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在教育方麵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後,王大山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子的文化建設上。


    他覺得,一個村子要有凝聚力,要有自己的精氣神,就得靠文化來滋養。


    在一個夏日的傍晚,王大山把村裏喜歡唱戲、說書、畫畫的一些村民召集到了村子的大槐樹下,大家圍坐在一起,商量著怎麽豐富村子的文化生活。


    王大山笑著開場:“各位鄉親們啊,咱翠穀村現在日子越來越好,可總覺得還缺點啥,我琢磨著就是咱的文化生活還不夠豐富呀。咱村裏有這麽多能人,能不能把咱村的故事、咱的傳統啥的,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咱翠穀村的魅力呢?”


    會唱戲的張大嬸笑著說:“大山啊,你這想法挺好,可咱這唱戲也就是平時自己樂嗬樂嗬,哪能上台麵呀。”


    王大山擺擺手說:“張大嬸,您可別小瞧了自己的本事,咱這唱戲不就是為了讓大家夥兒高興,把咱村的事兒傳下去嘛。我想著咱們可以組織個戲班子,把咱村這些年的發展、那些好人好事都編成戲,到時候在村裏演,多有意思啊。”


    愛說書的李大爺也來了興趣,說:“那說書也行啊,我肚子裏可有不少咱村的老故事呢,就是不知道大家愛不愛聽。”


    王大山連忙說:“李大爺,肯定愛聽呀,您這一開口,那故事就跟活了似的,咱得把這些故事傳給下一代呢。”


    還有畫畫的小王,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大山叔,我就會畫點山水花草啥的,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


    王大山看著他說:“小王啊,咋不能呢,你可以把咱村的風景、咱幹活的場景都畫下來呀,到時候掛在村裏的牆上,大家一看,多親切,多有咱翠穀村的味兒啊。”


    在王大山的倡導下,大家紛紛行動起來。


    張大嬸帶著幾個愛唱戲的婦女,開始編排起了關於翠穀村發展的戲曲。


    她們一邊編詞,一邊討論著唱腔。


    張大嬸對其他人說:“咱這段得唱出咱村種黨參時的辛苦,還有後來克服困難的那股子勁兒,你們覺得用啥唱腔好呢?”


    一個婦女說:“我覺得咱用咱本地的老腔調就行,原汁原味的,大家聽著親切。”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著、琢磨著,慢慢地,戲曲有了雛形。


    李大爺則每天坐在村子的路口,擺上一個小桌子,旁邊圍坐著一群孩子和大人,聽他說書。


    “話說當年啊,咱翠穀村那可真是窮得叮當響,多虧了咱大山叔帶著大家,又是種黨參,又是搞罐頭廠,這才一步步有了今天的好日子啊……” 李大爺說得繪聲繪色,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小王也用心地畫著村裏的各種場景,他扛著畫架來到村子的農田邊,對著正在勞作的村民們畫畫。


    有村民好奇地走過來看,打趣道:“小王啊,你這畫裏把咱畫得還挺精神呢。”


    小王笑著說:“那可不,咱翠穀村人幹活的時候就是最精神的,我得把這勁頭畫出來呀。”


    王大山還組織村民們修建了一個簡易的文化活動室,裏麵擺放著大家的書畫作品,還可以作為戲班子排練和說書的場地。


    在一次村裏的重要節日時,王大山宣布文化活動正式開始。


    戲班子在台上唱著新編的戲曲,台下的村民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一位大爺笑著對身邊的人說:“哎呀,這戲唱得真好啊,把咱村的事兒都唱出來了,真帶勁。”


    李大爺說書的時候,大家更是聽得入神,仿佛跟著他的講述迴到了那些艱苦又充滿希望的歲月裏。


    而文化活動室裏,大家圍看著小王畫的那些畫,紛紛讚歎著畫得逼真,畫出了翠穀村的韻味。


    通過這些文化活動,翠穀村的村民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了,大家對村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更強了。


    村子裏充滿了歡聲笑語,那種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紮了根。


    有一迴,村裏來了幾個外村的人,看到這熱鬧的文化場景,不禁感歎道:“你們翠穀村可真是不一樣啊,這文化氛圍太濃厚了,看著就讓人羨慕。”


    王大山笑著說:“這都是咱村裏大家夥兒一起努力的結果,咱翠穀村不光要富起來,還得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魂兒呢。”


    在王大山的帶領下,翠穀村在文化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紮實,村民們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豐富,大家攜手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續寫著翠穀村的輝煌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看雨1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看雨11並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