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世界滿目黃沙不同,佛域某處淨土內有平地開蓮花的奇景,滿地蓮花中有一棵菩提老木,枝上僅有金葉數片,無風自擺,隱隱發出經綸轉動之聲。
樹下有兩人靜坐,一個是青衫書生,一個是穿藏藍僧袍手持珠串的和尚。
和尚不但沒有戒疤,反而滿頭青絲端和若水,倒像個不知道從哪兒出來的貴公子。
老驢被係在樹上,安靜低頭啃著地上蓮花,書生睜開眼,看著老驢搖搖頭,唇邊露出了笑意。
世上牽驢的書生有很多,但敢縱容驢子啃佛子所種蓮花,估計也就隻有李修宜一個。
他笑,於是佛子也睜眼跟著他笑,笑而不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默契之後,李修宜朝著他拱了拱手,道:“還有要事,就不打擾佛子清修了,我先行一步。”
佛子笑著搖頭,“李先生等菩提結子再走不遲。”
二人又是默契一笑,誰也沒有說破。
“那我便再與佛子論一局,”李修宜莞爾,“憑論局結果定去留如何?”
佛子沒有急著迴答,他拈起一朵地上蓮花遞給李修宜。蓮花從黃沙之中冒出卻不染絲毫纖塵,在書生接過的刹那又迅速凋謝枯萎,在他手中變成了蓮實。
“淨土之蓮不染塵,李先生來時也接過此蓮花,那時蓮花常盛不敗,也說明李先生心有淨土。”他解釋。
李修宜將蓮實攏在袖中,這才抬眼否認道:“按佛理來說,我此時心中依舊有淨土,讀書人的淨土。”
“唔……”佛子沉思,在將他所知道的儒家學說稍作迴憶後才不確定道,“是指你們所追求的天下大同?”
“可是李先生這樣不是有違大同嗎?”他有些不讚同。
“我無意冒犯,但紅塵事自然有該涉足紅塵的人去做,先生分明是那種應該著書立說,一肩擔清風一肩擔明月的人,哪怕是在佛土之內,我也聽聞過你的不少傳言。”
佛子眼眸漆黑,清澈無暇好似赤子,他認真看著李修宜的眼睛問道:“你為什麽要冒天下之大不韙?”
李修宜反問他,“佛子覺得什麽是大不韙?”
“我聽說那邊之前就是個連年征伐國家,國君也並不體貼,現在更是變本加厲被冠上暴名。”佛子沒有正麵迴答他,“暴君應該被討伐,羅漢尊他們也會借此傳道,告訴那邊的國民何為超脫。”
“李先生應該坐鎮南域,同羅漢尊他們以論道立傳承才對,或者與我在這裏等菩提結果也可以。”佛子不管怎麽想,還是沒有辦法理解李修宜如此匆匆的原因。
“難道你不要大同天下了嗎?”
佛子理解中讀書人的理念就是大同天下。
李修宜一直在認真聆聽他的發言,唇邊的笑意也從來沒有消去過。
哪怕繼承了曆代的知識,但從年齡來說,西方佛土的這一任佛子的確還不滿百歲,在有些事情的看法上不得不說稚氣。
可是李修宜並不覺得這份稚氣是什麽壞事,因此他的迴答也比應付尋常佛教之人多了不少耐心。
“理想和現實之前是有距離的呀。”讀書人喟歎一聲,“天下大同是近乎道的事情,道者遠不可求隻能追尋,隻要還有人,隻要人生還有欲求,那麽紛爭就不可能停止。”
佛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既然這樣,為什麽先生對我佛南傳還竭力阻止呢?學說有互容的說法,我佛南傳,不是有助於你們實現所謂的大同嗎?”
李修宜還是笑,“人心存善和無欲空無還是有區別的,時間有限,我不想與佛子談論這個。”
“先聖曾在戰亂之時與諸國周旋,想要以禮來規範約束人心欲念,想要憑一己之力彌憑戰爭,他或許並非完人,可確實是幾乎所有後世儒生想要達到的目標。”
佛子聽過儒家聖人的事跡,讚同道:“所以聖人才是聖人,和釋迦佛一樣值得敬仰。”
“可是佛者想過沒有,但是無論是你們的釋迦佛,還是我的聖人先師,他們的道都是獨特的,學他者生而似他者死。”
李修宜頓了頓,隨即又笑著搖搖頭,不知道自己認真個什麽勁。
佛子年幼,他想要脫身的話大可直接動手或是強行敷衍過去,不必如此費心解釋。
可是他偏偏就這麽做了。
“我想要實現我的大同,那就得清楚為了這個大同該付出什麽。”李修宜緩緩開口,“無論是在哪裏,南域也好西方也罷,都有許多國家,這些國家之間治國理念都不同,也不會因為同一種信奉就甘願放棄權柄,成為統一國其中的一員。”
“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和人心善惡一樣難辨,也沒法控製。”
亞聖言善,而荀聖言惡,而李修宜卻覺得人心無所謂善惡,隻是不定。
佛子不明白李修宜為什麽要說這個,正欲開口,卻聽讀書人在神色一肅後淡淡開口。
“唯戰止戰,我是這樣想的。”李修宜抬首,透過菩提一葉遠目望向天際,“隻有戰才會有和的可能,按照你的說法,我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過是因為看到了一統的可能,看到了不必擔憂邊境戰爭,人民安定的可能。”
佛子也好似被他所感染,也學著他的模樣抬頭看向蔚藍無雲的天際,跟著凝視那片無風自動的金色菩提。
“……那要是你做錯了呢?”他喃喃,神色罕見困惑。
李修宜坦然一笑:“從來都隻有成功失敗一說,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將後續一肩擔之,而錯對是留給後人去評判的,現在談論還為時尚早。”
可能是李修宜太過坦蕩,佛子詭異地被他說服了,半點提不起用佛理來同他辯論的意思。
“那你要怎麽辦?”他試圖挽留。
隋國要滅是天勢所趨,如果李修宜執意的話,可能並不會有什麽好下場出來,哪怕他身份地位特殊也是一樣。
李修宜搖頭,沒有迴答佛子的擔憂,隻是起身撐了個懶腰,鬆開了係著老驢的繩索,牽好了驢。
邁入漠漠黃沙之前,讀書人驀然迴過頭,對著佛子眨了眨眼。
“我們儒家也有句話叫‘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以的話,佛子來南域看看吧。我的徒弟和師侄也小不了你多少,你們或許能談得來也說不定。”
樹下有兩人靜坐,一個是青衫書生,一個是穿藏藍僧袍手持珠串的和尚。
和尚不但沒有戒疤,反而滿頭青絲端和若水,倒像個不知道從哪兒出來的貴公子。
老驢被係在樹上,安靜低頭啃著地上蓮花,書生睜開眼,看著老驢搖搖頭,唇邊露出了笑意。
世上牽驢的書生有很多,但敢縱容驢子啃佛子所種蓮花,估計也就隻有李修宜一個。
他笑,於是佛子也睜眼跟著他笑,笑而不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默契之後,李修宜朝著他拱了拱手,道:“還有要事,就不打擾佛子清修了,我先行一步。”
佛子笑著搖頭,“李先生等菩提結子再走不遲。”
二人又是默契一笑,誰也沒有說破。
“那我便再與佛子論一局,”李修宜莞爾,“憑論局結果定去留如何?”
佛子沒有急著迴答,他拈起一朵地上蓮花遞給李修宜。蓮花從黃沙之中冒出卻不染絲毫纖塵,在書生接過的刹那又迅速凋謝枯萎,在他手中變成了蓮實。
“淨土之蓮不染塵,李先生來時也接過此蓮花,那時蓮花常盛不敗,也說明李先生心有淨土。”他解釋。
李修宜將蓮實攏在袖中,這才抬眼否認道:“按佛理來說,我此時心中依舊有淨土,讀書人的淨土。”
“唔……”佛子沉思,在將他所知道的儒家學說稍作迴憶後才不確定道,“是指你們所追求的天下大同?”
“可是李先生這樣不是有違大同嗎?”他有些不讚同。
“我無意冒犯,但紅塵事自然有該涉足紅塵的人去做,先生分明是那種應該著書立說,一肩擔清風一肩擔明月的人,哪怕是在佛土之內,我也聽聞過你的不少傳言。”
佛子眼眸漆黑,清澈無暇好似赤子,他認真看著李修宜的眼睛問道:“你為什麽要冒天下之大不韙?”
李修宜反問他,“佛子覺得什麽是大不韙?”
“我聽說那邊之前就是個連年征伐國家,國君也並不體貼,現在更是變本加厲被冠上暴名。”佛子沒有正麵迴答他,“暴君應該被討伐,羅漢尊他們也會借此傳道,告訴那邊的國民何為超脫。”
“李先生應該坐鎮南域,同羅漢尊他們以論道立傳承才對,或者與我在這裏等菩提結果也可以。”佛子不管怎麽想,還是沒有辦法理解李修宜如此匆匆的原因。
“難道你不要大同天下了嗎?”
佛子理解中讀書人的理念就是大同天下。
李修宜一直在認真聆聽他的發言,唇邊的笑意也從來沒有消去過。
哪怕繼承了曆代的知識,但從年齡來說,西方佛土的這一任佛子的確還不滿百歲,在有些事情的看法上不得不說稚氣。
可是李修宜並不覺得這份稚氣是什麽壞事,因此他的迴答也比應付尋常佛教之人多了不少耐心。
“理想和現實之前是有距離的呀。”讀書人喟歎一聲,“天下大同是近乎道的事情,道者遠不可求隻能追尋,隻要還有人,隻要人生還有欲求,那麽紛爭就不可能停止。”
佛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既然這樣,為什麽先生對我佛南傳還竭力阻止呢?學說有互容的說法,我佛南傳,不是有助於你們實現所謂的大同嗎?”
李修宜還是笑,“人心存善和無欲空無還是有區別的,時間有限,我不想與佛子談論這個。”
“先聖曾在戰亂之時與諸國周旋,想要以禮來規範約束人心欲念,想要憑一己之力彌憑戰爭,他或許並非完人,可確實是幾乎所有後世儒生想要達到的目標。”
佛子聽過儒家聖人的事跡,讚同道:“所以聖人才是聖人,和釋迦佛一樣值得敬仰。”
“可是佛者想過沒有,但是無論是你們的釋迦佛,還是我的聖人先師,他們的道都是獨特的,學他者生而似他者死。”
李修宜頓了頓,隨即又笑著搖搖頭,不知道自己認真個什麽勁。
佛子年幼,他想要脫身的話大可直接動手或是強行敷衍過去,不必如此費心解釋。
可是他偏偏就這麽做了。
“我想要實現我的大同,那就得清楚為了這個大同該付出什麽。”李修宜緩緩開口,“無論是在哪裏,南域也好西方也罷,都有許多國家,這些國家之間治國理念都不同,也不會因為同一種信奉就甘願放棄權柄,成為統一國其中的一員。”
“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和人心善惡一樣難辨,也沒法控製。”
亞聖言善,而荀聖言惡,而李修宜卻覺得人心無所謂善惡,隻是不定。
佛子不明白李修宜為什麽要說這個,正欲開口,卻聽讀書人在神色一肅後淡淡開口。
“唯戰止戰,我是這樣想的。”李修宜抬首,透過菩提一葉遠目望向天際,“隻有戰才會有和的可能,按照你的說法,我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過是因為看到了一統的可能,看到了不必擔憂邊境戰爭,人民安定的可能。”
佛子也好似被他所感染,也學著他的模樣抬頭看向蔚藍無雲的天際,跟著凝視那片無風自動的金色菩提。
“……那要是你做錯了呢?”他喃喃,神色罕見困惑。
李修宜坦然一笑:“從來都隻有成功失敗一說,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將後續一肩擔之,而錯對是留給後人去評判的,現在談論還為時尚早。”
可能是李修宜太過坦蕩,佛子詭異地被他說服了,半點提不起用佛理來同他辯論的意思。
“那你要怎麽辦?”他試圖挽留。
隋國要滅是天勢所趨,如果李修宜執意的話,可能並不會有什麽好下場出來,哪怕他身份地位特殊也是一樣。
李修宜搖頭,沒有迴答佛子的擔憂,隻是起身撐了個懶腰,鬆開了係著老驢的繩索,牽好了驢。
邁入漠漠黃沙之前,讀書人驀然迴過頭,對著佛子眨了眨眼。
“我們儒家也有句話叫‘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以的話,佛子來南域看看吧。我的徒弟和師侄也小不了你多少,你們或許能談得來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