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長卿道:“武當既已被我們占領,我們下一步該攻打哪個門派?”
岐黃子笑道:“不可操之過急,我們剛占領武當山,必須派兵鎮守。可以將武當當作聖火壇武當分壇,以後每打下一個門派,都是如此。至於劃分為哪一壇主旗下,還要看具體情況。”
武當成為地獄門聖火壇旗下的分壇之後,薛長卿派兵駐紮,同時將武當大小觀宇進行一番整改,這座千年古刹瞬間被弄得麵目全非,烏煙瘴氣。
再說到揚州方麵,武後廢中宗為廬陵王之後,臨朝稱製,大權獨攬,一手遮天。同年九月,世襲英國公的李敬業,因直言被小人構陷貪贓枉法,被貶為柳州司馬。
於此同時,其弟李敬猷也因事被罷免了盩厔令一職,給事中唐之奇被貶黜為括蒼令,詹事府司直杜求仁被貶黜為黟縣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被貶為臨海縣丞,這些個青年才俊,一時英傑,懷才不遇,受冤被貶,心中鬱結難申,怏怏不得誌。
其中李敬業是唐朝開國元勳司空李積之孫,李積原名徐世績,字懋功,武德二年(619年),徐世績勸魏國公李密降順李唐後,唐高祖李淵極為高興,賜徐世績姓李,自此徐世績便改名李世績,後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更名李積。
李積作為三朝元老,戰功卓著,而且唐高宗當政時期,當褚遂良等顧命大臣俱都反對高宗廢王皇後而立武則天為皇後之時,高宗李治問司空李積的看法,李積稱“此乃陛下家事,無需過問旁人。”李積在當朝說話舉足輕重,有了他的支持,高宗才下定決心,非王立武,後來武則天得知此事,更是對李積格外感激與推崇。
然而自李積死後,人走茶涼,武則天不再顧念當日之情,因小事將李積之孫李敬業貶黜,李敬業心中自是憤懣不平。又適逢諸武擅權,迫害李唐子孫,天下人敢怒不敢言,李敬業於是便在心裏謀劃著起兵反武之事。
這個李敬業從小就跟著李積南征北討,極負勇名。然而,李積有識人之明,在李敬業十餘歲的時候,李積看著孫子李敬業的麵相,經常對旁人說道:“這孩子麵相不好,將來必然會給我們家族帶來禍害,留他在這世上,說不定會有族滅九族之虞呢。”於是便有心殺之,以除後患。
然而,一開始還於心不忍,後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見他射箭必然貫穿箭靶,走馬如飛,老騎不能及,年紀輕輕,如此鋒芒畢露,於是越發地擔憂起來。終於有一天,他下定了殺他的決心,於是便帶著他去狩獵,騙他去林中追殺野獸,然後順著風勢放火燒林。
李敬業見林中突然起了大火,風助火勢,越燒越旺,已經避無可避,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急中生智,將馬殺死,用刀割開馬腹,然後鑽到馬腹中躲起來。
大火滅了之後,李積心想這個禍害終於被除掉了,於是連忙跑到林中去查看。就在這時候,李敬業從馬腹中鑽了出來,血淋淋地站在他麵前,李積見之格外驚奇,對他的機智極為讚賞,並認為以後縱使遇到什麽兇險,憑此兒的智慧,也能逢兇化吉,於是便打消了除掉他的念頭。
後來李敬業更是戰功卓著,因其父李震早死,李敬業順理成章世襲了李積的爵位,並兼任眉州刺史,李積也經常為先前差點害死他的事感到後悔愧疚。
然而正是在其祖父的庇蔭下,加官進爵,春風得意,經不起一點挫折與打擊,被貶為柳州司馬之後,更是對朝廷抱怨不已,尤其對忘恩負義的武則天極為痛恨。
另一個懷才不遇的被貶官員唐之奇,其父唐皎,曾曆任吏部侍郎、益州長史,也是家世顯赫,隻因唐之奇與章懷太子李賢誌趣相投,做了他的府僚,李賢死後,唐之奇先是被流放邊疆,後來又被貶為括蒼令,心中更是憋了一肚子的怨恨。
再說到詹事府司直杜求仁,是杜正倫的侄子,當時隋朝重舉秀才,天下能擢第者不出十人,而杜正倫與其弟正玄、正藏,俱擢第,一門三秀才,當時稱為美談。唐太宗賞其才,將他納入秦王府文舉館,後進為中書侍郎,高宗顯慶年間,同中書門下三品,升為中書令,位列三公,位極人臣。杜求仁更是少負才名,任太子詹事府司直一職,降職被貶後,不用說更是滿腹怨憤。
隻有駱賓王出身寒微,然而憑著自己的才學,好不容易混到侍禦史一職,不久又含冤入獄,出獄後便被貶謫為臨海縣丞。駱賓王在當時已經是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這一打擊對他來說,無疑是極為沉重的,於是便幹脆封官掛印而去,到了揚州整日買醉度日。
再加上魏思溫曾是監察禦史,兩度被廢,如今隻是擔任盩厔縣尉,正是在李敬業之弟敬猷的麾下。此刻正客居揚州。此人極有謀略,也正是他一手策劃了這場震驚朝野的揚州起義。
也是因緣聚會,這些青年才俊,都來到了揚州,聚在了一起。
那天揚州城下著蒙蒙細雨,烏雲如潑墨般籠罩著整個揚州城,整個揚州城充斥著極為沉重壓抑的氣息。
揚州城煙雨樓上一個披頭散發,衣衫襤褸的書生懷著悲憤的心情,提著酒壺,倨坐在酒桌之上,高聲吟誦道:“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好詩,好詩。”一名眉目清秀的公子,搖著折扇走了過來,一邊稱讚這位落魄書生的詩寫得極好,一邊咀嚼英華,反複吟誦著詩中的結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一句。
那公子道:“從兄台的詩中,可以看出兄台鬱鬱不得誌,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可以跟我說說麽?”
那書生道:“想我駱賓王自負詩文驚海內,被道王李元慶賞識,納為府屬,後累遷武功主簿,長安主簿,終於有機會向天子進言。皇恩浩蕩,被擢為侍禦史。豈料一朝被小人構陷,以莫須有的罪名含冤入獄,乃至被貶為臨海縣丞,目睹武氏當政後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痛心,是以在獄中寫了這所詠蟬詩。”
岐黃子笑道:“不可操之過急,我們剛占領武當山,必須派兵鎮守。可以將武當當作聖火壇武當分壇,以後每打下一個門派,都是如此。至於劃分為哪一壇主旗下,還要看具體情況。”
武當成為地獄門聖火壇旗下的分壇之後,薛長卿派兵駐紮,同時將武當大小觀宇進行一番整改,這座千年古刹瞬間被弄得麵目全非,烏煙瘴氣。
再說到揚州方麵,武後廢中宗為廬陵王之後,臨朝稱製,大權獨攬,一手遮天。同年九月,世襲英國公的李敬業,因直言被小人構陷貪贓枉法,被貶為柳州司馬。
於此同時,其弟李敬猷也因事被罷免了盩厔令一職,給事中唐之奇被貶黜為括蒼令,詹事府司直杜求仁被貶黜為黟縣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被貶為臨海縣丞,這些個青年才俊,一時英傑,懷才不遇,受冤被貶,心中鬱結難申,怏怏不得誌。
其中李敬業是唐朝開國元勳司空李積之孫,李積原名徐世績,字懋功,武德二年(619年),徐世績勸魏國公李密降順李唐後,唐高祖李淵極為高興,賜徐世績姓李,自此徐世績便改名李世績,後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更名李積。
李積作為三朝元老,戰功卓著,而且唐高宗當政時期,當褚遂良等顧命大臣俱都反對高宗廢王皇後而立武則天為皇後之時,高宗李治問司空李積的看法,李積稱“此乃陛下家事,無需過問旁人。”李積在當朝說話舉足輕重,有了他的支持,高宗才下定決心,非王立武,後來武則天得知此事,更是對李積格外感激與推崇。
然而自李積死後,人走茶涼,武則天不再顧念當日之情,因小事將李積之孫李敬業貶黜,李敬業心中自是憤懣不平。又適逢諸武擅權,迫害李唐子孫,天下人敢怒不敢言,李敬業於是便在心裏謀劃著起兵反武之事。
這個李敬業從小就跟著李積南征北討,極負勇名。然而,李積有識人之明,在李敬業十餘歲的時候,李積看著孫子李敬業的麵相,經常對旁人說道:“這孩子麵相不好,將來必然會給我們家族帶來禍害,留他在這世上,說不定會有族滅九族之虞呢。”於是便有心殺之,以除後患。
然而,一開始還於心不忍,後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見他射箭必然貫穿箭靶,走馬如飛,老騎不能及,年紀輕輕,如此鋒芒畢露,於是越發地擔憂起來。終於有一天,他下定了殺他的決心,於是便帶著他去狩獵,騙他去林中追殺野獸,然後順著風勢放火燒林。
李敬業見林中突然起了大火,風助火勢,越燒越旺,已經避無可避,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急中生智,將馬殺死,用刀割開馬腹,然後鑽到馬腹中躲起來。
大火滅了之後,李積心想這個禍害終於被除掉了,於是連忙跑到林中去查看。就在這時候,李敬業從馬腹中鑽了出來,血淋淋地站在他麵前,李積見之格外驚奇,對他的機智極為讚賞,並認為以後縱使遇到什麽兇險,憑此兒的智慧,也能逢兇化吉,於是便打消了除掉他的念頭。
後來李敬業更是戰功卓著,因其父李震早死,李敬業順理成章世襲了李積的爵位,並兼任眉州刺史,李積也經常為先前差點害死他的事感到後悔愧疚。
然而正是在其祖父的庇蔭下,加官進爵,春風得意,經不起一點挫折與打擊,被貶為柳州司馬之後,更是對朝廷抱怨不已,尤其對忘恩負義的武則天極為痛恨。
另一個懷才不遇的被貶官員唐之奇,其父唐皎,曾曆任吏部侍郎、益州長史,也是家世顯赫,隻因唐之奇與章懷太子李賢誌趣相投,做了他的府僚,李賢死後,唐之奇先是被流放邊疆,後來又被貶為括蒼令,心中更是憋了一肚子的怨恨。
再說到詹事府司直杜求仁,是杜正倫的侄子,當時隋朝重舉秀才,天下能擢第者不出十人,而杜正倫與其弟正玄、正藏,俱擢第,一門三秀才,當時稱為美談。唐太宗賞其才,將他納入秦王府文舉館,後進為中書侍郎,高宗顯慶年間,同中書門下三品,升為中書令,位列三公,位極人臣。杜求仁更是少負才名,任太子詹事府司直一職,降職被貶後,不用說更是滿腹怨憤。
隻有駱賓王出身寒微,然而憑著自己的才學,好不容易混到侍禦史一職,不久又含冤入獄,出獄後便被貶謫為臨海縣丞。駱賓王在當時已經是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這一打擊對他來說,無疑是極為沉重的,於是便幹脆封官掛印而去,到了揚州整日買醉度日。
再加上魏思溫曾是監察禦史,兩度被廢,如今隻是擔任盩厔縣尉,正是在李敬業之弟敬猷的麾下。此刻正客居揚州。此人極有謀略,也正是他一手策劃了這場震驚朝野的揚州起義。
也是因緣聚會,這些青年才俊,都來到了揚州,聚在了一起。
那天揚州城下著蒙蒙細雨,烏雲如潑墨般籠罩著整個揚州城,整個揚州城充斥著極為沉重壓抑的氣息。
揚州城煙雨樓上一個披頭散發,衣衫襤褸的書生懷著悲憤的心情,提著酒壺,倨坐在酒桌之上,高聲吟誦道:“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好詩,好詩。”一名眉目清秀的公子,搖著折扇走了過來,一邊稱讚這位落魄書生的詩寫得極好,一邊咀嚼英華,反複吟誦著詩中的結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一句。
那公子道:“從兄台的詩中,可以看出兄台鬱鬱不得誌,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可以跟我說說麽?”
那書生道:“想我駱賓王自負詩文驚海內,被道王李元慶賞識,納為府屬,後累遷武功主簿,長安主簿,終於有機會向天子進言。皇恩浩蕩,被擢為侍禦史。豈料一朝被小人構陷,以莫須有的罪名含冤入獄,乃至被貶為臨海縣丞,目睹武氏當政後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痛心,是以在獄中寫了這所詠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