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勢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鳳凰於飛,梧桐相依。雍雍喈喈,福祿攸歸。
新婚燕爾,時間過的尤其快,賈珠度過了一段甜蜜悠閑的時光。
在賈珠的嗬護和照顧下,黛玉和寶釵也逐漸適應了新的身份。
不僅僅是家庭角色的轉變,還有社會角色和自我認同的轉變,這其實是一個並不容易的過程。
賈珠之前已經經曆過了,所以倒是沒有什麽,而且男子所需要接受的改變比女子要小得多。
而且黛玉和寶釵還是第一次,所以賈珠花了更多的精力陪伴她們,使她們適應這種變化。
好在賈家的人,她們之前也都認識,所以接受起來要容易得多。
相比之下,老太太疼愛黛玉,太太疼愛寶釵,李紈是正妻,所以三人也算是達到了一種平衡。
隆正二十八年正月末,李守中就組織好了自己的班底,前去管理遼東。
賈珠帶著李紈和賈蘭親自出城相送,並派人一路保護,希望這些純粹的讀書人,去到一片新天地,能做一些純粹的事。
當然不能隻將希望寄托在他們的個人操守上,麵對金錢、權力、美女的誘惑,誰能保證就一定不會變質?
這也隻是暫時之策,根本性的變革太大了,賈珠擔心百姓和官員們接受不了,所以還得慢慢來。
賈珠對遼東的控製遠超他們的想象,到處都是賈珠的眼線,所以他們短期內若是敢亂來,賈珠也隻能送他們迴爐重造了。
除了遼東以外,賈珠去信讓葉赫部的布爾漢、莫爾根及韃靼三部的紮木薩、索諾、卓禮克、炒花、蘇巴海安排好民生,整軍備戰。
賈珠占領草原三部也有幾年時間了,休養生息也夠了,今年秋天至少要占領整個漠南蒙古。
憑察哈爾部、科爾沁部和內喀爾喀部的實力,要征服鄂爾多斯部、永謝布部和土默特部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而且賈珠還可以支援他們一批火槍兵。
至於葉赫部,也是時候北上討伐後金了,讓他們苟延殘喘了這麽多年,他們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賈珠之前放過他們,其實有養寇自重的想法,後金和韃靼對大乾始終是一個威脅,有他們在,隆正帝就不敢輕易裁撤遼東軍。
可是如今,隆正帝已經不敢招惹賈珠了,遼東也徹底歸賈珠管轄,再留著他們就沒用了。
統一北方,南北夾擊,才能給隆正帝更大的壓力。
要讓隆正帝屈服,不一定非得發生戰爭,也可以以勢壓人,最高級的兵法其實就是勢,降低敵人的勢,增強己方的勢,戰則必勝,攻則必克。
地盤的大小,百姓的多少,將士的多寡,戰力的高低,武器是否精良,糧食是否充足,這些都是勢的一種。
《孫子兵法》中說,“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
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
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總是打勝仗的軍隊,他們在有絕對的能打贏的把握下才會開始一場戰爭;而打敗仗的軍隊,他們總是在戰爭開始之後才想方設法去打贏戰爭。
為什麽在戰爭之前,就一定有把握能夠打贏呢?就是因為勢,如同河流自上而下,奔流不止;如同圓石自山上滾下,自然而然。
即使其中可能會有波折,但大勢所趨,不是人力能夠改變的,勢近於道,是關於戰爭的道。
戰爭並不是發生在戰場之上,這些都隻是形,戰爭的勝敗早就已經在戰前雙方的“勢”中體現出來了。
兵無常形,亦無常勢,“勢”在戰爭中也是會不斷變化的,一旦條件發生變化,勢也會相應轉變。
比如《論持久戰》中的三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反映的就是我軍從劣勢、均勢到優勢的轉變,勢的轉變是由兩國國土麵積、人口、兩軍數量、戰爭性質以及國際局勢綜合決定的。
善戰者謀的是勢,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勝敗。
所以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真正的善戰者並不一定在戰場上取得了多大的勝利,被世人所知,而是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己方的勢,減弱對方的勢,而這種人可能並不直接出現在戰場上,而處於幕後。
《論持久戰》作為我軍抗日的核心思想,難道不比打下幾座城池更重要嗎?
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贏得無數百姓的支持,積聚起來的“勢”,難道不比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更重要嗎?
這就是善戰者,可能並不直接出現在戰場上,並不參與某一次具體戰爭,但每一個影響勢的決策,都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看起來有點玄,涉及到規律層麵的東西,但其實執行起來也很簡單。
天下最大的勢就是百姓,如果某個人,某個勢力能夠得到絕大部分百姓的支持,這樣的勢將無可阻擋。
一個王朝的產生,就是支持新生勢力的百姓多於支持舊勢力的百姓;一個王朝的毀滅,是由於原本支持它的百姓,轉而支持其他勢力。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誰都知道這樣的規律,重要的是誰能利用這樣的規律。
當然,除了百姓以外,還有其他許多影響勢的因素,不過百姓才是大勢,其他都是小勢。
賈珠在葉赫部和韃靼三部執行的政策,其實就是在聚勢。
同樣的,統一整個北方也是為了聚勢,聚碾壓大乾之勢。
就算隆正帝有心抵抗,官員們會抵抗嗎,百姓們會抵抗嗎?
從0到1會很艱難,但是從1到10就要容易得多,從10到100就是順水推舟,從100到無窮大就是大勢所趨,自然而然。
賈珠的勢力發展,已經到了順水推舟的程度,統一歐亞後,應該就是大勢所趨了。
新婚燕爾,時間過的尤其快,賈珠度過了一段甜蜜悠閑的時光。
在賈珠的嗬護和照顧下,黛玉和寶釵也逐漸適應了新的身份。
不僅僅是家庭角色的轉變,還有社會角色和自我認同的轉變,這其實是一個並不容易的過程。
賈珠之前已經經曆過了,所以倒是沒有什麽,而且男子所需要接受的改變比女子要小得多。
而且黛玉和寶釵還是第一次,所以賈珠花了更多的精力陪伴她們,使她們適應這種變化。
好在賈家的人,她們之前也都認識,所以接受起來要容易得多。
相比之下,老太太疼愛黛玉,太太疼愛寶釵,李紈是正妻,所以三人也算是達到了一種平衡。
隆正二十八年正月末,李守中就組織好了自己的班底,前去管理遼東。
賈珠帶著李紈和賈蘭親自出城相送,並派人一路保護,希望這些純粹的讀書人,去到一片新天地,能做一些純粹的事。
當然不能隻將希望寄托在他們的個人操守上,麵對金錢、權力、美女的誘惑,誰能保證就一定不會變質?
這也隻是暫時之策,根本性的變革太大了,賈珠擔心百姓和官員們接受不了,所以還得慢慢來。
賈珠對遼東的控製遠超他們的想象,到處都是賈珠的眼線,所以他們短期內若是敢亂來,賈珠也隻能送他們迴爐重造了。
除了遼東以外,賈珠去信讓葉赫部的布爾漢、莫爾根及韃靼三部的紮木薩、索諾、卓禮克、炒花、蘇巴海安排好民生,整軍備戰。
賈珠占領草原三部也有幾年時間了,休養生息也夠了,今年秋天至少要占領整個漠南蒙古。
憑察哈爾部、科爾沁部和內喀爾喀部的實力,要征服鄂爾多斯部、永謝布部和土默特部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而且賈珠還可以支援他們一批火槍兵。
至於葉赫部,也是時候北上討伐後金了,讓他們苟延殘喘了這麽多年,他們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賈珠之前放過他們,其實有養寇自重的想法,後金和韃靼對大乾始終是一個威脅,有他們在,隆正帝就不敢輕易裁撤遼東軍。
可是如今,隆正帝已經不敢招惹賈珠了,遼東也徹底歸賈珠管轄,再留著他們就沒用了。
統一北方,南北夾擊,才能給隆正帝更大的壓力。
要讓隆正帝屈服,不一定非得發生戰爭,也可以以勢壓人,最高級的兵法其實就是勢,降低敵人的勢,增強己方的勢,戰則必勝,攻則必克。
地盤的大小,百姓的多少,將士的多寡,戰力的高低,武器是否精良,糧食是否充足,這些都是勢的一種。
《孫子兵法》中說,“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
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
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總是打勝仗的軍隊,他們在有絕對的能打贏的把握下才會開始一場戰爭;而打敗仗的軍隊,他們總是在戰爭開始之後才想方設法去打贏戰爭。
為什麽在戰爭之前,就一定有把握能夠打贏呢?就是因為勢,如同河流自上而下,奔流不止;如同圓石自山上滾下,自然而然。
即使其中可能會有波折,但大勢所趨,不是人力能夠改變的,勢近於道,是關於戰爭的道。
戰爭並不是發生在戰場之上,這些都隻是形,戰爭的勝敗早就已經在戰前雙方的“勢”中體現出來了。
兵無常形,亦無常勢,“勢”在戰爭中也是會不斷變化的,一旦條件發生變化,勢也會相應轉變。
比如《論持久戰》中的三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反映的就是我軍從劣勢、均勢到優勢的轉變,勢的轉變是由兩國國土麵積、人口、兩軍數量、戰爭性質以及國際局勢綜合決定的。
善戰者謀的是勢,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勝敗。
所以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真正的善戰者並不一定在戰場上取得了多大的勝利,被世人所知,而是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己方的勢,減弱對方的勢,而這種人可能並不直接出現在戰場上,而處於幕後。
《論持久戰》作為我軍抗日的核心思想,難道不比打下幾座城池更重要嗎?
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贏得無數百姓的支持,積聚起來的“勢”,難道不比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更重要嗎?
這就是善戰者,可能並不直接出現在戰場上,並不參與某一次具體戰爭,但每一個影響勢的決策,都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看起來有點玄,涉及到規律層麵的東西,但其實執行起來也很簡單。
天下最大的勢就是百姓,如果某個人,某個勢力能夠得到絕大部分百姓的支持,這樣的勢將無可阻擋。
一個王朝的產生,就是支持新生勢力的百姓多於支持舊勢力的百姓;一個王朝的毀滅,是由於原本支持它的百姓,轉而支持其他勢力。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誰都知道這樣的規律,重要的是誰能利用這樣的規律。
當然,除了百姓以外,還有其他許多影響勢的因素,不過百姓才是大勢,其他都是小勢。
賈珠在葉赫部和韃靼三部執行的政策,其實就是在聚勢。
同樣的,統一整個北方也是為了聚勢,聚碾壓大乾之勢。
就算隆正帝有心抵抗,官員們會抵抗嗎,百姓們會抵抗嗎?
從0到1會很艱難,但是從1到10就要容易得多,從10到100就是順水推舟,從100到無窮大就是大勢所趨,自然而然。
賈珠的勢力發展,已經到了順水推舟的程度,統一歐亞後,應該就是大勢所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