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發兵安南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阮靈汐有才華,也有能力,但是賈珠並不準備讓她涉足政治領域,因為她是賈珠的女人。
不僅僅外戚,宦官,賈家人,甚至是賈珠自己,都不能涉足太深,否則將來改革的時候不好抽身。
任何一個正常人,一旦體驗到權力的美妙之後,可能都會變的不正常。
被權力改造之後的三觀,看到的是一個扭曲失真的世界,之前有多英明,之後就有多昏聵。
哪裏有權力,哪裏就有壓迫;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賈珠擔心的是,自己以後也會走上前人的老路,建立一個王朝,經曆三百年的輪迴,再重複之前的故事。
這樣的話,賈珠今日所做的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要想讓老百姓真的過的好,就得讓老百姓真正掌權,讓每一個人都是權力的擁有者。
但是群眾之中也有壞人,所以得製定一套合理的製度,既要讓每一個人掌權,又要限製每一個個體濫用自己的權力。
要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改變千百年以來形成的意識形態,更要揭下權力神秘的麵紗,將其毫無保留地展露給世人。
某些意識形態的改變,如果要讓其自然演變,可能需要幾千年的時間。
理論上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可能千難萬難。
比如,公元前三世紀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其中蘊含的道理非常簡單,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
在西方,同時期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過一個構想,所有的孩子從出生時起便屬於國家,而不屬於父母,由國家負責所有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它實實在在地在解決人人生而平等的問題,人們不會再因為膚色、血脈、家庭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但至今近兩千五百年,這個世界還是沒有任何變化。
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兩千五百年,可能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其實這樣的結果也很正常,任何一個當權者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是皇帝,我的兒子生來就應該是皇帝,憑什麽要讓他和其他的孩子平起平坐?
所以,從古到今,它一直都隻是一個構想,而沒人去試驗過。
其實孩子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屬於國家,財產的傳承就失去了意義,對於私有製財產的代際傳承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對於消滅私有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隻要權力和財富無法傳承,就算一個人擁有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財富,其實危害也不會特別大。
一個人的壽命最長也就百八十年,掌權的時間不過幾十年,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呢?
但一個王朝,一個利益集團,一個家族,少說也能延續幾百年,它對世界的危害將呈幾何倍數增加。
以上隻是一個例子,類似的改革還有很多,有利有弊,甚至可能會被所有人共同抵製。
改革必然會有陣痛,也會有許多阻力,但不能因為這些就不去做。
尤其是賈珠,他是穿越而來的,白撿一條命,還得到了天道眷顧,他不做,誰做?
但是目前說這些還太遙遠,至少要等賈珠將全世界都統一之後,才能逐步實施這些改革。
十月底,賈珠終於收到王淵的消息,遼東水師已經到了南海海域。
賈珠立即命令駐紮在邊境的張強和思良發開始進攻,爭取引誘安南派出盡可能多的將士到邊境地區。
隻要攻下安南王城,控製住所有世家豪族,安南的軍隊就會瞬間崩潰、瓦解。
他們又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仗,而是為了世家的銀子打仗。
世家都沒了,還有什麽好打的?
所以,賈珠命令張強和思良發,打仗的聲勢和場麵要大,但是不一定非得發生大戰,攻占多少城池,殺傷多少敵軍,隻要能將敵軍限製在戰場上就行。
麵對賈珠的突然進攻,安南內部有兩種聲音。
第一種認為應該主動放棄一部分疆域,否則安南的兵力不足以布防每座城池,隻會被敵軍逐步蠶食。
守住王城才是重中之重,其他城池被占領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斷尾求生才是應對賈珠進攻的最佳策略。
第二種認為安南疆土一分一厘都不能拋棄,戰略上退一分,實際執行上就可能直接退到王城。
敵軍隻需要大軍壓境,一直包圍王城,都不需要進攻,隻需要幾個月,敵軍就能不戰而勝。
每一座城池都是阻礙敵軍進軍的重要屏障,為什麽要主動放棄呢?
兩種策略都有道理,前者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重點布防大型城池,保證安南大城的安全;後者可以持續消耗賈珠的兵力,拖延更長的時間。
但背後,其實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提出第一條策略的人,勢力範圍主要在幾個大城,邊疆小城丟不丟和他們沒有關係。
提出第二條策略的人剛好相反,他們的根基都在那些小城,損失的都是他們的勢力。
兩方人馬爭論不休,互相攻擊,大有發生內戰的趨勢。
你不讓我活,那我也不讓你活,大不了玉石俱焚。
鄭梉更傾向於第一種策略,麵對賈珠的大軍,如果兵力過於分散,就是自尋死路。
但是在這種時候,如果發生內戰,損失的也是安南內部的實力,隻能讓親者痛,仇者快。
為了安撫這些中小世家,鄭梉隻能同意維護他們的利益,派三萬將士去西方防禦思良發率領的東籲軍,派三萬將士南下抵禦張強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在王城附近駐軍四萬,鎮守王城。
雖然確實派兵去了邊疆,但其中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是最近一個月才征的新兵,幾乎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就要去麵對最強陸軍部隊。
防守的精銳力量還是放在王城,河內在則安南在,河內亡則安南亡。
麵對這樣的安排,中小世家們也隻能接受,總比直接放棄這些地區要好。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安南掌權者們幾乎將大部分身家都拿了出來,製定了一係列的獎勵措施,鼓勵將士們在戰場上殺敵立功。
一顆敵軍的首級,明碼標價五十兩銀子,殺敵一人,躺平兩年。
將士們在銀子的刺激之下,士氣高昂,都想要殺敵立功,殺出一個榮華富貴。
而且,這種刺激政策不僅對安南將士有效,對安南百姓同樣有效,目的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百姓上陣殺敵。
不僅僅外戚,宦官,賈家人,甚至是賈珠自己,都不能涉足太深,否則將來改革的時候不好抽身。
任何一個正常人,一旦體驗到權力的美妙之後,可能都會變的不正常。
被權力改造之後的三觀,看到的是一個扭曲失真的世界,之前有多英明,之後就有多昏聵。
哪裏有權力,哪裏就有壓迫;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賈珠擔心的是,自己以後也會走上前人的老路,建立一個王朝,經曆三百年的輪迴,再重複之前的故事。
這樣的話,賈珠今日所做的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要想讓老百姓真的過的好,就得讓老百姓真正掌權,讓每一個人都是權力的擁有者。
但是群眾之中也有壞人,所以得製定一套合理的製度,既要讓每一個人掌權,又要限製每一個個體濫用自己的權力。
要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改變千百年以來形成的意識形態,更要揭下權力神秘的麵紗,將其毫無保留地展露給世人。
某些意識形態的改變,如果要讓其自然演變,可能需要幾千年的時間。
理論上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可能千難萬難。
比如,公元前三世紀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其中蘊含的道理非常簡單,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
在西方,同時期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過一個構想,所有的孩子從出生時起便屬於國家,而不屬於父母,由國家負責所有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它實實在在地在解決人人生而平等的問題,人們不會再因為膚色、血脈、家庭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但至今近兩千五百年,這個世界還是沒有任何變化。
在可預見的將來的兩千五百年,可能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其實這樣的結果也很正常,任何一個當權者都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是皇帝,我的兒子生來就應該是皇帝,憑什麽要讓他和其他的孩子平起平坐?
所以,從古到今,它一直都隻是一個構想,而沒人去試驗過。
其實孩子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屬於國家,財產的傳承就失去了意義,對於私有製財產的代際傳承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對於消滅私有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隻要權力和財富無法傳承,就算一個人擁有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財富,其實危害也不會特別大。
一個人的壽命最長也就百八十年,掌權的時間不過幾十年,能造成多大的危害呢?
但一個王朝,一個利益集團,一個家族,少說也能延續幾百年,它對世界的危害將呈幾何倍數增加。
以上隻是一個例子,類似的改革還有很多,有利有弊,甚至可能會被所有人共同抵製。
改革必然會有陣痛,也會有許多阻力,但不能因為這些就不去做。
尤其是賈珠,他是穿越而來的,白撿一條命,還得到了天道眷顧,他不做,誰做?
但是目前說這些還太遙遠,至少要等賈珠將全世界都統一之後,才能逐步實施這些改革。
十月底,賈珠終於收到王淵的消息,遼東水師已經到了南海海域。
賈珠立即命令駐紮在邊境的張強和思良發開始進攻,爭取引誘安南派出盡可能多的將士到邊境地區。
隻要攻下安南王城,控製住所有世家豪族,安南的軍隊就會瞬間崩潰、瓦解。
他們又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仗,而是為了世家的銀子打仗。
世家都沒了,還有什麽好打的?
所以,賈珠命令張強和思良發,打仗的聲勢和場麵要大,但是不一定非得發生大戰,攻占多少城池,殺傷多少敵軍,隻要能將敵軍限製在戰場上就行。
麵對賈珠的突然進攻,安南內部有兩種聲音。
第一種認為應該主動放棄一部分疆域,否則安南的兵力不足以布防每座城池,隻會被敵軍逐步蠶食。
守住王城才是重中之重,其他城池被占領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斷尾求生才是應對賈珠進攻的最佳策略。
第二種認為安南疆土一分一厘都不能拋棄,戰略上退一分,實際執行上就可能直接退到王城。
敵軍隻需要大軍壓境,一直包圍王城,都不需要進攻,隻需要幾個月,敵軍就能不戰而勝。
每一座城池都是阻礙敵軍進軍的重要屏障,為什麽要主動放棄呢?
兩種策略都有道理,前者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重點布防大型城池,保證安南大城的安全;後者可以持續消耗賈珠的兵力,拖延更長的時間。
但背後,其實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提出第一條策略的人,勢力範圍主要在幾個大城,邊疆小城丟不丟和他們沒有關係。
提出第二條策略的人剛好相反,他們的根基都在那些小城,損失的都是他們的勢力。
兩方人馬爭論不休,互相攻擊,大有發生內戰的趨勢。
你不讓我活,那我也不讓你活,大不了玉石俱焚。
鄭梉更傾向於第一種策略,麵對賈珠的大軍,如果兵力過於分散,就是自尋死路。
但是在這種時候,如果發生內戰,損失的也是安南內部的實力,隻能讓親者痛,仇者快。
為了安撫這些中小世家,鄭梉隻能同意維護他們的利益,派三萬將士去西方防禦思良發率領的東籲軍,派三萬將士南下抵禦張強率領的三萬遼東軍,在王城附近駐軍四萬,鎮守王城。
雖然確實派兵去了邊疆,但其中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是最近一個月才征的新兵,幾乎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就要去麵對最強陸軍部隊。
防守的精銳力量還是放在王城,河內在則安南在,河內亡則安南亡。
麵對這樣的安排,中小世家們也隻能接受,總比直接放棄這些地區要好。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安南掌權者們幾乎將大部分身家都拿了出來,製定了一係列的獎勵措施,鼓勵將士們在戰場上殺敵立功。
一顆敵軍的首級,明碼標價五十兩銀子,殺敵一人,躺平兩年。
將士們在銀子的刺激之下,士氣高昂,都想要殺敵立功,殺出一個榮華富貴。
而且,這種刺激政策不僅對安南將士有效,對安南百姓同樣有效,目的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百姓上陣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