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繼往開來鑄輝煌
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 作者:看雨1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翠穀村的發展如日中天,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可王大山心裏明白,這隻是階段性的成果,不能有絲毫懈怠。
隨著翠穀村聲名遠揚,周邊村子的目光也紛紛聚焦過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日,王大山剛從村裏的手工藝品店出來,就看到村口來了幾個陌生麵孔。
上前一打聽,原來是鄰村的幾個村幹部。
為首的是一個身形魁梧,名叫趙強的漢子,他滿臉堆笑地伸出手說道:“王支書,久仰大名啊!我們這次來,就是想取取經,看看你們村是咋把日子過得這麽紅火的。”
王大山熱情地握住他的手,爽朗地笑道:“客氣客氣,都是鄉親,互相學習嘛。快,到我家喝口茶,咱們慢慢聊。”
眾人圍坐在王大山家的院子裏,趙強迫不及待地開口:“王支書,你們這鄉村旅遊、手工藝品產業搞得風生水起,我們村眼饞得很呐。你們到底有啥訣竅,快給我們講講。”
王大山給大家倒上茶,緩緩說道:“訣竅談不上,就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說這鄉村旅遊,咱得挖掘村裏的特色,像咱們這自然風光、傳統手藝,都是城裏人稀罕的。再就是服務得跟上,遊客來了,得讓他們吃得好、住得舒心、玩得開心。”
另一個村幹部接著問:“那這手工藝品產業呢?我們村也有會手藝的人,可就是做不大。”
劉大爺恰好路過,聽到這話,便走進院子接過話茬:“這手藝啊,一要用心做,保證質量;二得創新,不能總是老樣子。就拿我編的竹籃來說,以前就是普通樣式,現在我也學著加點新花樣,遊客就喜歡。”
王大山點頭表示讚同:“劉大爺說得對。而且,咱們還得打開銷路,不能隻靠遊客上門買。像我們村,現在線上線下一起賣,訂單就多了。”
趙強聽得頻頻點頭,又問道:“那你們在發展過程中,就沒遇到啥困難?”
王大山笑了笑:“困難肯定有啊。就說前陣子,因為訂單多,有些手工藝品質量出了點問題,差點砸了招牌。後來我們趕緊製定質量標準,安排專人檢查,這才把問題解決了。還有市場競爭,周邊村子都在發展,我們就得不斷創新,才能留住遊客。”
一番交流下來,鄰村的村幹部們收獲頗豐。
趙強起身感激地說:“王支書,今天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們迴去也好好琢磨琢磨,爭取把我們村也發展起來。”
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為了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以後有啥問題,隨時來交流。”
送走鄰村的客人,王大山陷入了沉思。
他意識到,翠穀村的發展不能孤立進行,隻有帶動周邊村子共同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才能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於是,王大山召集村裏的幹部開會,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鄉親們,現在咱們村發展得不錯,但周邊村子也想發展。我覺得咱們可以和他們合作,一起把鄉村旅遊這條線路做大做強。”
一個村幹部疑惑地問:“合作?具體咋合作呢?”
王大山解釋道:“比如我們可以聯合開發旅遊線路,把各個村子的特色景點串起來,讓遊客能一次性體驗更多的鄉村風情。手工藝品產業也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培訓手藝,統一質量標準,共同開拓市場。”
大家聽了,紛紛表示讚同。
隨後,王大山便開始和周邊村子溝通協商,經過多次洽談,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
在合作的過程中,王大山發現,不同村子的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創造出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比如,有的村子擅長剪紙,有的村子有獨特的民俗舞蹈,這些都可以納入到旅遊項目中。
王大山找到擅長剪紙的鄰村李大媽,說道:“李大媽,您這剪紙手藝可真是一絕啊!我們想把您的剪紙融入到我們的鄉村旅遊項目裏,讓遊客們也能體驗體驗這傳統手藝的魅力,您看行不?”
李大媽笑著說:“行啊,這是好事兒!我還怕這手藝沒人學呢,能讓更多人知道,我高興還來不及。”
於是,在王大山的組織下,一場別開生麵的鄉村文化節在翠穀村拉開帷幕。
周邊村子的村民們紛紛帶來了自己的拿手好戲,剪紙、木雕、戲曲、民俗舞蹈等節目精彩紛呈。
遊客們從四麵八方趕來,沉浸在濃鬱的鄉村文化氛圍中。
“哇,這剪紙太漂亮了!我要帶一幅迴去給我女兒。”
一位遊客拿著李大媽的剪紙作品讚不絕口。
在文化節上,翠穀村和周邊村子聯合推出的特色旅遊線路也正式發布。
遊客們可以沿著這條線路,遊覽各個村子的景點,參與農事活動,體驗傳統手工藝製作,品嚐各地的特色美食。
隨著合作的深入,翠穀村和周邊村子的經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王大山並沒有滿足於此。
他深知,要想讓鄉村的發展可持續,必須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一天,王大山來到村裏的小學,和校長老張聊起了未來的教育規劃。
“老張啊,咱們村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我覺得咱們得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培養出更多有知識、有技能的年輕人。”
老張點頭表示讚同:“我也這麽想,可現在師資力量有限,教學設備也不夠完善。”
王大山思考片刻後說:“這樣,我們向上級政府申請一些資金支持,改善教學條件。同時,我們可以邀請一些城裏的老師來給咱們的老師培訓,提升教學水平。另外,我們還可以在學校開設一些興趣班,培養孩子們的特長,比如手工藝製作、農業知識等,讓他們從小就對咱們的鄉村產業有了解。”
老張聽了,眼睛一亮:“這主意好啊!有了這些興趣班,孩子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為以後建設家鄉打下基礎。”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裏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
城裏的優秀教師也定期來村裏交流授課,給老師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學校裏開設的手工藝製作興趣班尤其受歡迎,孩子們在課餘時間跟著村裏的手工藝人學習編織、木雕、刺繡等手藝。
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王大山心中充滿了希望。
“大山叔,你看我做的這個小木雕怎麽樣?”
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的作品跑到王大山麵前。
王大山接過木雕,仔細端詳著:“做得真不錯!好好學,以後你肯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手工藝人。”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翠穀村的孩子們在知識和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後選擇迴到家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村子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六十年代的時代洪流中,翠穀村在王大山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繁榮發展,還帶動了周邊村子共同進步。
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站在村子的廣場上,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和忙碌的村民,王大山的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知道,翠穀村的發展曆程充滿了艱辛,但也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們,但他堅信,隻要大家團結一心,繼往開來,翠穀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隨著翠穀村聲名遠揚,周邊村子的目光也紛紛聚焦過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日,王大山剛從村裏的手工藝品店出來,就看到村口來了幾個陌生麵孔。
上前一打聽,原來是鄰村的幾個村幹部。
為首的是一個身形魁梧,名叫趙強的漢子,他滿臉堆笑地伸出手說道:“王支書,久仰大名啊!我們這次來,就是想取取經,看看你們村是咋把日子過得這麽紅火的。”
王大山熱情地握住他的手,爽朗地笑道:“客氣客氣,都是鄉親,互相學習嘛。快,到我家喝口茶,咱們慢慢聊。”
眾人圍坐在王大山家的院子裏,趙強迫不及待地開口:“王支書,你們這鄉村旅遊、手工藝品產業搞得風生水起,我們村眼饞得很呐。你們到底有啥訣竅,快給我們講講。”
王大山給大家倒上茶,緩緩說道:“訣竅談不上,就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說這鄉村旅遊,咱得挖掘村裏的特色,像咱們這自然風光、傳統手藝,都是城裏人稀罕的。再就是服務得跟上,遊客來了,得讓他們吃得好、住得舒心、玩得開心。”
另一個村幹部接著問:“那這手工藝品產業呢?我們村也有會手藝的人,可就是做不大。”
劉大爺恰好路過,聽到這話,便走進院子接過話茬:“這手藝啊,一要用心做,保證質量;二得創新,不能總是老樣子。就拿我編的竹籃來說,以前就是普通樣式,現在我也學著加點新花樣,遊客就喜歡。”
王大山點頭表示讚同:“劉大爺說得對。而且,咱們還得打開銷路,不能隻靠遊客上門買。像我們村,現在線上線下一起賣,訂單就多了。”
趙強聽得頻頻點頭,又問道:“那你們在發展過程中,就沒遇到啥困難?”
王大山笑了笑:“困難肯定有啊。就說前陣子,因為訂單多,有些手工藝品質量出了點問題,差點砸了招牌。後來我們趕緊製定質量標準,安排專人檢查,這才把問題解決了。還有市場競爭,周邊村子都在發展,我們就得不斷創新,才能留住遊客。”
一番交流下來,鄰村的村幹部們收獲頗豐。
趙強起身感激地說:“王支書,今天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們迴去也好好琢磨琢磨,爭取把我們村也發展起來。”
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為了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以後有啥問題,隨時來交流。”
送走鄰村的客人,王大山陷入了沉思。
他意識到,翠穀村的發展不能孤立進行,隻有帶動周邊村子共同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才能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於是,王大山召集村裏的幹部開會,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鄉親們,現在咱們村發展得不錯,但周邊村子也想發展。我覺得咱們可以和他們合作,一起把鄉村旅遊這條線路做大做強。”
一個村幹部疑惑地問:“合作?具體咋合作呢?”
王大山解釋道:“比如我們可以聯合開發旅遊線路,把各個村子的特色景點串起來,讓遊客能一次性體驗更多的鄉村風情。手工藝品產業也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培訓手藝,統一質量標準,共同開拓市場。”
大家聽了,紛紛表示讚同。
隨後,王大山便開始和周邊村子溝通協商,經過多次洽談,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
在合作的過程中,王大山發現,不同村子的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創造出更豐富的旅遊體驗。
比如,有的村子擅長剪紙,有的村子有獨特的民俗舞蹈,這些都可以納入到旅遊項目中。
王大山找到擅長剪紙的鄰村李大媽,說道:“李大媽,您這剪紙手藝可真是一絕啊!我們想把您的剪紙融入到我們的鄉村旅遊項目裏,讓遊客們也能體驗體驗這傳統手藝的魅力,您看行不?”
李大媽笑著說:“行啊,這是好事兒!我還怕這手藝沒人學呢,能讓更多人知道,我高興還來不及。”
於是,在王大山的組織下,一場別開生麵的鄉村文化節在翠穀村拉開帷幕。
周邊村子的村民們紛紛帶來了自己的拿手好戲,剪紙、木雕、戲曲、民俗舞蹈等節目精彩紛呈。
遊客們從四麵八方趕來,沉浸在濃鬱的鄉村文化氛圍中。
“哇,這剪紙太漂亮了!我要帶一幅迴去給我女兒。”
一位遊客拿著李大媽的剪紙作品讚不絕口。
在文化節上,翠穀村和周邊村子聯合推出的特色旅遊線路也正式發布。
遊客們可以沿著這條線路,遊覽各個村子的景點,參與農事活動,體驗傳統手工藝製作,品嚐各地的特色美食。
隨著合作的深入,翠穀村和周邊村子的經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王大山並沒有滿足於此。
他深知,要想讓鄉村的發展可持續,必須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一天,王大山來到村裏的小學,和校長老張聊起了未來的教育規劃。
“老張啊,咱們村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我覺得咱們得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培養出更多有知識、有技能的年輕人。”
老張點頭表示讚同:“我也這麽想,可現在師資力量有限,教學設備也不夠完善。”
王大山思考片刻後說:“這樣,我們向上級政府申請一些資金支持,改善教學條件。同時,我們可以邀請一些城裏的老師來給咱們的老師培訓,提升教學水平。另外,我們還可以在學校開設一些興趣班,培養孩子們的特長,比如手工藝製作、農業知識等,讓他們從小就對咱們的鄉村產業有了解。”
老張聽了,眼睛一亮:“這主意好啊!有了這些興趣班,孩子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為以後建設家鄉打下基礎。”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裏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
城裏的優秀教師也定期來村裏交流授課,給老師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學校裏開設的手工藝製作興趣班尤其受歡迎,孩子們在課餘時間跟著村裏的手工藝人學習編織、木雕、刺繡等手藝。
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王大山心中充滿了希望。
“大山叔,你看我做的這個小木雕怎麽樣?”
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的作品跑到王大山麵前。
王大山接過木雕,仔細端詳著:“做得真不錯!好好學,以後你肯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手工藝人。”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翠穀村的孩子們在知識和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後選擇迴到家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村子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六十年代的時代洪流中,翠穀村在王大山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繁榮發展,還帶動了周邊村子共同進步。
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站在村子的廣場上,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和忙碌的村民,王大山的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知道,翠穀村的發展曆程充滿了艱辛,但也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們,但他堅信,隻要大家團結一心,繼往開來,翠穀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