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海瑞的想法
大明1566勝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晚難眠的除了張居正,還有徐階和嚴嵩;
徐階迴家後把自己的兩個人兒子又訓斥了一頓,徐階的兩個兒子自然是摸不到頭腦,但是老子訓斥兒子,自然是不需要講道理的,兩人也隻能默默受著。
嚴嵩這邊是因為皇上賞的那壺酒,許久不再飲酒的嚴嵩今日破天荒的把那壺酒都喝了。
不是因為壺中的酒不好再次保存,也不是因為他嚴嵩沒喝過皇上賜的酒,而是這麽多年,他從來沒喝過因為自己兒子,皇上賞自己的酒。
這杯酒裏的意思太多了,嚴嵩很今晚很開心。
晚上睡覺的時候,嚴嵩也許是酒喝多了,莫名的又想起來一個人,他想到了夏言。
嚴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是同鄉。
嚴嵩比夏言年長兩歲,早中進士十二年,稱先達;夏言為晚進。
但入仕以後,夏言發皇的卻比嚴嵩早,官位遙遙領先,嚴嵩每躡其後。
嘉靖十五年,夏言入閣拜相,在他的提攜下,嚴嵩才得以升任禮部尚書。
掌管禮部之初,嚴嵩對夏言千恩萬謝,但隨著皇寵日隆,嚴嵩漸漸摸到了夏言得到嘉靖帝心意的竅門,轉而以怨報德,覬覦相位;
夏言對嚴嵩這種忘恩負義、讒佞貪賄的行為自然是鄙夷憎惡,於是二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和衝突。
嚴嵩當時在朝中的形象就如同現在的徐階,是個老好人;而夏言則是“意氣揚揚,目中無人”,兩人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極端。
夏言雖然也是因為獻禮逢迎嘉靖帝,但權力如同雙刃劍,既成就了他的地位,也悄然腐蝕改變了他的本心。
起初的時候,夏言尚能恪守臣道,勤勉政事,但隨著地位的提升,夏言逐漸變得意氣風發,甚至對嘉靖皇帝也失去了應有的敬畏。
在日常裏展現出“放恣欺慢”、“麵諛退謗”的態度。
當時在官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睹費宏,不知相大;不見夏言,不知相尊”。
嘉靖不上朝,夏言也常不赴閣辦公,甚至嘉靖帝欽命之事或拖延,或抵製;
夏言自己所上章疏密劄,經常還出現錯別字,或忘加欽賜印章;還不時以有病為由請假。
但是嘉靖的錦衣衛匯報給嘉靖的消息是:“夏言然實不病,以無子,故多擁諸姬妾為歡。”
舉個例子,現在公司裏,有些員工業績好,成為了公司的銷冠,一個人能頂起公司一大半的業績;
公司裏的規矩對這種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隻要他有業績,能給公司帶來效益,老板自然敬著他,供著他,遲到早退,開會缺席,這些都是老板可以接受的小毛病。
甚至缺勤,老板也會給他算作帶薪休假。
畢竟這人手裏有資源,能給公司帶來收益,帶來錢,那這種人在公司裏橫一點就橫一點,不算大毛病,沒什麽不能接受的,老板不會跟賺錢過不去。
但是夏言對自己的位置可能就沒弄清楚,他不是大明朝必不可少的銷冠,在嘉靖這個老板麵前,他的這些行為,恰恰讓嘉靖十分不爽。
與夏言強直驕倨、倦怠相反,
嚴嵩處處表現得柔媚、謙卑、忠勤,二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嘉靖皇帝剛愎獨裁,向以“英察”自詡,在夏言、嚴嵩事君態度的強烈反差麵前,他寵信的天平也自然日益向嚴嵩傾斜,而對夏言不斷地增加著憤懣和怨恨。
記嘉靖十七年四月,嘉靖駕詣天壽山,祭祀文皇帝於聖跡亭,輔臣夏言、禮部尚書嚴嵩等扈從。
嚴嵩忠謹供職,欽蒙於長陵殿門召對,“中官唿召黃袍坐,此是新承顧問時”。
而夏言對此卻漫不經心,在沙河行宮,他的行帳起火,所攜奏章全部焚毀,火勢燃及翊國公郭勳、大學士李時行帳,嘉靖當時就怒斥了他。
該年六月,“稱宗耐廟”之議起。
夏言“相顧以目,寂不發言”;
而嚴嵩“廢寢忘食”,“奮往直前”,終使嘉靖的主張在朝堂上得以實現。
此後皇帝對夏言“心銜之”更加疏離,而對嚴嵩則“超加宮秩”。
嚴嵩這時候已經完全明白了快速獲取權力的竅門,他已經開始全心全意的討好嘉靖帝。
十八年春,南巡承天。拜謁顯陵禮畢,嚴嵩主張再行一次表賀典禮,夏言反對。
嚴嵩揣知帝意,請之愈堅。
嘉靖對夏言越發不滿,忿怒地說:“禮樂自天子出,可也!”下令表賀。
從這一刻開始,夏言已經離開了首輔的位置。
嚴嵩今夜想到夏言,是因為之前兒子也是像夏言一樣,但現在他兒子似乎也摸到了當時自己掌握的那個竅門。
浙江,淳安
江風習習,沈一石立在船頭,仔細打量起眼前的海瑞。
海瑞也在打量沈一石,其實一開始海瑞就在現場,隻不過離得稍遠。
海瑞叫沈一石過來,第一目標確實不是打算組織淳安百姓賣田,而是以淳安官府的名義和沈一石商量借糧。
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逼著沈一石借糧。
因為此時海瑞已經從胡部堂那邊以防止倭寇作亂為名借來了兵。
有了這些兵,海瑞在淳安才算是主場。
海瑞現在有三個計劃,第一個是跟沈一石借糧,然後分發給百姓,讓百姓迴去趕插秧苗,等百姓的秧苗收了穀子,再還沈一石的糧食。
第一個計劃這樣做完,百姓也就沒有時間去種桑苗,改稻為桑自然是做不下去,會無疾而終,海瑞也算上按照清流們的意思,阻止了這件事。
但是這種想法隻可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海瑞第二個計劃就是,跟跟沈一石借糧,然後讓百姓種一部分桑苗一部分稻穀,然後稻穀自己留著吃,桑再拿去跟沈一石分期還債,每批桑還一部分債務,再折算些錢給老百姓。
這種想法雖然算是符合朝廷政策改稻為桑了,但是比第一種想法還要對沈一石蹬鼻子上臉。
你眼下這些糧我要借走,然後老百姓種的桑,一部分還你的糧,一部分你得按市價買。
徐階迴家後把自己的兩個人兒子又訓斥了一頓,徐階的兩個兒子自然是摸不到頭腦,但是老子訓斥兒子,自然是不需要講道理的,兩人也隻能默默受著。
嚴嵩這邊是因為皇上賞的那壺酒,許久不再飲酒的嚴嵩今日破天荒的把那壺酒都喝了。
不是因為壺中的酒不好再次保存,也不是因為他嚴嵩沒喝過皇上賜的酒,而是這麽多年,他從來沒喝過因為自己兒子,皇上賞自己的酒。
這杯酒裏的意思太多了,嚴嵩很今晚很開心。
晚上睡覺的時候,嚴嵩也許是酒喝多了,莫名的又想起來一個人,他想到了夏言。
嚴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是同鄉。
嚴嵩比夏言年長兩歲,早中進士十二年,稱先達;夏言為晚進。
但入仕以後,夏言發皇的卻比嚴嵩早,官位遙遙領先,嚴嵩每躡其後。
嘉靖十五年,夏言入閣拜相,在他的提攜下,嚴嵩才得以升任禮部尚書。
掌管禮部之初,嚴嵩對夏言千恩萬謝,但隨著皇寵日隆,嚴嵩漸漸摸到了夏言得到嘉靖帝心意的竅門,轉而以怨報德,覬覦相位;
夏言對嚴嵩這種忘恩負義、讒佞貪賄的行為自然是鄙夷憎惡,於是二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和衝突。
嚴嵩當時在朝中的形象就如同現在的徐階,是個老好人;而夏言則是“意氣揚揚,目中無人”,兩人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極端。
夏言雖然也是因為獻禮逢迎嘉靖帝,但權力如同雙刃劍,既成就了他的地位,也悄然腐蝕改變了他的本心。
起初的時候,夏言尚能恪守臣道,勤勉政事,但隨著地位的提升,夏言逐漸變得意氣風發,甚至對嘉靖皇帝也失去了應有的敬畏。
在日常裏展現出“放恣欺慢”、“麵諛退謗”的態度。
當時在官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睹費宏,不知相大;不見夏言,不知相尊”。
嘉靖不上朝,夏言也常不赴閣辦公,甚至嘉靖帝欽命之事或拖延,或抵製;
夏言自己所上章疏密劄,經常還出現錯別字,或忘加欽賜印章;還不時以有病為由請假。
但是嘉靖的錦衣衛匯報給嘉靖的消息是:“夏言然實不病,以無子,故多擁諸姬妾為歡。”
舉個例子,現在公司裏,有些員工業績好,成為了公司的銷冠,一個人能頂起公司一大半的業績;
公司裏的規矩對這種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隻要他有業績,能給公司帶來效益,老板自然敬著他,供著他,遲到早退,開會缺席,這些都是老板可以接受的小毛病。
甚至缺勤,老板也會給他算作帶薪休假。
畢竟這人手裏有資源,能給公司帶來收益,帶來錢,那這種人在公司裏橫一點就橫一點,不算大毛病,沒什麽不能接受的,老板不會跟賺錢過不去。
但是夏言對自己的位置可能就沒弄清楚,他不是大明朝必不可少的銷冠,在嘉靖這個老板麵前,他的這些行為,恰恰讓嘉靖十分不爽。
與夏言強直驕倨、倦怠相反,
嚴嵩處處表現得柔媚、謙卑、忠勤,二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嘉靖皇帝剛愎獨裁,向以“英察”自詡,在夏言、嚴嵩事君態度的強烈反差麵前,他寵信的天平也自然日益向嚴嵩傾斜,而對夏言不斷地增加著憤懣和怨恨。
記嘉靖十七年四月,嘉靖駕詣天壽山,祭祀文皇帝於聖跡亭,輔臣夏言、禮部尚書嚴嵩等扈從。
嚴嵩忠謹供職,欽蒙於長陵殿門召對,“中官唿召黃袍坐,此是新承顧問時”。
而夏言對此卻漫不經心,在沙河行宮,他的行帳起火,所攜奏章全部焚毀,火勢燃及翊國公郭勳、大學士李時行帳,嘉靖當時就怒斥了他。
該年六月,“稱宗耐廟”之議起。
夏言“相顧以目,寂不發言”;
而嚴嵩“廢寢忘食”,“奮往直前”,終使嘉靖的主張在朝堂上得以實現。
此後皇帝對夏言“心銜之”更加疏離,而對嚴嵩則“超加宮秩”。
嚴嵩這時候已經完全明白了快速獲取權力的竅門,他已經開始全心全意的討好嘉靖帝。
十八年春,南巡承天。拜謁顯陵禮畢,嚴嵩主張再行一次表賀典禮,夏言反對。
嚴嵩揣知帝意,請之愈堅。
嘉靖對夏言越發不滿,忿怒地說:“禮樂自天子出,可也!”下令表賀。
從這一刻開始,夏言已經離開了首輔的位置。
嚴嵩今夜想到夏言,是因為之前兒子也是像夏言一樣,但現在他兒子似乎也摸到了當時自己掌握的那個竅門。
浙江,淳安
江風習習,沈一石立在船頭,仔細打量起眼前的海瑞。
海瑞也在打量沈一石,其實一開始海瑞就在現場,隻不過離得稍遠。
海瑞叫沈一石過來,第一目標確實不是打算組織淳安百姓賣田,而是以淳安官府的名義和沈一石商量借糧。
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逼著沈一石借糧。
因為此時海瑞已經從胡部堂那邊以防止倭寇作亂為名借來了兵。
有了這些兵,海瑞在淳安才算是主場。
海瑞現在有三個計劃,第一個是跟沈一石借糧,然後分發給百姓,讓百姓迴去趕插秧苗,等百姓的秧苗收了穀子,再還沈一石的糧食。
第一個計劃這樣做完,百姓也就沒有時間去種桑苗,改稻為桑自然是做不下去,會無疾而終,海瑞也算上按照清流們的意思,阻止了這件事。
但是這種想法隻可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海瑞第二個計劃就是,跟跟沈一石借糧,然後讓百姓種一部分桑苗一部分稻穀,然後稻穀自己留著吃,桑再拿去跟沈一石分期還債,每批桑還一部分債務,再折算些錢給老百姓。
這種想法雖然算是符合朝廷政策改稻為桑了,但是比第一種想法還要對沈一石蹬鼻子上臉。
你眼下這些糧我要借走,然後老百姓種的桑,一部分還你的糧,一部分你得按市價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