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選眉頭一皺:“願聞其詳!”
“此事不急,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韓非神秘一笑,陡轉話鋒:“如今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應對秦國派來興師問罪的使臣。”
韓選目光直視於他,饒有興趣:“據聞,這一次秦國的使臣,乃是秦相呂不韋眼前的紅人,且還是九哥你的同門師弟,想必知己知彼之下,九哥也有了應對之策了。”
韓非滿飲了一杯,語氣顯出一縷凝重:“不!我這位師弟,可不是易於之輩,說實話,我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韓選聽出了他的話外音:“沒有必勝的把握,卻也能從容應對,看來九哥你,已然胸有成竹。”
韓非無奈的斜瞥了他一眼,為什麽這位十三弟總是覺得自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對自己流露出來的信心比他本人還要強盛,一時有些無言。
看到氣氛略有沉悶,側席而坐的張良咳嗽一聲,開口引領話題:“昔年,秦韓戰於濁澤,陳軫為秦使於齊,使韓國不助秦攻楚,招致大禍。而如今天澤此舉,莫不是以此而為,倘若朝中大臣處理不甚,加上與秦國頗有關聯的夜幕推波助瀾,本就意起戰戈的秦相,恐怖不會輕易地善罷甘休。”
“沒錯,我那師弟看似於秦國使臣身份來韓,其實他的態度,並不重要。”
韓非微微頜首,劍眉緊蹙:“秦國呂相野心,以羅網而暗中窺視列國,以此可見野心昭然若揭,就算沒有秦使被刺一案,也會找其他借口發難韓國的,而天澤等人,正是看準了這一點。”
他語氣微頓,目光投向了一直默默不語的衛莊,輕聲道:“無論從表麵而言,還是深處而語,此番局麵已至死棋之境,衛莊兄,不知你可有良策?”
衛莊神色一如既往的冷漠,淡淡道:“任何事物皆有兩麵,如若以韓國為切入點不好著手,倒不妨換個角度考慮。”
“換個角度?”
張良星眸一亮,若有所思,低言而語:“據聞,秦國當今王上,能坐上大位,呂相出力頗多,然如今昔年的稚王已經到了明事之時,恐怕這位呂相並不想這麽簡單的把大權拱手相讓。”
韓非長身而起,渡步而至窗前:“如此說來,秦國內部的複雜程度,必之韓國不遑多讓了。”
見他仿佛從其中窺視到了時機,韓選心中歎了一口氣,旁敲側擊的微微提醒:“看似一樣,其實不同,呂相看似權傾朝野,獨攬秦國大權,其實對於軍權並不如夜幕對於韓國的滲透深度,而被壓製多年的秦王贏政畢竟乃正統之位,隨著年歲漸漲,手段也強硬了一些,據在下所觀這位秦少王的手段,可是很不簡單。”
“這一點我倒是略有耳聞。”
韓非微微頜首,不置可否:“不過,如果這位秦王越是雄才大略,那麽他與呂相之間的矛盾,就越是無法調節,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韓選心中其實很想說,比之隻想掌控列國的呂不韋,這位被曆史長河永遠銘記的始皇帝,才是最可怕的呀。
不過,最後他也沒有說出來。
從根源上來看,秦滅六國,統一諸夏之舉,於民族而言,乃是最佳的選擇,而於他而言,也樂見其成。
因為,曆史已經證明過了,這位號稱‘德過三皇、功蓋五帝’的始皇帝,也隻是一個人而已。
隨後就不再多言此事,韓選坐了一會,就告辭離去。
三日後,韓國王宮大殿內,韓王安與滿朝大臣,接見秦國派來處理此事的使臣。
韓選今日也奉旨前來上朝,他乃中尉之職,位居中層大臣之中,站位略有考後,他倒也不在意,悠然自得的左顧右盼。
“使臣到!”
隨著殿外一名內侍的唱諾聲響起,本是顯得嚴肅的大殿之內,氣氛更顯的肅穆沉凝。
咚!
隨著一陣輕碎的腳步聲,一名二十餘歲,麵貌頗顯老成的青年人邁步而進,手中持著列國使臣出使他國的節仗。
腳步深淺如一,緩緩邁步而進,對於殿內所有人投射而來,複雜不一的目光,視而不見,龍驤虎步間氣度不凡。
剛一進來,氣勢洶洶地乍現問罪之語:
“我由渡橋經西門入新鄭,那裏熱鬧不凡,似已無人記得,前任秦國使臣,正是在那裏遇刺。”
他的態度,讓韓王安十分惱怒,袖袍下的雙拳攥緊,語氣微沉:“韓國一向以禮事秦,這等意外絕非寡人所願。”
“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李斯態度未有收斂,繼而問道:“秦國遵循周禮,遣使相聘,韓國未盡保護之責,這就是韓國的待秦之禮?”
立於左側的姬無夜開口:“百越餘孽善使妖術,我們必定傾力緝拿兇犯。”
“天澤入侵王宮,綁架了太子和公主,公主雖有幸得救,太子卻依然喪命,姬大將軍的傾力解決,聽起來倒像拿天澤沒有辦法的借口。”
麵對姬無夜的說辭,李斯毫不給麵子,陰陽怪氣的嘲諷了一句,麵向了臉色難看的韓王安道:“如果韓國無力單獨剿滅天澤,大秦鐵騎願助一臂之力。故此,聚兵邊境,蓄勢待發。”
“韓國的事,當然是韓國自己解決。秦軍不邀而至,兵戎相交,幫忙是假,反客為主是真。”
立於左側武官之首的白亦凡開口,一言點出了秦國此舉的用意:“現今楚人虎視眈眈,如果秦韓交戰,無異鷸蚌相爭。”
“使臣遇刺於韓,秦國若無動於衷,天下以為秦國可欺。”
李斯不為所動,反倒說了另一個解決辦法:“但是,如果王上願意紆尊親送使臣遺體歸葬秦國,以表誠意,秦國可既往不咎。”
聞李斯此言,無論是韓王安還是諸位大臣,皆是臉色大變,相國張開地語氣頗冷道:“古語雲,諸侯相送,固不出境,王上送秦國使臣歸秦,於禮不合。”
張開地之後的而立的四公子韓宇,亦是出言道:“韓與秦並列諸侯,同為一國之主,豈能驅尊護送,為天下人恥笑。”
“雖並列諸侯,卻有分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韓固然為國主,但聯合趙、魏三家分晉地而得之。”
李斯絲毫不示弱,不屑而語:“而秦國乃受命於周天子封賜世襲王爵,貴為正統。”
“此事不急,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韓非神秘一笑,陡轉話鋒:“如今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應對秦國派來興師問罪的使臣。”
韓選目光直視於他,饒有興趣:“據聞,這一次秦國的使臣,乃是秦相呂不韋眼前的紅人,且還是九哥你的同門師弟,想必知己知彼之下,九哥也有了應對之策了。”
韓非滿飲了一杯,語氣顯出一縷凝重:“不!我這位師弟,可不是易於之輩,說實話,我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韓選聽出了他的話外音:“沒有必勝的把握,卻也能從容應對,看來九哥你,已然胸有成竹。”
韓非無奈的斜瞥了他一眼,為什麽這位十三弟總是覺得自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對自己流露出來的信心比他本人還要強盛,一時有些無言。
看到氣氛略有沉悶,側席而坐的張良咳嗽一聲,開口引領話題:“昔年,秦韓戰於濁澤,陳軫為秦使於齊,使韓國不助秦攻楚,招致大禍。而如今天澤此舉,莫不是以此而為,倘若朝中大臣處理不甚,加上與秦國頗有關聯的夜幕推波助瀾,本就意起戰戈的秦相,恐怖不會輕易地善罷甘休。”
“沒錯,我那師弟看似於秦國使臣身份來韓,其實他的態度,並不重要。”
韓非微微頜首,劍眉緊蹙:“秦國呂相野心,以羅網而暗中窺視列國,以此可見野心昭然若揭,就算沒有秦使被刺一案,也會找其他借口發難韓國的,而天澤等人,正是看準了這一點。”
他語氣微頓,目光投向了一直默默不語的衛莊,輕聲道:“無論從表麵而言,還是深處而語,此番局麵已至死棋之境,衛莊兄,不知你可有良策?”
衛莊神色一如既往的冷漠,淡淡道:“任何事物皆有兩麵,如若以韓國為切入點不好著手,倒不妨換個角度考慮。”
“換個角度?”
張良星眸一亮,若有所思,低言而語:“據聞,秦國當今王上,能坐上大位,呂相出力頗多,然如今昔年的稚王已經到了明事之時,恐怕這位呂相並不想這麽簡單的把大權拱手相讓。”
韓非長身而起,渡步而至窗前:“如此說來,秦國內部的複雜程度,必之韓國不遑多讓了。”
見他仿佛從其中窺視到了時機,韓選心中歎了一口氣,旁敲側擊的微微提醒:“看似一樣,其實不同,呂相看似權傾朝野,獨攬秦國大權,其實對於軍權並不如夜幕對於韓國的滲透深度,而被壓製多年的秦王贏政畢竟乃正統之位,隨著年歲漸漲,手段也強硬了一些,據在下所觀這位秦少王的手段,可是很不簡單。”
“這一點我倒是略有耳聞。”
韓非微微頜首,不置可否:“不過,如果這位秦王越是雄才大略,那麽他與呂相之間的矛盾,就越是無法調節,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韓選心中其實很想說,比之隻想掌控列國的呂不韋,這位被曆史長河永遠銘記的始皇帝,才是最可怕的呀。
不過,最後他也沒有說出來。
從根源上來看,秦滅六國,統一諸夏之舉,於民族而言,乃是最佳的選擇,而於他而言,也樂見其成。
因為,曆史已經證明過了,這位號稱‘德過三皇、功蓋五帝’的始皇帝,也隻是一個人而已。
隨後就不再多言此事,韓選坐了一會,就告辭離去。
三日後,韓國王宮大殿內,韓王安與滿朝大臣,接見秦國派來處理此事的使臣。
韓選今日也奉旨前來上朝,他乃中尉之職,位居中層大臣之中,站位略有考後,他倒也不在意,悠然自得的左顧右盼。
“使臣到!”
隨著殿外一名內侍的唱諾聲響起,本是顯得嚴肅的大殿之內,氣氛更顯的肅穆沉凝。
咚!
隨著一陣輕碎的腳步聲,一名二十餘歲,麵貌頗顯老成的青年人邁步而進,手中持著列國使臣出使他國的節仗。
腳步深淺如一,緩緩邁步而進,對於殿內所有人投射而來,複雜不一的目光,視而不見,龍驤虎步間氣度不凡。
剛一進來,氣勢洶洶地乍現問罪之語:
“我由渡橋經西門入新鄭,那裏熱鬧不凡,似已無人記得,前任秦國使臣,正是在那裏遇刺。”
他的態度,讓韓王安十分惱怒,袖袍下的雙拳攥緊,語氣微沉:“韓國一向以禮事秦,這等意外絕非寡人所願。”
“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李斯態度未有收斂,繼而問道:“秦國遵循周禮,遣使相聘,韓國未盡保護之責,這就是韓國的待秦之禮?”
立於左側的姬無夜開口:“百越餘孽善使妖術,我們必定傾力緝拿兇犯。”
“天澤入侵王宮,綁架了太子和公主,公主雖有幸得救,太子卻依然喪命,姬大將軍的傾力解決,聽起來倒像拿天澤沒有辦法的借口。”
麵對姬無夜的說辭,李斯毫不給麵子,陰陽怪氣的嘲諷了一句,麵向了臉色難看的韓王安道:“如果韓國無力單獨剿滅天澤,大秦鐵騎願助一臂之力。故此,聚兵邊境,蓄勢待發。”
“韓國的事,當然是韓國自己解決。秦軍不邀而至,兵戎相交,幫忙是假,反客為主是真。”
立於左側武官之首的白亦凡開口,一言點出了秦國此舉的用意:“現今楚人虎視眈眈,如果秦韓交戰,無異鷸蚌相爭。”
“使臣遇刺於韓,秦國若無動於衷,天下以為秦國可欺。”
李斯不為所動,反倒說了另一個解決辦法:“但是,如果王上願意紆尊親送使臣遺體歸葬秦國,以表誠意,秦國可既往不咎。”
聞李斯此言,無論是韓王安還是諸位大臣,皆是臉色大變,相國張開地語氣頗冷道:“古語雲,諸侯相送,固不出境,王上送秦國使臣歸秦,於禮不合。”
張開地之後的而立的四公子韓宇,亦是出言道:“韓與秦並列諸侯,同為一國之主,豈能驅尊護送,為天下人恥笑。”
“雖並列諸侯,卻有分別,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韓固然為國主,但聯合趙、魏三家分晉地而得之。”
李斯絲毫不示弱,不屑而語:“而秦國乃受命於周天子封賜世襲王爵,貴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