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板多少是有福氣的,還真是常遇貴人。”


    楊金水從京城迴來,沈一石便找到了他,雖然楊金水已經明白沈一石不是主動巴結站隊嚴黨的,但是還是免不了一番陰陽。


    “楊公公說笑了,隻有楊公公是沈某的貴人”


    沈一石雖然是個商人,但是看局勢的眼光絲毫不比當官的差,甚至略勝一籌楊金水,這是因為他作為商人收集到朝廷的信息必然比為官的少,但是對朝廷局勢的判斷比其他人還要準。


    此刻沈一石不再穿那麻布衣服,而是換了自己六品的官服,臉上風塵仆仆,卻看不見疲憊和不安。


    “瞧你這話說的,我可不敢當,你把小閣老放哪裏了?”


    楊金水也不抬頭看沈一石,一邊慢慢倒酒,一邊說道:“人無恆誌,必有二心,我倒隻是沒想到沈老板心有這麽狠,把芸娘又送人了,你看,咱倆今日飲酒,都沒個談曲兒的了”


    倒完了酒他才望向沈一石,“來,先喝了這杯。”


    楊金水者話裏話外都是在諷刺沈一石。


    沈一石雙手端起了杯子,卻沒有立刻就喝,而是望著楊金水。


    “放心,沒有毒。你現在是小閣老的人,我可不敢對你下黑手。”楊金水也端起了杯子,說完自己先一口飲了,將杯底一照,望著沈一石。


    沈一石這次來見楊金水,並非沒有預料到眼下這番場景,但他這次來是帶著小閣老的任務來的,他必須來。


    沈一石明白,浙江原來改稻為桑填補國庫的計劃上,小閣老已經認輸。


    原來浙江的改稻為桑是一場經濟博弈,皇上一方,嚴黨一方,百姓一方。


    博弈的源頭是填補國庫,而這三方有一方必須輸,必須交出手裏的籌碼來補國庫虧空,皇上必須贏,嚴黨之前也必須贏,所以才毀堤淹田,所以按照之前的劇本,這樣下去隻有百姓輸。


    可清流不想讓百姓輸,所以派了譚綸過來幫著百姓,而浙江巡撫胡宗憲也不想百姓輸,怕激起民變,所以在淳安泄了洪,毀堤淹田也就沒做成。


    這件事結束後,原本應該是嚴黨換一種辦法壓榨百姓去逼百姓交出籌碼,也就是手裏的田地。


    但小閣老不知道是提前看到了什麽,還是怎樣,總之是改了原來改稻為桑的主意,來浙江跟他說了安排,這場經濟上的三方的博弈,嚴黨認輸了,但權力上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改稻為桑的聖旨已經下了,這事情肯定不能現在就不了了之。


    小閣老轉而真的改稻為桑起來。


    沈一石不得不佩服小閣老的魄力,雖然錢財上輸了,但是小閣老的圖謀更大。


    沈一石知道,小閣老看出了清流的把戲,既然毀堤淹田被胡宗憲攔住了,那也就放棄了原本與民爭利的打算,小閣老開始全力對付阻止浙江改稻為桑的清流們。


    若是說原來的改稻為桑隻是大戶買田,瓜分百姓財產,嚴黨從中盤撥的換湯不換藥的大明刮骨刀;


    眼下小閣老來浙江帶的珍玩銀票資源和敲打好的官員,加上派到這邊來的嚴黨欽差高翰文,就已經是要將這把刮骨刀改為真正行醫治病針灸穴位的銀針!


    隻是此事能成不能成還是未知,但眼下以裕王為首的清流跟嚴黨已經較上勁了,就算是嚴黨想要熬一副治病的湯藥,清流也要給嚴黨添幾把火,把這藥給毀了。


    以前改稻為桑原來的計劃是名義上按三十石一畝買田,實際十石八石一畝買田。


    中間的利潤這些出錢的大戶抽一成,當地官員抽一成,其餘的都給小閣老的嚴黨,嚴黨把這些利潤拿過來分一分,一部分自己留下,一部分入國庫,一部分給皇帝當私房錢。


    你以為原來的改稻為桑是讓老百姓富起來,然後帶動大明經濟嗎?


    根本不是,這就是換湯不換藥的收稅,隻不過這次收的更狠,把老百姓的田賤賣給大戶,這樣大戶小賺,當地官員從大戶那抽水,官員自己撈一筆,最後整個事情大頭的利潤都給了上邊。


    大戶們再雇傭賣了田的老百姓種桑田,老百姓手裏拿著八石的糧,加上大戶給的雇傭老百姓種桑苗的錢,能熬過這一年。


    但這一年以後,百姓賣田的糧吃完了,又如何?


    老百姓沒有那麽多把戲和出路,他們幾輩子都是靠著天,靠著地,靠著一身苦力吃飯。


    一畝地雖然不能讓他們富足,但是能讓他們吃上飯,這對老百姓就足夠了,老百姓們求的真不多。


    現在把田賤賣了,老百姓心裏也就沒了底,手裏也沒了多少糧食。


    所以海瑞說,這些災民把田一賣,今年不反,明年也反了!


    原來的改稻為桑隻不過是溫水煮青蛙,水還沒加多少,這鍋剛一熱,青蛙就得往外跳。


    但現在情況又有所不同。


    小閣老拿了錢出來,這就相當於改稻為桑的刀換了一個麵,這刀砍了小閣老自己,出了小閣老自己的血。


    雖然沈一石不知道為什麽小閣老這樣做,但是小閣老明顯有了更在意的事情。


    浙江改稻為桑從楊金水迴來已經換了一個局勢。


    小閣老的錢就相當於朝廷拿出了政策要真幹改稻為桑這個事情。


    有了這份政策補貼,其實也不必需要實打實買田種桑苗,完全可以給改種桑苗的人補發糧食作為激勵,這樣效果會更好。


    但是這份政策補貼又不是朝廷出的,是小閣老出的,小閣老不可能白做事,所以現在還是要買田。


    這樣賬麵上算,小閣老肯定是要虧的,但肯定沒有直接做政策補貼發出去虧的多。


    畢竟買了田,田在手裏,一畝田花費四十到五十石,實際價值三十石,相當於買一畝田就要虧十多兩銀子,一兩銀子買糧是足夠換一石的,這樣粗略算下來五百萬兩現銀足夠收十萬畝地,改稻為桑需要種的桑苗就足夠了。


    而若是把已經買了田再按三十石一畝的價格賣給願意種桑苗的大戶,則可以收迴現銀購買更多的糧,再買農田。


    但是小閣老不允許這樣做,因為這樣不如直接給改種桑苗的一人補貼幾石,跟直接做朝廷補貼一樣,純屬拿錢打水漂,最後也都是進了當地官的手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1566勝天半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LE5mLZ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LE5mLZ並收藏大明1566勝天半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