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虛道長等人迴到忠義營,忠義營的英雄好漢們還是極為熱忱地教授士兵們武功,士兵們能學得這麽多克敵製勝的絕招,心中既感激又興奮。
然而,他們心中對徐敬業與尉遲昭,極為失望,心想,忠義營那麽盡心竭力地為義軍衝鋒陷陣,置個人的安危不顧,冒死攻入盱眙,到頭來功勞卻被尉遲昭竊取,而且連徐敬業也對忠義營的江湖人士極為冷淡。尤其是那些性如烈火的女俠們,更是鬧著要離開揚州,迴到自己的門派中。
這會兒,見玉虛道長迴來,連忙過來詢問情況,玉虛道長說道:“適才貧道已經與軍師商量好了,我們不日便前往潤州,相助義軍攻城。”
昆侖派靈空散人怫然道:“玉虛道長,不是貧道想駁了你的麵子,這尉遲昭與徐敬業,根本沒將我們放在眼裏,我看這潤州不去也罷。”
玉虛道長笑道:“靈空散人所言,隻怕也是各位心中的想法吧。”
崆峒派虛極散人斷然道:“沒錯,我們幾人已經商量好了,準備明天一早,就離開揚州,各自迴去。”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稍安勿躁,請聽貧道一言如何?”
虛極散人道:“道長請講!”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受掌門之托,不遠千裏來到揚州,為的是精忠報國,匡複江山社稷。如果為了意氣之爭,拂袖離去,固然是挽迴了些顏麵。不過再也不能為義軍效力,休說辜負了各位本門的重托,半途而廢也並非各位有道之士的做派。他日若是義軍成功推翻武氏統治,還政唐室,誰也不會再感念各位曾為義軍立下大功?如此一來,豈是各位心中所願?”
靈空、虛極等人聞言,默然不語,雖然玉虛道長之言句句有理,但還是憤懣不平。
玉虛道長繼續說道:“非但各位心有不平,連貧道也格外氣憤。然而我師兄重玄說的好,我們修道之士,方外之人,當以天下蒼生為念,是以應該以忠義為重,意氣為輕。適才軍師也說,尉遲昭獨攬功勞,是小人之舉,徐敬業偏聽偏信,也有失察之責。
若是我們忠義營屢立戰功,不計前嫌,他日自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尉遲昭又豈能從中作梗,徐敬業也不得不從心底裏對我們感念佩服之至,今日去潤州增援,則義軍成與不成,各位英名都將播於天下;若就此離去,或是怨望遷延,豈不是更讓尉遲昭與徐敬業等人小覷,世人對我們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麽?”
靈空、虛極等人聞言,同時說道:“我們願聽玉虛道長差遣,同去潤州,相助義軍攻城。”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果然深明大義,既然同意去潤州增援,那麽事不宜遲,各位迴去準備一下,一個時辰後,便在此集合,隨魏軍師一起出發,前往潤州。”昆侖、崆峒等派領命而去。
玉虛道長對鄢雲說道:“你去通知魏思溫軍師,告訴他忠義營這邊已經談妥,讓他一個時辰後到軍營來,帶領忠義營前往潤州。”鄢雲領命,急忙向英公府走去。
梅傲霜見韓英女心情難受,於是便說道:“英女,我看你今天氣色不是很好,是不是不舒服?要不然潤州之行你就別去了,留在揚州好好休息。”
英女聽說師父不讓他隨去,生恐鄢雲又會有什麽危險,急忙說道:“師父去哪兒,英女就去哪裏。求師父不要把英女一個人留在揚州,好不好?”
梅傲霜歎道:“你這又是何苦呢?”她本想勸英女趁早放棄鄢雲,但她知道英女對鄢雲如此關切,這會兒無論說什麽,隻會讓她更加傷心難過,所以話到嘴邊,又隻好收了迴去。
英女道:“英女打小就跟著師父,師父若是有什麽差池,我也會隨你而去的。我雖然關心那書呆子,但也同樣擔心師父的安危。”
英女續道:“本來師父的武功天下無雙,是不需我擔心的。但此刻我離開師父,心中就不安穩。不知道是為什麽?”
梅傲霜歎道:“師父的武功雖好,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事無常,若是哪天師父離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你,所以你要學會堅強起來,以後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要想辦法獨自麵對。聽明白了麽?”
英女道:“不會的,師父武功這麽好,斷然不會有事的。”
梅傲霜道:“想不到你還是如此單純,你一定要記住師父說的話,世上任何蓋世武功,都有弱點,但江湖人心叵測,陰謀詭計,令人防不勝防,行走江湖時,一定要多留一個心眼,千萬不要被人算計才好。”
英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鄢雲這時候已經到了英公府,將忠義營的情況告訴了魏思溫,隻聽魏思溫說道:“我就說玉虛道長的德望能夠服眾,果不其然。要是忠義營就此解體,那些英雄好漢離義軍而去,那麽不但義軍會損失這一支強兵勁旅,而且忠義營江湖好漢離去的原因,其他軍士若是得知是將帥失察,獨攬功勞,那麽勢必會人心離散,影響義軍士氣,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總算風吹雲散了。”
鄢雲道:“我看此刻的一團和氣,隻是暫時的,並非風吹雲散,雨過天晴。若是以後再出現這樣的情況,隻怕他們要離義軍而去,連玉虛道長也阻止不了。所以,今後還請軍師從中斡旋,若能讓徐將軍對義軍另眼相看,格外倚重。那麽就算再多幾個尉遲昭這樣的將領,也不足為慮了。”
魏思溫笑道:“放心吧,隻要忠義營屢立戰功,事實擺在眼前,徐將軍見了,也不會再聽信讒言了。就算沒有我從中斡旋,徐將軍自然會看到忠義營的重要性的。既然忠義營無人再反對前往潤州,那麽就按玉虛道長說的,一個時辰後在軍營集合。”
鄢雲道:“還有一事,要請教軍師。”
魏思溫問道:“何事?但說無妨。”
鄢雲道:“在攻打盱眙城之前,我聽說揚州義軍就已得到消息,朝廷派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平叛,按理說,這會兒已經快到揚州境內了。徐將軍不在,左長史唐之奇畢竟是文官,坐鎮揚州江都府,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守得住揚州城呢?”
魏思溫笑道:“此事就不足為慮,李孝逸的大軍暫時還到不了揚州。”
鄢雲問道:“不可能啊,從洛陽到揚州的官道一馬平川,暢通無阻。難道中途的州縣又有義軍效仿揚州起義,將他們攔阻在半道上了?”
魏思溫笑道:“暫時除了楚州司馬李崇福的所部三縣響應揚州之外,各地並無義軍。”
鄢雲問道:“那李孝逸的大軍不是可以長驅南下,直指揚州麽?可軍師卻說官軍到不了揚州,還請軍師明示。”
魏思溫笑道:“本來自從駱賓王的討武檄文,傳發到洛陽的時候,武則天就火速派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平叛,怎料到達伊河之時,部分糧草船被一夥義匪鑿沉,不得不在伊河南岸紮營。”
鄢雲笑道:“原來如此。”但隨即一想,還是不對,繼續問道:“伊河離洛陽不過一兩天的路程,就算丟失部分糧草,李孝逸修書一封,送往洛陽,武則天再調撥軍糧到達伊河南岸,李孝逸大軍從那時出發,也應該早就到達了揚州了。斷不會到現在還一點消息也沒有吧。”
魏思溫笑道:“你所言不虛,李孝逸的確向朝廷上奏請求調撥軍糧,然而那夥義匪又在當晚,大鬧李孝逸軍營,趁亂將李孝逸剩餘的所有糧草都燒毀了。但運糧的丘神績也在次日趕到,李孝逸於是攜帶著部分軍糧出發。”
鄢雲問道:“後來如何?”
魏思溫笑道:“李孝逸帶著那杯水車薪的軍糧出發後,行到皖北一帶,此時兩淮沿岸,豫南皖北等地區,都是連日大雨,山區山洪爆發,城鎮村莊的道路也被大水淹沒,因此李孝逸的大軍至今在皖北一帶滯留不前。等到雨收雲散,大水退去,他們趕到揚州時,我們恐怕早就打下潤州,迴到揚州了。更何況……”
鄢雲笑道:“更何況怎樣?”
魏思溫笑道:“更何況李孝逸大軍出發時,本來就軍糧不足,滯留皖北多日,恐怕已經告罄。皖北地域今年的新麥已經被大水淹沒,他們無法得到補給,如何行軍呢?”
鄢雲道:“李孝逸定然會想到這個問題,若是提前再向朝廷奏請軍糧,朝廷派將領將軍糧運到,大軍不是照樣可以啟程麽?”
魏思溫笑道:“誠然,不過那時候我們已有充足準備,以逸待勞,他們師老兵疲,就算有三十萬大軍,我們也有辦法與他們一戰。”
鄢雲笑道:“軍師之言有理。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伊河義匪,能有多大氣候,敢去鬧李孝逸軍營,而且兩次成功毀掉大軍糧草,軍師可知是何人所為?他們如此相助義軍,軍師就沒想讓他們投靠義軍麽?如此一來,不是更能壯大我義軍的聲勢麽?”
魏思溫笑道:“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義匪的山寨叫什麽雲月宮,匪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不過你如果想知道,可以問一下玉虛道長等江湖人士。”
鄢雲心想,這些義匪既然是豫南地界的,那麽問那些少林派的僧人,或許能夠知道些。玉虛道長等人長年在武當修道,很少外出行走江湖,隻怕也是不知。
於是便向魏思溫告辭而去,在迴到忠義營的途中,口裏兀自念叨著:“雲月宮……雲月宮……”輕雲映月,雲與月永遠相伴在一起,好詩意的名字,但怎麽說土匪的山寨也不應該是個名字,於是越想越覺得有趣,左右無事,離去潤州還有大半個時辰的時間,不如去問一下少林派的僧眾。
來到忠義營中,就直奔少林派的營帳,那些少林僧眾得到要去潤州的消息,此時正在做臨戰準備,鄢雲便徑直走入營帳之中,雙手合十,對一名少林僧說道:“鄢雲有一事不明,不知這位大師可否相告?”
那僧人笑道:“鄢居士智慧過人,還有什麽事不明白,要問小僧的?小僧但有所知,定當相告。”
鄢雲問道:“聽說雲月宮義匪曾相助義軍,焚毀官軍軍糧,而且雲月宮就在豫南地界,不知大師可知雲月宮的具體情況?他們到底是一些怎樣的英雄好漢呢?”
未等這名僧人迴答,營帳中另外一名僧人說道:“什麽義匪,英雄好漢,隻不過是一群殺人如麻,該當下十八層地獄的綠林大盜而已。”
鄢雲笑道:“但軍師說過,他們確實有相助義軍之舉啊?恐怕大師之言與實情不符吧?”
然而,他們心中對徐敬業與尉遲昭,極為失望,心想,忠義營那麽盡心竭力地為義軍衝鋒陷陣,置個人的安危不顧,冒死攻入盱眙,到頭來功勞卻被尉遲昭竊取,而且連徐敬業也對忠義營的江湖人士極為冷淡。尤其是那些性如烈火的女俠們,更是鬧著要離開揚州,迴到自己的門派中。
這會兒,見玉虛道長迴來,連忙過來詢問情況,玉虛道長說道:“適才貧道已經與軍師商量好了,我們不日便前往潤州,相助義軍攻城。”
昆侖派靈空散人怫然道:“玉虛道長,不是貧道想駁了你的麵子,這尉遲昭與徐敬業,根本沒將我們放在眼裏,我看這潤州不去也罷。”
玉虛道長笑道:“靈空散人所言,隻怕也是各位心中的想法吧。”
崆峒派虛極散人斷然道:“沒錯,我們幾人已經商量好了,準備明天一早,就離開揚州,各自迴去。”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稍安勿躁,請聽貧道一言如何?”
虛極散人道:“道長請講!”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受掌門之托,不遠千裏來到揚州,為的是精忠報國,匡複江山社稷。如果為了意氣之爭,拂袖離去,固然是挽迴了些顏麵。不過再也不能為義軍效力,休說辜負了各位本門的重托,半途而廢也並非各位有道之士的做派。他日若是義軍成功推翻武氏統治,還政唐室,誰也不會再感念各位曾為義軍立下大功?如此一來,豈是各位心中所願?”
靈空、虛極等人聞言,默然不語,雖然玉虛道長之言句句有理,但還是憤懣不平。
玉虛道長繼續說道:“非但各位心有不平,連貧道也格外氣憤。然而我師兄重玄說的好,我們修道之士,方外之人,當以天下蒼生為念,是以應該以忠義為重,意氣為輕。適才軍師也說,尉遲昭獨攬功勞,是小人之舉,徐敬業偏聽偏信,也有失察之責。
若是我們忠義營屢立戰功,不計前嫌,他日自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尉遲昭又豈能從中作梗,徐敬業也不得不從心底裏對我們感念佩服之至,今日去潤州增援,則義軍成與不成,各位英名都將播於天下;若就此離去,或是怨望遷延,豈不是更讓尉遲昭與徐敬業等人小覷,世人對我們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麽?”
靈空、虛極等人聞言,同時說道:“我們願聽玉虛道長差遣,同去潤州,相助義軍攻城。”
玉虛道長笑道:“各位果然深明大義,既然同意去潤州增援,那麽事不宜遲,各位迴去準備一下,一個時辰後,便在此集合,隨魏軍師一起出發,前往潤州。”昆侖、崆峒等派領命而去。
玉虛道長對鄢雲說道:“你去通知魏思溫軍師,告訴他忠義營這邊已經談妥,讓他一個時辰後到軍營來,帶領忠義營前往潤州。”鄢雲領命,急忙向英公府走去。
梅傲霜見韓英女心情難受,於是便說道:“英女,我看你今天氣色不是很好,是不是不舒服?要不然潤州之行你就別去了,留在揚州好好休息。”
英女聽說師父不讓他隨去,生恐鄢雲又會有什麽危險,急忙說道:“師父去哪兒,英女就去哪裏。求師父不要把英女一個人留在揚州,好不好?”
梅傲霜歎道:“你這又是何苦呢?”她本想勸英女趁早放棄鄢雲,但她知道英女對鄢雲如此關切,這會兒無論說什麽,隻會讓她更加傷心難過,所以話到嘴邊,又隻好收了迴去。
英女道:“英女打小就跟著師父,師父若是有什麽差池,我也會隨你而去的。我雖然關心那書呆子,但也同樣擔心師父的安危。”
英女續道:“本來師父的武功天下無雙,是不需我擔心的。但此刻我離開師父,心中就不安穩。不知道是為什麽?”
梅傲霜歎道:“師父的武功雖好,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事無常,若是哪天師父離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你,所以你要學會堅強起來,以後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要想辦法獨自麵對。聽明白了麽?”
英女道:“不會的,師父武功這麽好,斷然不會有事的。”
梅傲霜道:“想不到你還是如此單純,你一定要記住師父說的話,世上任何蓋世武功,都有弱點,但江湖人心叵測,陰謀詭計,令人防不勝防,行走江湖時,一定要多留一個心眼,千萬不要被人算計才好。”
英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鄢雲這時候已經到了英公府,將忠義營的情況告訴了魏思溫,隻聽魏思溫說道:“我就說玉虛道長的德望能夠服眾,果不其然。要是忠義營就此解體,那些英雄好漢離義軍而去,那麽不但義軍會損失這一支強兵勁旅,而且忠義營江湖好漢離去的原因,其他軍士若是得知是將帥失察,獨攬功勞,那麽勢必會人心離散,影響義軍士氣,後果不堪設想,現在總算風吹雲散了。”
鄢雲道:“我看此刻的一團和氣,隻是暫時的,並非風吹雲散,雨過天晴。若是以後再出現這樣的情況,隻怕他們要離義軍而去,連玉虛道長也阻止不了。所以,今後還請軍師從中斡旋,若能讓徐將軍對義軍另眼相看,格外倚重。那麽就算再多幾個尉遲昭這樣的將領,也不足為慮了。”
魏思溫笑道:“放心吧,隻要忠義營屢立戰功,事實擺在眼前,徐將軍見了,也不會再聽信讒言了。就算沒有我從中斡旋,徐將軍自然會看到忠義營的重要性的。既然忠義營無人再反對前往潤州,那麽就按玉虛道長說的,一個時辰後在軍營集合。”
鄢雲道:“還有一事,要請教軍師。”
魏思溫問道:“何事?但說無妨。”
鄢雲道:“在攻打盱眙城之前,我聽說揚州義軍就已得到消息,朝廷派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平叛,按理說,這會兒已經快到揚州境內了。徐將軍不在,左長史唐之奇畢竟是文官,坐鎮揚州江都府,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守得住揚州城呢?”
魏思溫笑道:“此事就不足為慮,李孝逸的大軍暫時還到不了揚州。”
鄢雲問道:“不可能啊,從洛陽到揚州的官道一馬平川,暢通無阻。難道中途的州縣又有義軍效仿揚州起義,將他們攔阻在半道上了?”
魏思溫笑道:“暫時除了楚州司馬李崇福的所部三縣響應揚州之外,各地並無義軍。”
鄢雲問道:“那李孝逸的大軍不是可以長驅南下,直指揚州麽?可軍師卻說官軍到不了揚州,還請軍師明示。”
魏思溫笑道:“本來自從駱賓王的討武檄文,傳發到洛陽的時候,武則天就火速派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南下平叛,怎料到達伊河之時,部分糧草船被一夥義匪鑿沉,不得不在伊河南岸紮營。”
鄢雲笑道:“原來如此。”但隨即一想,還是不對,繼續問道:“伊河離洛陽不過一兩天的路程,就算丟失部分糧草,李孝逸修書一封,送往洛陽,武則天再調撥軍糧到達伊河南岸,李孝逸大軍從那時出發,也應該早就到達了揚州了。斷不會到現在還一點消息也沒有吧。”
魏思溫笑道:“你所言不虛,李孝逸的確向朝廷上奏請求調撥軍糧,然而那夥義匪又在當晚,大鬧李孝逸軍營,趁亂將李孝逸剩餘的所有糧草都燒毀了。但運糧的丘神績也在次日趕到,李孝逸於是攜帶著部分軍糧出發。”
鄢雲問道:“後來如何?”
魏思溫笑道:“李孝逸帶著那杯水車薪的軍糧出發後,行到皖北一帶,此時兩淮沿岸,豫南皖北等地區,都是連日大雨,山區山洪爆發,城鎮村莊的道路也被大水淹沒,因此李孝逸的大軍至今在皖北一帶滯留不前。等到雨收雲散,大水退去,他們趕到揚州時,我們恐怕早就打下潤州,迴到揚州了。更何況……”
鄢雲笑道:“更何況怎樣?”
魏思溫笑道:“更何況李孝逸大軍出發時,本來就軍糧不足,滯留皖北多日,恐怕已經告罄。皖北地域今年的新麥已經被大水淹沒,他們無法得到補給,如何行軍呢?”
鄢雲道:“李孝逸定然會想到這個問題,若是提前再向朝廷奏請軍糧,朝廷派將領將軍糧運到,大軍不是照樣可以啟程麽?”
魏思溫笑道:“誠然,不過那時候我們已有充足準備,以逸待勞,他們師老兵疲,就算有三十萬大軍,我們也有辦法與他們一戰。”
鄢雲笑道:“軍師之言有理。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伊河義匪,能有多大氣候,敢去鬧李孝逸軍營,而且兩次成功毀掉大軍糧草,軍師可知是何人所為?他們如此相助義軍,軍師就沒想讓他們投靠義軍麽?如此一來,不是更能壯大我義軍的聲勢麽?”
魏思溫笑道:“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義匪的山寨叫什麽雲月宮,匪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不過你如果想知道,可以問一下玉虛道長等江湖人士。”
鄢雲心想,這些義匪既然是豫南地界的,那麽問那些少林派的僧人,或許能夠知道些。玉虛道長等人長年在武當修道,很少外出行走江湖,隻怕也是不知。
於是便向魏思溫告辭而去,在迴到忠義營的途中,口裏兀自念叨著:“雲月宮……雲月宮……”輕雲映月,雲與月永遠相伴在一起,好詩意的名字,但怎麽說土匪的山寨也不應該是個名字,於是越想越覺得有趣,左右無事,離去潤州還有大半個時辰的時間,不如去問一下少林派的僧眾。
來到忠義營中,就直奔少林派的營帳,那些少林僧眾得到要去潤州的消息,此時正在做臨戰準備,鄢雲便徑直走入營帳之中,雙手合十,對一名少林僧說道:“鄢雲有一事不明,不知這位大師可否相告?”
那僧人笑道:“鄢居士智慧過人,還有什麽事不明白,要問小僧的?小僧但有所知,定當相告。”
鄢雲問道:“聽說雲月宮義匪曾相助義軍,焚毀官軍軍糧,而且雲月宮就在豫南地界,不知大師可知雲月宮的具體情況?他們到底是一些怎樣的英雄好漢呢?”
未等這名僧人迴答,營帳中另外一名僧人說道:“什麽義匪,英雄好漢,隻不過是一群殺人如麻,該當下十八層地獄的綠林大盜而已。”
鄢雲笑道:“但軍師說過,他們確實有相助義軍之舉啊?恐怕大師之言與實情不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