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太祖對於封爵之事有明文規定。


    武將非有社稷之功者不可封爵。


    嬴淵雖然榮獲首功,但在朝中一些士大夫看來,此戰就算不用他,也是必贏的局麵。


    畢竟綜合國力擺在這裏。


    唯一值得一提的,也就是嬴淵的救駕之功。


    可細細分析不難發現,以當時的局麵,就算嬴淵不來,王子騰在行軍時若得知皇帝被圍,亦會派兵去救。


    當然,姬長不是不可以硬封嬴淵爵位,但是封了爵,就再難封其高官職位。


    嬴淵需要實權,才能在京城黨爭的複雜情勢下立足,然後幫到姬長。


    爵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流爵,僅保留一代人。


    一種是世襲,世襲又分降等與不降等。


    除此外,還有武散階與武勳階。


    二者區別,武散階主要是根據武將的功績和職務授予的品級稱號。


    比如,嬴淵若任一衛指揮使,官職是從四品到正三品不等,那麽,他將有大概率會被初授為宣武將軍或明威將軍。


    旁人見了他,就可稱其為‘嬴宣武’等等。


    而武勳階則是根據軍官的戰功和特殊貢獻授予的榮譽稱號。


    這種勳官更像是爵位的另一種體現,沒有實權,不能世襲罔替。


    武散階共三十階,武勳官共十二階。


    至於爵位,共分四等,分別是公、侯、伯、子。


    按照世襲降等來說,初代為公,對應鎮國公。


    二代世襲公爵對應輔國公。


    到了第三代,就是一等將軍,賈赦就是這個職位。


    第四、五、六世襲降等,分別是輔國、奉國、奉恩將軍。


    伯爵降至奉恩不再降等,但到了這一步,就算是退出勳貴家族行列裏了。


    而這些將軍稱謂裏,又分為三等。


    比如賈赦是一等神威將軍,在他死後,賈璉襲爵,便為二等神威將軍,又稱二等鎮國將軍,降爵至三等亦稱三等鎮國將軍或三等威烈將軍,不一而論。


    期間犯錯或是如何,則會降至三等或是掉到輔國將軍的爵位裏乃至被除爵。


    公爵最低可以降到三等輔國將軍,然後不降等。


    侯爵最低降到三等奉國將軍,然後不降等。


    與嬴淵前世曆史上的清朝世襲降等爵位製度對比,從鎮國公到三等奉恩將軍之間,隻缺少了不入八分鎮國公與不入八分輔國公。


    從爵位世襲上來說,寧國公的爵位要低於榮國公爵位一等。


    嬴淵要是被封爵,最次也是從伯爵上走。


    畢竟,現在被封的一些子爵,往往是蔭封。


    像是具有社稷之功的文臣武將,封爵最次也是從伯爵起。


    至於文官想要封爵,難度要比武將大許多。


    因為這裏的社稷之功,是指戰功,僅憑做政績是很難被封爵。


    而涉及到社稷之功的功勞,大多數也都是戰功。


    嬴淵心裏很清楚,等待他的最好賞賜,無外乎官職外加散階與勳階。


    這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畢竟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


    想當年霍去病成長為冠軍侯之前,也經曆了剽姚校尉等職位。


    隻是...封賞一事,乃是由姬長與禮部、吏部、兵部等共同審核做主。


    現如今,姬長何須對自己說這些呢?


    “末將聽陛下的,陛下讓末將如何,末將便如何,這些事,無需陛下親自告知末將。”


    嬴淵作揖道。


    聞言,姬長笑嗬嗬道:“朕告訴你這些,是讓你心裏有個準備,待迴京之後,有你要忙的。”


    “此外,朕尚有一事欲問你,你先前說,要編纂練兵之法,不知可動筆?”


    嬴淵搖頭道:“近日軍中正清點有功之卒與戰死之士,末將還未來得及著筆。”


    姬長道:“去京這幾日,你不必去過問這諸事,專心去編纂練兵法,最好寫個章程出來。”


    “待到時機,你便將此法上遞內閣,再由內閣轉交給朕。”


    在大周剛建國時,是沒有內閣的,隻有中書省。


    後來,太祖皇帝晚年,深覺中書省勢大,唯恐殃及後世子孫的皇權,便在中書省外又成立了一個部門,名為內閣。


    中書省負責製命決策、發布政令、掌握機密要政。


    而內閣則負責掣肘中書省,主要責任是幫助皇帝處理各地呈遞上來的奏本與中書省共同參與機要決策。


    後來,上皇登基後,為了安撫文臣一黨,不得已讓中書省官吏兼任內閣官職。


    比如,中書省左相胡永忠兼著內閣文華殿大學士一職,權力日重。


    就此,內閣形同虛設。


    聽到姬長那麽一說,嬴淵就了解了。


    這是打算以奏本的形式告知中書省與內閣諸臣,用來證明自己的練兵才華。


    因此,嬴淵猜測,自己將要被封賞的職位,與練兵一事息息相關。


    莫非是京營節度使一職?


    這也不對啊,自王子騰升任後,這京營節度使一職,仍是由姬長的人擔任。


    無需再讓自己去才是。


    當前,大周的軍事管理製度,主要是來源於三個方麵。


    其一是上十二衛,又稱侍衛親軍,當中就包含錦衣衛等組織。


    王子騰擔任的京營節度使,便是訓練這十二衛將士,但他隻有訓練之權,並無調兵之權。


    擁有調兵權限的,除了皇帝之外,就是各衛指揮使。


    其二是五軍都督府,乃周朝最高軍事衙門,掌管除侍衛親軍之外的天下各衛。


    所謂五軍都督府,分別是前、中、後、左右這五軍。


    其三,兵部,起到掣肘平衡侍衛親軍與五軍都督府的作用。


    從掌握的兵力數量來看,明顯是五軍都督府最為強勢。


    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如今正被上皇牢牢攥在手裏。


    姬長能夠指揮的,也就侍衛親軍。


    嬴淵暗想,若自己是姬長,就絕不會將自己安排到侍衛親軍裏。


    大周太祖有令,侍衛親軍隻遵皇帝旨意。


    姬長完全不需要多此一舉。


    而兵部是管轄權,並無練兵權。


    最大的可能,就是將自己安排到五軍都督府了。


    想到這裏,嬴淵便深感憂慮。


    要知道,五軍都督府裏,可都是上皇的人!


    按理說,掌握著侍衛親軍的姬長,完全可以在京城發動一場政變,從上皇手裏奪來權力,就像李世民。


    但實際情況是,上皇在傳位給姬長時,就已將天下各衛的不少兵力調入到京城。


    單論在京兵力人數,五軍都督府能直接碾壓侍衛親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我,冠軍侯,迎春表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z詠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z詠橘並收藏紅樓:我,冠軍侯,迎春表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