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位商鞅說自己已經不願意再出世為官,徐浩心中頓時有些泄氣。
確實,在上一世商鞅雖用霸道讓秦國快速強大了起來,但是他本人,甚至全族都落得一個被殺的悲慘命運。
這種遭遇,讓商鞅在這一世萌生了退意,隻想成為一個平民百姓。
這個時候,站在一旁的薑尚開口了:“哈哈,不知衛鞅你為何如此泄氣?隻因前世後來的處境悲慘?君不知,人總有一死,能在死後千古留名,不正是因你當初徙木立信,協助孝公變法,為後世大秦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嗎?”
“前世君曾以三道薦孝公,孝公最終選擇了霸道之術,非君之過,乃天命也!”
“今母神予我等重活一世的機會,君為何不在前世的基礎上再創一道,輔助新主再次開創一次基業,以便再次流傳萬古?”
薑尚的一番連分析帶慫恿的話,讓一旁的商鞅有了一絲心動。
是啊,自從出世獲得了後續記憶之後,商鞅就一直在反思上一世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也正是因為內心的不甘,商鞅這才又周遊各處,想尋得一明主,再次印證自己的新道。
現在來到九州城,看到城中的繁華,加上城中的禮賢下士,給了商鞅一絲希望。不過深受變法其害的商鞅,還是先找了一個理由搪塞徐浩的招攬。
在聽到了薑尚的這一番分析之後,商鞅抬起了頭:“前一世,鞅身懷三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到達秦國,拜見孝公。”
“可當鞅向孝公闡述帝道這黃老一派道家思想時,想讓參考五帝的治理方法,無為而治,從而在秦國發展出三代聖君,一掃秦國的疲弱。可孝公根本沒有耐心去成為和培養三代聖君,從而舍棄了帝道。”
“隨後鞅便用王道勸說孝公,想讓孝公遵循效法太公您輔佐的周朝的治國思想,以禮樂文化為中心,讓聖人明君本身成為法。但是孝公認為,此王道他是能保證,但是若其後代統冶者乃是個無能之輩,則會國家大亂,民不聊生。孝公把王道也否決了。”
說到這裏,商議還向徐浩看了一樣,好像在觀察徐浩對這兩道的看法。
但徐浩隻是靜靜的聽著商鞅的訴說,沒有表露出絲毫的立場。
接著,商鞅又道:“鞅觀當時的孝公,一心隻想秦國快速強大起來,不得已隻得向孝公訴說霸道之術。鞅那時也知曉,這霸道之術,乃一劑猛藥,秦國多年羸弱,一旦采用此法固然可以迅速強大,但奈何此術藥力隨猛,但是不是長久之策。”
“鞅本想待自身已完全取信於孝公之時,再以帝道與霸道結合,再根據天道、人道客觀情況將定出的法,不斷發展完善。”
“可鞅一來小瞧了秦國國內的貴族勢力對變法的阻撓,二來也小看了孝公對霸道的癡迷程度,三來鞅自身也未曾想到那霸道之術,竟然連我本人都影響到了。種種因素結合之下,鞅隻得在推行霸道之路越走越遠,於是最終落得一個死於自身所立之法的下場。”
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說到這裏,商鞅眼望西方,他的目光好像穿透了重重障礙,看到了已經重新出世的秦王朝所在之處。
商鞅唏噓道:“其實趙良曾對鞅說過,此霸道之術,強國但傷民,更傷己。一旦極其信任吾的孝公去世,鞅必將大禍臨頭。那趙良還曾勸鞅隱退,但是鞅最終並未聽從,之後之事果然被趙良言中!”
說完了這些,商鞅深深歎了一口氣,好像能說出這些,讓他放下了心中一個很大的負擔。
徐浩見到商鞅的表現,也唏噓不已,雖然早已經在曆史中就研究過商鞅,知道他的生平事跡了,但是此時聽到商鞅本人的訴說,還是別有一番感觸。
對於商鞅的霸道之術,徐浩其實是不太認同的。
畢竟商鞅所提的霸道之術,主要可以概括為通過實行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來實現強國,更是通過嚴格的法令,明確律條,有功則賞,有功必罰,來迅速幫助秦國走向強大。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些,商鞅的變法還可以說得上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但是為了在一世就凸顯出明顯的變法效果,商鞅之後變法的所有措施,都圍繞著這一個‘如何通過使民弱,來達到使國強’的政治理念而展開的。
商鞅製定了嚴苛的秦國律法,重農抑商,實行連坐製,讓秦國的民眾成為了一個個隻幫助國家強大起來的機器,u看書uukanhu 根本沒有考慮到百姓的生活福祉。
隨著時間的累積,秦國百姓對變法中的軍功製的益處享受完畢之後,百姓與國家對抗的情緒越來越強烈。
特別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效果顯著,秦國更是一統六國之後,使得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都推行這秦國的律法。
在孝公到秦始皇時期,秦國並未再出現過另外一種,其他能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抗衡並實施的治國之策。
當秦國還是戰國的六國之一時,秦國的律法還能保證整個國家反抗的聲音不多。
但是隨著疆域的擴大,更是在有著巨大聲望的始皇帝去世之後,被嚴苛的秦律法壓迫得非常不習慣的其他六國貴族紛紛尋找機會,讓天下很快又陷入了分裂。
徐浩曾經想過,如果當初秦始皇能再活長久一點,如果他立下了皇後和太子,如果後來即位的是扶蘇,那秦朝可能不會二世而亡。
但是曆史上沒有那麽多如果,現在商鞅自己也看到了霸道的局限所在,徐浩準備出言先將商鞅招攬到手,隨後再與其一同共同謀劃製定適合九州城目前局勢的法律。
“先生既然已經知曉霸道之術的弊端,想必這一世也已經思索出解決此弊端的良策,那先生為何不在吾之九州城印證先生的新道?”
徐浩這一番順著薑尚的意思,繼續勸說商鞅的話,讓商鞅的眼中露出了一絲精光。
()
確實,在上一世商鞅雖用霸道讓秦國快速強大了起來,但是他本人,甚至全族都落得一個被殺的悲慘命運。
這種遭遇,讓商鞅在這一世萌生了退意,隻想成為一個平民百姓。
這個時候,站在一旁的薑尚開口了:“哈哈,不知衛鞅你為何如此泄氣?隻因前世後來的處境悲慘?君不知,人總有一死,能在死後千古留名,不正是因你當初徙木立信,協助孝公變法,為後世大秦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嗎?”
“前世君曾以三道薦孝公,孝公最終選擇了霸道之術,非君之過,乃天命也!”
“今母神予我等重活一世的機會,君為何不在前世的基礎上再創一道,輔助新主再次開創一次基業,以便再次流傳萬古?”
薑尚的一番連分析帶慫恿的話,讓一旁的商鞅有了一絲心動。
是啊,自從出世獲得了後續記憶之後,商鞅就一直在反思上一世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也正是因為內心的不甘,商鞅這才又周遊各處,想尋得一明主,再次印證自己的新道。
現在來到九州城,看到城中的繁華,加上城中的禮賢下士,給了商鞅一絲希望。不過深受變法其害的商鞅,還是先找了一個理由搪塞徐浩的招攬。
在聽到了薑尚的這一番分析之後,商鞅抬起了頭:“前一世,鞅身懷三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到達秦國,拜見孝公。”
“可當鞅向孝公闡述帝道這黃老一派道家思想時,想讓參考五帝的治理方法,無為而治,從而在秦國發展出三代聖君,一掃秦國的疲弱。可孝公根本沒有耐心去成為和培養三代聖君,從而舍棄了帝道。”
“隨後鞅便用王道勸說孝公,想讓孝公遵循效法太公您輔佐的周朝的治國思想,以禮樂文化為中心,讓聖人明君本身成為法。但是孝公認為,此王道他是能保證,但是若其後代統冶者乃是個無能之輩,則會國家大亂,民不聊生。孝公把王道也否決了。”
說到這裏,商議還向徐浩看了一樣,好像在觀察徐浩對這兩道的看法。
但徐浩隻是靜靜的聽著商鞅的訴說,沒有表露出絲毫的立場。
接著,商鞅又道:“鞅觀當時的孝公,一心隻想秦國快速強大起來,不得已隻得向孝公訴說霸道之術。鞅那時也知曉,這霸道之術,乃一劑猛藥,秦國多年羸弱,一旦采用此法固然可以迅速強大,但奈何此術藥力隨猛,但是不是長久之策。”
“鞅本想待自身已完全取信於孝公之時,再以帝道與霸道結合,再根據天道、人道客觀情況將定出的法,不斷發展完善。”
“可鞅一來小瞧了秦國國內的貴族勢力對變法的阻撓,二來也小看了孝公對霸道的癡迷程度,三來鞅自身也未曾想到那霸道之術,竟然連我本人都影響到了。種種因素結合之下,鞅隻得在推行霸道之路越走越遠,於是最終落得一個死於自身所立之法的下場。”
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說到這裏,商鞅眼望西方,他的目光好像穿透了重重障礙,看到了已經重新出世的秦王朝所在之處。
商鞅唏噓道:“其實趙良曾對鞅說過,此霸道之術,強國但傷民,更傷己。一旦極其信任吾的孝公去世,鞅必將大禍臨頭。那趙良還曾勸鞅隱退,但是鞅最終並未聽從,之後之事果然被趙良言中!”
說完了這些,商鞅深深歎了一口氣,好像能說出這些,讓他放下了心中一個很大的負擔。
徐浩見到商鞅的表現,也唏噓不已,雖然早已經在曆史中就研究過商鞅,知道他的生平事跡了,但是此時聽到商鞅本人的訴說,還是別有一番感觸。
對於商鞅的霸道之術,徐浩其實是不太認同的。
畢竟商鞅所提的霸道之術,主要可以概括為通過實行馭民五術“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來實現強國,更是通過嚴格的法令,明確律條,有功則賞,有功必罰,來迅速幫助秦國走向強大。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些,商鞅的變法還可以說得上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但是為了在一世就凸顯出明顯的變法效果,商鞅之後變法的所有措施,都圍繞著這一個‘如何通過使民弱,來達到使國強’的政治理念而展開的。
商鞅製定了嚴苛的秦國律法,重農抑商,實行連坐製,讓秦國的民眾成為了一個個隻幫助國家強大起來的機器,u看書uukanhu 根本沒有考慮到百姓的生活福祉。
隨著時間的累積,秦國百姓對變法中的軍功製的益處享受完畢之後,百姓與國家對抗的情緒越來越強烈。
特別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效果顯著,秦國更是一統六國之後,使得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都推行這秦國的律法。
在孝公到秦始皇時期,秦國並未再出現過另外一種,其他能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抗衡並實施的治國之策。
當秦國還是戰國的六國之一時,秦國的律法還能保證整個國家反抗的聲音不多。
但是隨著疆域的擴大,更是在有著巨大聲望的始皇帝去世之後,被嚴苛的秦律法壓迫得非常不習慣的其他六國貴族紛紛尋找機會,讓天下很快又陷入了分裂。
徐浩曾經想過,如果當初秦始皇能再活長久一點,如果他立下了皇後和太子,如果後來即位的是扶蘇,那秦朝可能不會二世而亡。
但是曆史上沒有那麽多如果,現在商鞅自己也看到了霸道的局限所在,徐浩準備出言先將商鞅招攬到手,隨後再與其一同共同謀劃製定適合九州城目前局勢的法律。
“先生既然已經知曉霸道之術的弊端,想必這一世也已經思索出解決此弊端的良策,那先生為何不在吾之九州城印證先生的新道?”
徐浩這一番順著薑尚的意思,繼續勸說商鞅的話,讓商鞅的眼中露出了一絲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