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從宋異人莊上出來,換迴原貌趕往朝歌上朝。
朝散後,立刻召來柏鑒、五鬼、敖丙,將自己的計劃告訴他們,讓他們做好準備。
次日,帝辛宣旨:“孤欲在朝歌正南造一‘靈台’,以應災祥之兆。
卿等張貼告示,凡出役者每日給工銀一錢,任民自便,願來者來,不願者不去強他,勿得擾民,使民知之。”
這些年帝辛威望日隆,而且這件事名義上是為了朝歌百姓,出役還給工錢,所以群臣附和,無人反對。
在城南選好位置之後,破土動工。
役夫先在地上挖掘大坑,以備地基之用,正挖間,就聽見‘當’一聲,鋤頭碰到坑下硬物,還濺起幾點火星。
“快來,快來,看我挖出個什麽東西?”
周圍又聚過來幾個役夫,一起揮動鋤頭,將那硬物上麵浮土刨開。
“怎麽是個石頭?不過這石頭也太大了。”
“再叫幾個人來,一起把這石頭挖出來。”
不一會,那石頭周圍聚的人越來越多,鬧出的動靜也越來越大,整個工地不少人都探頭向這裏張望。
忽然聽見有人喊:“這哪是個石頭,這是個石人,”
“不光是個石人,石人上麵還有字。”
“快看看是什麽字?”
“天降聖君登大位,再延成湯八百年!”一個識字的役夫緩緩念了出來。
“哄”一聲,役夫剛念完,周圍的人群就如同炸鍋一般。
驚歎聲、疑惑聲、跑動聲、鋤頭掉落聲,聲聲不絕;
跪拜聲、磕頭聲、祈禱聲,五體投地聲,念念不止。
裏麵的人往外跑,要告訴別人知道,外麵的人往裏跳,隻想要仔細觀瞧。
你推我,推的前後趔趄,我搡你,搡的左右顛倒。
這其中,不知斷了多少腰帶,少了多少鞋跟,又沒了多少錢包。
幸得帝辛早有準備,命黃飛虎親自監工。
此刻見場麵大亂,跨五色神牛往來跑動,口中大喊:“安靜,停在原地,不得隨意跑動”。
同時安排手下軍士維持秩序。
過得好一陣,現場才逐漸安靜下來。
黃飛虎直接調派軍士挖出整個石人,報給帝辛。
帝辛一副震驚的樣子,從宮中趕往靈台處。
見到立起的石人,足有一丈高下,前胸刻著十六個大字,正是“天降聖君登大位,再延成湯八百年!”
再看帝辛,已經換上了驚喜惶恐的表情,說道:“此石天授,孤何德何能當得起‘聖君’之稱。唯有兢兢業業,克勤克儉而已。”
話音未落,已經有百姓大禮拜伏,山唿萬歲。
其餘人等跟著拜伏,山唿聲此起彼伏。
等在場眾人山唿完畢,黃飛虎上前勸諫道:“大王聖明之君,當然可稱‘聖君’,況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還望大王進聖君之號。”
帝辛裝作為難的樣子,說道:“這件事且容孤細細思量一番,先將石人移入太廟之中。”
將這些事情處理完,帝辛又迴到宮中。
當日,役夫築台一尺。
第二天一早,役夫來到靈台工地。
“看,那靈台怎的高了一丈?”
“啊,這是怎麽迴事?又沒有人動它,怎的突然高了這麽多?”
“聖君,聖君!這是老天顯靈相助聖君啦。”
“怪不得,昨日天授石人,今日靈台就憑空高了一丈,真是聖君下凡啊。”
頓時,又是亂糟糟一團。
還有一部分人也不說話,隻是默默的叩拜靈台。
一個影響一個,今日役夫到來,還未幹活就先叩拜一番。
當日,役夫同樣築台一尺。
第三天一早,“看,那靈台又高一丈。”
“這還用說,肯定是老天顯靈相助聖君啊。”
“啥也別說了,拜吧。”
第四天一早,看到靈台再高一丈,已經無人感歎,隻是默默叩拜。
如此過了九天,役夫築台九尺,老天相助憑空多出九丈,最終台成九丈九尺。
台上分八卦、合陰陽,台下分九宮,台中四角象征四時。
台成之日,帝辛率文武百官登台,四周觀看一番,默然不語。
這時捧哏的黃飛虎又上前來,“啟奏大王,今日靈台完工,為何大王麵現不悅之色?”
帝辛搖頭:“非是不悅,隻是台下少一水池,不能成‘水火既濟、合配陰陽’之意,故此惋惜。”
“大王無須惋惜,再挖一池便可。”
帝辛之意傳至台下,當即便有役夫揮鋤挖土,準備再造一池。
不一刻,眾人從地下挖出一付枯骨,也沒在意,隨意扔在路邊。
帝辛在台上一直向下觀瞧,此時便問道:“役夫拋棄何物?”
有侍衛探查明白,向帝辛啟奏道:“地下挖出一付人骨,眾人故此拋擲。”
帝辛一聽,急忙傳旨:“將枯骨放在一處,去買一副棺槨,找山林墳地之處埋下。豈能因孤而使百姓暴屍荒野?”
台下眾人聽見帝辛傳旨,再度大拜。
“果真是聖君降世,連一副枯骨也能如此對待,何況我等百姓呢?”
帝辛在台上看著,心裏卻想:“真是樸實可愛的人啊。”
原文中姬昌在靈台建好之後,也是要求再挖一水池,從中挖出一副枯骨,惺惺作態一番,贏得一片美名。
要挖水池怎麽早不挖?
造靈台不是小事,怎麽可能臨時起意要挖水池?
就算是臨時起意,那靈台又不是建在荒郊野外,怎麽剛剛好就在靈台旁邊挖出一副枯骨?
所以帝辛就準備向姬昌學習,而且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不但要挖出枯骨,我還要挖出石人!
不得不說,古人對這些神神怪怪的東西深信不疑,何況這還是封神世界。
挖出石人的輿論效果實在太好,好到帝辛都害怕有聖人出麵拆穿。
正在胡思亂想之間,就聽見一聲高亢龍吟,台上台下眾人都不由的抬頭向天上看去。
隻見遠處天邊雲霧彌漫,其中隱隱露出一爪,待雲霧飄到近前,從中探出一顆龍頭來。
真龍!
朝歌軍民看見真龍顯現,膽大的指指點點,膽小的戰戰兢兢,還在猜測真龍來意。
就見那真龍收起雲霧,縮小身形,漂浮在靈台前麵帝辛腳下位置,俯伏龍首。
說道:“小龍聽說聖君降世,特來投奔。願為聖君坐騎,結草銜環,永世不棄。”
朝散後,立刻召來柏鑒、五鬼、敖丙,將自己的計劃告訴他們,讓他們做好準備。
次日,帝辛宣旨:“孤欲在朝歌正南造一‘靈台’,以應災祥之兆。
卿等張貼告示,凡出役者每日給工銀一錢,任民自便,願來者來,不願者不去強他,勿得擾民,使民知之。”
這些年帝辛威望日隆,而且這件事名義上是為了朝歌百姓,出役還給工錢,所以群臣附和,無人反對。
在城南選好位置之後,破土動工。
役夫先在地上挖掘大坑,以備地基之用,正挖間,就聽見‘當’一聲,鋤頭碰到坑下硬物,還濺起幾點火星。
“快來,快來,看我挖出個什麽東西?”
周圍又聚過來幾個役夫,一起揮動鋤頭,將那硬物上麵浮土刨開。
“怎麽是個石頭?不過這石頭也太大了。”
“再叫幾個人來,一起把這石頭挖出來。”
不一會,那石頭周圍聚的人越來越多,鬧出的動靜也越來越大,整個工地不少人都探頭向這裏張望。
忽然聽見有人喊:“這哪是個石頭,這是個石人,”
“不光是個石人,石人上麵還有字。”
“快看看是什麽字?”
“天降聖君登大位,再延成湯八百年!”一個識字的役夫緩緩念了出來。
“哄”一聲,役夫剛念完,周圍的人群就如同炸鍋一般。
驚歎聲、疑惑聲、跑動聲、鋤頭掉落聲,聲聲不絕;
跪拜聲、磕頭聲、祈禱聲,五體投地聲,念念不止。
裏麵的人往外跑,要告訴別人知道,外麵的人往裏跳,隻想要仔細觀瞧。
你推我,推的前後趔趄,我搡你,搡的左右顛倒。
這其中,不知斷了多少腰帶,少了多少鞋跟,又沒了多少錢包。
幸得帝辛早有準備,命黃飛虎親自監工。
此刻見場麵大亂,跨五色神牛往來跑動,口中大喊:“安靜,停在原地,不得隨意跑動”。
同時安排手下軍士維持秩序。
過得好一陣,現場才逐漸安靜下來。
黃飛虎直接調派軍士挖出整個石人,報給帝辛。
帝辛一副震驚的樣子,從宮中趕往靈台處。
見到立起的石人,足有一丈高下,前胸刻著十六個大字,正是“天降聖君登大位,再延成湯八百年!”
再看帝辛,已經換上了驚喜惶恐的表情,說道:“此石天授,孤何德何能當得起‘聖君’之稱。唯有兢兢業業,克勤克儉而已。”
話音未落,已經有百姓大禮拜伏,山唿萬歲。
其餘人等跟著拜伏,山唿聲此起彼伏。
等在場眾人山唿完畢,黃飛虎上前勸諫道:“大王聖明之君,當然可稱‘聖君’,況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還望大王進聖君之號。”
帝辛裝作為難的樣子,說道:“這件事且容孤細細思量一番,先將石人移入太廟之中。”
將這些事情處理完,帝辛又迴到宮中。
當日,役夫築台一尺。
第二天一早,役夫來到靈台工地。
“看,那靈台怎的高了一丈?”
“啊,這是怎麽迴事?又沒有人動它,怎的突然高了這麽多?”
“聖君,聖君!這是老天顯靈相助聖君啦。”
“怪不得,昨日天授石人,今日靈台就憑空高了一丈,真是聖君下凡啊。”
頓時,又是亂糟糟一團。
還有一部分人也不說話,隻是默默的叩拜靈台。
一個影響一個,今日役夫到來,還未幹活就先叩拜一番。
當日,役夫同樣築台一尺。
第三天一早,“看,那靈台又高一丈。”
“這還用說,肯定是老天顯靈相助聖君啊。”
“啥也別說了,拜吧。”
第四天一早,看到靈台再高一丈,已經無人感歎,隻是默默叩拜。
如此過了九天,役夫築台九尺,老天相助憑空多出九丈,最終台成九丈九尺。
台上分八卦、合陰陽,台下分九宮,台中四角象征四時。
台成之日,帝辛率文武百官登台,四周觀看一番,默然不語。
這時捧哏的黃飛虎又上前來,“啟奏大王,今日靈台完工,為何大王麵現不悅之色?”
帝辛搖頭:“非是不悅,隻是台下少一水池,不能成‘水火既濟、合配陰陽’之意,故此惋惜。”
“大王無須惋惜,再挖一池便可。”
帝辛之意傳至台下,當即便有役夫揮鋤挖土,準備再造一池。
不一刻,眾人從地下挖出一付枯骨,也沒在意,隨意扔在路邊。
帝辛在台上一直向下觀瞧,此時便問道:“役夫拋棄何物?”
有侍衛探查明白,向帝辛啟奏道:“地下挖出一付人骨,眾人故此拋擲。”
帝辛一聽,急忙傳旨:“將枯骨放在一處,去買一副棺槨,找山林墳地之處埋下。豈能因孤而使百姓暴屍荒野?”
台下眾人聽見帝辛傳旨,再度大拜。
“果真是聖君降世,連一副枯骨也能如此對待,何況我等百姓呢?”
帝辛在台上看著,心裏卻想:“真是樸實可愛的人啊。”
原文中姬昌在靈台建好之後,也是要求再挖一水池,從中挖出一副枯骨,惺惺作態一番,贏得一片美名。
要挖水池怎麽早不挖?
造靈台不是小事,怎麽可能臨時起意要挖水池?
就算是臨時起意,那靈台又不是建在荒郊野外,怎麽剛剛好就在靈台旁邊挖出一副枯骨?
所以帝辛就準備向姬昌學習,而且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不但要挖出枯骨,我還要挖出石人!
不得不說,古人對這些神神怪怪的東西深信不疑,何況這還是封神世界。
挖出石人的輿論效果實在太好,好到帝辛都害怕有聖人出麵拆穿。
正在胡思亂想之間,就聽見一聲高亢龍吟,台上台下眾人都不由的抬頭向天上看去。
隻見遠處天邊雲霧彌漫,其中隱隱露出一爪,待雲霧飄到近前,從中探出一顆龍頭來。
真龍!
朝歌軍民看見真龍顯現,膽大的指指點點,膽小的戰戰兢兢,還在猜測真龍來意。
就見那真龍收起雲霧,縮小身形,漂浮在靈台前麵帝辛腳下位置,俯伏龍首。
說道:“小龍聽說聖君降世,特來投奔。願為聖君坐騎,結草銜環,永世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