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郊外的龍湖山莊,澄如正同曹師堂、劉宇涵、方向學等人議事。


    現在隨著澄如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時日漸久,朝中事無巨細他都可以相機處置,因此,他在朝中威勢日漸顯赫,群臣都是以他馬首是瞻,什麽事都要先看看他的臉色。


    不過,澄如反複審時度勢,覺得這邊關始終是他的一個心病。盡管他前些日子派王文涵和曹文湖隨同使團前往定州,暗地裏做了一些籠絡,反饋過來的情況雖然都不錯,可他仍然放心不下,時不時要召集心腹商議如何繼續在軍中擴大影響。 方向學道:


    “殿下,上迴邊關密報魏笙書以糧換人,且不說他假公濟私,就憑他把這麽多糧食交給蠻夷,就有資敵的嫌疑,朝廷就應該把他拿下查辦才是,不知後來聖上有無喻旨?”


    澄如歎了一口氣,說:


    “本王今日請大家來,就是讓大家一起商議此事。本來這樣的大事,聖上應該很快就會做出聖裁,可是,盡管那些禦史不斷彈劾魏笙書在邊關胡作非為,可聖上卻始終沒有一個說法,本王有一次繞著彎對聖上提醒了一下,哪知聖上當即龍顏不悅,本王也就不好多說了。”


    曹師堂接過澄如的話,說:


    “按照本朝的規製,曆來對禦史極為尊崇,賦予了禦史上可彈劾百官、肅正朝綱,下可察訪民情、監管地方的權力,而且自聖上繼位以來,每次禦史的上奏,他都會及時做出聖裁,此次為何都把那些彈劾的魏笙書的奏章都留中不發,這與常理不合,咱們絕不可掉以輕心啊。”


    “就是如此,那魏笙書挑唆禮親王出征自辦糧草,這與曆朝曆代的規製都是大大不和,可聖上竟然準奏,如果長此以往,朝廷如何管得住這邊關的虎狼之兵啊。”


    劉宇涵對采辦糧草權力被魏笙書剝奪一直耿耿於懷,見狀趕緊添油加醋,其餘幾個人也是隨聲附和,說再不對魏笙書采取措施,將來對他們將極為不利。澄如被他們說得心煩,反問道:


    “眾位大人,那你們說該如何製裁魏笙書呢,總不成讓本王赤膊上陣,逼著聖上降旨罷了魏笙書行軍大司馬的職位吧?而且,兵部趙友林大人前幾日又上了奏折,說丹宇這個大元帥已經任命魏笙書兼任了西路行軍總管,要請聖上恩準呢。”


    “這個如何使得,西路行軍總管乃三品武職,須由咱們兵部會同吏部共同呈報聖上,再由聖上下旨任命,丹宇雖然身為大元帥,但對此事絕無擅專之權,此事殿下應該立刻奏報聖上……”


    “嗬嗬,本王難道還不清楚,本王拿到趙大人的奏折之後,立刻稟報聖上,聖上聽了以後,問本王有何意見,本王當即說禮親王擅自越權,理應懲戒,考慮到他在邊關,軍情緊急,本王建議聖上下一道諭旨,嗬斥他今後改正就是,還有那魏笙書必須取消任命,哪知……哎……”


    澄如說的頗為沮喪,曹師堂忙問:


    “那後來聖上是怎麽說的?” “


    哪知聖上笑了笑,說‘既然朕賜給丹宇這個征討大元帥尚方寶劍,他在邊關當然可以便宜行事,朕就準了趙友林的奏折,任命魏笙書為西路行軍總管,你抓緊讓人傳旨就是。’本王隻得讓人八百裏加急,趕赴邊關傳達了聖上的旨意。”


    眾人皆忿忿不平,卻又是無可奈何,這時,角落裏一個人忽然說:


    “殿下,微臣有句話不知該說不該說?”


    澄如迴頭一看,原來卻是王文涵。上迴他出使邊關,聯絡了趙友林等幾個人,迴來稟報後,讓澄如頗為滿意,就提拔他做了戶部五品員外郎,隻因為他去過邊關,所以,澄如今天也讓他參加了商議。


    “文涵,你有話就直說吧,今天你能到這裏來,本王就沒把你當外人看待。”


    澄如表麵上一向禮賢下士。


    “謝殿下容微臣魯莽。俗話說一俊遮百醜,一善隱百非,據微臣看來,眼下禮親王與那魏笙書出征首戰告捷,並且以極小的代價斬殺蠻夷數千人,讓咱們大梁國一洗以往頹勢,聖上因此龍顏大悅,所以,現在禮親王但有所請,聖上自然自會全部應允,咱們如果此時迫不及待地要彈劾製裁魏笙書,反而會引起聖上的猜忌。”


    “嗯,那你的意思難道要讓那丹宇敗給蠻夷才好?這個……這個,那蠻夷可是咱們大梁國的世仇,而丹宇還是本王的侄子,如果本王暗地裏使絆,對丹宇釜底抽薪,這豈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嗎?”


    “微臣明白殿下一片至誠寬厚之心,可微臣覺得大丈夫欲成大業,應該不拘小節,昔日晉文公複國,也是仰仗了秦穆公的支持,才成就了春秋一代霸主……”


    還沒等王文涵說完,曹師堂就打斷了他的話,問道:


    “王文涵,你的意思是不是要咱們殿下與那蠻夷勾連,讓丹宇在邊關腹背受敵,最後導致他在前線大敗,從而讓聖上一舉拿下他,對吧?”


    “吳國公,恕微臣直言,眼下丹宇風頭正勁,如果不把他的氣勢壓下去,殿下欲想入主大內必定障礙重重。”


    “可你讓殿下這麽做,這豈不是賣國,萬一今後此事大白於天下,殿下該如何麵對天下之人呢?”


    劉宇涵忽道:


    “吳國公所言雖然有理,但如果思慮太多,則難成帝業。依臣看來,史上那些明君背後也不見得個個都是光明磊落。昔日那齊桓公,也是讓人射殺了他的哥哥公子糾,才登上大統,最終成為一代明君。隻要殿下大事可成,其餘這些其實無需多慮。”


    其餘眾人也是各有議論,大家對王文涵的意見議事形成不了統一,澄如也是舉棋不定。這時,王文涵又說:


    “殿下,微臣忽然想到一計,也不用同那蠻夷勾連,便可讓丹宇在邊關進退兩難,到時,殿下隻需如此如此,大事可成矣。”


    澄如頓時眼睛一亮,說:


    “文涵,你有何計,隻管說來,事成之後,本王自會記你首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笙書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裏聽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裏聽雨並收藏笙書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