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村原本有600人,搶收糧食後,人口達到1000人,打下孝賢圩後,人口暴增到了3000人。


    新增加的人口,經過李旭【魅惑】,在幾天之內,就倒向李旭,真正為李旭所用,形成新的生產力。


    孝賢圩一戰,證實了人民會的實力。


    李旭也就不再龜縮在雁紅山附近,收完糧食後,他讓戰鬥組四處掃蕩,範圍擴大道周圍五十裏。


    五十裏範圍內,所有未遷走的村子,路過的難民,聳立的豪強村寨,一路橫掃,沒有一合之敵。


    一個月後,人民會的人口達到1萬人。


    這1萬人,李旭親自講了三天課,他們就死心塌地的跟著李旭幹。


    人多了,工業大發展,就遇到了新的困難。


    最重要的是動力不足。


    因秋天已過,將要入冬,雁紅山下的河流河水驟降,水輪機不能有效提供動力。


    還有,就算河水充足,現在鋼鐵產量大增,水力也不夠用。


    李旭一頭紮進實驗室,開始試驗新的動力。


    他首先想到的是電力。


    河水通過水輪機轉換的水力,效率太低,如果轉換成電力,效率會高很多。


    水力轉換電力的關鍵在於電機,電機的原理主要就是切割磁感應線,左右手定則。


    曆史上電機出現很晚主要是卡在電力原理上,這當然難不住李旭,他一邊研究,一邊編了一本《電磁學原理》,扔給手下,讓他們跟著學。


    電機的原理的確很簡單,技術要求也不高,但在這個時代,想要造出來,也頗費力氣。


    李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磁體的尋找,自然界中的天然磁體很少,而電機學要磁體形成一個磁場。現代的磁鐵都是工業製造的,李旭問了很多人也沒人知道相應的磁鐵,讓他空有本事,卻施展不出來。


    後來還是一位大夫提供了製造永磁體的方法,此法取自於北宋仁宗年間,曾公亮主持編纂的《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五指南魚的做法。就是將鐵片燒紅沿著南北方向擺好,然後淬火,用地球磁場給他上磁。


    對李旭來說地球磁場弱爆了,於是李旭先用天然磁體做了一個電機,然後用銀絲做了一個磁線圈,電磁線圈裏產生強大的磁場,再將燒紅的鐵棍伸入磁線圈裏淬火。


    人工磁場上磁的效果奇好,就這樣李旭積少成多湊成了大量的磁體。然後就方便了,李旭親自打造了連接水輪機和電機的傳輸轉軸,就和現代汽車的動力轉軸類似,用水力驅動水輪切割磁感應線,電力從漆布包裹的銅線裏傳輸出來,一種新能源誕生了。


    可是尷尬的時刻到來了,電是搞出來了但是沒法用。先傳輸出來電是由水力製造的,而電力無法傳輸的太遠,雖然製造的是交流電,但是電壓太低,傳輸的損耗太大。


    李旭也不是沒試過變壓器,變壓器原理很簡單,就是圈數少的磁線圈對應圈數多的磁線圈。這些知識,高中課本上就講到過,李旭弄了一個變壓器,經過使用後電壓是上去了,但是電流下降的速度蹭蹭的,仿佛拉稀一樣,電動機轉的有氣無力的。


    然後一陣焦糊味,漆包銀線燒了,接著一陣電火花,變壓器報廢了。電力沒法傳輸遠,效果還不如直接用水利機。花費那麽多銀線銅線隻能傳幾十米,太不劃來。


    這個時代整體工業的落後,電就算能造出來,配套設施,一時半刻也無法完善。


    電流雖然無法遠距離傳輸,但李旭還是保留下來電機組。


    李旭把它改成直流電電機,做電解實驗,精煉銅的產量急劇增加。氯氣以及純淨氫氣也生成了。但是電解反應槽沒有繼續擴大,作為氯氣的原料,鹽跟不上消耗了。


    這裏距離大海雖然近,當時兵荒馬亂的,鹽反而是非常貴重的物品。


    幹什麽事情都缺材料的囧境,讓李旭頗為惱火。


    他定下人民會發展規劃,一年之內,地盤擴大到一省之地。


    當然,現在,李旭還需要老老實實的研究新動力。


    李旭苦思一分鍾,想起了蒸汽機。


    一直以來,他都瞧不上蒸汽機,畢竟蒸汽機隻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事物,產能落後,效率低下,比不上內燃機,比不上電力,更比不上核能。


    但是內燃機、電力、核能都太高端了,遠遠超過這個時代的工業水平。


    李旭歎了一口氣,還是踏踏實實的走路吧,別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


    蒸汽機的原理,李旭倒背如流,蒸汽機的構造,李旭也能閉著眼睛打著瞌睡畫出來。


    但是很快,現實教做人,李旭第一個樣機失敗了。


    李旭點上火,蒸汽機能動,但是四處冒白氣,那聲音那氣勢,和十個高壓鍋放在一起有的一拚。


    如果隻是這樣,也無所謂,就像農村的拖拉機,雖然樣子醜,聲音大,但是力氣杠杠的。


    而麵前的蒸汽機呢,輸出的功率太低,一個成年人用手就能阻止機械的運動,指望它來代替水力機,浪費煤呢。


    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封閉不嚴。


    第二次,李旭不用柳釘做鏈接,改用錫鉛金屬汁對縫隙進行焊接,樣機再一次運行了,其他地方的漏氣少了,但是活塞這個部件還是沒辦法。


    活塞是蒸汽機的靈魂部件,活塞封閉嚴了,做功就厲害。


    想到活塞材料,李旭腦海中首先閃過橡膠。


    但是現在橡膠樹剛被歐洲人從美洲的原始森林中發現,距離傳到中國,還有一百多年呢。


    而且,曆史上18世紀蒸汽機就投入實用了,橡膠到19世紀才開始人工種植和投入實用。


    當時蒸汽機沒用橡膠就能發動,李旭掌握了【機械專精】的基因能力,難道不比他們強嗎?


    更何況,早起橡膠易老化,不耐高溫,溫度超過80°就會融化,不適合做蒸汽機的密封材料。


    李旭繼續尋找別的材料。


    皮革首先成為試驗品,替換之後,機器正常運轉,漏氣也徹底製止了,蒸汽機的鋼鐵力矩隨著鐵輪的轉動有力起來,蒸汽機徹底有了蒸汽機的樣子。


    沒等李旭鬆一口氣,崩的一聲悶響,這聲音聽起來和街頭土爆米花爐開爐的聲音一樣。隻見蒸汽機的活塞出噴出了一些廢皮革的渣渣,緊接著就是一陣嘶啦聲。


    事實證明皮革不耐磨,皮革不行,那就換點別的,十幾種靠譜的材料被換上去,最優良的材料也隻是一種軟木,也就是現在熱水瓶塞的那種軟木。


    於是,李旭讓人大量加工軟木塞,將軟木塞當成一種消耗品使用。經過改造後的蒸汽機可以輕鬆的更換木質活塞。


    經過李旭努力,在這個材料學非常落後的時代,蒸汽機麵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最強基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雕刻石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雕刻石光並收藏諸天最強基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