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後,清國、倭國一時間風平浪靜。
清廷雖然愚昧落後,但也不是傻子,知道現在的平靜是在醞釀一場大戰。
清廷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遼東半島,諭令李鴻章速謀戰守。
李鴻章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雲謀襲沈陽”的情勢,提出了“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複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
清廷集中兵力加強對遼東地區的防禦,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兼前敵各軍總統;迅速募軍30營;將集結於九連城附近鴨綠江右岸的81餘營5哨,包括銘軍、毅軍、盛軍、奉軍及靖邊軍、蘆榆防軍、仁字虎勇、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齊字練軍、鎮邊軍等計3.04萬清軍,分左右兩翼防線,形成東起蘇甸及長甸河口,西迄大東溝、大孤山,綿亙數十裏的鴨綠江防線。
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駐鴨綠江防線的同時,又陸續從各地抽調兵力,以充實山海關至奉天、營口一帶第二線的防務。
可以說,清政府對鴨綠江防禦戰非常重視,抽調了大量兵力人力進行支援,後續糧草、槍支彈藥也從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兵工廠中運向前線。
看起來,清軍有和倭寇一戰的能力,最起碼不會像平-壤之戰似得,全麵潰敗。
戰前,光緒帝、翁同龢、李鴻章等主戰派信心滿滿。
李鴻章上書,“北洋精兵連同各地方團練兵勇用力,決不讓倭寇跨過鴨綠江一步。”
光緒帝迴電,“大善。”
慈禧等主和派沉寂下來,甚至他們都覺得主和是不是錯了。畢竟能打敗倭國,也算是大清朝能名垂千古的重要功績。
北洋艦隊受命巡視黃海、渤海海域。
經過十多天的緊張維修,北洋艦隊十艘主力戰艦的速度、主炮威力全都提升了一個檔次,除去炮彈質量不提,已經和倭國聯合艦隊實力相仿。
這一些都是李旭的功勞。
海軍提督丁汝昌及其他九艘戰艦的管帶對李旭感激莫名。
現在,李旭走到哪條戰艦,都會受到尊重。
李旭的【機械專精】【熱武器專精】也如願成長到60%,操作克虜伯主炮的威力、命中率提升了一大截。
在所有人都看好鴨綠江防禦戰時,李旭持悲觀態度。
他降臨到這個世界,影響的隻是北洋水師,隻是擊沉了三艘倭艦。
還不足以影響到整個甲午戰爭。
所以說,陸戰,該敗的還是敗。
對此,李旭無能為力。
他能做的隻有盡全力擊潰倭國聯合艦隊,取得製海權,讓倭國陸軍沒有支援,如此,清軍就可以關門打狗,全殲倭國陸軍。
另外,李旭的【冷靜之心】一天隻能發動一次,一次一個小時。
所以,海戰必須要快,拖得時間長了,他的能力將會下降至少一倍。
“快點來吧。”
李旭看向東方海麵。
各方準備完畢,按照曆史,本來十月末才會進攻的倭寇,十月初就發起了鴨綠江之戰。
清軍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兵力共約人。清朝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為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人。
總體來看,兩方實力相差不大。
但宋慶雖負節製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平-壤新敗,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倭國則士氣高昂,野心勃勃,日方發布由間諜宗方小太郎起草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滿清展開政治攻勢。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將倭寇描繪成從黑暗的滿清統冶下拯救中國人民的解放者。挖掘、放大並激化滿漢矛盾,並揚言要直搗燕京,讓清朝皇帝“麵縛乞降”。
隨後,倭寇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未覺察。
次日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隻用了一天,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丹東。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倭寇乘勝追擊,連克九連城、安東縣、大東溝、鳳凰城、寬甸、岫岩,在此過程中,宋慶、直隸提督聶士成帥部阻擊倭寇,進入僵持階段。
消息傳到京城,李鴻章慌了,光緒帝慌了,朝廷慌了。
他們沒想到倚之為長城的陸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和之前在潮鮮的表現一樣,垃圾之極。
與此同時,京城小道消息此起彼伏。
“不好了,鴨綠江失守,我大清國龍興之地敞開大門,大清完了。”
“倭寇正攻打旅順、大連,打下這兩個地方就能直接入關,快跑吧,跑完了,大家都走不了。”
“難道又像三十多年前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一樣,皇帝逃跑,百姓受苦?”
“倭寇不比英法,他們狼子野心沒有人性,所到之處片甲不留。”
“天啊,我泱泱大國,到底怎麽了,連倭寇彈丸之地就如此欺我……”
清廷經過最初的慌張,終於想起來,他們還有一隻強大的海軍。
於是,雪花般的電文發往威海衛,要求北洋艦隊全力截擊倭艦,使之不能運兵潮鮮和旅順。
丁汝昌接到電文後,立刻調整北洋艦隊巡邏方向,往渤海北麵海域行駛。
這就是曆史的拐點。
按照原本的曆史,黃海一戰後,北洋艦隊損失嚴重,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讓北洋艦隊躲在威海衛內。
黃海、渤海製海權拱手讓人,然後倭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往潮鮮和東北運兵。最後旅順陷落,倭國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現在不同了,倭國將麵對一個更強北洋艦隊。
“報,左前方15°方向發現倭艦,距離約20海裏。”
“再探。”
“報,發現倭國戰艦9艘,結實倭國主力戰艦,運兵船3艘,能運兵力一萬五千人。”
丁汝昌起身來到甲板上,目光炯炯,“倭國這是準備運兵旅順,以便攻下旅順港,以陸軍的實力,一旦這些倭軍登陸,旅順必然失守,將士們,現在就要看我們的了。”
“吹號,揚旗,備戰。”
“阻擊倭艦,揚我軍威。”
清廷雖然愚昧落後,但也不是傻子,知道現在的平靜是在醞釀一場大戰。
清廷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遼東半島,諭令李鴻章速謀戰守。
李鴻章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雲謀襲沈陽”的情勢,提出了“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複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
清廷集中兵力加強對遼東地區的防禦,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兼前敵各軍總統;迅速募軍30營;將集結於九連城附近鴨綠江右岸的81餘營5哨,包括銘軍、毅軍、盛軍、奉軍及靖邊軍、蘆榆防軍、仁字虎勇、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齊字練軍、鎮邊軍等計3.04萬清軍,分左右兩翼防線,形成東起蘇甸及長甸河口,西迄大東溝、大孤山,綿亙數十裏的鴨綠江防線。
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駐鴨綠江防線的同時,又陸續從各地抽調兵力,以充實山海關至奉天、營口一帶第二線的防務。
可以說,清政府對鴨綠江防禦戰非常重視,抽調了大量兵力人力進行支援,後續糧草、槍支彈藥也從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兵工廠中運向前線。
看起來,清軍有和倭寇一戰的能力,最起碼不會像平-壤之戰似得,全麵潰敗。
戰前,光緒帝、翁同龢、李鴻章等主戰派信心滿滿。
李鴻章上書,“北洋精兵連同各地方團練兵勇用力,決不讓倭寇跨過鴨綠江一步。”
光緒帝迴電,“大善。”
慈禧等主和派沉寂下來,甚至他們都覺得主和是不是錯了。畢竟能打敗倭國,也算是大清朝能名垂千古的重要功績。
北洋艦隊受命巡視黃海、渤海海域。
經過十多天的緊張維修,北洋艦隊十艘主力戰艦的速度、主炮威力全都提升了一個檔次,除去炮彈質量不提,已經和倭國聯合艦隊實力相仿。
這一些都是李旭的功勞。
海軍提督丁汝昌及其他九艘戰艦的管帶對李旭感激莫名。
現在,李旭走到哪條戰艦,都會受到尊重。
李旭的【機械專精】【熱武器專精】也如願成長到60%,操作克虜伯主炮的威力、命中率提升了一大截。
在所有人都看好鴨綠江防禦戰時,李旭持悲觀態度。
他降臨到這個世界,影響的隻是北洋水師,隻是擊沉了三艘倭艦。
還不足以影響到整個甲午戰爭。
所以說,陸戰,該敗的還是敗。
對此,李旭無能為力。
他能做的隻有盡全力擊潰倭國聯合艦隊,取得製海權,讓倭國陸軍沒有支援,如此,清軍就可以關門打狗,全殲倭國陸軍。
另外,李旭的【冷靜之心】一天隻能發動一次,一次一個小時。
所以,海戰必須要快,拖得時間長了,他的能力將會下降至少一倍。
“快點來吧。”
李旭看向東方海麵。
各方準備完畢,按照曆史,本來十月末才會進攻的倭寇,十月初就發起了鴨綠江之戰。
清軍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兵力共約人。清朝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為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人。
總體來看,兩方實力相差不大。
但宋慶雖負節製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平-壤新敗,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倭國則士氣高昂,野心勃勃,日方發布由間諜宗方小太郎起草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滿清展開政治攻勢。
《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將倭寇描繪成從黑暗的滿清統冶下拯救中國人民的解放者。挖掘、放大並激化滿漢矛盾,並揚言要直搗燕京,讓清朝皇帝“麵縛乞降”。
隨後,倭寇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未覺察。
次日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隻用了一天,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丹東。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倭寇乘勝追擊,連克九連城、安東縣、大東溝、鳳凰城、寬甸、岫岩,在此過程中,宋慶、直隸提督聶士成帥部阻擊倭寇,進入僵持階段。
消息傳到京城,李鴻章慌了,光緒帝慌了,朝廷慌了。
他們沒想到倚之為長城的陸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和之前在潮鮮的表現一樣,垃圾之極。
與此同時,京城小道消息此起彼伏。
“不好了,鴨綠江失守,我大清國龍興之地敞開大門,大清完了。”
“倭寇正攻打旅順、大連,打下這兩個地方就能直接入關,快跑吧,跑完了,大家都走不了。”
“難道又像三十多年前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一樣,皇帝逃跑,百姓受苦?”
“倭寇不比英法,他們狼子野心沒有人性,所到之處片甲不留。”
“天啊,我泱泱大國,到底怎麽了,連倭寇彈丸之地就如此欺我……”
清廷經過最初的慌張,終於想起來,他們還有一隻強大的海軍。
於是,雪花般的電文發往威海衛,要求北洋艦隊全力截擊倭艦,使之不能運兵潮鮮和旅順。
丁汝昌接到電文後,立刻調整北洋艦隊巡邏方向,往渤海北麵海域行駛。
這就是曆史的拐點。
按照原本的曆史,黃海一戰後,北洋艦隊損失嚴重,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讓北洋艦隊躲在威海衛內。
黃海、渤海製海權拱手讓人,然後倭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往潮鮮和東北運兵。最後旅順陷落,倭國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現在不同了,倭國將麵對一個更強北洋艦隊。
“報,左前方15°方向發現倭艦,距離約20海裏。”
“再探。”
“報,發現倭國戰艦9艘,結實倭國主力戰艦,運兵船3艘,能運兵力一萬五千人。”
丁汝昌起身來到甲板上,目光炯炯,“倭國這是準備運兵旅順,以便攻下旅順港,以陸軍的實力,一旦這些倭軍登陸,旅順必然失守,將士們,現在就要看我們的了。”
“吹號,揚旗,備戰。”
“阻擊倭艦,揚我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