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山山不高,山腳有一個不大的水庫,整個山此時節居然還有點鬱鬱蔥蔥的感覺,水綠草青,綠色中隱隱露出幾處雕梁畫柱來,那就是梵峪寺。
梵峪寺四麵環山,風景秀麗,是真正的深山古寺。據殿前幾通清代嘉慶、道光和雍正年間的重修碑碑記,汪東明了解到淨峪寺竟然始建於唐代。雄偉的大雄寶殿背山麵水,山是天童山,水是穿寺前廣場而過的溪流水。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坐像。佛像的頭部是用黃銅鑄造,眼睛圓睜著,嘴巴張開,露出了兩排白牙,寶相莊嚴。兩側的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三壁繪“佛本行故事”,整個畫麵色彩華麗、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整個大殿布置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佛像下方鋪著幾個明黃色蒲團,有兩個人正在參拜,汪東明看了看,也請了一炷香,然後虔誠地跪在蒲團上,正兒八經地拜了拜。
出得大殿,旁邊可見一體雙層樓閣式建築的觀音殿,殿內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汪東明又鄭重其事地拜了拜。
觀音殿旁邊,有個偏殿裏在售賣一些木製平安墜、佛珠以及刀叉劍戟等物件,汪東明閑的沒事,選了兩串紫檀佛珠手串和一把木質扇子,看到平安墜上有的刻了字,想了想,又找了十幾分鍾,才找到兩個質地細膩光滑的平安墜,一個刻著“沅”,一個刻著“福”,拿在把玩了一會兒,交錢走人。
出門右轉,拾階而上,約5分鍾路程,在一處崖壁上方有一座八角涼亭,亭柱上書:八角亭內裝三世,袖裏乾坤渡眾生。內側亭柱上的對聯是:心苗常養護,善果好周全。寥寥幾字,卻飽含人間至理,這就是佛理。
汪東明在亭內坐了一會兒,此處清幽靜謐,隻聞山風鳥鳴,不見喧囂繁華,讓汪東明整個人身心都放空,心中的煩惱好像一下子煙消雲撒。
突然,一陣輕微的梵音傳來,汪東明往聲音來處看去,不見房屋,卻見一條整潔的小路通向深處。汪東明尋音而去,綠蔭深處一個拐彎後,豁然開朗,有一棟簡樸的房屋出現在眼前,房門是開著的,而聲音正是從房間裏傳來。
汪東明走到房門前,正躊躇要不要進去的時候,屋裏傳來一個聲音:“施主請進屋喝杯齋茶。”
汪東明依言而進,看見一張木椅上坐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笑嗬嗬地看著自己,一手拿著一串佛珠,一手放在腿上,而旁邊的桌子上供奉著一尊菩薩,桌子上香燭繚繞。
桌子旁站著一個年輕人,看著裝應該是一名和尚,端著一杯茶好奇地看著汪東明,看他進來,把茶水遞了過來。看汪東明接過喝了一口,然後又接了過去,汪東明趕緊說了聲:“謝謝!”
“施主可願意拜一拜這尊菩薩?”老者輕輕地說了一句。
在如此莊嚴肅穆的環境中,汪東明不自覺的產生出拜佛的心態:“好的,大師。”然後規規矩矩地跪在桌前,對著菩薩拜了三拜。
“不因眾愚而煩己,不因眾昧而苦己,萬物因緣起,因念生。本心固守,順心勤拂,皆願皆成。”老者摸了摸汪東明的頭頂,朗聲說道,然後又默默地念了幾句什麽。
汪東明頓感頭腦清明,但對老者的話不甚明了,卻牢記在心。轉身對著老者拜了一拜,看著老者。
“把你手中的佛珠和平安墜給我。”老者然後指了指汪東明手中的東西。
汪東明不明所以,然後將手中的平安墜、佛珠包括扇子都遞了過去,好奇地看著老者。
隻見老者把平安墜、佛珠和扇子放在手心,逐一摩擦了一會兒,口中念念有詞,然後連帶他自己手裏那串看上去很有年頭的佛珠一起還給了汪東明。
“大師,這……”汪東明看著大師給的那串佛珠,不明所以。
“有緣人,你拿著吧,送給你了。”老者微微一笑。
汪東明心中狂跳,抬頭看了看老者一眼,又看了旁邊的小和尚一眼,然後對著老者拜了一下:“謝謝,長者賜,不敢辭!”
旁邊的小和尚也是瞪大了眼睛。覺得不可思議地看著汪東明的佛珠!那串佛珠伴隨師傅已經不知多少歲月,而今卻送給了一個陌生人,小和尚想要開口詢問,張張嘴,最終沒有出聲。
“好了,你迴去吧。有緣的話,慧能會去找你。”老者指了指旁邊的小和尚,然後閉上了眼睛,嘴裏不知道在念什麽。
汪東明站起身對小和尚彎腰問好,小和尚微笑著向汪東明稽首示意。
退出房間,走到涼亭,“守本心,勤拂拭,順其自然,一切皆遂願,是讓我按我自己的路走,隻要心中有善念,再勤奮點,一切都會好麽?”再轉身看向剛才來處,卻已不見那條小路,汪東明揉了揉眼睛,那條小路確實是真的憑空消失了,當場石化。
汪東明搖了搖頭,仍覺得不可思議,太過玄幻,剛才那條路去哪裏了呢?
他聽說過一些大師很不好見到,也聽說過有人花高價請大德高僧給玉石、給平安符、給手串開光的事。剛才自己這幾件東西是被開光了?沒想到自己沒花一分錢竟然能遇到這種事,而且還得到老者的自己的佛珠,這個是什麽意思呢,這個意義就更厲害了吧?!
汪東明珍之又珍地將幾件東西放在背包裏,手裏拿著老者相送的佛珠仔細觀察。汪東明對這東西不太懂,這看上去也是一串紫檀佛珠,應該有些年份了,雖是木質材料,但整串珠子晶瑩剔透,甚至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梵香味,湊近一聞,讓人頓時覺得神清氣爽,疲憊立馬消散。
汪東明沒想到此行竟然有如此奇遇,欣喜不已。迴到大雄寶殿中又虔誠地拜了拜,然後又在寺中轉悠了幾圈,拍了些照片,才沿原路下山去,找了山腳下的一家快捷酒店辦理了入住。
梵峪寺四麵環山,風景秀麗,是真正的深山古寺。據殿前幾通清代嘉慶、道光和雍正年間的重修碑碑記,汪東明了解到淨峪寺竟然始建於唐代。雄偉的大雄寶殿背山麵水,山是天童山,水是穿寺前廣場而過的溪流水。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坐像。佛像的頭部是用黃銅鑄造,眼睛圓睜著,嘴巴張開,露出了兩排白牙,寶相莊嚴。兩側的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三壁繪“佛本行故事”,整個畫麵色彩華麗、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整個大殿布置得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佛像下方鋪著幾個明黃色蒲團,有兩個人正在參拜,汪東明看了看,也請了一炷香,然後虔誠地跪在蒲團上,正兒八經地拜了拜。
出得大殿,旁邊可見一體雙層樓閣式建築的觀音殿,殿內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汪東明又鄭重其事地拜了拜。
觀音殿旁邊,有個偏殿裏在售賣一些木製平安墜、佛珠以及刀叉劍戟等物件,汪東明閑的沒事,選了兩串紫檀佛珠手串和一把木質扇子,看到平安墜上有的刻了字,想了想,又找了十幾分鍾,才找到兩個質地細膩光滑的平安墜,一個刻著“沅”,一個刻著“福”,拿在把玩了一會兒,交錢走人。
出門右轉,拾階而上,約5分鍾路程,在一處崖壁上方有一座八角涼亭,亭柱上書:八角亭內裝三世,袖裏乾坤渡眾生。內側亭柱上的對聯是:心苗常養護,善果好周全。寥寥幾字,卻飽含人間至理,這就是佛理。
汪東明在亭內坐了一會兒,此處清幽靜謐,隻聞山風鳥鳴,不見喧囂繁華,讓汪東明整個人身心都放空,心中的煩惱好像一下子煙消雲撒。
突然,一陣輕微的梵音傳來,汪東明往聲音來處看去,不見房屋,卻見一條整潔的小路通向深處。汪東明尋音而去,綠蔭深處一個拐彎後,豁然開朗,有一棟簡樸的房屋出現在眼前,房門是開著的,而聲音正是從房間裏傳來。
汪東明走到房門前,正躊躇要不要進去的時候,屋裏傳來一個聲音:“施主請進屋喝杯齋茶。”
汪東明依言而進,看見一張木椅上坐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笑嗬嗬地看著自己,一手拿著一串佛珠,一手放在腿上,而旁邊的桌子上供奉著一尊菩薩,桌子上香燭繚繞。
桌子旁站著一個年輕人,看著裝應該是一名和尚,端著一杯茶好奇地看著汪東明,看他進來,把茶水遞了過來。看汪東明接過喝了一口,然後又接了過去,汪東明趕緊說了聲:“謝謝!”
“施主可願意拜一拜這尊菩薩?”老者輕輕地說了一句。
在如此莊嚴肅穆的環境中,汪東明不自覺的產生出拜佛的心態:“好的,大師。”然後規規矩矩地跪在桌前,對著菩薩拜了三拜。
“不因眾愚而煩己,不因眾昧而苦己,萬物因緣起,因念生。本心固守,順心勤拂,皆願皆成。”老者摸了摸汪東明的頭頂,朗聲說道,然後又默默地念了幾句什麽。
汪東明頓感頭腦清明,但對老者的話不甚明了,卻牢記在心。轉身對著老者拜了一拜,看著老者。
“把你手中的佛珠和平安墜給我。”老者然後指了指汪東明手中的東西。
汪東明不明所以,然後將手中的平安墜、佛珠包括扇子都遞了過去,好奇地看著老者。
隻見老者把平安墜、佛珠和扇子放在手心,逐一摩擦了一會兒,口中念念有詞,然後連帶他自己手裏那串看上去很有年頭的佛珠一起還給了汪東明。
“大師,這……”汪東明看著大師給的那串佛珠,不明所以。
“有緣人,你拿著吧,送給你了。”老者微微一笑。
汪東明心中狂跳,抬頭看了看老者一眼,又看了旁邊的小和尚一眼,然後對著老者拜了一下:“謝謝,長者賜,不敢辭!”
旁邊的小和尚也是瞪大了眼睛。覺得不可思議地看著汪東明的佛珠!那串佛珠伴隨師傅已經不知多少歲月,而今卻送給了一個陌生人,小和尚想要開口詢問,張張嘴,最終沒有出聲。
“好了,你迴去吧。有緣的話,慧能會去找你。”老者指了指旁邊的小和尚,然後閉上了眼睛,嘴裏不知道在念什麽。
汪東明站起身對小和尚彎腰問好,小和尚微笑著向汪東明稽首示意。
退出房間,走到涼亭,“守本心,勤拂拭,順其自然,一切皆遂願,是讓我按我自己的路走,隻要心中有善念,再勤奮點,一切都會好麽?”再轉身看向剛才來處,卻已不見那條小路,汪東明揉了揉眼睛,那條小路確實是真的憑空消失了,當場石化。
汪東明搖了搖頭,仍覺得不可思議,太過玄幻,剛才那條路去哪裏了呢?
他聽說過一些大師很不好見到,也聽說過有人花高價請大德高僧給玉石、給平安符、給手串開光的事。剛才自己這幾件東西是被開光了?沒想到自己沒花一分錢竟然能遇到這種事,而且還得到老者的自己的佛珠,這個是什麽意思呢,這個意義就更厲害了吧?!
汪東明珍之又珍地將幾件東西放在背包裏,手裏拿著老者相送的佛珠仔細觀察。汪東明對這東西不太懂,這看上去也是一串紫檀佛珠,應該有些年份了,雖是木質材料,但整串珠子晶瑩剔透,甚至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梵香味,湊近一聞,讓人頓時覺得神清氣爽,疲憊立馬消散。
汪東明沒想到此行竟然有如此奇遇,欣喜不已。迴到大雄寶殿中又虔誠地拜了拜,然後又在寺中轉悠了幾圈,拍了些照片,才沿原路下山去,找了山腳下的一家快捷酒店辦理了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