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譚綸海瑞李時珍
大明1566勝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夜幕低垂,一輪滿月悄然懸於天際,其柔和而清澈的光輝穿透夜色,輕輕灑落在後堂庭院的幾叢水竹之上,繼而斑駁地映照在磚石鋪就的地麵上,仿佛涼水浮影,帶著一抹不易察覺的涼意與雅致。
這裏原是前任知縣在縣衙裏弄的院景,但是已經被海瑞來了以後改成了一片小田,所謂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
下一刻一陣急促而有力的腳步聲,宛如一陣突如其來的風暴。
海瑞滿臉汗水,腳步匆匆地從前院奔向後堂。
海瑞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罕見的急切與激動。
一瓢清水從後堂的磚地上猛然潑出,濺起一片片晶瑩的水珠,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清新而濕潤的氣息。
海瑞的目光迅速鎖定了正在忙碌的譚綸。
裕王派到浙江的參軍譚綸,此刻正高挽著褲腿,赤腳踏在濕潤的地麵上,從一隻木桶中舀出一瓢又一瓢的水,不斷地潑向地麵。
譚綸的臉上掛著輕鬆而自然的笑容,仿佛完全不受外界紛擾的影響。
“脫了鞋再進來。”譚綸抬頭望向海瑞,笑容中帶著幾分調侃與親切。
海瑞聞言,嘴角也浮起了一絲微笑,隨即輕鬆地甩掉了腳上的淺口布鞋,但眼睛卻始終緊緊盯著譚綸,
“給我一瓢水。”海瑞開口請求道。
譚綸舀起一瓢水走到門邊,卻並未直接遞給海瑞,而是戲謔地說:“提起袍子,我來替你淋。”
海瑞聞言,立刻挽起袍子掖在腰帶上,然後雙手提起褲腿,向一旁翹起一隻赤腳。譚綸見狀,便將那瓢水向他的腳淋去。
洗完這隻腳後,海瑞跨進了門檻,又把另一隻赤腳伸向門檻外。
譚綸再次舀起一瓢水,淋向海瑞另一隻腳。
但當海瑞赤著雙腳踏進屋內時,他的語氣卻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神出鬼沒的,將總督署的兵交給我帶來,自己躲了。你以為現在偷偷跑來給我洗了地,這事情我就會輕易放過你?”
海瑞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故作的責備與不滿。
第一眼就看到了好友譚綸擼起的褲腿和精光的腳,在這處處陷阱的淳安能“他鄉遇故知”,喜怒不溢於言表如海瑞也藏不住心中的欣喜,一改平日板著的冷臉打趣起譚綸來。
譚綸聞言,隻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繼續潑著手中的水:
“一個淳安知縣,你當你是多大的官。我譚綸怎麽說也是裕王派到浙江來的參軍,胡部堂都不敢要我伺候,我會一到這裏就給你洗地?”
譚綸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自嘲與調侃
聽到這話,海瑞心中頓時警覺起來,他的目光望向了另一桶水和浮在水麵上的另一隻瓢,心中湧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譚綸的迴答明顯是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可見好友之間互相吹噓的習俗源遠流長。
海瑞方才是見到好友激動心裏就沒往別處想,如今聽到譚綸這麽說再咂摸下他洗地的行為,馬上猜到了譚綸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試探性地問道:“你不是將家母接來了吧?”
譚綸卻並未直接迴答他的問題,而是繼續潑著手中的水:“先什麽也別問,洗地要緊。我們一起洗,邊洗邊談。”
海瑞從譚綸的迴避中印證了自己的猜測,他的語氣立刻變得焦急起來:“你把家母接來了?!”
譚綸這才慢慢站直了身子,定定地望著海瑞:“老夫人、嫂夫人還有小侄女隨糧船明天一早就到。”
譚綸自然知道接海母這件事做得多不地道,本能的就想岔開話題,這是人之常情;
譚綸的本意是想和海瑞慢慢聊聊一點點,把真相告訴海瑞,雖然事情的本質不會變,但總歸有個鋪墊,結果海瑞如此不好糊弄上來就點破了自己,眼下多少有些尷尬。
海瑞聞言,一把搶過譚綸手裏的水瓢,語氣中帶著幾分責備:
“災民都還沒有安撫好,這裏還正鬧瘟疫,你把家母接來幹什麽!”
譚綸被他搶去了水瓢,幹脆在椅子上坐下了。
譚綸深吸一口氣,緩緩地說道:“你責備的是。不過我也要問你幾句。淳安幾十萬畝田還要不要趕插秧苗?”
譚綸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嚴肅與認真。
海瑞聞言,眉頭緊鎖:“趕插秧苗和將家母接來有什麽關係?”
譚綸解釋道:“你認為沒關係,淳安的百姓可認為有關係。
借糧給他們度荒,還不要利息,他們為什麽不願意借?改插桑苗有那麽多好處,他們為什麽不願意改?就一個擔心,怕你這個青天大老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到時候沒人替他們做主。”
海瑞聞言,陷入了沉思。
海瑞麵對譚綸的食言,當下就冒火了,譚綸雖然背信卻沒有棄義,反倒是說出了一番大道理來。
海瑞也明白譚綸的用心良苦,知道這是為了讓他能夠安心地留在淳安,繼續為百姓們謀福祉。
今天有海瑞頂著,百姓能借到糧食
明天海瑞走了,保不住沈一石那些人轉頭就會有人催討還糧,若是還不上還是要賣他們的田。
眼下淳安百姓相信的不是一句改稻為桑,相信的是海瑞本人。
海瑞沉默不語,隻是目光炯炯地盯著譚綸。
譚綸見狀,繼續說道:
“現在淳安的百姓對你可謂是深信不疑,你得讓他們心裏踏實下來。
你一個官員,如果不帶家眷,誰又能相信你會在這裏長久待下去呢?”
海瑞被譚綸這麽一問,竟一時語塞:“那你就不能再稍微晚幾天把她們接來嗎?”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
譚綸這番話說的入情入理,海瑞也不由得詞窮了,海瑞是人親情是他身上的煙火氣,麵對親情的時候也會有脾氣有私心,
但海瑞最終也超越了人性,所以接受譚綸的不守承諾在大家之下,甘願舍棄了小家
譚綸搖了搖頭,堅定地說:
“改插桑苗的事宜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別看現在災民們都開始簽字借糧,但人心如流水,民眾的情緒如同煙霧一般難以捉摸。如果不能安定他們的心,老百姓的態度可是說變就變的。”
海瑞聽後,沉默不語,默默地挽起了褲腿,走到另一隻水桶邊,拿起水瓢舀起一瓢水,狠狠地潑向地麵。
譚綸見狀,也站了起來,走到自己的水桶邊,舀起水一同潑了起來。
兩人就這樣默默地潑著水,一時之間,周圍陷入了沉寂。
“王用汲的家眷今天也到建德了。”
譚綸率先打破了沉默,邊潑水邊說道,“他那邊的情況比你好處理一些,畢竟隻有小半個縣改種桑苗,最多半個月就能把桑苗都插下去。”
說到這裏,譚綸的語氣變得鄭重起來:“你這次所做的事情,很快就會得到皇上的賞識。行百裏者半九十,你要趕緊把桑苗插下去。有了這番政績,隻要你繼續努力,今後無論是封疆大吏還是入閣拜相,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沒想到海瑞聽了這話,臉色反而變得陰沉起來:
“不要拿官場上的那一套政績來激我!你們當初寫信讓我來淳安的時候,可不是這麽說的!什麽‘公之母即為天下人之母,公之女即為天下人之女’,墨跡還未幹,這裏就危機四伏,下麵的情況還未明朗,你們就急匆匆地把她們也送來了。
你想封疆入閣,但我海瑞可不是為了封疆入閣才到淳安來的!”
譚綸接海母的行為和方才那些話,還可以算作是為公的艱難選擇,但後邊說的這些話就透露出一陣虛偽來。
海瑞一個舉人出身,到淳安當知縣的時候年已不惑;
離封疆入閣的距離不知道比離入土的距離遠多少,譚綸這一句“不是沒有可能”模糊的像拿著虛無縹緲的蘿卜就想把海瑞當驢來趕。
簡直是侮辱海瑞的智商。
何況海瑞做這番事情本來就不是為個人考慮。
讓譚綸這麽一說反而變得功利化了,無形中貶損了海瑞的品性,海瑞如今擔心的是百姓和家人,譚綸卻拿官場的這套東西糊弄海瑞。
譚綸被他這一番發作弄得有些懵,過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道:
“這句話是我說錯了,但你這樣說也太沒良心了。
把你請到淳安來的是我。
你在這裏豁出命去幹,如果真的獲罪於朝廷,追究起來,第一個受連坐的就是我譚綸!到時候裕王也保不了你,更保不了我。
我不是在說後怕的話,從你動身的那一天起,我就跟家裏人說好了,為老夫人準備了住宅。
如果你丟了命,我坐了牢,就讓我的家人把老夫人和尊夫人、令愛接到我家去住。哪一天裕王爺真的接了位,我能再有說話的機會,別的不敢說,替你討個追諡,替老夫人請個誥命,請朝廷拿出一份俸祿給你養家,還是能做到的。
這些心裏話,你不會不信吧?”
聽他如此分說,海瑞的氣才稍微平了一些。
和人捆綁的基礎往往就兩點,要麽有福同享要麽有難同當;
譚綸剛剛封疆入閣的屁話是前者見糊弄不住海瑞,馬上改口成後者,也確實有些效果。
“這些我都信。但你就是不該不跟我商量就把她們接來。”
說著,他又舀起一瓢水,狠狠地潑向地麵。
譚綸的這套話術,無非是告訴海瑞我可沒有利用你,我們是一損俱損的好兄弟;
更進一步告訴海瑞他譚綸為海母布置好了後事,海瑞看不上功名,對家人還是極為牽掛的;
譚綸說他為自己的家人準備好了宅子和贍養安置,海瑞才有幾分被打動。
接海母來的道理海瑞並不是不肯認,隻是譚綸背著海瑞接海母,既背棄承諾更下意識的表現了對海瑞的不信任;
這叫海瑞如何心裏沒有芥蒂。
譚綸這麽做是理有可原而情不可恕,海瑞在情上的氣也不是光講理能消的
所以譚綸又拋出了最後一招
譚綸潑著水走近海瑞的身邊,低聲說道:“我接她們來,其實也是為了給你安排一件大事,你想不想聽?”
“不聽。”
海瑞繼續潑著水,頭也不抬。
譚綸急了:“這可是能讓老夫人最歡喜的事情,你真的不能不聽。”
海瑞的手這才停了下來,望著譚綸,見他一臉的肅穆,事關母親,他當然要問:“到底是什麽事能讓家母歡喜?”
譚綸神秘地笑了笑:“我有辦法讓她老人家抱上孫子,這件事她會不會歡喜?”
海瑞初時一愣,隨即臉色變得陰沉:“譚綸,你我相交多年,你該了解我的性格,我不喜歡這種玩笑。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尤其不要跟我提。”
譚綸卻一臉認真:
“你既不信神也不信醫?那李時珍李太醫的大名,你總該聽說過吧?”
一聽到這個名字,海瑞的神色立刻變得莊重起來:
“難道是在宮中敢於直言反對皇上迷信方術的那位李時珍?”
譚綸點了點頭:“正是他。他可不是什麽神神鬼鬼的人。”
海瑞問道:“你能把他請來?”
譚綸答道:
“是胡部堂請的。本意是想請他來救治這裏的瘟疫災民。
在蘇州時,我跟他談起了你,他答應了,願意給你和嫂夫人開幾副方子,雖然不敢說十成把握,但七成希望能為你海家延續香火。
這可是我真心實意為你做的。”
海瑞最大的心病是海母,海母最大的心病是海家香火;
所以請李時珍來為海瑞診斷下子嗣問題,這算是對海瑞的對症下藥,但譚綸就算是這件事也不老實;
李時珍來淳安是胡宗憲的托付,更是他自己心憂百姓的高古品質,譚綸這順水人情出的力可以忽略不計,卻讓他說成是這件事是實心為海瑞做的,這幅世故嘴臉又算的了什麽“國士”?
海瑞的臉色漸漸緩和,心中雖然感激,但嘴上卻不願多談這個話題:
“他能來救災民就是天大的好事。李太醫何時能到?”
譚綸說:“他和我是一起從陸路來的,已經到了。”
這裏原是前任知縣在縣衙裏弄的院景,但是已經被海瑞來了以後改成了一片小田,所謂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
下一刻一陣急促而有力的腳步聲,宛如一陣突如其來的風暴。
海瑞滿臉汗水,腳步匆匆地從前院奔向後堂。
海瑞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罕見的急切與激動。
一瓢清水從後堂的磚地上猛然潑出,濺起一片片晶瑩的水珠,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清新而濕潤的氣息。
海瑞的目光迅速鎖定了正在忙碌的譚綸。
裕王派到浙江的參軍譚綸,此刻正高挽著褲腿,赤腳踏在濕潤的地麵上,從一隻木桶中舀出一瓢又一瓢的水,不斷地潑向地麵。
譚綸的臉上掛著輕鬆而自然的笑容,仿佛完全不受外界紛擾的影響。
“脫了鞋再進來。”譚綸抬頭望向海瑞,笑容中帶著幾分調侃與親切。
海瑞聞言,嘴角也浮起了一絲微笑,隨即輕鬆地甩掉了腳上的淺口布鞋,但眼睛卻始終緊緊盯著譚綸,
“給我一瓢水。”海瑞開口請求道。
譚綸舀起一瓢水走到門邊,卻並未直接遞給海瑞,而是戲謔地說:“提起袍子,我來替你淋。”
海瑞聞言,立刻挽起袍子掖在腰帶上,然後雙手提起褲腿,向一旁翹起一隻赤腳。譚綸見狀,便將那瓢水向他的腳淋去。
洗完這隻腳後,海瑞跨進了門檻,又把另一隻赤腳伸向門檻外。
譚綸再次舀起一瓢水,淋向海瑞另一隻腳。
但當海瑞赤著雙腳踏進屋內時,他的語氣卻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神出鬼沒的,將總督署的兵交給我帶來,自己躲了。你以為現在偷偷跑來給我洗了地,這事情我就會輕易放過你?”
海瑞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故作的責備與不滿。
第一眼就看到了好友譚綸擼起的褲腿和精光的腳,在這處處陷阱的淳安能“他鄉遇故知”,喜怒不溢於言表如海瑞也藏不住心中的欣喜,一改平日板著的冷臉打趣起譚綸來。
譚綸聞言,隻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繼續潑著手中的水:
“一個淳安知縣,你當你是多大的官。我譚綸怎麽說也是裕王派到浙江來的參軍,胡部堂都不敢要我伺候,我會一到這裏就給你洗地?”
譚綸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自嘲與調侃
聽到這話,海瑞心中頓時警覺起來,他的目光望向了另一桶水和浮在水麵上的另一隻瓢,心中湧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譚綸的迴答明顯是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可見好友之間互相吹噓的習俗源遠流長。
海瑞方才是見到好友激動心裏就沒往別處想,如今聽到譚綸這麽說再咂摸下他洗地的行為,馬上猜到了譚綸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試探性地問道:“你不是將家母接來了吧?”
譚綸卻並未直接迴答他的問題,而是繼續潑著手中的水:“先什麽也別問,洗地要緊。我們一起洗,邊洗邊談。”
海瑞從譚綸的迴避中印證了自己的猜測,他的語氣立刻變得焦急起來:“你把家母接來了?!”
譚綸這才慢慢站直了身子,定定地望著海瑞:“老夫人、嫂夫人還有小侄女隨糧船明天一早就到。”
譚綸自然知道接海母這件事做得多不地道,本能的就想岔開話題,這是人之常情;
譚綸的本意是想和海瑞慢慢聊聊一點點,把真相告訴海瑞,雖然事情的本質不會變,但總歸有個鋪墊,結果海瑞如此不好糊弄上來就點破了自己,眼下多少有些尷尬。
海瑞聞言,一把搶過譚綸手裏的水瓢,語氣中帶著幾分責備:
“災民都還沒有安撫好,這裏還正鬧瘟疫,你把家母接來幹什麽!”
譚綸被他搶去了水瓢,幹脆在椅子上坐下了。
譚綸深吸一口氣,緩緩地說道:“你責備的是。不過我也要問你幾句。淳安幾十萬畝田還要不要趕插秧苗?”
譚綸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嚴肅與認真。
海瑞聞言,眉頭緊鎖:“趕插秧苗和將家母接來有什麽關係?”
譚綸解釋道:“你認為沒關係,淳安的百姓可認為有關係。
借糧給他們度荒,還不要利息,他們為什麽不願意借?改插桑苗有那麽多好處,他們為什麽不願意改?就一個擔心,怕你這個青天大老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到時候沒人替他們做主。”
海瑞聞言,陷入了沉思。
海瑞麵對譚綸的食言,當下就冒火了,譚綸雖然背信卻沒有棄義,反倒是說出了一番大道理來。
海瑞也明白譚綸的用心良苦,知道這是為了讓他能夠安心地留在淳安,繼續為百姓們謀福祉。
今天有海瑞頂著,百姓能借到糧食
明天海瑞走了,保不住沈一石那些人轉頭就會有人催討還糧,若是還不上還是要賣他們的田。
眼下淳安百姓相信的不是一句改稻為桑,相信的是海瑞本人。
海瑞沉默不語,隻是目光炯炯地盯著譚綸。
譚綸見狀,繼續說道:
“現在淳安的百姓對你可謂是深信不疑,你得讓他們心裏踏實下來。
你一個官員,如果不帶家眷,誰又能相信你會在這裏長久待下去呢?”
海瑞被譚綸這麽一問,竟一時語塞:“那你就不能再稍微晚幾天把她們接來嗎?”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
譚綸這番話說的入情入理,海瑞也不由得詞窮了,海瑞是人親情是他身上的煙火氣,麵對親情的時候也會有脾氣有私心,
但海瑞最終也超越了人性,所以接受譚綸的不守承諾在大家之下,甘願舍棄了小家
譚綸搖了搖頭,堅定地說:
“改插桑苗的事宜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別看現在災民們都開始簽字借糧,但人心如流水,民眾的情緒如同煙霧一般難以捉摸。如果不能安定他們的心,老百姓的態度可是說變就變的。”
海瑞聽後,沉默不語,默默地挽起了褲腿,走到另一隻水桶邊,拿起水瓢舀起一瓢水,狠狠地潑向地麵。
譚綸見狀,也站了起來,走到自己的水桶邊,舀起水一同潑了起來。
兩人就這樣默默地潑著水,一時之間,周圍陷入了沉寂。
“王用汲的家眷今天也到建德了。”
譚綸率先打破了沉默,邊潑水邊說道,“他那邊的情況比你好處理一些,畢竟隻有小半個縣改種桑苗,最多半個月就能把桑苗都插下去。”
說到這裏,譚綸的語氣變得鄭重起來:“你這次所做的事情,很快就會得到皇上的賞識。行百裏者半九十,你要趕緊把桑苗插下去。有了這番政績,隻要你繼續努力,今後無論是封疆大吏還是入閣拜相,都不是沒有可能的。”
沒想到海瑞聽了這話,臉色反而變得陰沉起來:
“不要拿官場上的那一套政績來激我!你們當初寫信讓我來淳安的時候,可不是這麽說的!什麽‘公之母即為天下人之母,公之女即為天下人之女’,墨跡還未幹,這裏就危機四伏,下麵的情況還未明朗,你們就急匆匆地把她們也送來了。
你想封疆入閣,但我海瑞可不是為了封疆入閣才到淳安來的!”
譚綸接海母的行為和方才那些話,還可以算作是為公的艱難選擇,但後邊說的這些話就透露出一陣虛偽來。
海瑞一個舉人出身,到淳安當知縣的時候年已不惑;
離封疆入閣的距離不知道比離入土的距離遠多少,譚綸這一句“不是沒有可能”模糊的像拿著虛無縹緲的蘿卜就想把海瑞當驢來趕。
簡直是侮辱海瑞的智商。
何況海瑞做這番事情本來就不是為個人考慮。
讓譚綸這麽一說反而變得功利化了,無形中貶損了海瑞的品性,海瑞如今擔心的是百姓和家人,譚綸卻拿官場的這套東西糊弄海瑞。
譚綸被他這一番發作弄得有些懵,過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道:
“這句話是我說錯了,但你這樣說也太沒良心了。
把你請到淳安來的是我。
你在這裏豁出命去幹,如果真的獲罪於朝廷,追究起來,第一個受連坐的就是我譚綸!到時候裕王也保不了你,更保不了我。
我不是在說後怕的話,從你動身的那一天起,我就跟家裏人說好了,為老夫人準備了住宅。
如果你丟了命,我坐了牢,就讓我的家人把老夫人和尊夫人、令愛接到我家去住。哪一天裕王爺真的接了位,我能再有說話的機會,別的不敢說,替你討個追諡,替老夫人請個誥命,請朝廷拿出一份俸祿給你養家,還是能做到的。
這些心裏話,你不會不信吧?”
聽他如此分說,海瑞的氣才稍微平了一些。
和人捆綁的基礎往往就兩點,要麽有福同享要麽有難同當;
譚綸剛剛封疆入閣的屁話是前者見糊弄不住海瑞,馬上改口成後者,也確實有些效果。
“這些我都信。但你就是不該不跟我商量就把她們接來。”
說著,他又舀起一瓢水,狠狠地潑向地麵。
譚綸的這套話術,無非是告訴海瑞我可沒有利用你,我們是一損俱損的好兄弟;
更進一步告訴海瑞他譚綸為海母布置好了後事,海瑞看不上功名,對家人還是極為牽掛的;
譚綸說他為自己的家人準備好了宅子和贍養安置,海瑞才有幾分被打動。
接海母來的道理海瑞並不是不肯認,隻是譚綸背著海瑞接海母,既背棄承諾更下意識的表現了對海瑞的不信任;
這叫海瑞如何心裏沒有芥蒂。
譚綸這麽做是理有可原而情不可恕,海瑞在情上的氣也不是光講理能消的
所以譚綸又拋出了最後一招
譚綸潑著水走近海瑞的身邊,低聲說道:“我接她們來,其實也是為了給你安排一件大事,你想不想聽?”
“不聽。”
海瑞繼續潑著水,頭也不抬。
譚綸急了:“這可是能讓老夫人最歡喜的事情,你真的不能不聽。”
海瑞的手這才停了下來,望著譚綸,見他一臉的肅穆,事關母親,他當然要問:“到底是什麽事能讓家母歡喜?”
譚綸神秘地笑了笑:“我有辦法讓她老人家抱上孫子,這件事她會不會歡喜?”
海瑞初時一愣,隨即臉色變得陰沉:“譚綸,你我相交多年,你該了解我的性格,我不喜歡這種玩笑。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尤其不要跟我提。”
譚綸卻一臉認真:
“你既不信神也不信醫?那李時珍李太醫的大名,你總該聽說過吧?”
一聽到這個名字,海瑞的神色立刻變得莊重起來:
“難道是在宮中敢於直言反對皇上迷信方術的那位李時珍?”
譚綸點了點頭:“正是他。他可不是什麽神神鬼鬼的人。”
海瑞問道:“你能把他請來?”
譚綸答道:
“是胡部堂請的。本意是想請他來救治這裏的瘟疫災民。
在蘇州時,我跟他談起了你,他答應了,願意給你和嫂夫人開幾副方子,雖然不敢說十成把握,但七成希望能為你海家延續香火。
這可是我真心實意為你做的。”
海瑞最大的心病是海母,海母最大的心病是海家香火;
所以請李時珍來為海瑞診斷下子嗣問題,這算是對海瑞的對症下藥,但譚綸就算是這件事也不老實;
李時珍來淳安是胡宗憲的托付,更是他自己心憂百姓的高古品質,譚綸這順水人情出的力可以忽略不計,卻讓他說成是這件事是實心為海瑞做的,這幅世故嘴臉又算的了什麽“國士”?
海瑞的臉色漸漸緩和,心中雖然感激,但嘴上卻不願多談這個話題:
“他能來救災民就是天大的好事。李太醫何時能到?”
譚綸說:“他和我是一起從陸路來的,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