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福於那青銅劍前佇立凝視片刻後,便小心翼翼地將其歸位,繼而將目光投向架子上剩餘的銅器。


    這不經意的一望,卻讓他內心猛地一震,好在此時他背對著虎哥與小文,那瞬間的驚愕神色才未被察覺。


    原來是架子之上,一尊銅香爐悄然靜立,而此香爐絕非尋常,乃是聲名赫赫、在銅器香爐界如雷貫耳的大明宣德爐。


    李有福不禁深吸一口氣,似是要平複內心的波瀾,而後緩緩伸出手,將這尊香爐輕輕捧起,細細端詳起來。


    隻見那宣德爐爐身仿若天成,圓潤的線條流暢而優美地舒展著,毫無滯澀之感,自爐口至爐底一氣嗬成。


    爐口微微向外敞開,邊緣處規整精致,其厚度拿捏得恰到好處,給人一種敦實厚重又不失精巧的奇妙觀感。


    再看爐身兩側,一對雙耳對稱而設,耳型呈簡潔的弧形,線條圓潤之中又透著一股剛勁之力,自耳部流暢地過渡至爐身主體,那銜接之處自然和諧,宛如天作之合,毫無突兀之感。


    其腹部飽滿且富有張力,仿佛蘊含著無盡的生命力,爐壁厚實而沉穩,仿若一位曆經歲月滄桑的老者,默默地承載著曆史的厚重與深沉。


    翻轉爐底,清晰可見鑄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識,字體規整端莊,筆畫剛勁有力,每一筆每一劃都似在莊嚴地宣告著它那尊貴非凡的出身。


    爐的表麵色澤溫潤柔和,那皮殼包漿醇厚濃鬱,猶如被悠悠時光輕柔地撫摸了無數次,泛著一層內斂而迷人的暗光,在幽暗中隱隱散發著曆史的深邃與神秘氣息,仿佛每一處細微的紋理都化作了歲月的使者,靜靜地訴說著往昔那輝煌燦爛的故事與無盡的滄桑變遷。


    爐身色澤並非浮於表麵,而是深深蘊藏於內,映出黯淡卻奇異的光芒,那光芒燦爛自然且柔和無比,鎏金的爐口下部,裝飾著如祥雲翻覆般的精美圖案,更為其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祥瑞之氣。


    整個爐體渾厚古樸,李有福一時興起,曲起食指對著爐肚輕輕彈去,隻聽“嗡……”的一聲,那宣德爐發出沉悶悠長的嗡嗡聲,仿若來自曆史深處的低吟,餘音嫋嫋,經久不散。


    李有福憑借這獨特的聲音,心中已然篤定這是一尊貨真價實的宣德爐。


    他深知,若是贗品,聲音定會比較清脆,且迴音短暫,絕無這般深沉悠遠。


    “臥槽!這可是宣德爐啊!”李有福在心中暗自驚歎,這若是放到後世,那必定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堪稱天價之物。


    如此重器,放在家中便是世代相傳的傳家寶,哪怕是置於國家博物館之中,那也是當之無愧的國寶一級文物。


    不過李有福心中另有盤算,他可絕無將其捐獻出去送往博物館的想法。


    畢竟在他看來,若是捐了出去,日後自己想要再睹其風采,不但得掏出不菲的門票費用,而且還難以保證再次看到的是否還是這尊真品,說不定早已被調包成了贗品。


    更何況,在這個時代,就算將其捐獻出去,所得到的迴報頂多也就是五塊十塊,至多二十塊罷了,哪能像後世那樣,捐獻文物還能有五百塊錢的獎勵外加一本榮譽證書呢?這簡直是虧到姥姥家了。


    強忍著內心的激動與不舍,李有福緩緩將這尊宣德爐重新放迴架子之上,隨後目光掃過架子上剩餘的兩個銅佛像,隻是隨意看了兩眼,便將其擱置一旁,未再多作停留。


    他徑直越過這個架子,來到了下一排架子前。這一排架子之上,擺滿了各類書畫與古籍。


    李有福懷著好奇與期待,從中拿起幾幅畫中的一幅,輕輕展開一看,不禁暗吸一口長氣:“我操!今天這運氣簡直逆天了!”原來,呈現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幅徐悲鴻的《六駿圖》。


    李有福緩緩展開手中的《六駿圖》,那畫紙竟嶄新如初,保存狀況堪稱完美無缺。


    他目光落於畫幅之上,隻見六匹駿馬或昂首向天,引頸嘶鳴,聲震九霄;或四蹄騰空,奔騰馳騁,似要踏破這畫中的天地;或悠然佇立,若有所思,盡顯沉靜之態。它們姿態各異,神韻卻皆被徐悲鴻的神來之筆刻畫得淋漓盡致,仿佛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


    徐悲鴻以其精湛卓絕的筆墨技藝,將馬的肌肉線條勾勒得剛勁有力,每一處線條的起伏與轉折都恰到好處,仿佛能真切地看到它們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疾馳時,那肌肉如波濤般洶湧起伏、律動跳躍的壯觀場景。


    馬的鬃毛隨風飄舞,根根分明,絲絲縷縷皆清晰可辨,似在烈烈風中奏響激昂的樂章,獵獵作響。


    每一匹馬的眼神都炯炯有神,仿若夜空中閃爍的星辰,透著靈動與不羈,或目光如炬,凝視遠方,似在探尋未知的征程;或側目而視,仿若在與觀者訴說著獨屬於它們的傳奇故事。


    畫作的背景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廣袤無垠的原野,雖著墨不多,卻如神來之筆,恰到好處地烘托出駿馬的矯健與豪邁。


    天地之間,六駿仿若即將破畫而出,裹挾著無盡的磅礴氣勢與雄渾力量,直撲眼前。


    徐悲鴻更是在這幅《六駿圖》上揮毫題錄西漢武帝劉徹的第二首“天馬”賦:“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為鬼。


    天馬徠,曆無草,徑千裏,循東道。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


    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此詩乃是漢武帝於公元前 101 年幸得大宛國汗血純種寶馬時所作,並賜汗血寶馬“天馬”之尊號。


    徐悲鴻援引此詩,仿若為畫作注入了千年的文化靈魂,不僅令畫麵的文化底蘊如深泉湧動,更似在借詩寓意,抒發對駿馬的傾慕盛讚,以及對自由、力量那如癡如狂的熾熱向往。


    這幅畫之上,不但留存有徐悲鴻大師的專屬印章,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畫作加冕;還清晰注明了創作的時間與地點。創作時間為“壬午春間”,即 1942 年那個春和景明的時節,地點是“居良風埡楊兄德純齋中”,想來在那方天地裏,徐悲鴻靈感泉湧,方成就此等佳作,故而“既成頗自喜”。


    其上印章亦別具一格,白文印“東海王孫”,乃是著名“印丐”壽石工夫人宋君方精心所製,仿若為畫作添了一抹古樸神秘的韻味;朱文印“徐”,則出自著名印人簡經綸之手,恰似點睛之筆,讓整幅畫更顯大師風範。


    李有福小心翼翼地放下這一幅畫,猶如放下稀世珍寶,而後目光緩緩移向架子邊上的其他書畫。


    刹那間,他的視線仿若被磁石吸引,牢牢鎖定在架子上一本泛黃的舊書上。


    這本書靜臥於架子之上,恰好有一邊微微攤開,似在向世人展露它神秘的內心世界。


    吸引李有福目光的,是書中那仿若來自異域時空的字符,似字非字,似符非符,又有些許道教符籙的神秘莫測,猶如古老的密碼,讓人一頭霧水,根本無從解讀。


    然而,李有福心底卻湧起一股莫名的直覺,仿若冥冥中有個聲音在輕聲訴說,這本書定藏著驚世駭俗的秘密,絕非尋常之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丐四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丐四爺並收藏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