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了,賣報了,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大捷,倭國聯合艦隊被重創五艘戰艦,擊沉三艘戰艦,倭寇大潰敗。”
“賣報了,賣報了,黃海大捷……”
九月十六日一早,報童吆喝聲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引的京城百姓爭相購買。
“我來一份《新聞報》”
“兩份《萬國公報》”
“一份《字林滬報》”
“哈哈,果然是大捷,倭寇彈丸小國,敢犯我大清,純屬找死。”
“北洋艦隊漲我大清國威,李中堂好樣的。”
“是啊,我還以為這場戰爭我們輸定了。”
一些準備明年科考的舉子,如康有為、梁啟超,聚在餐館,大快朵頤,以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要知道,在甲午戰爭前,媒體同國人一樣,根本沒把倭國放在眼裏,認為倭國隻是一個“東夷小國”,而中-國則是“天朝上國”。倭國打中-國猶如“螳臂當車”,中-國打倭國就是“泰山壓卵”,這是國人的普遍認知。
作為社會的精英,很多報人也持同樣的觀點。所以在甲午戰爭前,所有人都認為倭寇必敗。
但平-壤一戰,清軍潰敗600裏,一下子鎮住了國人。
他們才恍然,倭國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果,雖然是彈丸之國,但實力不容小覷。
陸戰潰敗的陰雲籠罩著國人,他們期待一場勝利。
現在終於來了,而且是大獲全勝。
豈能不慶祝哉!
“致遠艦威武,李旭威武。”
康有為看完報紙,讚歎不已。
梁啟超點頭,“是啊,幸賴李旭擊沉三艘敵艦,否則黃海一戰,誰能取勝,還未可知。”
“此乃英雄也。”
譚嗣同等人豎起大拇指,“陛下求才若渴,北洋出了這等豪傑,陛下一定歡喜萬分。”
……
養心殿,光緒拿著兩份電報,第一份是最早的,隻是描述黃海大捷,第二份則是一份詳細的奏報,描寫了黃海海戰的詳細情況。
不到兩千字的電報,光緒已經看了一夜了,每一個字,每一行字都看了無數遍,甚至都已經背了下來,但依然沒有看膩。
“老師,天佑大清,天佑大清啊。”
光緒激動無比的抖動電報,對著下側一個長須枯瘦老者說道。
老者是兩朝帝師,光緒帝的重要支持者,主戰派首領,翁同龢。
翁同龢半夜就被光緒叫起來,打著哈欠,懶洋洋的道:“賴陛下指揮有方。”
其實,翁同龢雖然是主戰派首領,但是黃海大捷,他並不是多麽高興。
因為他和李鴻章不對付,北洋艦隊是李鴻章的勢力,李鴻章出了風頭,他能高興才怪。
很多人認為,北洋水師不敵倭國聯合艦隊,是慈禧挪了海軍軍費。但還有一種說法是,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後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卻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因此為“後黨”深恨。
也就是說,在曆史上,甲午戰敗,李鴻章有過,慈禧有過,翁同龢也不是好鳥。
都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考慮。
甚至單純、激進、魯莽的光緒極力主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和後黨爭奪皇權。
不過此時此刻,光緒帝完全陷入了幸福中。
平-壤潰敗,他麵臨的壓力極大,朝廷、太後壓得他喘不過來氣。
光緒太需要一場勝利證明自己。
現在,勝利來了。
所以,他對北洋艦隊,對功臣李旭感激萬分。
“不,這是李中堂,是北洋艦隊,是李旭之功。”
光緒反駁翁同龢,“我要給李中堂加俸進爵,給北洋艦隊全體官兵加餉進爵,給李旭加官進爵。”
翁同龢聽後,立刻打起精神反駁,“陛下,不可……”
話未說完,就被光緒阻止,“老師,我知道你一直和李中堂不對付,也多次借故為難北洋水師,但現在北洋水師是我們唯一的依靠,你難道想讓我們戰敗,讓太後永遠壓製我們嗎?”
翁同龢眼神閃爍,最後默默點頭,“我馬上按照陛下旨意擬文。”
與此同時,黃海一戰,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反響。
黃海海戰曆時五個小時,被西方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
同時,戰爭結果也大出各國預料。
九月十六日,各國報紙從各方麵報道。
《泰晤士報》刊登牛津大學教授、法學博士意見:“倭國偷襲清國運兵船是海盜行為,是不宣而戰,也是對英國國旗的侮辱,應該嚴懲日本軍官……幸好,他們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北洋艦隊:“他們向世人展示,人力有時候能戰勝工業科技,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人的作用,因為他們在守護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國家。”
美-國《哈珀斯周刊》報道稱,“除直隸省之外,清朝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軍隊,隻有在李鴻章管轄的省份,才有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經過現代化訓練和武裝的軍隊。”
英-國《帕爾摩報》從另一個方麵評論,“大清本不該勝利,但一個人決定了結局,我們認為這是運氣,運氣不可能一直伴隨著大清,下一場海戰,勝利的將是倭國。”
倭國海軍總部,所有人都讚同《帕爾摩報》的觀點。
“黃海戰敗,不是戰之過,是運氣不到,眾位同僚不要泄氣。”
聯合艦隊海軍中將伊東佑亨勸慰眾人。
“將軍,我們不服,我們請戰。”鬆島旗艦艦長尾本知道極力請戰。
“再戰,再戰。”
“剿滅北洋,殺掉李旭,報仇雪恨。”
其餘海軍大佐、中佐,紛紛應聲附和。
伊東佑亨壓手,“同僚們放心,我已上書伊-藤博文總-理閣下和天皇,請求再次出戰,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炮擊仇敵了。”
“天皇萬歲。”
“天皇萬歲。”
倭國海軍將領齊齊大喊,聲勢赫赫。
“賣報了,賣報了,黃海大捷……”
九月十六日一早,報童吆喝聲傳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引的京城百姓爭相購買。
“我來一份《新聞報》”
“兩份《萬國公報》”
“一份《字林滬報》”
“哈哈,果然是大捷,倭寇彈丸小國,敢犯我大清,純屬找死。”
“北洋艦隊漲我大清國威,李中堂好樣的。”
“是啊,我還以為這場戰爭我們輸定了。”
一些準備明年科考的舉子,如康有為、梁啟超,聚在餐館,大快朵頤,以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要知道,在甲午戰爭前,媒體同國人一樣,根本沒把倭國放在眼裏,認為倭國隻是一個“東夷小國”,而中-國則是“天朝上國”。倭國打中-國猶如“螳臂當車”,中-國打倭國就是“泰山壓卵”,這是國人的普遍認知。
作為社會的精英,很多報人也持同樣的觀點。所以在甲午戰爭前,所有人都認為倭寇必敗。
但平-壤一戰,清軍潰敗600裏,一下子鎮住了國人。
他們才恍然,倭國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果,雖然是彈丸之國,但實力不容小覷。
陸戰潰敗的陰雲籠罩著國人,他們期待一場勝利。
現在終於來了,而且是大獲全勝。
豈能不慶祝哉!
“致遠艦威武,李旭威武。”
康有為看完報紙,讚歎不已。
梁啟超點頭,“是啊,幸賴李旭擊沉三艘敵艦,否則黃海一戰,誰能取勝,還未可知。”
“此乃英雄也。”
譚嗣同等人豎起大拇指,“陛下求才若渴,北洋出了這等豪傑,陛下一定歡喜萬分。”
……
養心殿,光緒拿著兩份電報,第一份是最早的,隻是描述黃海大捷,第二份則是一份詳細的奏報,描寫了黃海海戰的詳細情況。
不到兩千字的電報,光緒已經看了一夜了,每一個字,每一行字都看了無數遍,甚至都已經背了下來,但依然沒有看膩。
“老師,天佑大清,天佑大清啊。”
光緒激動無比的抖動電報,對著下側一個長須枯瘦老者說道。
老者是兩朝帝師,光緒帝的重要支持者,主戰派首領,翁同龢。
翁同龢半夜就被光緒叫起來,打著哈欠,懶洋洋的道:“賴陛下指揮有方。”
其實,翁同龢雖然是主戰派首領,但是黃海大捷,他並不是多麽高興。
因為他和李鴻章不對付,北洋艦隊是李鴻章的勢力,李鴻章出了風頭,他能高興才怪。
很多人認為,北洋水師不敵倭國聯合艦隊,是慈禧挪了海軍軍費。但還有一種說法是,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後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卻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因此為“後黨”深恨。
也就是說,在曆史上,甲午戰敗,李鴻章有過,慈禧有過,翁同龢也不是好鳥。
都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考慮。
甚至單純、激進、魯莽的光緒極力主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和後黨爭奪皇權。
不過此時此刻,光緒帝完全陷入了幸福中。
平-壤潰敗,他麵臨的壓力極大,朝廷、太後壓得他喘不過來氣。
光緒太需要一場勝利證明自己。
現在,勝利來了。
所以,他對北洋艦隊,對功臣李旭感激萬分。
“不,這是李中堂,是北洋艦隊,是李旭之功。”
光緒反駁翁同龢,“我要給李中堂加俸進爵,給北洋艦隊全體官兵加餉進爵,給李旭加官進爵。”
翁同龢聽後,立刻打起精神反駁,“陛下,不可……”
話未說完,就被光緒阻止,“老師,我知道你一直和李中堂不對付,也多次借故為難北洋水師,但現在北洋水師是我們唯一的依靠,你難道想讓我們戰敗,讓太後永遠壓製我們嗎?”
翁同龢眼神閃爍,最後默默點頭,“我馬上按照陛下旨意擬文。”
與此同時,黃海一戰,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反響。
黃海海戰曆時五個小時,被西方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
同時,戰爭結果也大出各國預料。
九月十六日,各國報紙從各方麵報道。
《泰晤士報》刊登牛津大學教授、法學博士意見:“倭國偷襲清國運兵船是海盜行為,是不宣而戰,也是對英國國旗的侮辱,應該嚴懲日本軍官……幸好,他們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北洋艦隊:“他們向世人展示,人力有時候能戰勝工業科技,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人的作用,因為他們在守護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國家。”
美-國《哈珀斯周刊》報道稱,“除直隸省之外,清朝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軍隊,隻有在李鴻章管轄的省份,才有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經過現代化訓練和武裝的軍隊。”
英-國《帕爾摩報》從另一個方麵評論,“大清本不該勝利,但一個人決定了結局,我們認為這是運氣,運氣不可能一直伴隨著大清,下一場海戰,勝利的將是倭國。”
倭國海軍總部,所有人都讚同《帕爾摩報》的觀點。
“黃海戰敗,不是戰之過,是運氣不到,眾位同僚不要泄氣。”
聯合艦隊海軍中將伊東佑亨勸慰眾人。
“將軍,我們不服,我們請戰。”鬆島旗艦艦長尾本知道極力請戰。
“再戰,再戰。”
“剿滅北洋,殺掉李旭,報仇雪恨。”
其餘海軍大佐、中佐,紛紛應聲附和。
伊東佑亨壓手,“同僚們放心,我已上書伊-藤博文總-理閣下和天皇,請求再次出戰,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炮擊仇敵了。”
“天皇萬歲。”
“天皇萬歲。”
倭國海軍將領齊齊大喊,聲勢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