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已在望,忽地煙雨朦朧,下起小雨,天街人少,人家門前花柳成蔭,隻見京城依舊屋舍鱗次,每家屋舍之上都起了一層朦朦朧朧的煙氣,行人都匆匆,都不看顧旁人,隻為生存。世人多不易,都在困苦中,不知明天會如何,麵對生死,誰人可以逆天改命,隻有忍辱含悲,在茫茫塵世中零亂!
袁承天眼見京城人多,隻好忍下心來與清心格格分離!清心本是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眼見和袁大哥近在咫尺,卻要分離,痛楚地隻有轉頭而去,消失在京城的天街之中。袁承天見她無語而去,迴頭那一刻多是含悲有怨,不覺心中痛楚,仿佛被大鐵椎重重擊打;他這一生什麽都不怕,隻怕不見清心,原來喜歡一個人不是說放棄就可以放棄,這一切根由可說是自己作法自斃,又怨得誰來?
他懵懵懂懂地行走,但覺胸中落得空索索,覺得人生不過大夢一場,浮生如夢又如煙,誰人可以執掌乾坤,世人為我所用?
忽然抬頭,隻見街邊一隻酒旗挑出店外,上麵寫著“太白醉。”可見是一座酒樓,他索然無味,便抬腳上了酒樓。推開臨街的大窗,可見遠處一座氣勢磅礴的府邸,隻見那座大宅中一座假山更是高可百丈,假山之山花木蔥蘢,更有飛瀑直下,其間涼亭更是可觀。袁承天見了,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攝政王多鐸的王府,軒轅神劍中所藏的寶藏秘密,不也藏匿在這王府——那藏寶之圖秘示那絕世寶藏便藏在這座“天地同春”的假山的觀雨亭下,心想自己不能急在一時,還是等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因為這多鐸王府一向戒備森嚴,便是一隻飛鳥也難進入,隻有想個良策才行。他低頭想著心事,何時店小二將酒放在桌上,他都不知道。隻聽得鄰桌幾個人在那高談闊論,隱隱聽到袁門弟子什麽?袁承天心中一動,便小心聆聽,隻聽一個沙啞的漢子聲音道:“我聽說最近京城拿到幾個忤逆反叛的袁門中人,他們似乎謀劃行刺多鐸王爺,因為近年來這位性格暴戾王爺捕殺了不少袁門中的好漢,所以他們謀劃著行刺王爺,不料其中竟出了個賣主求榮的無恥敗類,偷偷去王府告密,所以計謀敗露,有司衙門捕快緝拿,交於多鐸王爺,眼見這幾個袁門弟子便要身首異處,不料當今皇帝得悉,便命宮中侍衛傳他口諭說是要親自過問,其實……”這沙啞的漢子住口不言。一個瘦子則巴巴地問他:“老六,別賣關子了,你直說便是,這裏不會有人聽到。”沙啞漢子迴頭看看酒樓上的人,隻見沒有一個人看他,都自顧自低頭飲酒。他又說道:“如果是別的門派忤逆亂黨,皇帝才不會過問,隻因為他們是袁門中人。”瘦子不解問道:“這卻是為何?”沙啞漢子嘻嘻笑道:“你聽說過先前的漢哀帝和董賢的故事麽?”瘦子道:“咱們說袁門正事,你怎麽胡扯到漢哀帝的故事?”這沙啞漢子搖搖頭,笑道:“大謬不然,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出反常,是必有因。你沒聽說過那袁門少主袁承天姿容出塵之表,世之所無,而且那和碩親王的清心格格更是心心念念於他,這袁少俠更是在清心格格大婚之日私闖將軍,隻為一見這位格格,可見他碩人俁俁,公庭萬舞又且是彼其之子,美無度,所以長得一定好看,要不然清心格格也不會傾心於他。其實——”他又向四下張望,確定無人注意,又說道:“當今皇帝也是不遑多讓,所以便以手足相稱,雖無斷袖之癖,實則心意相通。所以他便要來這幾個袁門中人,雖不至死,也不能夠放他們走,因為攝政王多鐸從來視天下反清複明人士為眼中釘,肉中刺,從來是殺之而後快。你想想今次皇帝要走這袁門亂黨,他能心甘。所以皇帝不會放了他們,隻會命刑部押入天牢,以作姿態,這樣多鐸縱惱怒也是無法,因為他雖貴為攝政王,也不能公然違抗聖命,所以袁門弟子一時半刻未必就死。”
袁承天無心再聽,關係袁門子弟安危,便會了鈔,匆匆下了酒樓,徑往紫禁城而去。
因為當年嘉慶皇帝賜與袁承天腰牌,可以隨意出入禁城,所以袁承天行動便不受節製。他來到禁城之中,心想自己要不要去見嘉慶皇帝?他漫無目地,四下遊走,忽地聽到別院大屋中傳出少年的吼叫聲。他心下好奇,便悄悄地走近,隻見大屋木門緊閉,吼叫聲便是從裏麵傳出來。他心中詫異,皇宮大內怎能有人嘶殺的聲音。身子欺近,透過窗縫可見大屋之中正有十幾個精悍的滿洲少年,正自互相搏殺,用的技藝卻是滿洲的武技布庫也就是滿洲人摔跤,其中吸收蒙古式摔跤和漢人武術之手術,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其技法講究:跮、踱、蹍、蹋、踞、跨和欠,其技法多以下肢腿腳彼此之絞力而完成,當然不似中土漢人之武術,雖看似簡單,無有殺傷之力,實則蘊有實實在在的威力,滿洲勇士多以此為能。袁承天見他們三三兩兩,各自為戰,一時間鬥得不亦樂乎。
忽然廳後轉身進來一個,衣飾華麗,氣宇不凡,正是當今天子——嘉慶皇帝。這十幾個滿洲少年一擁而上,向著嘉慶撲去,一時間交上手,隻見嘉慶皇帝左突右圍,仿佛要衝出這十幾個少年和圍之勢,奈何他們心意相通,所以連成陣式,讓嘉慶皇帝不得不就範!他漸漸似有不支,額上也有汗滲出。袁承天見這十幾個滿洲少年似有不甘,毫無罷手的跡象,心想:自己再不出手,隻怕皇帝要有危險。他再也顧不了別的,啪地一聲撞碎木門,欺身躍進,雙手已是連環拍出,一股股淩厲掌風真迫的嘉慶皇帝周遭滿洲少年忙不迭閃身躲過,因為一旦被掌風波及非死既傷,端的厲害無比。
嘉慶皇帝鬥然間見到袁承天出現在眼前,驚喜非常,跨步而前,握住袁承天的手,說道:“袁兄弟,別來無恙,讓朕好想。”袁承天道:“皇上,我聽聞袁門有幾個弟子被你拿來勘問?”嘉慶皇上先是一怔,隨後明白他的意思,笑道:“其實在朕看來他們也非大奸大惡之徒,反而覺得他們都是有擔當的好漢子,我之所以拿來,因為多鐸他要嚴加審問,那時隻怕他們幾人性命不保,所以朕……”他的言下之意自是朕出於保全他們的性命,才把人拿來。袁承天自是知道他的深意。嘉慶皇帝一掃那十幾個滿洲少年。那些滿洲少年齊齊施禮,向皇帝請罪,說是多有冒犯天顏。嘉慶皇帝置之一笑,說他們何罪之來,武功較藝本來就不能偷機取巧,所以揮手讓他們退去。
嘉慶皇帝見袁承天不明所以,伸手一指大屋中央上方,隻見一塊木匾,寫著“善撲營。”他說道:“朕織組他們勤加習練摔跤之能,以期將來對付忤逆叛上,有不臣之心的人。適才你也見了他們全力施為,這是朕的本意,便是要他們拿出對付朕的手法對付將來的奸人!袁兄弟適才大約你還以為他們要合起來傷害朕吧?”袁承天聽了嘉慶皇帝一番言語,才明白這少年皇帝看似碌碌無為,實則城府極深,機謀深遠,隻是不輕易顯現,以免打草驚蛇,大計落空!
嘉慶皇帝見他不言語,以為他心中惦記著袁門中兄弟,便開口道:“朕不意殺人,奈何有人要殺朕!”袁承天見他麵色陰鬱,知他心中傷感,雖然他是一國之君,奈何軍國大事全倚仗他一人處理,可說宵衣旰食,不可謂不辛苦,試問誰人與他分擔這天下重任?他之所以不殺袁門子弟,皆是念在他和袁兄弟這情份,否則早已殺無赦!這深意袁承天又不是不知,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人間多是不堪。正在此時忽有宮中執事太監王公公巴巴地找到這善撲營,本意稟告,見有陌生少年,便打住不說話。
嘉慶皇帝道:“但說無妨!”執事太監王公公這才跪稟道:“皇上,攝政王多鐸臥病多日,朝中大臣皆以探望,皇上要不要過幾日去看視?”嘉慶皇帝道:“這是你的求肯,還是恭慈太後的意思。”王公公自然不敢隱瞞,如實迴稟道:“奴卑怎敢,這是太皇太後的意思,再者一說攝政王亦是皇叔,如果不去探視,似乎於理不附,——所以……”嘉慶皇帝不耐煩道:“好了,就明日吧!”王公公唯唯喏喏而去。
嘉慶皇帝看了看袁承天,說道:“袁兄弟,你覺得怎樣?”袁承天道:“什麽?”嘉慶皇帝道:“你說這多鐸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朕要走袁門弟子之後,生病了,你說怪也不怪?”袁承天道:“他是心中不滿皇上的作為,所以……”嘉慶皇帝道:“他雖貴為攝政王,然而行為不知檢點,一味蠻橫,在朝中作威作福,奈於他是朕的皇叔,不便直斥其非,是為憾事,否則的話,焉能活在世間!”袁承天聽他說話心中極是不滿,可見這多鐸平昔一貫拉幫結派,慣使伎倆,籠絡人心,皇上看在眼中,恨在心中,隻是礙於他是攝政王,也不能公然翻臉,所以隻有隱忍。額娘也勸他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喜歡獨斷專行,由他去,隻待時機一到,連同他的黨羽一並除之。袁承天自然知道他的心境,袁門對他威脅甚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這攝政王多鐸對他的危害卻是至關重要,時時刻刻危及生命,所以嘉慶皇帝權衡利弊,籠絡天下英豪為己用,可見當務之急是應對這攝政王——因為他好似一隻猛虎,時時刻刻有傷人心。
嘉慶皇帝見袁承天殊無笑顏,便道:“袁兄弟我下一道手諭,你拿著去刑部大牢要人——將你袁門弟子悉數帶走。”袁承天道:“這樣不行,多鐸知道了隻怕不肯善罷甘休。”嘉慶皇帝道:“無妨,隻說他們越獄而逃,打傷幾名獄卒而已。”袁承天不再言語,拿著他的手諭走出這善撲營。背後傳來一聲長長的歎息——這是嘉慶皇帝的無奈!他見袁承天走去,心中落寞,心想:朕一心籠絡天下英豪,可是真正的英雄又豈會為功名利祿所羈?
當袁承天手拿皇帝詔旨出現在刑部大牢時,守獄的眾人麵麵相覷,看著眼見這英俊少年,不敢相信——因為這些袁門弟子可都是反清複明的忤逆之人,又且行刺於攝政王多鐸未果被捕拿起來,本來的意思攝政王便要私下殺了他們,誰知被皇帝得悉下詔拿來刑部勘問,不想這才幾日便叫一個不知名的少年將他們提走,這似乎於皇帝性情做事方法不合,——然後這少年手持詔書卻千真萬確,還有皇帝玉璽,而且手書誠然是假不了的。他們思之再三,還是不敢違背皇命,又且見他腰間有皇帝賜與的腰牌——隻有皇帝十分信任和親近之人才堪擁有,可見他與皇帝的交情非同一般,所以隻有心不甘情不願地放人,看著袁承天帶著袁門弟子離開刑部大牢,已是近晚時分。看著京城巍峨的古老城牆,雖經修葺,依舊掩不往的蒼桑——這曾經是故國都城,而今被滿洲人占有,而天下漢人卻成了別人的臣民,曾經兵火連天,在這古老城牆留下了斑駁和以往的家國傷痛,想象當年滿洲人長驅直入,殺的如入無人之境,明朝官兵士民雖也全力以赴,奈何臨危之機出現反戈倒擊的亂臣賊子,終於失了天下,讓人扼腕長歎,也許是天數使然,所以明失天下,該他滿清有三百年!
袁承天殊無歡顏,心事重重的樣子。一名袁門弟子問道:“少主,你好像心事忡忡,是不是心中怪屬下行事造次魯莽,以至惹下禍事?”袁承天道:“不是的,我隻是看到這京都的城牆,想象百多年前這裏的戰事,還有先祖袁督師身死菜市口,身受萬刃之苦!他一心為國,忠肝義膽,可最後卻落了個通敵賣國的漢奸之名,而當事之時,圍觀百姓不知就裏,人人爭先,個個勇敢,爭先恐後要啖食其肉,以泄其憤,因為他們人人被人蠱惑,以為袁督師裏通外敵,要滅自己邦國,後來雖真像大白於天下,而崇禎帝則身死國滅,這慘痛的教訓誰人吸引?後人誤後人,後人悲前人,我輩隻有仰望星空,不見明月,隻見一輪滿月懸於中天,是後人之悲也!”
在京城城東的袁家祠堂,袁承天默默無語,點香叩拜,又複走出,後麵是袁督師之墓塚。有清一代,曆屆皇帝都十分看重這位民族大義的英雄,其實不獨有清一代,曆代皇帝都注重為國英雄,而鄙視那些叛國的貳臣,在他們眼中很為看不起,雖然這些人生前榮華富貴,死後卻為萬人唾棄,不屑於行為,在後來執政皇帝眼中他們於大節有虧,臨危變節,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忠孝仁義,禮儀廉恥全無,可說是亂世之亂臣賊子,太平盛世之不二佞臣!
這京城城東袁督師墓塚,其中葬有袁督師遺骸——其實這遺骸隻是袁督師的大好頭顱,因為身受極刑,最後隻剩一大好頭顱被行刑劊子手懸於旗杆之上。第二日忽然不見,京中緹騎四出,四下偵緝無果,隻有作罷。其實他們那裏知道,袁督師大好頭顱被其屬下——一名姓佘的侍衛於深夜潛入刑場,飛身上於旗杆,拿去悄悄埋葬城東自己老宅——也就是後來袁氏祠堂和院後的袁督師墓塚。
而今袁承天和袁門子弟睹物思人,淚如雨下,人人悲哀,不禁失聲!所謂千古英雄誰見了,悲歌長天,萇弘化碧,此恨留人間,徒讓後輩扼腕長歎,恨不能生百多年前,殺入京中,救袁督師脫厄,可是時事難料,憂患叢生,悲歌不斷,所謂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為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是當年嶽武穆受不白之冤而寫的一首詞,因為二帝被囚五國城,受胡虜蹂躪,所謂主憂臣辱,所以武武穆盡忠報國,卻被佞臣陷害,以至不能報國於萬一;後來袁督師的遭遇與嶽武穆一般無二,都是報國無門,飲恨以終,千古英雄,萬古流芳!袁督師的一首詩道盡平生抱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百年以降,猶自凜凜有威,讓人心生敬意,可歎英雄遭遇都是如此不堪!
這時天空驟變,又是細雨朦朧,春夏初交,天氣多變,這雨說來便來,從來不隨人意。袁督師墓塚前青草離離,先前左右各有石像生,而今卻已不見,被人搬離了,不知去處。袁承天拜祭過了,用手摩擦去石碑上青苔,那一行大字顯見眼前:故國忠烈義臣袁君督師之墓塚!心中一動,心想:自己是否要擔負起反清複明大業?可是當今嘉慶皇帝愛人及人,對天下庶民百姓可說是仁義以盡,難道自己還要領導袁門和他為敵?一時心中百感叢生,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告別眾袁門弟子,這時一位新任一位堂主道:“少主,你何不在此暫時安身立命?”袁承天不置可否道:“我還有事情要做,你是新任的忠孝堂堂主,一定不可以再似先前各自為政,那樣隻會削弱咱們袁門的實力,被奸人趁虛而入,各各擊破,所以……”這位忠孝堂主道:“少主,放心,有你領導咱們袁門中弟兄隻會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反清複明,恢複中國!”袁承天深以為是。他手撐油紙傘出了袁氏祠堂,來到京都長街,心無所寄,隻是想著如何去到多鐸王府,以窺假山藏寶秘密所在。轉來轉去已是中夜,便隨意找了房間住宿。
次日杲杲日光照著禁城屋宇,金色輝煌,皇帝於乾清門禦門聽政——在有明一代朝中文武百官拂曉於奉天門(既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聽政於此,處理軍國大事,以示勤勉!清朝移至於乾清門,接受文武官員奏折,以處理政務。
嘉慶皇帝見帝京拂曉,旭日東升,又是新的一日,萬象更新,不覺心中暢快。看見眾位官員朝拜已畢,隻見攝政王的四阿哥多福安上前邁了一步,向皇帝奏事,:“臣多福安於近日拿獲一人,私寫反詩,汙蔑朝廷,還請皇上聖裁。”嘉慶皇帝一怔,心想:還有這事?多福安見皇帝神情疑惑,猶有不信,便將折子遞給皇帝身旁一名執事太監。這名太監小心翼翼接來,恭敬地遞給皇帝。嘉慶展開一看上寫一張宣紙上寫著蠅頭小字:故國..醒來幾番是春夢,落花有意水無情。我說明月還照人,清風無意割人發。右衽本是漢人風,匈奴逐馬食羊羔。中華人物表春秋,長望故國又一年!嘉慶皇帝自然知道漢人衣物是右衽,而夷狄則為披發左衽,可見這詩中雖未明言,實則暗喻當今朝廷為披發左衽的夷狄之蠻夷,不覺得心中生嗔。這多福安自小與皇帝交好,最好察顏觀色,隻是後來漸長便分開,知性情,最恨有人鄙視和輕視滿洲人,所以當他看到這首詩時龍顏大怒,似乎便要雷霆大怒,可是環視四周,又自收斂,心想自己為一國之君怎麽可以有失禮儀,所以便屏息怒氣,道:“多福安寫這首詩的人卻是誰人?”多福安道:“稟皇上,寫這首詩的人便是當年流放寧古塔,而今迴轉京師的吳振塵。”嘉慶皇帝自言自語道:“那個自視甚高的江南文人吳振塵——昔年混跡京師文人堆,靠書畫度日,有時也做人家幕僚的人——他不是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吳新奇的?”多福安道:“皇上英明,皇上睿智,不錯便是此人!這人曾因擅議朝政,胡言亂語,被人揭發,投入刑部,本意問斬,豈料皇帝天恩隆慶,大赦天下,死罪可免,活罪難免,著情發配寧古塔,要其反思,——不想此輩不思皇恩,而今才得自由,又自枉寫忤逆反詩,汙蔑朝廷,可說罪在不赦,臣下求皇上予以嚴懲,以儆效尤,否則豈不天下大亂?皇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可不防啊!”
嘉慶皇帝心中深以為然,他亦知天下文人還在懷念故國,不忘前明,他們心底裏是排斥滿洲人,有時不免寫詩加譏諷當今朝廷,以泄其憤,如果不加以製止,那麽禍害橫流,將來未始不會荼毒天下,所以現在要防患於未然,以免漫延開來,一發不可收拾。他看著多福安,知道治這吳振塵的罪名由他說出為好,自己也不至於受天下文人詬病。多福安何等精明,見皇帝以目示意,便知其意,便拱手為禮說道:“皇上,以臣下之見,當以極刑處之,以儆效尤,否則禍及天下。”
嘉慶皇帝見他說話甚合心意,便準奏,讓他全權處理此事。多福安心中歡喜,因為他一向憎恨這些不安守己的天下文人,因為他們一直蠢蠢欲動,欲圖天下事,隻是他們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這次他假借皇帝之手殺這吳振塵,以期激起天下文人的憤怒,討伐他的不仁道,失卻民心,而他的阿瑪攝政王多鐸以自己之名赦免天下勞役和苛捐雜稅,以獲聲名,所謂仁義得天下,這樣一來給人的印象皇帝龍眼無恩,不施仁政,反施暴政,以至離心離德,這樣多鐸便可以暗中行事,以期得有天下!因為這念頭在多鐸心念之中久久揮之不去,有時在夢中見到自己九五至尊都不自禁笑出聲來,以至嚇得晚晴側福晉花容失色,以為王爺得驚厥之症——其實她那裏知道這多鐸有越製忤逆之心,一心想坐擁天下,可說計謀深遠,他隻想著天下,卻然忘了如事不成,便是株連九族之禍事,縱使皇帝念他是皇叔——和大行皇帝是同胞兄弟,可是麵對謀逆篡奪之罪,也是死罪難免,可是這多鐸利令智昏,全然忘了其間的利害關係。
當袁承天聽到吳振塵被押往菜市口,劊子手午時三刻便要行刑,心中自是焦急,心想:這吳振塵性情耿直,怎麽忽然之間招至殺身之禍?他向路人打探,路人便將他寫反詩的事告訴了袁承天。袁承天聽了,直跺腳,埋怨還吳振塵:你怎麽這樣糊塗,這是京畿之地,你怎麽可以胡亂寫詩,寫詩也就罷了,還譏諷當今,這可不是自尋死路麽?這下好了,落了把柄,被人舉發。自己總不能眼見得他屍身分離吧?想起在在寧古塔的時光,自己和吳新奇情交相好,便心中湧上了豪情,自己一定要搭救於他,不能讓他枉死在這京都。
菜市口人山人海,人人都要看這吳振塵首級落地,更有人手拿木碗要接這人血——因為據傳人血饅頭可以醫治癆病,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前朝瀕湖山人李東壁在晚年所編本草綱目中明確反對人血入藥引,根本無助於病情好轉,隻有對症下藥,方是正道,於空穴來風的說法不予采納;可是世上偏偏有人不信,總以為這法子可以救人,不聽勸導,而劊子手也樂見其成,收了人家銀子,自然不能阻攔人家要這藥引。天下人多是執迷不悟,便如有人信任世間神明,而不信任自我,以為自己命運皆是冥冥之中神明操控,可是有時卻是人為!
午時的陽光照得人頭腦暈沉沉,眼前時不時冒出金星。劊子手眼見午時將至,用手揮了揮手中刀,讓四下圍觀之人感到森森陰氣,說不出的駭然。忽然人叢中奮力擠進一個孩子,大聲叫道:“爹爹,孩兒送你一程。”隻見這孩子手提一壇老酒,向吳振塵擠來。吳振塵麵色如生,毫無懼色,見是孩兒吳新奇,不知為何心中一動,酸楚湧上,淚水流下,哽咽道:“新奇,你不要傷心,爹爹死後你莫忘了自己本來麵目,知道麽?這天下原本是我們的,卻被蠻夷占領,以至淪為腥膻!孩兒記得咱們衣冠服飾是右衽,而不是左衽!記得當年洪武大帝朱重八有言驅除韃虜,恢複中國。他雖複國,誰想而今又自亡國百多年,不知何時才能重複漢人天下!”吳新奇此時淚如雨下,嘶聲叫道:“爹爹,孩兒不要你死!”吳振塵用手撫摸吳新奇的頭頂,不覺喃喃道:“人之生死一念之間,世間大義真當以死爭!有嶽武穆盡忠而死,有袁督師為國而死,他們皆是當世之時不世出的英雄,奈何世上神明不庇佑他們,最終以至身死國滅!是悲是哀,不可盡知?”
這時劊子手,腆著油光凸突的大肚子,抬頭看了一下正午照人的陽光,行刑時刻已到,猶見這小孩子與其爹爹有訴不完的離別,心中生嗔,說道:“行刑時刻已到,小孩子走開。”這時台左的監斬官卻是多福安。他麵無表情地看著這一切,正不知心中何想。忽地他從桌上拿起那麵寫著“死”的生死木牌,向地麵拋去,大聲道:“午時三刻已到,斬!”劊子手聽得命令,不再遲疑,揮刀而落向著吳振塵脖頸砍去。青天白日隻見一道攝人心魄的寒光向著吳振塵砍落。這時被驅逐一旁的吳新奇已是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眼見得生離死別,人鬼殊途隻在刹那,不覺得頭腦暈厥就此倒下不省人事!還好身後有人扶他,才不至頭腦撞地受傷。隻見是位出家僧人——卻是京城天寧寺的住持九指長老,他亦是路過,見此間殺人,忽然心生慈悲,要為亡者禱告,不意見到父子二人片刻之間便要生離死別,又見這小孩子吳新奇因悲傷過度,便自暈厥便擠進身邊,以手扶持,才免了摔倒撞傷之虞,否則便無幸理。周遭之人都為看客,所以也無人注意他這舉止,更有那手拿木碗要接人血,以為藥引,蘸血饅頭以治癆疾,看著眾人麻木不仁的神情,少有悲天憫人之狀,不覺心中一冷,我爰世人,世人卻個個為己之私,而枉顧他人之生命,是人可悲?抑或世情可悲?九指長老長長歎了口氣,心生悲哀,心想:這些世人看著自己同胞死亡竟都表現出於己無關的冷默狀態,讓人沮喪,這樣的族人也可複國?他滿懷心事,抱起吳新奇走向天寧寺,正午的陽光照得他越發高大,身後卻無人看顧,更多得是私下議論紛紛,對其品頭論足,以為出家不可管方外之事,他拿走吳新奇純屬多此一舉!
多福安身踞高座,將這一切看在眼中,心想:看這些漢人懦弱如斯,看自己同胞受難竟絲毫不為心動,淪為看客,這些人竟而麻木如此,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姿態,一旦禍及己身,便哀嚎輾轉於苦難之中,看來這些族人不足為慮,可慮者乃是袁門,天下各大幫派皆臣伏於朝廷,連丐幫也自屈從,那秦於衛雖為丐幫幫主,然而卻無領導之能,如果不是有執法長老陳元龍、傳功長老戴複古、護法長老彭長春、律法長老陸進元,同心一氣,全力協助於他,隻怕他一時半刻也做不了丐幫幫主,自前任幫主袁枚去後,幫中似乎再無英雄,這也是無法可想之事,似乎丐幫已無中興之能,日漸式微已成大勢所趨!泉下有知的袁老幫主,恐怕也要生嗔,恨其不幸,怒其不爭!
劊子手的斬刀迎著耀人眼目的陽光,目下正是五月天時,天氣燥熱。他赤膊背上曬得汗珠之下,不知為何他今日左眼跳個不休,似乎將來不祥之事發生,可是隨既又想:自己怕著什麽?有攝政王多鐸四阿哥親自監斬,又何況還有王府的侍衛,更有昆侖派的新近掌門傅傳書,可說萬無一失,可是自己內心總是撲通撲通兀自跳個不休,不知卻是為何?
多福安看了他一眼。這劊子手知道這王府的四阿哥嗔怪自己今日行刑婆婆媽媽,似乎心有所忌。一道耀人白光閃過半空,行刑的刀向著吳振塵的脖頸斬去。吳振塵雙目一閉,隻是待死,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終於可以和丘幫主地下相會,一敘衷腸,想那丘方絕幫主一世的英雄豪傑,不想竟而自裁而亡,著實讓人扼腕長歎連連,自他去後複明社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不複存在;放眼天下隻袁門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餘者皆是不堪,就連偌大的丐幫也屈身於朝廷,讓人不禁唏噓,當年前任丐幫袁枚在時,可是反清複明的翹楚,而自袁枚去後,丐幫聲威一墮千丈,不複昔年之風光,天下英雄誰與?可惜自己一介書生,不能捉刀殺賊,隻能以詩名誌,看故國消亡,自古從來事都是國破家亡方知人種賤,人人都是階下囚,無人可以幸免!
刀落一片寒光——在烈日裏讓人心中頓淒涼,但是更多的是冷默的眼神。服見得吳振塵性命不保,命喪刀下,忽地一柄短刀淩空飛至,當地一聲與這下落的斬刀相撞,竟而將這斬刀擊飛。這劊子手老李萬萬沒想到青天白日有人敢劫法場,不由地怯懦地向法場四周看去,以期找到這出飛刀之人。
忽然眼前一花,一人已到吳振塵受刑處,雙手一絞將縛在他身上的繩索悉數扯斷,那牛筋之繩可是堅韌之極,非有大能耐之人可以扯斷,足見這人內功之強。這時踞坐高處的多福安再也耐不住性子,一躍而起,以上而下,飛掌向那劫法場之人拍去。待他看清此人麵目之後咦了一聲,隻見是袁承天,不由神情怔了怔。便是這一怔之間,袁承天將吳振塵拉起,提肩躍出法場,足不沾地向天寧寺方向而去。眾侍被這突如其來的場景驚得呆了,還是傅傳書反應得快,飛身躍過眾人頭頂,向著袁承天追去。
袁承天隻聽身後眾官兵鼓噪,大喊著如潮水般湧來,心想:目下的情形是救吳振塵為要,至於吳新奇不會有危險,他被天寧寺住持九指長老救去,料無大礙,所以轉身又向南門而去。吳振塵見他奔得匆急,汗濕衣服,便說:“袁少俠,你何苦冒著性命危險救我?”袁承天道:“吳先生你忘了當年寧古塔丘幫主和你情交莫逆,一樣壯誌說天闊,你雖為文人,卻有武人的俠氣,眼見大地陸沉,別的文士都噤若寒蟬,唯獨先生大義凜然,敢說別人不敢說之話,說出了天下百姓的心聲,如果先生今日身死,那世間豈不是大義不張,我輩還稱得什麽俠義?當年丘幫主也是一時迷失,心智不全,以至自裁,讓人引為憾事,——否則以他之能重歸中土之日,領導複明社舊部,未始不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爭一日之長短;而今故人已去,複明社分崩離析,不複存在,天下少了一股反清複明的勢力,這豈不是可悲之事!”吳振塵道:“迴想過往之事,丘幫主之豪邁之氣度,猶在眼前,隻是斯人已去,讓人痛不自已。我重迴中土,寄身京都,本擬訪完舊友,便自南歸,心中有感寫了一首詩,不想被人舉發,要問死刑,如果不是袁少俠援手,此刻吳某早已人頭落地了,還談什麽英雄壯誌?”
袁承天道:“吳先生心中有故國,我又何嚐沒有?先前不懂什麽民族大義,故國情愁,可是久經憂患,才明白人生在世間的意義?”吳振塵麵有詫異道:“袁少俠說來聽聽?”袁承天又奔出十裏,前麵是山岰,便在一塊大石上坐下,迴首不見官軍追來,長長出了口氣,說道:“從前的人隻知道忍辱偷生,時間久久反而自得其樂,人人都忘了自己本來麵目,家國的真本姓,把蠻夷當正朔,這也是無法可想,天下人盡不相同,多少江湖門派不能潔身自好,甘願為清廷鷹爪,個個趨炎附勢,不知忠孝仁義?如我們一般,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不識時務的人,隻有流亡於江湖,秘密結社,那有安身立命之所?”
吳振塵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而今天下看似有道,實則無道,皇帝以仁義之名,行獨行之實,雖然寬仁待人,對天下百姓關懷,那隻不過是為了暫時籠絡人心,以期鞏固天下,對異己誅殺,猶以反清複明之勢力。——隻是奇怪,皇帝似乎對袁門網開一麵,並不極力追殺,卻不知為何,讓人心生懷疑。”他看著袁承天,似乎期侍他迴答,以解心中之惑——因為他是袁門少主,眾人之頭腦,自然明白其中原因。袁承天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他抬頭見日頭毒毒曬著大地,還好這大石之旁有株梧桐樹遮陰,所以心中便不發慌,他隻是說道:“吳先生,一時也說不清,咱們以後再說。此地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不然官軍追來,可麻煩了。”吳振塵想想也是,此時也不是說話的時候,便起身又行。
待到前麵隻見有幾處農家,正有農人正房舍前後的田地耕鋤,無憂無慮清閑的樣子,不遠處有綠柳紅杏,還有雞舍,更有大黃狗走來走去,與世無爭的樣子。袁承天見到此情此景,心生感慨:何日我得閑如此?放下心中理想,放下所有執念,放下心心念念,念茲在茲的清心格格,如那農夫一般戴一鬥笠,於青山田舍之間度過餘生,無爭無求,無情無欲,心地如一,隻作一個真正的自我!管他什麽軍國大事,民族大義,天下興亡;又理會什麽龍爭虎又鬥?全由他們去吧!正所謂:不為功名不為錢,但求青山藏我身!此生一去亦何求?不見佳人守如玉。桃花庵中有神仙,我種桃花他人看!世上幾人如我者,看破紅塵皆是夢!
袁承天眼見京城人多,隻好忍下心來與清心格格分離!清心本是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眼見和袁大哥近在咫尺,卻要分離,痛楚地隻有轉頭而去,消失在京城的天街之中。袁承天見她無語而去,迴頭那一刻多是含悲有怨,不覺心中痛楚,仿佛被大鐵椎重重擊打;他這一生什麽都不怕,隻怕不見清心,原來喜歡一個人不是說放棄就可以放棄,這一切根由可說是自己作法自斃,又怨得誰來?
他懵懵懂懂地行走,但覺胸中落得空索索,覺得人生不過大夢一場,浮生如夢又如煙,誰人可以執掌乾坤,世人為我所用?
忽然抬頭,隻見街邊一隻酒旗挑出店外,上麵寫著“太白醉。”可見是一座酒樓,他索然無味,便抬腳上了酒樓。推開臨街的大窗,可見遠處一座氣勢磅礴的府邸,隻見那座大宅中一座假山更是高可百丈,假山之山花木蔥蘢,更有飛瀑直下,其間涼亭更是可觀。袁承天見了,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攝政王多鐸的王府,軒轅神劍中所藏的寶藏秘密,不也藏匿在這王府——那藏寶之圖秘示那絕世寶藏便藏在這座“天地同春”的假山的觀雨亭下,心想自己不能急在一時,還是等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因為這多鐸王府一向戒備森嚴,便是一隻飛鳥也難進入,隻有想個良策才行。他低頭想著心事,何時店小二將酒放在桌上,他都不知道。隻聽得鄰桌幾個人在那高談闊論,隱隱聽到袁門弟子什麽?袁承天心中一動,便小心聆聽,隻聽一個沙啞的漢子聲音道:“我聽說最近京城拿到幾個忤逆反叛的袁門中人,他們似乎謀劃行刺多鐸王爺,因為近年來這位性格暴戾王爺捕殺了不少袁門中的好漢,所以他們謀劃著行刺王爺,不料其中竟出了個賣主求榮的無恥敗類,偷偷去王府告密,所以計謀敗露,有司衙門捕快緝拿,交於多鐸王爺,眼見這幾個袁門弟子便要身首異處,不料當今皇帝得悉,便命宮中侍衛傳他口諭說是要親自過問,其實……”這沙啞的漢子住口不言。一個瘦子則巴巴地問他:“老六,別賣關子了,你直說便是,這裏不會有人聽到。”沙啞漢子迴頭看看酒樓上的人,隻見沒有一個人看他,都自顧自低頭飲酒。他又說道:“如果是別的門派忤逆亂黨,皇帝才不會過問,隻因為他們是袁門中人。”瘦子不解問道:“這卻是為何?”沙啞漢子嘻嘻笑道:“你聽說過先前的漢哀帝和董賢的故事麽?”瘦子道:“咱們說袁門正事,你怎麽胡扯到漢哀帝的故事?”這沙啞漢子搖搖頭,笑道:“大謬不然,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出反常,是必有因。你沒聽說過那袁門少主袁承天姿容出塵之表,世之所無,而且那和碩親王的清心格格更是心心念念於他,這袁少俠更是在清心格格大婚之日私闖將軍,隻為一見這位格格,可見他碩人俁俁,公庭萬舞又且是彼其之子,美無度,所以長得一定好看,要不然清心格格也不會傾心於他。其實——”他又向四下張望,確定無人注意,又說道:“當今皇帝也是不遑多讓,所以便以手足相稱,雖無斷袖之癖,實則心意相通。所以他便要來這幾個袁門中人,雖不至死,也不能夠放他們走,因為攝政王多鐸從來視天下反清複明人士為眼中釘,肉中刺,從來是殺之而後快。你想想今次皇帝要走這袁門亂黨,他能心甘。所以皇帝不會放了他們,隻會命刑部押入天牢,以作姿態,這樣多鐸縱惱怒也是無法,因為他雖貴為攝政王,也不能公然違抗聖命,所以袁門弟子一時半刻未必就死。”
袁承天無心再聽,關係袁門子弟安危,便會了鈔,匆匆下了酒樓,徑往紫禁城而去。
因為當年嘉慶皇帝賜與袁承天腰牌,可以隨意出入禁城,所以袁承天行動便不受節製。他來到禁城之中,心想自己要不要去見嘉慶皇帝?他漫無目地,四下遊走,忽地聽到別院大屋中傳出少年的吼叫聲。他心下好奇,便悄悄地走近,隻見大屋木門緊閉,吼叫聲便是從裏麵傳出來。他心中詫異,皇宮大內怎能有人嘶殺的聲音。身子欺近,透過窗縫可見大屋之中正有十幾個精悍的滿洲少年,正自互相搏殺,用的技藝卻是滿洲的武技布庫也就是滿洲人摔跤,其中吸收蒙古式摔跤和漢人武術之手術,融會貫通自成一體,其技法講究:跮、踱、蹍、蹋、踞、跨和欠,其技法多以下肢腿腳彼此之絞力而完成,當然不似中土漢人之武術,雖看似簡單,無有殺傷之力,實則蘊有實實在在的威力,滿洲勇士多以此為能。袁承天見他們三三兩兩,各自為戰,一時間鬥得不亦樂乎。
忽然廳後轉身進來一個,衣飾華麗,氣宇不凡,正是當今天子——嘉慶皇帝。這十幾個滿洲少年一擁而上,向著嘉慶撲去,一時間交上手,隻見嘉慶皇帝左突右圍,仿佛要衝出這十幾個少年和圍之勢,奈何他們心意相通,所以連成陣式,讓嘉慶皇帝不得不就範!他漸漸似有不支,額上也有汗滲出。袁承天見這十幾個滿洲少年似有不甘,毫無罷手的跡象,心想:自己再不出手,隻怕皇帝要有危險。他再也顧不了別的,啪地一聲撞碎木門,欺身躍進,雙手已是連環拍出,一股股淩厲掌風真迫的嘉慶皇帝周遭滿洲少年忙不迭閃身躲過,因為一旦被掌風波及非死既傷,端的厲害無比。
嘉慶皇帝鬥然間見到袁承天出現在眼前,驚喜非常,跨步而前,握住袁承天的手,說道:“袁兄弟,別來無恙,讓朕好想。”袁承天道:“皇上,我聽聞袁門有幾個弟子被你拿來勘問?”嘉慶皇上先是一怔,隨後明白他的意思,笑道:“其實在朕看來他們也非大奸大惡之徒,反而覺得他們都是有擔當的好漢子,我之所以拿來,因為多鐸他要嚴加審問,那時隻怕他們幾人性命不保,所以朕……”他的言下之意自是朕出於保全他們的性命,才把人拿來。袁承天自是知道他的深意。嘉慶皇帝一掃那十幾個滿洲少年。那些滿洲少年齊齊施禮,向皇帝請罪,說是多有冒犯天顏。嘉慶皇帝置之一笑,說他們何罪之來,武功較藝本來就不能偷機取巧,所以揮手讓他們退去。
嘉慶皇帝見袁承天不明所以,伸手一指大屋中央上方,隻見一塊木匾,寫著“善撲營。”他說道:“朕織組他們勤加習練摔跤之能,以期將來對付忤逆叛上,有不臣之心的人。適才你也見了他們全力施為,這是朕的本意,便是要他們拿出對付朕的手法對付將來的奸人!袁兄弟適才大約你還以為他們要合起來傷害朕吧?”袁承天聽了嘉慶皇帝一番言語,才明白這少年皇帝看似碌碌無為,實則城府極深,機謀深遠,隻是不輕易顯現,以免打草驚蛇,大計落空!
嘉慶皇帝見他不言語,以為他心中惦記著袁門中兄弟,便開口道:“朕不意殺人,奈何有人要殺朕!”袁承天見他麵色陰鬱,知他心中傷感,雖然他是一國之君,奈何軍國大事全倚仗他一人處理,可說宵衣旰食,不可謂不辛苦,試問誰人與他分擔這天下重任?他之所以不殺袁門子弟,皆是念在他和袁兄弟這情份,否則早已殺無赦!這深意袁承天又不是不知,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人間多是不堪。正在此時忽有宮中執事太監王公公巴巴地找到這善撲營,本意稟告,見有陌生少年,便打住不說話。
嘉慶皇帝道:“但說無妨!”執事太監王公公這才跪稟道:“皇上,攝政王多鐸臥病多日,朝中大臣皆以探望,皇上要不要過幾日去看視?”嘉慶皇帝道:“這是你的求肯,還是恭慈太後的意思。”王公公自然不敢隱瞞,如實迴稟道:“奴卑怎敢,這是太皇太後的意思,再者一說攝政王亦是皇叔,如果不去探視,似乎於理不附,——所以……”嘉慶皇帝不耐煩道:“好了,就明日吧!”王公公唯唯喏喏而去。
嘉慶皇帝看了看袁承天,說道:“袁兄弟,你覺得怎樣?”袁承天道:“什麽?”嘉慶皇帝道:“你說這多鐸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朕要走袁門弟子之後,生病了,你說怪也不怪?”袁承天道:“他是心中不滿皇上的作為,所以……”嘉慶皇帝道:“他雖貴為攝政王,然而行為不知檢點,一味蠻橫,在朝中作威作福,奈於他是朕的皇叔,不便直斥其非,是為憾事,否則的話,焉能活在世間!”袁承天聽他說話心中極是不滿,可見這多鐸平昔一貫拉幫結派,慣使伎倆,籠絡人心,皇上看在眼中,恨在心中,隻是礙於他是攝政王,也不能公然翻臉,所以隻有隱忍。額娘也勸他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喜歡獨斷專行,由他去,隻待時機一到,連同他的黨羽一並除之。袁承天自然知道他的心境,袁門對他威脅甚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這攝政王多鐸對他的危害卻是至關重要,時時刻刻危及生命,所以嘉慶皇帝權衡利弊,籠絡天下英豪為己用,可見當務之急是應對這攝政王——因為他好似一隻猛虎,時時刻刻有傷人心。
嘉慶皇帝見袁承天殊無笑顏,便道:“袁兄弟我下一道手諭,你拿著去刑部大牢要人——將你袁門弟子悉數帶走。”袁承天道:“這樣不行,多鐸知道了隻怕不肯善罷甘休。”嘉慶皇帝道:“無妨,隻說他們越獄而逃,打傷幾名獄卒而已。”袁承天不再言語,拿著他的手諭走出這善撲營。背後傳來一聲長長的歎息——這是嘉慶皇帝的無奈!他見袁承天走去,心中落寞,心想:朕一心籠絡天下英豪,可是真正的英雄又豈會為功名利祿所羈?
當袁承天手拿皇帝詔旨出現在刑部大牢時,守獄的眾人麵麵相覷,看著眼見這英俊少年,不敢相信——因為這些袁門弟子可都是反清複明的忤逆之人,又且行刺於攝政王多鐸未果被捕拿起來,本來的意思攝政王便要私下殺了他們,誰知被皇帝得悉下詔拿來刑部勘問,不想這才幾日便叫一個不知名的少年將他們提走,這似乎於皇帝性情做事方法不合,——然後這少年手持詔書卻千真萬確,還有皇帝玉璽,而且手書誠然是假不了的。他們思之再三,還是不敢違背皇命,又且見他腰間有皇帝賜與的腰牌——隻有皇帝十分信任和親近之人才堪擁有,可見他與皇帝的交情非同一般,所以隻有心不甘情不願地放人,看著袁承天帶著袁門弟子離開刑部大牢,已是近晚時分。看著京城巍峨的古老城牆,雖經修葺,依舊掩不往的蒼桑——這曾經是故國都城,而今被滿洲人占有,而天下漢人卻成了別人的臣民,曾經兵火連天,在這古老城牆留下了斑駁和以往的家國傷痛,想象當年滿洲人長驅直入,殺的如入無人之境,明朝官兵士民雖也全力以赴,奈何臨危之機出現反戈倒擊的亂臣賊子,終於失了天下,讓人扼腕長歎,也許是天數使然,所以明失天下,該他滿清有三百年!
袁承天殊無歡顏,心事重重的樣子。一名袁門弟子問道:“少主,你好像心事忡忡,是不是心中怪屬下行事造次魯莽,以至惹下禍事?”袁承天道:“不是的,我隻是看到這京都的城牆,想象百多年前這裏的戰事,還有先祖袁督師身死菜市口,身受萬刃之苦!他一心為國,忠肝義膽,可最後卻落了個通敵賣國的漢奸之名,而當事之時,圍觀百姓不知就裏,人人爭先,個個勇敢,爭先恐後要啖食其肉,以泄其憤,因為他們人人被人蠱惑,以為袁督師裏通外敵,要滅自己邦國,後來雖真像大白於天下,而崇禎帝則身死國滅,這慘痛的教訓誰人吸引?後人誤後人,後人悲前人,我輩隻有仰望星空,不見明月,隻見一輪滿月懸於中天,是後人之悲也!”
在京城城東的袁家祠堂,袁承天默默無語,點香叩拜,又複走出,後麵是袁督師之墓塚。有清一代,曆屆皇帝都十分看重這位民族大義的英雄,其實不獨有清一代,曆代皇帝都注重為國英雄,而鄙視那些叛國的貳臣,在他們眼中很為看不起,雖然這些人生前榮華富貴,死後卻為萬人唾棄,不屑於行為,在後來執政皇帝眼中他們於大節有虧,臨危變節,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忠孝仁義,禮儀廉恥全無,可說是亂世之亂臣賊子,太平盛世之不二佞臣!
這京城城東袁督師墓塚,其中葬有袁督師遺骸——其實這遺骸隻是袁督師的大好頭顱,因為身受極刑,最後隻剩一大好頭顱被行刑劊子手懸於旗杆之上。第二日忽然不見,京中緹騎四出,四下偵緝無果,隻有作罷。其實他們那裏知道,袁督師大好頭顱被其屬下——一名姓佘的侍衛於深夜潛入刑場,飛身上於旗杆,拿去悄悄埋葬城東自己老宅——也就是後來袁氏祠堂和院後的袁督師墓塚。
而今袁承天和袁門子弟睹物思人,淚如雨下,人人悲哀,不禁失聲!所謂千古英雄誰見了,悲歌長天,萇弘化碧,此恨留人間,徒讓後輩扼腕長歎,恨不能生百多年前,殺入京中,救袁督師脫厄,可是時事難料,憂患叢生,悲歌不斷,所謂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為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是當年嶽武穆受不白之冤而寫的一首詞,因為二帝被囚五國城,受胡虜蹂躪,所謂主憂臣辱,所以武武穆盡忠報國,卻被佞臣陷害,以至不能報國於萬一;後來袁督師的遭遇與嶽武穆一般無二,都是報國無門,飲恨以終,千古英雄,萬古流芳!袁督師的一首詩道盡平生抱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百年以降,猶自凜凜有威,讓人心生敬意,可歎英雄遭遇都是如此不堪!
這時天空驟變,又是細雨朦朧,春夏初交,天氣多變,這雨說來便來,從來不隨人意。袁督師墓塚前青草離離,先前左右各有石像生,而今卻已不見,被人搬離了,不知去處。袁承天拜祭過了,用手摩擦去石碑上青苔,那一行大字顯見眼前:故國忠烈義臣袁君督師之墓塚!心中一動,心想:自己是否要擔負起反清複明大業?可是當今嘉慶皇帝愛人及人,對天下庶民百姓可說是仁義以盡,難道自己還要領導袁門和他為敵?一時心中百感叢生,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告別眾袁門弟子,這時一位新任一位堂主道:“少主,你何不在此暫時安身立命?”袁承天不置可否道:“我還有事情要做,你是新任的忠孝堂堂主,一定不可以再似先前各自為政,那樣隻會削弱咱們袁門的實力,被奸人趁虛而入,各各擊破,所以……”這位忠孝堂主道:“少主,放心,有你領導咱們袁門中弟兄隻會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反清複明,恢複中國!”袁承天深以為是。他手撐油紙傘出了袁氏祠堂,來到京都長街,心無所寄,隻是想著如何去到多鐸王府,以窺假山藏寶秘密所在。轉來轉去已是中夜,便隨意找了房間住宿。
次日杲杲日光照著禁城屋宇,金色輝煌,皇帝於乾清門禦門聽政——在有明一代朝中文武百官拂曉於奉天門(既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聽政於此,處理軍國大事,以示勤勉!清朝移至於乾清門,接受文武官員奏折,以處理政務。
嘉慶皇帝見帝京拂曉,旭日東升,又是新的一日,萬象更新,不覺心中暢快。看見眾位官員朝拜已畢,隻見攝政王的四阿哥多福安上前邁了一步,向皇帝奏事,:“臣多福安於近日拿獲一人,私寫反詩,汙蔑朝廷,還請皇上聖裁。”嘉慶皇帝一怔,心想:還有這事?多福安見皇帝神情疑惑,猶有不信,便將折子遞給皇帝身旁一名執事太監。這名太監小心翼翼接來,恭敬地遞給皇帝。嘉慶展開一看上寫一張宣紙上寫著蠅頭小字:故國..醒來幾番是春夢,落花有意水無情。我說明月還照人,清風無意割人發。右衽本是漢人風,匈奴逐馬食羊羔。中華人物表春秋,長望故國又一年!嘉慶皇帝自然知道漢人衣物是右衽,而夷狄則為披發左衽,可見這詩中雖未明言,實則暗喻當今朝廷為披發左衽的夷狄之蠻夷,不覺得心中生嗔。這多福安自小與皇帝交好,最好察顏觀色,隻是後來漸長便分開,知性情,最恨有人鄙視和輕視滿洲人,所以當他看到這首詩時龍顏大怒,似乎便要雷霆大怒,可是環視四周,又自收斂,心想自己為一國之君怎麽可以有失禮儀,所以便屏息怒氣,道:“多福安寫這首詩的人卻是誰人?”多福安道:“稟皇上,寫這首詩的人便是當年流放寧古塔,而今迴轉京師的吳振塵。”嘉慶皇帝自言自語道:“那個自視甚高的江南文人吳振塵——昔年混跡京師文人堆,靠書畫度日,有時也做人家幕僚的人——他不是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吳新奇的?”多福安道:“皇上英明,皇上睿智,不錯便是此人!這人曾因擅議朝政,胡言亂語,被人揭發,投入刑部,本意問斬,豈料皇帝天恩隆慶,大赦天下,死罪可免,活罪難免,著情發配寧古塔,要其反思,——不想此輩不思皇恩,而今才得自由,又自枉寫忤逆反詩,汙蔑朝廷,可說罪在不赦,臣下求皇上予以嚴懲,以儆效尤,否則豈不天下大亂?皇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可不防啊!”
嘉慶皇帝心中深以為然,他亦知天下文人還在懷念故國,不忘前明,他們心底裏是排斥滿洲人,有時不免寫詩加譏諷當今朝廷,以泄其憤,如果不加以製止,那麽禍害橫流,將來未始不會荼毒天下,所以現在要防患於未然,以免漫延開來,一發不可收拾。他看著多福安,知道治這吳振塵的罪名由他說出為好,自己也不至於受天下文人詬病。多福安何等精明,見皇帝以目示意,便知其意,便拱手為禮說道:“皇上,以臣下之見,當以極刑處之,以儆效尤,否則禍及天下。”
嘉慶皇帝見他說話甚合心意,便準奏,讓他全權處理此事。多福安心中歡喜,因為他一向憎恨這些不安守己的天下文人,因為他們一直蠢蠢欲動,欲圖天下事,隻是他們忘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這次他假借皇帝之手殺這吳振塵,以期激起天下文人的憤怒,討伐他的不仁道,失卻民心,而他的阿瑪攝政王多鐸以自己之名赦免天下勞役和苛捐雜稅,以獲聲名,所謂仁義得天下,這樣一來給人的印象皇帝龍眼無恩,不施仁政,反施暴政,以至離心離德,這樣多鐸便可以暗中行事,以期得有天下!因為這念頭在多鐸心念之中久久揮之不去,有時在夢中見到自己九五至尊都不自禁笑出聲來,以至嚇得晚晴側福晉花容失色,以為王爺得驚厥之症——其實她那裏知道這多鐸有越製忤逆之心,一心想坐擁天下,可說計謀深遠,他隻想著天下,卻然忘了如事不成,便是株連九族之禍事,縱使皇帝念他是皇叔——和大行皇帝是同胞兄弟,可是麵對謀逆篡奪之罪,也是死罪難免,可是這多鐸利令智昏,全然忘了其間的利害關係。
當袁承天聽到吳振塵被押往菜市口,劊子手午時三刻便要行刑,心中自是焦急,心想:這吳振塵性情耿直,怎麽忽然之間招至殺身之禍?他向路人打探,路人便將他寫反詩的事告訴了袁承天。袁承天聽了,直跺腳,埋怨還吳振塵:你怎麽這樣糊塗,這是京畿之地,你怎麽可以胡亂寫詩,寫詩也就罷了,還譏諷當今,這可不是自尋死路麽?這下好了,落了把柄,被人舉發。自己總不能眼見得他屍身分離吧?想起在在寧古塔的時光,自己和吳新奇情交相好,便心中湧上了豪情,自己一定要搭救於他,不能讓他枉死在這京都。
菜市口人山人海,人人都要看這吳振塵首級落地,更有人手拿木碗要接這人血——因為據傳人血饅頭可以醫治癆病,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無稽之談,前朝瀕湖山人李東壁在晚年所編本草綱目中明確反對人血入藥引,根本無助於病情好轉,隻有對症下藥,方是正道,於空穴來風的說法不予采納;可是世上偏偏有人不信,總以為這法子可以救人,不聽勸導,而劊子手也樂見其成,收了人家銀子,自然不能阻攔人家要這藥引。天下人多是執迷不悟,便如有人信任世間神明,而不信任自我,以為自己命運皆是冥冥之中神明操控,可是有時卻是人為!
午時的陽光照得人頭腦暈沉沉,眼前時不時冒出金星。劊子手眼見午時將至,用手揮了揮手中刀,讓四下圍觀之人感到森森陰氣,說不出的駭然。忽然人叢中奮力擠進一個孩子,大聲叫道:“爹爹,孩兒送你一程。”隻見這孩子手提一壇老酒,向吳振塵擠來。吳振塵麵色如生,毫無懼色,見是孩兒吳新奇,不知為何心中一動,酸楚湧上,淚水流下,哽咽道:“新奇,你不要傷心,爹爹死後你莫忘了自己本來麵目,知道麽?這天下原本是我們的,卻被蠻夷占領,以至淪為腥膻!孩兒記得咱們衣冠服飾是右衽,而不是左衽!記得當年洪武大帝朱重八有言驅除韃虜,恢複中國。他雖複國,誰想而今又自亡國百多年,不知何時才能重複漢人天下!”吳新奇此時淚如雨下,嘶聲叫道:“爹爹,孩兒不要你死!”吳振塵用手撫摸吳新奇的頭頂,不覺喃喃道:“人之生死一念之間,世間大義真當以死爭!有嶽武穆盡忠而死,有袁督師為國而死,他們皆是當世之時不世出的英雄,奈何世上神明不庇佑他們,最終以至身死國滅!是悲是哀,不可盡知?”
這時劊子手,腆著油光凸突的大肚子,抬頭看了一下正午照人的陽光,行刑時刻已到,猶見這小孩子與其爹爹有訴不完的離別,心中生嗔,說道:“行刑時刻已到,小孩子走開。”這時台左的監斬官卻是多福安。他麵無表情地看著這一切,正不知心中何想。忽地他從桌上拿起那麵寫著“死”的生死木牌,向地麵拋去,大聲道:“午時三刻已到,斬!”劊子手聽得命令,不再遲疑,揮刀而落向著吳振塵脖頸砍去。青天白日隻見一道攝人心魄的寒光向著吳振塵砍落。這時被驅逐一旁的吳新奇已是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眼見得生離死別,人鬼殊途隻在刹那,不覺得頭腦暈厥就此倒下不省人事!還好身後有人扶他,才不至頭腦撞地受傷。隻見是位出家僧人——卻是京城天寧寺的住持九指長老,他亦是路過,見此間殺人,忽然心生慈悲,要為亡者禱告,不意見到父子二人片刻之間便要生離死別,又見這小孩子吳新奇因悲傷過度,便自暈厥便擠進身邊,以手扶持,才免了摔倒撞傷之虞,否則便無幸理。周遭之人都為看客,所以也無人注意他這舉止,更有那手拿木碗要接人血,以為藥引,蘸血饅頭以治癆疾,看著眾人麻木不仁的神情,少有悲天憫人之狀,不覺心中一冷,我爰世人,世人卻個個為己之私,而枉顧他人之生命,是人可悲?抑或世情可悲?九指長老長長歎了口氣,心生悲哀,心想:這些世人看著自己同胞死亡竟都表現出於己無關的冷默狀態,讓人沮喪,這樣的族人也可複國?他滿懷心事,抱起吳新奇走向天寧寺,正午的陽光照得他越發高大,身後卻無人看顧,更多得是私下議論紛紛,對其品頭論足,以為出家不可管方外之事,他拿走吳新奇純屬多此一舉!
多福安身踞高座,將這一切看在眼中,心想:看這些漢人懦弱如斯,看自己同胞受難竟絲毫不為心動,淪為看客,這些人竟而麻木如此,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姿態,一旦禍及己身,便哀嚎輾轉於苦難之中,看來這些族人不足為慮,可慮者乃是袁門,天下各大幫派皆臣伏於朝廷,連丐幫也自屈從,那秦於衛雖為丐幫幫主,然而卻無領導之能,如果不是有執法長老陳元龍、傳功長老戴複古、護法長老彭長春、律法長老陸進元,同心一氣,全力協助於他,隻怕他一時半刻也做不了丐幫幫主,自前任幫主袁枚去後,幫中似乎再無英雄,這也是無法可想之事,似乎丐幫已無中興之能,日漸式微已成大勢所趨!泉下有知的袁老幫主,恐怕也要生嗔,恨其不幸,怒其不爭!
劊子手的斬刀迎著耀人眼目的陽光,目下正是五月天時,天氣燥熱。他赤膊背上曬得汗珠之下,不知為何他今日左眼跳個不休,似乎將來不祥之事發生,可是隨既又想:自己怕著什麽?有攝政王多鐸四阿哥親自監斬,又何況還有王府的侍衛,更有昆侖派的新近掌門傅傳書,可說萬無一失,可是自己內心總是撲通撲通兀自跳個不休,不知卻是為何?
多福安看了他一眼。這劊子手知道這王府的四阿哥嗔怪自己今日行刑婆婆媽媽,似乎心有所忌。一道耀人白光閃過半空,行刑的刀向著吳振塵的脖頸斬去。吳振塵雙目一閉,隻是待死,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終於可以和丘幫主地下相會,一敘衷腸,想那丘方絕幫主一世的英雄豪傑,不想竟而自裁而亡,著實讓人扼腕長歎連連,自他去後複明社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不複存在;放眼天下隻袁門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餘者皆是不堪,就連偌大的丐幫也屈身於朝廷,讓人不禁唏噓,當年前任丐幫袁枚在時,可是反清複明的翹楚,而自袁枚去後,丐幫聲威一墮千丈,不複昔年之風光,天下英雄誰與?可惜自己一介書生,不能捉刀殺賊,隻能以詩名誌,看故國消亡,自古從來事都是國破家亡方知人種賤,人人都是階下囚,無人可以幸免!
刀落一片寒光——在烈日裏讓人心中頓淒涼,但是更多的是冷默的眼神。服見得吳振塵性命不保,命喪刀下,忽地一柄短刀淩空飛至,當地一聲與這下落的斬刀相撞,竟而將這斬刀擊飛。這劊子手老李萬萬沒想到青天白日有人敢劫法場,不由地怯懦地向法場四周看去,以期找到這出飛刀之人。
忽然眼前一花,一人已到吳振塵受刑處,雙手一絞將縛在他身上的繩索悉數扯斷,那牛筋之繩可是堅韌之極,非有大能耐之人可以扯斷,足見這人內功之強。這時踞坐高處的多福安再也耐不住性子,一躍而起,以上而下,飛掌向那劫法場之人拍去。待他看清此人麵目之後咦了一聲,隻見是袁承天,不由神情怔了怔。便是這一怔之間,袁承天將吳振塵拉起,提肩躍出法場,足不沾地向天寧寺方向而去。眾侍被這突如其來的場景驚得呆了,還是傅傳書反應得快,飛身躍過眾人頭頂,向著袁承天追去。
袁承天隻聽身後眾官兵鼓噪,大喊著如潮水般湧來,心想:目下的情形是救吳振塵為要,至於吳新奇不會有危險,他被天寧寺住持九指長老救去,料無大礙,所以轉身又向南門而去。吳振塵見他奔得匆急,汗濕衣服,便說:“袁少俠,你何苦冒著性命危險救我?”袁承天道:“吳先生你忘了當年寧古塔丘幫主和你情交莫逆,一樣壯誌說天闊,你雖為文人,卻有武人的俠氣,眼見大地陸沉,別的文士都噤若寒蟬,唯獨先生大義凜然,敢說別人不敢說之話,說出了天下百姓的心聲,如果先生今日身死,那世間豈不是大義不張,我輩還稱得什麽俠義?當年丘幫主也是一時迷失,心智不全,以至自裁,讓人引為憾事,——否則以他之能重歸中土之日,領導複明社舊部,未始不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爭一日之長短;而今故人已去,複明社分崩離析,不複存在,天下少了一股反清複明的勢力,這豈不是可悲之事!”吳振塵道:“迴想過往之事,丘幫主之豪邁之氣度,猶在眼前,隻是斯人已去,讓人痛不自已。我重迴中土,寄身京都,本擬訪完舊友,便自南歸,心中有感寫了一首詩,不想被人舉發,要問死刑,如果不是袁少俠援手,此刻吳某早已人頭落地了,還談什麽英雄壯誌?”
袁承天道:“吳先生心中有故國,我又何嚐沒有?先前不懂什麽民族大義,故國情愁,可是久經憂患,才明白人生在世間的意義?”吳振塵麵有詫異道:“袁少俠說來聽聽?”袁承天又奔出十裏,前麵是山岰,便在一塊大石上坐下,迴首不見官軍追來,長長出了口氣,說道:“從前的人隻知道忍辱偷生,時間久久反而自得其樂,人人都忘了自己本來麵目,家國的真本姓,把蠻夷當正朔,這也是無法可想,天下人盡不相同,多少江湖門派不能潔身自好,甘願為清廷鷹爪,個個趨炎附勢,不知忠孝仁義?如我們一般,在一般人眼中成了不識時務的人,隻有流亡於江湖,秘密結社,那有安身立命之所?”
吳振塵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而今天下看似有道,實則無道,皇帝以仁義之名,行獨行之實,雖然寬仁待人,對天下百姓關懷,那隻不過是為了暫時籠絡人心,以期鞏固天下,對異己誅殺,猶以反清複明之勢力。——隻是奇怪,皇帝似乎對袁門網開一麵,並不極力追殺,卻不知為何,讓人心生懷疑。”他看著袁承天,似乎期侍他迴答,以解心中之惑——因為他是袁門少主,眾人之頭腦,自然明白其中原因。袁承天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他抬頭見日頭毒毒曬著大地,還好這大石之旁有株梧桐樹遮陰,所以心中便不發慌,他隻是說道:“吳先生,一時也說不清,咱們以後再說。此地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不然官軍追來,可麻煩了。”吳振塵想想也是,此時也不是說話的時候,便起身又行。
待到前麵隻見有幾處農家,正有農人正房舍前後的田地耕鋤,無憂無慮清閑的樣子,不遠處有綠柳紅杏,還有雞舍,更有大黃狗走來走去,與世無爭的樣子。袁承天見到此情此景,心生感慨:何日我得閑如此?放下心中理想,放下所有執念,放下心心念念,念茲在茲的清心格格,如那農夫一般戴一鬥笠,於青山田舍之間度過餘生,無爭無求,無情無欲,心地如一,隻作一個真正的自我!管他什麽軍國大事,民族大義,天下興亡;又理會什麽龍爭虎又鬥?全由他們去吧!正所謂:不為功名不為錢,但求青山藏我身!此生一去亦何求?不見佳人守如玉。桃花庵中有神仙,我種桃花他人看!世上幾人如我者,看破紅塵皆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