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發檄安南(二)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寫好檄文之後,賈珠便命人送去安南。
安南皇帝叫黎維祺,年號德隆,是安南後黎朝第十八位皇帝。
但安南國的皇帝比茜香女王更不堪,他實際上並不執掌任何權力。
就連德隆帝上位都是因為鄭氏第三代掌權者鄭鬆脅迫第十七代皇帝黎敬宗自縊,才擁立敬宗長子黎維祺為帝。
所以說皇帝,在安南並不算什麽,實權被安南鄭氏執掌,和其他幾個世家共同瓜分天下。
目前鄭氏政權傳到了第四代,家主是鄭梉,鄭鬆的長子。
鄭氏的奪權和權力傳承比皇室還要精彩,有鄭鬆和次子鄭椿的父子相殘,有鄭鬆和鄭壯的兄弟相殘,和大乾皇室幾乎如出一轍。
隻要有權力的爭奪,父子兄弟之間就很難有親情,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
鄭梉收到賈珠討伐安南的檄文也很心累,都已經過去幾百年了,你怎麽好意思說收迴故土的?
中原王朝起源於河南,現在大乾的版圖已經超出十幾倍了,難道這些地方以前就沒有自己的故國嗎?
曾經被你們統治過的地方,今後就必須一直是你們的領土嗎?
交趾在被秦始皇納入中央政權之前,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國家了嗎?
大元朝都打到極西之地了,你賈珠怎麽不說要去收迴故土呢?
而且,他之前派使者去向隆正帝求援,隆正帝卻不管不顧,一點都不要宗主國的臉麵。
鄭梉也派人去聯係過暹羅和真臘,但是三國並不接壤,中間被南掌分開了,所以沒能形成聯合。
現在的安南孤立無援,隻能獨自麵對賈珠的霸權,獨木難支。
如果賈珠隻是想要征服這片土地,他們都可以選擇投降。
但是,看過賈珠在東籲、南掌和茜香的所作所為後,就沒有任何一個世家想要投降了。
辛辛苦苦積攢幾百年的家業,最終又要迴到和平民百姓同一條起跑線,沒人接受得了。
沒財富,毋寧死。
與其被賈珠打敗,家產全被充公,安南世家們決定拿出部分家產,重金獎賞將士們,以及重金招兵買馬,不計代價擴充軍隊,增強防禦力量。
安南國的軍隊規模迅速突破十萬,不過臨時招募起來的都是烏合之眾,並未經過軍事訓練,上了戰場也是炮灰。
要不是為了銀子,誰會去給世家賣命?
別說安南隻有十萬將士,就算再招十萬,賈珠也不擔心。
兵在精而不在多。
加上東籲軍、南掌軍、茜香軍、遼東軍和兩萬水師,賈珠的兵馬早就超過二十萬了。
而且遼東軍全是騎兵,妥妥的陸軍王者;遼東水師是可以吊打當世最強海軍存在。
小小安南,憑什麽和賈珠爭鋒?
賈珠命令張強帶領三萬遼東軍在茜香和安南邊境駐軍,思良發帶兩萬東籲軍去南掌和安南的北方邊境駐軍。
這兩路大軍都是幌子,就是為了讓安南布置重兵防守。
如果對方不派兵防守,賈珠就可以讓張強和思良發直接帶兵打過去,逐步蠶食對方的城池。
如果派重兵防守,王城河內必然空虛,賈珠的兩萬水師可以經南海到北部灣,奇襲安南王城。
不管安南想不想的到賈珠的策略,都是無解的,實力才是硬道理。
光是兩萬使用火器的遼東水師,就夠安南國喝一壺的。
賈珠現在就在茜香王城等王淵巡航的消息,什麽時候水師到南海了,三路大軍就可以行動了。
賈珠發檄文征討安南,最驚訝的還是暹羅和真臘,兩國沒想到,賈珠這次打完茜香後,居然沒怎麽休整就又動兵了。
具體的戰爭經過,以及兩軍的傷亡情況,他們都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賈珠這次一定沒有多少損失,否則不會這麽快就攻打安南。
兩國國王都有些後悔了,應該在賈珠屯兵八百大甸宣慰司的時候,就出兵幫助南掌王佟康,抵禦賈珠的進攻。
五國聯合,至少能和賈珠打個有來有迴。
但是私心作祟,加之賈珠打的太快了,根本沒給他們多少時間考慮,賈珠三月初才出雲南,現在才十月份,僅七個月就連續占領了三個國家。
從進攻南掌到占領茜香才隻用了一個多月,這種速度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就算他們中途想要幫忙也晚了。
兩國隻希望安南不要像南掌和茜香一樣投降,多消耗一些賈珠的兵力。
同時,兩國也在積極聯係殖民強國,試圖從他們那裏得到支持。
除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這些殖民勢力,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幫手了。
與殖民者相比,賈珠的威脅更大,因為賈珠容不下皇室掌握權柄。
沒有權力的皇帝還能算是皇帝嗎?
像佟康和阮青竹那樣,除了還剩一個皇帝的身份,他們還剩下什麽?
這是兩國國王沒辦法忍受的。
但凡賈珠不要這麽強勢,他們都可以選擇臣服,成為賈珠治下的一個自治勢力。
但是那種虛假的臣服也是賈珠無法忍受的,有實力能夠滅掉你,為什麽要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間接實現目的?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從一開始就走捷徑,最終一定不可能實現賈珠的構想,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
革命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革命,尤其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須徹底。
初期可以艱辛一點,後期才能夠行穩致遠。
與其接受一個自治的暹羅和真臘,賈珠寧願不要,也不能將它們納入版圖。
有句話叫相信後人的智慧,但是從曆史上來看,後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拋棄過去的包袱從頭來過,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留到以後,但是當下咬咬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留著去禍害子孫後代了。
有些事現在去做或許很難,但留到將來可能會越來越難,甚至可能完全沒辦法解決,需要根本性的變革。
尤其是社會問題,如果在剛開始有一點苗頭的時候不去解決,等到最後就可能會洪水滔天。
安南皇帝叫黎維祺,年號德隆,是安南後黎朝第十八位皇帝。
但安南國的皇帝比茜香女王更不堪,他實際上並不執掌任何權力。
就連德隆帝上位都是因為鄭氏第三代掌權者鄭鬆脅迫第十七代皇帝黎敬宗自縊,才擁立敬宗長子黎維祺為帝。
所以說皇帝,在安南並不算什麽,實權被安南鄭氏執掌,和其他幾個世家共同瓜分天下。
目前鄭氏政權傳到了第四代,家主是鄭梉,鄭鬆的長子。
鄭氏的奪權和權力傳承比皇室還要精彩,有鄭鬆和次子鄭椿的父子相殘,有鄭鬆和鄭壯的兄弟相殘,和大乾皇室幾乎如出一轍。
隻要有權力的爭奪,父子兄弟之間就很難有親情,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
鄭梉收到賈珠討伐安南的檄文也很心累,都已經過去幾百年了,你怎麽好意思說收迴故土的?
中原王朝起源於河南,現在大乾的版圖已經超出十幾倍了,難道這些地方以前就沒有自己的故國嗎?
曾經被你們統治過的地方,今後就必須一直是你們的領土嗎?
交趾在被秦始皇納入中央政權之前,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國家了嗎?
大元朝都打到極西之地了,你賈珠怎麽不說要去收迴故土呢?
而且,他之前派使者去向隆正帝求援,隆正帝卻不管不顧,一點都不要宗主國的臉麵。
鄭梉也派人去聯係過暹羅和真臘,但是三國並不接壤,中間被南掌分開了,所以沒能形成聯合。
現在的安南孤立無援,隻能獨自麵對賈珠的霸權,獨木難支。
如果賈珠隻是想要征服這片土地,他們都可以選擇投降。
但是,看過賈珠在東籲、南掌和茜香的所作所為後,就沒有任何一個世家想要投降了。
辛辛苦苦積攢幾百年的家業,最終又要迴到和平民百姓同一條起跑線,沒人接受得了。
沒財富,毋寧死。
與其被賈珠打敗,家產全被充公,安南世家們決定拿出部分家產,重金獎賞將士們,以及重金招兵買馬,不計代價擴充軍隊,增強防禦力量。
安南國的軍隊規模迅速突破十萬,不過臨時招募起來的都是烏合之眾,並未經過軍事訓練,上了戰場也是炮灰。
要不是為了銀子,誰會去給世家賣命?
別說安南隻有十萬將士,就算再招十萬,賈珠也不擔心。
兵在精而不在多。
加上東籲軍、南掌軍、茜香軍、遼東軍和兩萬水師,賈珠的兵馬早就超過二十萬了。
而且遼東軍全是騎兵,妥妥的陸軍王者;遼東水師是可以吊打當世最強海軍存在。
小小安南,憑什麽和賈珠爭鋒?
賈珠命令張強帶領三萬遼東軍在茜香和安南邊境駐軍,思良發帶兩萬東籲軍去南掌和安南的北方邊境駐軍。
這兩路大軍都是幌子,就是為了讓安南布置重兵防守。
如果對方不派兵防守,賈珠就可以讓張強和思良發直接帶兵打過去,逐步蠶食對方的城池。
如果派重兵防守,王城河內必然空虛,賈珠的兩萬水師可以經南海到北部灣,奇襲安南王城。
不管安南想不想的到賈珠的策略,都是無解的,實力才是硬道理。
光是兩萬使用火器的遼東水師,就夠安南國喝一壺的。
賈珠現在就在茜香王城等王淵巡航的消息,什麽時候水師到南海了,三路大軍就可以行動了。
賈珠發檄文征討安南,最驚訝的還是暹羅和真臘,兩國沒想到,賈珠這次打完茜香後,居然沒怎麽休整就又動兵了。
具體的戰爭經過,以及兩軍的傷亡情況,他們都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賈珠這次一定沒有多少損失,否則不會這麽快就攻打安南。
兩國國王都有些後悔了,應該在賈珠屯兵八百大甸宣慰司的時候,就出兵幫助南掌王佟康,抵禦賈珠的進攻。
五國聯合,至少能和賈珠打個有來有迴。
但是私心作祟,加之賈珠打的太快了,根本沒給他們多少時間考慮,賈珠三月初才出雲南,現在才十月份,僅七個月就連續占領了三個國家。
從進攻南掌到占領茜香才隻用了一個多月,這種速度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就算他們中途想要幫忙也晚了。
兩國隻希望安南不要像南掌和茜香一樣投降,多消耗一些賈珠的兵力。
同時,兩國也在積極聯係殖民強國,試圖從他們那裏得到支持。
除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這些殖民勢力,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幫手了。
與殖民者相比,賈珠的威脅更大,因為賈珠容不下皇室掌握權柄。
沒有權力的皇帝還能算是皇帝嗎?
像佟康和阮青竹那樣,除了還剩一個皇帝的身份,他們還剩下什麽?
這是兩國國王沒辦法忍受的。
但凡賈珠不要這麽強勢,他們都可以選擇臣服,成為賈珠治下的一個自治勢力。
但是那種虛假的臣服也是賈珠無法忍受的,有實力能夠滅掉你,為什麽要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間接實現目的?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從一開始就走捷徑,最終一定不可能實現賈珠的構想,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
革命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革命,尤其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須徹底。
初期可以艱辛一點,後期才能夠行穩致遠。
與其接受一個自治的暹羅和真臘,賈珠寧願不要,也不能將它們納入版圖。
有句話叫相信後人的智慧,但是從曆史上來看,後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拋棄過去的包袱從頭來過,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留到以後,但是當下咬咬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留著去禍害子孫後代了。
有些事現在去做或許很難,但留到將來可能會越來越難,甚至可能完全沒辦法解決,需要根本性的變革。
尤其是社會問題,如果在剛開始有一點苗頭的時候不去解決,等到最後就可能會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