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笙書垂淚不止,沉思良久,哽咽著說:
“陛下,大元帥來到邊關之後,確實帶著微臣與眾將士勝了蠻夷好幾迴,讓那蠻夷一時膽寒,他們的中軍大營一度遠離咱們邊境數百裏。但蠻夷向來狡詐,肯定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一定會反複襲擾我軍。至於大元帥為何突然誤中埋伏,微臣身在京城,一時真的無法判斷。”
景德帝又問:
“如今朕的好皇孫,蠻夷未滅身先死,讓朕十分傷心,你說,如今邊關形勢,能再和蠻夷決戰嗎?”
啊哈,難道丹宇一死,你這皇帝老兒就要打退堂鼓?如果一旦半途而廢同蠻夷議和,澄如這個總理事務大臣一定會統攬全局,哪裏還有咱的去處?就是你這皇帝老兒公開了咱的身份,憑著咱在京城影響力,那澄如不是更加分分鍾都要滅了咱。不行,咱一定要勸皇帝老兒繼續同蠻夷決戰,而且,那大元帥的位子必須由咱來坐才是。
“陛下,微臣雖然不才,但在邊關同那蠻夷多次交鋒,也摸清一些他們的底細。蠻夷冬季缺糧,隻好糾集隊伍襲擾咱們大梁國,以獲取糧食物資。而到了夏季,他們部隊裏很多一些人,都要解甲歸牧,飼養牛馬,故此,此時正是蠻夷王庭防衛最為薄弱之際。而我軍之所以曆來沒有在夏季攻擊敵軍,不是咱們兵力不夠,而是咱們缺少一支適合長途奔襲草原的鐵騎。
“微臣到了邊關之後,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就鼓動邊疆百姓、商戶大力飼養馬匹,而且,咱們也幾次通過與蠻夷交換俘虜,獲取了數萬匹戰馬。微臣離開邊關之時,咱們已經有不少於匹的戰馬,還有一些運輸輜重的騾馬。有了這麽一支大軍,微臣想在今年夏季揮師進軍大草原,堅決消滅蠻夷主力,徹底為咱們大梁國消除西北蠻夷之患……”
“嗯,笙書大司馬,你的話雖然在理,但是,邊關近十萬大軍,你覺得自己能駕馭得了嗎?”
啥啥啥,皇帝老兒說這話是什麽意思,你無非覺得這個大元帥需要你們高家的血統,咱現在不是有了嗎?噢,對了,你這麽問是不是讓咱來自告奮勇,你再順水推舟,堵了澄如他們的嘴?看來你這個皇帝老兒也是大大的狡猾,要逼著咱立下軍令狀,行,那咱就配合你演一迴戲吧。
“陛下,微臣雖然不才,但在邊關跟著大元帥征戰時日較久,深得大元帥掌兵精髓。而且,微臣還兼任了西路行軍總管,親自管著數十個大營,近三萬兵馬,眾位將士對微臣也是頗為欽服。如果陛下信得過微臣,微臣一定重新整肅邊關大軍,揮師北上,進軍大草原,決心今年誓破柔然王庭。不然,微臣願受陛下責罰……”
在旁的澄如聽得景德帝同魏笙書一唱一和說得帶勁,而且,景德帝還有讓魏笙書統兵邊關的意思,他心裏就急的不行,雖然他現在還不清楚魏笙書的真實身份,但他隱隱感覺魏笙書對他可能有著某種威脅。於是,他馬上不再哭了,而是上前打斷魏笙書的話,嗬斥道:
“大但魏笙書,你雖蒙聖上恩典,一年之內連升數級,小小年紀就擔任了二品行軍大司馬,但征討大元帥一職非同小可,豈是你可以覬覦的?告訴你,你先安安分分在家守孝三年,再聽從朝廷差遣!”
澄如這話說的雖有些氣急敗壞,如果在平時,景德帝可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裝糊塗,可是,今天突傳丹宇身亡,讓他心中哀慟,而這個魏笙書竟是自己與心愛的若笙姑娘所生的兒子,豈容得澄如如此嗬斥?他頓時龍顏大怒,猛地喝道:
“老二,朕同笙書大司馬商討邊關軍情,未經朕的同意,你為何打斷他的話?朕委任你為總理事務大臣,是讓你好好協助朕處理朝廷繁雜的日常事務,不是讓你在朕的麵前指手畫腳的。你若如此不明規矩,朕明日立刻罷了你總理事務大臣一職。哼!”
澄如一聽,頓時如五雷轟頂,自己怎麽如此不注意韜光養晦,今天竟然在老爹麵前失態,那真是不應該。他還分明聽到了身後有人在“吃吃”地笑,應該是澄歡、澄陽他們在幸災樂禍。他趕緊跪在景德帝跟前磕頭,說:
“父皇恕罪,兒臣聽這笙書大司馬提出要擔任征討大元帥,心中就有些急,所以,出言打斷了他的話,是兒臣的不是,恭請父皇恕罪!”
“那你說,該由誰來擔任征討大元帥?”
“父皇,兒臣以為,咱們此次與那蠻夷重燃戰火,已經一年多,國力耗損巨大,前幾日戶部尚書劉宇涵大人還向兒臣訴苦。另外,兒臣也聽說,江南後楚國這些日子正在厲兵秣馬,他們為何這麽做,明眼人一看便知。而現在咱們軍中主帥新亡,軍心難免會受影響。
“故此,兒臣以為,咱們一麵應該讓邊關的趙友林大人加強防範,另一方麵,咱們是否派人出使柔然,雙方暫且罷兵,這樣西北戰事可停,江南後楚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兒臣所說,一切都是出於公心,望父皇明鑒!”
什麽什麽,咱和丹宇好不容易才在邊關打出了這麽一個好形勢,你這個家夥竟然要讓皇帝老兒中途而廢,這分明是不想讓咱掌握軍權,而讓你的死黨趙友林牢牢盤踞在西北軍中,一旦皇帝老兒龍體有恙,你掌握著大梁國權柄,誰能擋得住你入主大內?不過,你的夢倒是挺美,可你的心忒急。不過,咱今日也不能都說破,先聽聽皇帝老兒怎麽說。
“老二,你的意思,是讓朕向柔然蠻夷投降嘍?”
“父皇,這不是投降,這是戰略布局的調整,那柔然蠻夷無非是為了一點糧食,咱們先給他一些便是,待咱們重新整肅好隊伍,再派一位得力王爺擔任大元帥,與那蠻夷決戰,讓蠻夷吃進去的,加倍吐出來。”
“嗬嗬,老二,朕聽出來了,你說先和蠻夷罷兵,因為咱們眼下沒有合適的大元帥人選。朕倒是奇怪了,咱們大梁這麽泱泱大國,怎麽就挑選不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元帥?好了,朕今日有些乏,也不同你們多說了,明日朝會,讓大家商議商議,推選一位大元帥出來!”
“陛下,大元帥來到邊關之後,確實帶著微臣與眾將士勝了蠻夷好幾迴,讓那蠻夷一時膽寒,他們的中軍大營一度遠離咱們邊境數百裏。但蠻夷向來狡詐,肯定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一定會反複襲擾我軍。至於大元帥為何突然誤中埋伏,微臣身在京城,一時真的無法判斷。”
景德帝又問:
“如今朕的好皇孫,蠻夷未滅身先死,讓朕十分傷心,你說,如今邊關形勢,能再和蠻夷決戰嗎?”
啊哈,難道丹宇一死,你這皇帝老兒就要打退堂鼓?如果一旦半途而廢同蠻夷議和,澄如這個總理事務大臣一定會統攬全局,哪裏還有咱的去處?就是你這皇帝老兒公開了咱的身份,憑著咱在京城影響力,那澄如不是更加分分鍾都要滅了咱。不行,咱一定要勸皇帝老兒繼續同蠻夷決戰,而且,那大元帥的位子必須由咱來坐才是。
“陛下,微臣雖然不才,但在邊關同那蠻夷多次交鋒,也摸清一些他們的底細。蠻夷冬季缺糧,隻好糾集隊伍襲擾咱們大梁國,以獲取糧食物資。而到了夏季,他們部隊裏很多一些人,都要解甲歸牧,飼養牛馬,故此,此時正是蠻夷王庭防衛最為薄弱之際。而我軍之所以曆來沒有在夏季攻擊敵軍,不是咱們兵力不夠,而是咱們缺少一支適合長途奔襲草原的鐵騎。
“微臣到了邊關之後,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就鼓動邊疆百姓、商戶大力飼養馬匹,而且,咱們也幾次通過與蠻夷交換俘虜,獲取了數萬匹戰馬。微臣離開邊關之時,咱們已經有不少於匹的戰馬,還有一些運輸輜重的騾馬。有了這麽一支大軍,微臣想在今年夏季揮師進軍大草原,堅決消滅蠻夷主力,徹底為咱們大梁國消除西北蠻夷之患……”
“嗯,笙書大司馬,你的話雖然在理,但是,邊關近十萬大軍,你覺得自己能駕馭得了嗎?”
啥啥啥,皇帝老兒說這話是什麽意思,你無非覺得這個大元帥需要你們高家的血統,咱現在不是有了嗎?噢,對了,你這麽問是不是讓咱來自告奮勇,你再順水推舟,堵了澄如他們的嘴?看來你這個皇帝老兒也是大大的狡猾,要逼著咱立下軍令狀,行,那咱就配合你演一迴戲吧。
“陛下,微臣雖然不才,但在邊關跟著大元帥征戰時日較久,深得大元帥掌兵精髓。而且,微臣還兼任了西路行軍總管,親自管著數十個大營,近三萬兵馬,眾位將士對微臣也是頗為欽服。如果陛下信得過微臣,微臣一定重新整肅邊關大軍,揮師北上,進軍大草原,決心今年誓破柔然王庭。不然,微臣願受陛下責罰……”
在旁的澄如聽得景德帝同魏笙書一唱一和說得帶勁,而且,景德帝還有讓魏笙書統兵邊關的意思,他心裏就急的不行,雖然他現在還不清楚魏笙書的真實身份,但他隱隱感覺魏笙書對他可能有著某種威脅。於是,他馬上不再哭了,而是上前打斷魏笙書的話,嗬斥道:
“大但魏笙書,你雖蒙聖上恩典,一年之內連升數級,小小年紀就擔任了二品行軍大司馬,但征討大元帥一職非同小可,豈是你可以覬覦的?告訴你,你先安安分分在家守孝三年,再聽從朝廷差遣!”
澄如這話說的雖有些氣急敗壞,如果在平時,景德帝可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裝糊塗,可是,今天突傳丹宇身亡,讓他心中哀慟,而這個魏笙書竟是自己與心愛的若笙姑娘所生的兒子,豈容得澄如如此嗬斥?他頓時龍顏大怒,猛地喝道:
“老二,朕同笙書大司馬商討邊關軍情,未經朕的同意,你為何打斷他的話?朕委任你為總理事務大臣,是讓你好好協助朕處理朝廷繁雜的日常事務,不是讓你在朕的麵前指手畫腳的。你若如此不明規矩,朕明日立刻罷了你總理事務大臣一職。哼!”
澄如一聽,頓時如五雷轟頂,自己怎麽如此不注意韜光養晦,今天竟然在老爹麵前失態,那真是不應該。他還分明聽到了身後有人在“吃吃”地笑,應該是澄歡、澄陽他們在幸災樂禍。他趕緊跪在景德帝跟前磕頭,說:
“父皇恕罪,兒臣聽這笙書大司馬提出要擔任征討大元帥,心中就有些急,所以,出言打斷了他的話,是兒臣的不是,恭請父皇恕罪!”
“那你說,該由誰來擔任征討大元帥?”
“父皇,兒臣以為,咱們此次與那蠻夷重燃戰火,已經一年多,國力耗損巨大,前幾日戶部尚書劉宇涵大人還向兒臣訴苦。另外,兒臣也聽說,江南後楚國這些日子正在厲兵秣馬,他們為何這麽做,明眼人一看便知。而現在咱們軍中主帥新亡,軍心難免會受影響。
“故此,兒臣以為,咱們一麵應該讓邊關的趙友林大人加強防範,另一方麵,咱們是否派人出使柔然,雙方暫且罷兵,這樣西北戰事可停,江南後楚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兒臣所說,一切都是出於公心,望父皇明鑒!”
什麽什麽,咱和丹宇好不容易才在邊關打出了這麽一個好形勢,你這個家夥竟然要讓皇帝老兒中途而廢,這分明是不想讓咱掌握軍權,而讓你的死黨趙友林牢牢盤踞在西北軍中,一旦皇帝老兒龍體有恙,你掌握著大梁國權柄,誰能擋得住你入主大內?不過,你的夢倒是挺美,可你的心忒急。不過,咱今日也不能都說破,先聽聽皇帝老兒怎麽說。
“老二,你的意思,是讓朕向柔然蠻夷投降嘍?”
“父皇,這不是投降,這是戰略布局的調整,那柔然蠻夷無非是為了一點糧食,咱們先給他一些便是,待咱們重新整肅好隊伍,再派一位得力王爺擔任大元帥,與那蠻夷決戰,讓蠻夷吃進去的,加倍吐出來。”
“嗬嗬,老二,朕聽出來了,你說先和蠻夷罷兵,因為咱們眼下沒有合適的大元帥人選。朕倒是奇怪了,咱們大梁這麽泱泱大國,怎麽就挑選不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元帥?好了,朕今日有些乏,也不同你們多說了,明日朝會,讓大家商議商議,推選一位大元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