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量合格鋼材的出廠李旭終於有足夠的鋼材製造更多蒸汽機了。


    原本的活塞問題也被攻克,那就是在鐵質活塞上開槽,用較軟的熟鐵做活塞環。活塞運動時,跟缸套互磨,直到合適,這個過程就叫磨合。


    活塞環因為較缸套軟,所以磨損得多,用一段時間就要把活塞拆出來檢查,活塞環若是磨損過指標就要更換。活塞上一般開三至五道槽,每道槽配一道環。雖然還是要需要大量人力加工但是李旭終於擁有高質量,可以安裝在機械上的蒸汽機了。


    現在蒸汽機技術合格,蒸汽拖拉機終於不是一個麵子工程,月產十輛的蒸汽拖拉機,節省了大量農村人口。大量外地移民開始經過培訓轉入工廠工作。同時合格的蒸汽機開始被逐漸大量的使用,自公元1641年冬季李旭的勢力開始向蒸汽時代進。


    不僅是鋼鐵方麵的突破,有一位化學畢業的學生王安給了李旭一個大力。王安在化學組中主管硝酸。但是作為原料一直匱乏,王安冒著巨臭來的積硝廠。通過幾個月的發展,硝化細菌的培養已經差不多了。


    硝石來自於動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而領地中蛋白質是稀缺物,李旭不可能用肉來當做原料。一天王安發現一個糞堆中的硝石產量一直很多。


    他開始調查,發現這個糞堆來自江邊漁民的,這些漁民將魚內髒清理出來丟進糞坑。於是王安現了積硝的良好原料,漁民們不要的水生動物下腳料。通過實驗,王安終於實驗成功硝田積硝法,就是將大量的魚內髒用蒸汽機磨成漿和糞便草木灰均勻的撒在一塊地中。


    李旭全程參與了他的硝田實驗,憑借著基因能力,以及積硝工人對硝化細菌習性的一絲研究經驗開始布置場地。其中經過了幾次失敗,其中一次就是積硝到很少的程度就停止了,無論采取什麽措施都不行,硝化細菌似乎消失了,後來通過石蕊地衣中檢測的ph試紙中現硝田的酸性太高了。


    於是噴灑微量堿液中和才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技術基本成熟了,一畝地中在最熱的月份中最少可以月產7oo公斤硝酸鹽。副作用就是,現在長江的那幫漁民開始不分大魚小魚小蝦一起撈光。反正吃不了可以醃製,剩下不能吃爛魚小蝦的賣給積硝廠。


    有了硝酸鹽,化學組開始瘋狂起來,大號的鉛製反應皿開始投入使用,大量從淮安一個小礦洞中開采的黃鐵礦被煆燒生成的硫的氧化物製造出濃硫酸。在濃硫酸和硝酸鹽在鉛製反應皿中通過在外部的溫水加熱產生出氣體通過冷凝管生成硝酸。


    有了硝酸,一批批苦味酸被生產出來,轉變成李旭軍隊的戰鬥力,和礦石的生產力。


    硝酸是製作現代火藥的重要原料,對於李旭領地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隨著領地的擴大,工業的發展,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雁紅山的鐵礦消耗殆盡。


    本來,雁紅山就是一個不大的小山,高不過百米,長寬也就是幾百米,根本禁不住人民會工業的巨大消耗。


    所以,尋找新的鐵礦,迫在眉睫。


    李旭把目光放到了馬鞍山。


    在後世,馬鞍山就是聞名華夏的著名鐵礦,不論是產鐵數量、鐵礦石儲量還是鐵礦石的質量,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馬鞍山就是安徽境內,離淮安府不遠,就是二百多裏路,如果拿下馬鞍山,再配合淮安府的高儲量煤礦,李旭就真正擁有了解放全國的資源。


    馬鞍山緊鄰中都鳳陽府,西進必定驚動朝廷,而且此時朝廷正派遣大軍圍剿盤踞在鳳陽府的張軍所部,這個時候過去,無疑是去當靶子。


    但是,東進也不好。


    沿江而下就是明朝南直隸府南京,南京的地位和北京相同,有相同的領導班子,六部尚書,除了沒有皇帝,其他一樣。


    南京的防守力量僅次於北京,半年之前,無論是張軍所部還是李自成,都沒有打過南京的心思。


    主要是南京太難打了。


    眾人起了畏難心思,討論不定,把目光轉向李旭,“會長,還是你拿主意吧。”


    李旭點點頭,輕咳一聲,“好,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做決定了,按照計劃進攻鳳陽,解除馬鞍山周圍最大的武裝力量,順勢占領馬鞍山。之後再討論要不要進攻南京。”


    “散會。”


    就在人民會集結兵力,準備進攻鳳陽時,突然收到了兩封信。


    一封是來自鳳陽的張軍,一封是來自河南的李自成。


    原來,人民會占領淮安府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特別是人民會強大的火器,讓農民軍知道了。


    張軍所部和李自成所部,目前麵臨的局勢都很尷尬。


    張軍盤踞鳳陽,麵臨明朝強大的兵力壓力,已經快要支撐不下去了。李自成也好不了多少,進攻開封失敗,率部散入河南各地,可以說,現在的闖王軍隊,正麵臨著起義以來的最低穀。


    曆史上,李自成撐了過去,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攻下北京。


    當然,李自成現在不知道以後的曆史走向,他愁的頭發都白了,搶的小老婆也來不及玩了,知道李旭有火器,自然動了心思。


    張軍和李自成都開出大加嗎,張軍許諾讓李旭做二把手,李自成許諾以後封李旭為淮安王。


    瞧瞧,多有誠意。


    但李旭嗤之以鼻,當著眾人的麵把兩封信燒了。


    農民起義?我呸!


    明朝百姓在統治階級的剝削高壓下,的確過的很苦,朝不保夕,甚至易子相食,但是農民起義就好了?


    農民起義隻是給他們臉上貼金,說白了,就是一群反賊造反。


    興,百姓苦,但最起碼努努力,運氣好了還有飯吃。


    亡,百姓苦,能活著就不錯了,甚至不如一條狗。


    比如,農民軍到處散布“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均田免糧”這種極端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口號,隻能進一步導致大順軍用拷掠追餉來籌集軍費,以致在進軍北京途中,特別是進入北京後,大肆對明朝的政要、權貴、富商、紳士等嚴刑拷打,勒索錢財,造成社會混亂,人心動蕩。


    而農民軍均田口號不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要求,隻是要求減輕賦役而已。農民軍的“割富濟貧”政策,也“並不意味著農民階級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而是分奪地主階級的“浮財”,把地主的“糧食、金銀、衣物等可動之產取來分別賑濟貧民”。


    也就是說農民軍不事生產,隻靠強奪來推進戰爭,這樣的行為,與社會無益,無生產力的提高無益,不可持久。


    所以“均田免糧”這一樸素口號除具有鼓動和號召民眾的戰時作用外,在當時的小農社會裏到底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到底能持續多久,還需認真思考,不能將“均田免糧”的實施過於理想化。


    同時,農民軍在行進過程中犯下了累累罪行。


    農民軍的燒殺搶掠比官軍更加讓人發指,雖然封建統治階級所寫的曆史對農民軍有汙蔑,但是也無法掩蓋農民軍借著反抗官府的旗號在各地作惡的事實。


    例如張獻忠在四川等地多施行暴政,屠城無數,幾乎將四川人殺絕;而所謂紀律嚴明的李自成,在武關屠城;其所過之處,“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騷然不得安生,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他在攻破偃師後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農民軍所過之處,明朝皇族、親王、郡王均在劫難逃。那些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宮殿,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明朝太原總兵薑鑲親見親聞,農民軍“凡所攻陷,劫掠焚毀,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雲(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約計肆千餘,闖賊盤踞六日,屠戮將盡……。


    《南疆逸史》也說:“明之天潢,迨闖獻之禍,屠戮幾盡焉。”


    農民軍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楚王等數十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


    就這樣數以百萬計的明朝宗室皇族遭到慘無人道的滅絕性屠殺。比如山西,農民軍在平陽殺了西河王一族三百餘人,在太原先殺了晉王一族中高級皇族四百餘人,後又捕殺了中底層宗人千餘,而在大同則殺了代王一係4000多名宗室。據統計,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殺了朱元璋一萬多名後代。


    山西一地僅是縮影。事實上,盡管李自成以不亂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明朝皇族幾乎沒有活下來的。在攻克洛陽時,福王朱常洵被活剮與鹿血摻在酒中,名“福祿酒”,開懷暢飲。


    在襄陽,張獻忠俘獲襄王朱翊銘,盡管朱翊銘跪地乞生,而張獻忠並沒有放過他的家族。張獻忠克武昌,俘獲楚王朱華奎,將其活沉西湖,楚王宮殿樓閣近千間也被付之一炬。張獻忠攻占常德,榮王宗室均被殺。攻克重慶,將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


    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明末起義軍誅戮明皇室成員,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隻要是朱元璋的後代,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拒不交待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財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合族”。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在城鄉紳,亦無噍類。”


    在古代史書中,各種民間起事都被記作“盜賊”。這些盜賊中很多是在太平歲月聚眾劫掠的大盜,破壞性極強,沒有任何“起義”的綱領。


    綜上所述,這些人能被成為起義嗎?能被稱為正義的農民軍嗎?


    這樣的人,連給人民軍提鞋都不配。


    李旭連一點和他們虛與委蛇的心思都沒有。


    滾恁娘的‘起義軍’,誰敢阻止人民會大業,誰就受死吧。


    備注ps:本書太監,寫幾章玄幻副本,練練手,為下本書做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最強基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雕刻石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雕刻石光並收藏諸天最強基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