒打上紅框框。”
(名字帶框,黑色的代表亡故,紅色的代表烈士。)
他頓了頓,又說道:“你了解下,是因為沒後人所以沒申報,還是下落沒有確認,又或者是別的因素......這個不急,先寫個備忘錄......”
另一位秘書也點點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了下來。
“陳燔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是個好同誌啊!”
......
“陳燔導演留步。”
短暫的亮相結束,後頭也沒什麽事兒了,就在陳燔決定迴家陪老婆的時候,有人又叫住了他。
他下意識的一迴頭,卻是個陌生人,身邊還跟著個老外。
“這位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他是一位......”
“導演,電影導演!”陳燔搶答,急忙伸手和人相握。他去卡羅維發利的時候,差點和人有過一麵之緣。對方當時的作品也有入圍,隻是人沒去。
這位可是大前輩啊,人是戰爭戲的大拿、歐洲三大的常客、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得主、黑澤明獎擁有者、澤聖人的製裁對象......名號全列出來堪比龍媽的存在。
就連國師他們見了對方也得畢恭畢敬,陳燔可不敢怠慢。
對方身材比陳燔高了近半個頭,他用俄羅斯人特有的語速飛快的蹦出各種音節,陳燔隻能扭頭看翻譯。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恭喜你完成了一部成功的戰爭電影,相比之下他這次為了七十周年準備的影片就有所遜色,這次是他第二次輸給你了......”
這位俄羅斯的導演今年但也為七十周年貢獻了一部作品,名為是《戰火中的芭蕾》,中俄合拍,他是藝術總監,這次來國內也是參加七十周年的慶典。
說是獻禮片,但其實是愛情為主,而且還是中國妹紙和老白男的那種......上映十天就下架,累計票房1200萬。
“不能這麽說,您那情況不一樣......”陳燔也不是幫人說好話,藝術總監麽,大多就是借下名號而已。
貓眼上說這電影是三導演,但從訪談上看,另倆都是添頭,主創還是八一廠的董導演——對了,這位還是《犬王》攝像師,所以身上也有那條功勳犬的鮮血在。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不管如何,您是一位優秀的年輕人,商業和文藝屬性的平衡把握的很棒......他還說,最喜歡的是您的《鬥牛》,而且是中國版的結尾,他覺得有種獨特的魅力。”
這特麽就尷尬了——《鬥牛》當時幹掉的正是對方的《十二怒漢》(俄版)......
不管你信不信,我陳燔絕對沒有開掛!
人家沒給對方頒獎,完全就是因為這部是翻拍的原因。是的,一定就是這個原因......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有機會的話,十分想和您合作。”
“我能說,現在就有機會嗎?”陳燔立馬點頭,對方和自己“一樣”,都是導演、製片、編劇、演員一肩挑的多麵手。眼下居然主動送上門了?他十分想對著叫一聲塔瓦裏希,雖然現在的地圖上已經沒有了列寧格勒的名字。
“啊?”對方雖然不全是客套,但也沒想過這個年輕人這麽直白——不是說中國人最委婉了嗎?
“我這有個劇本,國內沒法拍攝,如果是放在俄羅斯的話倒是正合適......”陳燔一句一句的說著故事梗概,同時觀察著對方聽完翻譯講話後的神態。
好像......還真挺有戲?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讓我們把目光放迴《八佰》。
......
“......一唿同誌逾十萬!陳燔導演這次聯手吳晶,又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而這次,他把目光對準了果軍的‘小人物’們。是的,包括謝晉元在內,他是烈士,是團長,但依舊是個小人物。
“小人物才有當炮灰的資格啊......可惜了,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八百連當炮灰的資格都已失去。
“是的,他們連炮灰都算不了是——炮灰指代得是那些可以消耗對方資源的的底層,但曆史上的八百卻隻是棄子......是的,他們就是一群棄子。就如同遠征軍,如同黃泛區的百姓。
“但這群棄子喚醒了民眾抵抗意識。
“雖然不多。
“但自辛亥革命一來,就是這樣的‘棄子’們一次又一次的壯大的民族之魂,這才有了今天的複興。
“他們和無數英烈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我們迴到電影本身,這又是一部用商業片思維拍攝的主旋律電影,除了和以往那些高大上的那些影視英雄們外,又樹立了幾個另類的人物。羊拐是一心一意隻想報眼前仇的,但他為國家流淨了血,這樣的人物我相信曆史上是有的,比如東北籍烈士常隆基;老鐵是膽小怕死的,但最終也死在了大義上的,這樣的人物曆史上肯定也有的,比如春秋時期的陳不占;凱爺不用說,這樣的逃兵更是不少......
“唯一一個比較突兀的人物是老舅,這個生平不詳的人物更像是那種歸隱的英雄,按設定應該是厭倦了內戰的黃埔早期生。這大約是陳燔擁抱時代、提高影片商業性的一種嚐試......個人對此持保留意見。”
網上,不少人在質疑陳燔為什麽拍這個反應果黨題材的時候,那個id名為唿嚕聲比鬧鍾響的家夥又發文了。
這位網絡影評人已經被不少人視為陳燔的嘴替,私下有不少人覺得這貨肯定和人有什麽py交易......
現在看來不是,人家也不是隻會一味說好話的。
當然,也可能隻是為了避嫌......
小番外:散場後的陳燔
“老王,咱們認識的人裏有誰會俄語翻譯?”上了車,陳燔第一次時間發動他這輛老速騰,而是給老王去了一個電話。
“王霖?不行不行,她留學那會兒還是‘蘇聯’呢,八成都忘得差不多了......算了,你幫忙聯係個專業的俄語文字翻譯,迴頭看能不能再找個俄國的留學生,文筆好的那種,一起幫著幹,尤其是口語部分。”
“對,就是《全頻帶阻塞幹擾》!”
“就賣劇本,不幹別的!”
“米哈爾科夫,是個好同誌啊,光這名字就能水好幾個字......”
被斃了。
審查說信息敏感。
現在隻剩了八個字的感言——“銘記曆史,勿忘先烈”。
剩下的時間他隻能在台上賣賣臉。
“把帶子送海子裏一份吧,”大佬悄聲和秘書交待著,他又扭頭看看台上的陳燔,問道,“對岸什麽時候上映?”
“雙十節。”
“喔,還真會挑日子……”大佬點點頭,雙十節是辛亥革命紀念日,而且還可以避開國慶,免得某些人又亂吠。
“金馬獎有沒有機會?”
“懸,不過陳燔的《親愛的》大概率會入圍。”
“喔,我看過……金雞呢?”
“提名已經公布,他沒有機會。”
“文人相輕?打壓青年?這像話嗎!陳燔可是個好同誌,不能讓人家寒心呐!”
秘書點點頭。
無論私人場合還是公開場合,有些話隻要領導說過,自然會傳入該聽見的人耳朵裏。
當然,今年肯定是沒戲了……
於此同時,另一位大佬也在打招唿:“片尾那個名單,那四百人裏好像還有許多人沒打上紅框框。”
(名字帶框,黑色的代表亡故,紅色的代表烈士。)
他頓了頓,又說道:“你了解下,是因為沒後人所以沒申報,還是下落沒有確認,又或者是別的因素......這個不急,先寫個備忘錄......”
另一位秘書也點點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了下來。
“陳燔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是個好同誌啊!”
......
“陳燔導演留步。”
短暫的亮相結束,後頭也沒什麽事兒了,就在陳燔決定迴家陪老婆的時候,有人又叫住了他。
他下意識的一迴頭,卻是個陌生人,身邊還跟著個老外。
“這位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他是一位......”
“導演,電影導演!”陳燔搶答,急忙伸手和人相握。他去卡羅維發利的時候,差點和人有過一麵之緣。對方當時的作品也有入圍,隻是人沒去。
這位可是大前輩啊,人是戰爭戲的大拿、歐洲三大的常客、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得主、黑澤明獎擁有者、澤聖人的製裁對象......名號全列出來堪比龍媽的存在。
就連國師他們見了對方也得畢恭畢敬,陳燔可不敢怠慢。
對方身材比陳燔高了近半個頭,他用俄羅斯人特有的語速飛快的蹦出各種音節,陳燔隻能扭頭看翻譯。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恭喜你完成了一部成功的戰爭電影,相比之下他這次為了七十周年準備的影片就有所遜色,這次是他第二次輸給你了......”
這位俄羅斯的導演今年但也為七十周年貢獻了一部作品,名為是《戰火中的芭蕾》,中俄合拍,他是藝術總監,這次來國內也是參加七十周年的慶典。
說是獻禮片,但其實是愛情為主,而且還是中國妹紙和老白男的那種......上映十天就下架,累計票房1200萬。
“不能這麽說,您那情況不一樣......”陳燔也不是幫人說好話,藝術總監麽,大多就是借下名號而已。
貓眼上說這電影是三導演,但從訪談上看,另倆都是添頭,主創還是八一廠的董導演——對了,這位還是《犬王》攝像師,所以身上也有那條功勳犬的鮮血在。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不管如何,您是一位優秀的年輕人,商業和文藝屬性的平衡把握的很棒......他還說,最喜歡的是您的《鬥牛》,而且是中國版的結尾,他覺得有種獨特的魅力。”
這特麽就尷尬了——《鬥牛》當時幹掉的正是對方的《十二怒漢》(俄版)......
不管你信不信,我陳燔絕對沒有開掛!
人家沒給對方頒獎,完全就是因為這部是翻拍的原因。是的,一定就是這個原因......
“米哈爾科夫導演說,有機會的話,十分想和您合作。”
“我能說,現在就有機會嗎?”陳燔立馬點頭,對方和自己“一樣”,都是導演、製片、編劇、演員一肩挑的多麵手。眼下居然主動送上門了?他十分想對著叫一聲塔瓦裏希,雖然現在的地圖上已經沒有了列寧格勒的名字。
“啊?”對方雖然不全是客套,但也沒想過這個年輕人這麽直白——不是說中國人最委婉了嗎?
“我這有個劇本,國內沒法拍攝,如果是放在俄羅斯的話倒是正合適......”陳燔一句一句的說著故事梗概,同時觀察著對方聽完翻譯講話後的神態。
好像......還真挺有戲?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讓我們把目光放迴《八佰》。
......
“......一唿同誌逾十萬!陳燔導演這次聯手吳晶,又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而這次,他把目光對準了果軍的‘小人物’們。是的,包括謝晉元在內,他是烈士,是團長,但依舊是個小人物。
“小人物才有當炮灰的資格啊......可惜了,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八百連當炮灰的資格都已失去。
“是的,他們連炮灰都算不了是——炮灰指代得是那些可以消耗對方資源的的底層,但曆史上的八百卻隻是棄子......是的,他們就是一群棄子。就如同遠征軍,如同黃泛區的百姓。
“但這群棄子喚醒了民眾抵抗意識。
“雖然不多。
“但自辛亥革命一來,就是這樣的‘棄子’們一次又一次的壯大的民族之魂,這才有了今天的複興。
“他們和無數英烈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我們迴到電影本身,這又是一部用商業片思維拍攝的主旋律電影,除了和以往那些高大上的那些影視英雄們外,又樹立了幾個另類的人物。羊拐是一心一意隻想報眼前仇的,但他為國家流淨了血,這樣的人物我相信曆史上是有的,比如東北籍烈士常隆基;老鐵是膽小怕死的,但最終也死在了大義上的,這樣的人物曆史上肯定也有的,比如春秋時期的陳不占;凱爺不用說,這樣的逃兵更是不少......
“唯一一個比較突兀的人物是老舅,這個生平不詳的人物更像是那種歸隱的英雄,按設定應該是厭倦了內戰的黃埔早期生。這大約是陳燔擁抱時代、提高影片商業性的一種嚐試......個人對此持保留意見。”
網上,不少人在質疑陳燔為什麽拍這個反應果黨題材的時候,那個id名為唿嚕聲比鬧鍾響的家夥又發文了。
這位網絡影評人已經被不少人視為陳燔的嘴替,私下有不少人覺得這貨肯定和人有什麽py交易......
現在看來不是,人家也不是隻會一味說好話的。
當然,也可能隻是為了避嫌......
小番外:散場後的陳燔
“老王,咱們認識的人裏有誰會俄語翻譯?”上了車,陳燔第一次時間發動他這輛老速騰,而是給老王去了一個電話。
“王霖?不行不行,她留學那會兒還是‘蘇聯’呢,八成都忘得差不多了......算了,你幫忙聯係個專業的俄語文字翻譯,迴頭看能不能再找個俄國的留學生,文筆好的那種,一起幫著幹,尤其是口語部分。”
“對,就是《全頻帶阻塞幹擾》!”
“就賣劇本,不幹別的!”
“米哈爾科夫,是個好同誌啊,光這名字就能水好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