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終於又過來了!”
“可惜靖康之後,它就失去光彩了!”
擊敗金國的西路軍,朱武命盧俊義、孫安、董平率領騎兵追擊,自己帶林衝、楊春等人,前去接收東京。
看著眼前的東京城,朱武感慨萬千。想到了當初被人逼出東京、以及落草後偷偷進京、和林衝等人相遇的往事。
如今,再一次來到東京後,朱武決定在占據這座城市後,把都城前往燕京。把宋國的曆史,徹底埋葬在這裏。
“東京雖然在中原腹心,汴河等河流的水運也非常便利。”
“但是這裏無險可守,想要安穩就必須常年維持大量兵力。”
“而且臨近黃河,以後有被淹的危險。”
“不如建設燕京,以燕京作為都城!”
對燕京多次整治,朱武在那裏的統治稱得上十分穩固。即使在此時占據東京,朱武仍舊想要以燕京為都。
尤其是想到曆史上開封在宋朝後六次被淹,朱武更覺得不能把都城放在這裏,免得發生水患,朝廷中樞受損:
“黃河的泥沙一直在增多,宋國三易迴河,又讓河道不定。”
“開封附近的黃河即將成為懸河,發生水患的危險太大,不能冒這個險。”
“萬一都城被淹,容易給野心家機會。”
提前占據東京,阻止了未來杜充扒開河堤讓黃河南流,朱武可以確定不讓黃河攪亂淮河水係。但是上遊的植被破壞和下遊的三易迴河的事情此時已經發生,黃河水患頻發,早已是個事實。
在不確定能不能治理好黃河的情況下,朱武不可能冒著危險,仍舊定都東京。他心中早已決定把都城前往燕京,以那裏作為中心。
“燕京雖然也有水患,但是盧溝河、潮白河相比黃河來說,危害要小多了。”
“而且定都燕京,朝廷就直麵草原的威脅,更有動力北伐,徹底消滅金國。”
“更何況我早已命人發展海運,從江南走海路運糧到燕京,相比走汴河運糧到東京,未必會提高多少成本。”
“燕京作為都城,優勢多於東京!”
分析燕京和東京的優劣,朱武認為燕京雖然偏北,卻更適合作為都城。東京這個地方,更適合作為陪都:
“有汴河的水運在,東京一時半會兒不會衰落。”
“這裏可作為中原的中心,作為陪都存在。”
“對東京不用大肆整修,也不會大肆破壞。”
“就讓它維持原樣,繼續發揮作用!”
所以,在進京前,朱武就頒布嚴格的命令,讓士卒遵紀守法,不得隨意破壞。
尤其是對東京的民眾,一定要認真對待,不要壞了形象,遭到他們反對:
“東京民眾因為金兵殘暴,在城牆被攻占後自發構築街壘防禦。”
“所以金兵才會在攻破城牆後,仍舊無法進城。”
“我們可不能學習金兵,重蹈這個覆轍!”
在軍中威嚴甚重,朱武的命令下達後,明軍將士盡皆提起小心。擁有獨立的軍法官、並多次用軍法維護法紀後,明軍上上下下,對軍法充滿了敬畏。很少有人敢以身試法,用性命挑戰法紀。
所以,東京民眾在和明軍一起打敗留守在城牆上的金兵後,看到的就是一支得勝之師、威武之師、仁義之師。讓他們對這支打敗金兵的兵馬,感到無比信任。
尤其是林衝先前的活動,讓東京一部分禁軍傾向明軍。在他們的帶動下,這些東京民眾自發組成的義軍,紛紛向明軍靠攏。在朱武頒布開倉放糧、固定米價的命令後,許多民眾都歡唿雀躍,迎接明軍進城。
朱武在沒有進入東京時,就用東京城儲存的糧食,贏得民眾信任。
許多宋國大臣,此時也看清了形勢,架著龍德宮的道君太上皇帝,出城迎接朱武。
“宋國皇帝趙桓呢?”
“怎麽沒來迎接?”
對這些亡國君臣沒有好臉色,朱武見到他們後,直接開口喝問。
聽到朱武這毫不客氣地問話,宋國一眾君臣,俱是感到屈辱。然而,皇帝趙桓去金營求和、被金兵扣留的事情,讓他們在麵對朱武的羞辱時沒有絲毫底氣,隻能包羞忍恥,告知朱武此事。
像是剛知道一樣,朱武聽到宋國君臣的迴應,毫不客氣地道:
“既然皇帝不在,就由我這個明王攝政吧!”
“曉諭各地大臣,讓他們各安其位!”
道君太上皇帝聞言,想說自己還在,可以重新複位。但是在看到朱武冷冽的眼神後,知道自己如果敢說出這句話,說不定就會病死。隻得帶頭迴應,讚同朱武攝政。
其他大臣見道君太上皇帝都讚同了,自然更不會反對。一些心思活泛的臣子,已想著什麽時候上表,謀求擁立之功。
隻是,朱武這時的心思,還不在登基稱帝上。作為一支外軍,朱武在進入東京後,最重要的就是拉攏東京民心。在固定物價要求東京商戶保障供應後,朱武又根據各路義軍的表現,授予相應官位。把他們編入明軍,作為明國軍隊。
這些自發組織人手抗金、卻很難在宋國獲得官位的豪傑在獲得明國官職後,對朱武的忠心,可謂油然而生。朱武在他們的幫助下,很快就接管了東京,接收周圍州縣。
因為離河北、山東很近,東京和兩地的道路,很快就被打通。朱武在得到河北、山東的援兵支持後,在東京的地位更是穩固,開始攻略四方,接收宋國各地。
此時,盧俊義已率軍收複西京洛陽,把金兵趕到黃河北岸。朱武得知之後,把盧俊義的軍銜提升為大將。成為明軍之中,第一個獲得大將軍銜的人。
隨後,朱武便任命盧俊義為征北大將軍、關勝為鎮北將軍、董平為平北將軍,統領河東兵馬,追逐金國殘兵。楊誌為安北將軍,從居庸關出兵,奪取雲中府路。
如此三麵包圍,金國的幾萬殘兵,已形不成威脅。朱武讓他們盡力消滅金兵,救迴宋國皇帝。
宋國君臣聽說後,稍稍有些安心。一些對宋室還有忠心的,甚至勸朱武像前朝郭子儀那樣,扶保大宋皇帝。
對於這些言論,朱武嗤之以鼻,把他們記下之後。朱武任命楊春為征西將軍、魯智深為鎮西將軍、孫安為安西將軍,率領五萬人馬,負責攻略關西。
同時,因為收到西夏攻占西安州、懷德軍的奏報,已經在威脅鎮戎軍和渭州等地,朱武以攝政名義任命楊春為關西五路經略使、魯智深為關西五路廉訪使,命令關西官吏將士,聽從他們調遣。
魯智深接到任命,絲毫沒有為自己位居楊春之下而不滿,反而摸著腦袋,哈哈大笑著道:
“鎮西將軍,關西五路廉訪使。”
“灑家打死個鎮關西,沒想到自己成了鎮關西。”
“哈哈哈哈……”
對朱武給自己冊封的這個官位,感到極為滿意。
楊春則深感職責重大,又為自己能衣錦還鄉而歡喜。尤其是想到關西正在遭受西夏進犯後,楊春向朱武請求,自己能便宜行事,冊封關西官吏。
知道事急從權,此時也不是糾結地方權力是否太大之時,朱武賜楊春節杖、並賜尚方劍,允許他冊封官吏、斬殺一切不臣。
同時,朱武還告誡楊春,讓他盡快以明國名義,冊封關西官吏:
“初到關西,可以用宋國安撫使的名義發布命令。然後在見到宋國官吏後,任命明國官職。”
“隻要有明國官吏存在,就讓明國官吏主政。明國官吏不存在的地方,再以宋國經略使的職位下令。”
“盡快用明國的官職,掌控關西等地。”
聞言心中沉思,楊春很快就想明白朱武這是在區分敵友,用是否願意轉任明國官職,區分官吏陣營。
“願意轉任明國官職的,自然就是自己人。讓他們以原官留任,以後再做調整。”
“不願轉任明國官職、卻不抗拒明國官吏接收地方的,可以看做中立。給這些人議員身份,放在地方諮議局。”
“抗拒明國官吏的,就是明國敵人。可以毫不猶豫地消滅,無論他們地位。”
聽著朱武的命令,楊春對接收關西,開始充滿信心。宋國的官職本就大小相製,沒有人能掌握絕對權力。隻要這些人不能完全齊心,楊春就有把握找到突破口,用更高的官職,拉攏他們轉任。
隻要這些人願意接受明國官職,自己就能用明國的製度,管轄處置他們。關西自然能納入明國掌控,像河北、山東那樣,成為明國轄地。
對關西五路極為重視,朱武深知宋國唯一能打的軍隊就是西軍。隻要把這支兵馬掌握,宋國其餘地方作亂,也完全不足為慮。
囑咐楊春和魯智深招攬種家、姚家等西軍將門,朱武還特意吩咐他們招攬曲端、吳玠等後起之秀,把宋國最有戰力的西軍,完全掌握在手裏。
尤其是得知曲端、吳玠都在鎮戎軍抵抗西夏後,朱武更是讓楊春全力支援,趕走西夏軍隊,收複被占土地。
楊春和魯智深領命而去,匯合留在洛陽的孫安,浩浩蕩蕩地前往關係。朱武又召見從山東趕來的晁蓋,任命他為征東將軍,和平東將軍劉唐、安東將軍史進等將領一起,接收淮南等地。
同時,朱武還任命李俊為鎮東將軍,帶領出身江南的費保、倪雲、卜青、狄成、鄧元覺、方傑等將領,走海路南下江南,接收東南等地。
至於在東京之戰中立下大功的林衝,被朱武提升為大將,並且任命為征南大將軍,帶領鎮南將軍李逵、平南將軍郭藥師,接收荊湖等地。
考慮到這一路人馬較少,還有洞庭的鍾相等隱患,朱武將出身潭州、一直在自己身邊做護衛的呂方派到這一路,用他的本地人身份,招攬荊湖豪傑。
這些人外放的同時,被朱武以攝政身份授予兩淮經略使、兩浙等路經略使、荊湖等路經略使等職,同樣讓他們招攬宋國官吏,出任明國官職。
宋國朝臣得知,盡皆議論紛紛,對朱武的做法,感到很是不安。朱武能夠用地方官職拉攏地方官員,但是中樞要職,卻不可能讓全部讓出來。他們這些朝臣,不可能全部留任。
甚至,因為在東京保衛戰中的過失,他們很可能在朱武接收地方後被追查罪責,在民眾的歡唿聲中,遭到罷官免職。
這讓一些大臣的心裏,更加感到不安。在一些朝臣的提議下,這些人紛紛向朱武上表請求太上皇複位,然後將皇位禪讓給朱武,朱武成為皇帝。
對這些人的打算一清二楚,朱武當然不會中計。別說太上皇複位的事情不夠名正言順,朱武本人也不願意接受禪讓,從宋國接受皇位。
一旦接受禪讓,朱武要安置已有的宋國官員不說,還要把宋國的製度繼承,在此基礎上修改。
這對早已立製、有心用新的體製改變治亂輪迴的朱武來說,如何能夠接受,所以朱武對這些人的上表,可謂一概不理。
“如果從宋國接受皇位,那置明國的大臣於何地?”
“當年我在燕京沒有用遼主禪讓的名義登基,現在就不會用宋主禪讓的名義,登上明國皇位。”
“天下是我自取,不需他人禪讓!”
斥責隨宋國朝臣上表的吳用、聞煥章等人,耶律大石在聽到朱武提到遼國後,對朱武不用宋主禪讓的名義登基,感到極為欣喜:
“殿下不接受宋主禪讓,說明在他心中,皇位並非是從宋國而來。”
“而且還提到了遼國,顯然是認同宋遼是南北朝。”
“先祖建立的大遼,也有正統地位。”
對此極為看重,耶律大石知道朱武的對遼國的態度,關係到他們這些前遼遺民在明國的地位。隻要不想讓遼史附在宋史後麵成為外國史、自己這些遼國遺民成為番邦後裔,他這個遼國宗室,必然要反對朱武單單從宋國得到皇位。
所以,耶律大石在看到宋國君臣毫無反抗,不需要禪讓也能奪得天下後。毫不猶豫地支持朱武,反對禪讓之議:
“明王驅逐胡虜、混一天下,何必讓南朝禪讓,屈尊南朝皇帝。”
“當為四海共主,天下唯一皇帝!”
“可惜靖康之後,它就失去光彩了!”
擊敗金國的西路軍,朱武命盧俊義、孫安、董平率領騎兵追擊,自己帶林衝、楊春等人,前去接收東京。
看著眼前的東京城,朱武感慨萬千。想到了當初被人逼出東京、以及落草後偷偷進京、和林衝等人相遇的往事。
如今,再一次來到東京後,朱武決定在占據這座城市後,把都城前往燕京。把宋國的曆史,徹底埋葬在這裏。
“東京雖然在中原腹心,汴河等河流的水運也非常便利。”
“但是這裏無險可守,想要安穩就必須常年維持大量兵力。”
“而且臨近黃河,以後有被淹的危險。”
“不如建設燕京,以燕京作為都城!”
對燕京多次整治,朱武在那裏的統治稱得上十分穩固。即使在此時占據東京,朱武仍舊想要以燕京為都。
尤其是想到曆史上開封在宋朝後六次被淹,朱武更覺得不能把都城放在這裏,免得發生水患,朝廷中樞受損:
“黃河的泥沙一直在增多,宋國三易迴河,又讓河道不定。”
“開封附近的黃河即將成為懸河,發生水患的危險太大,不能冒這個險。”
“萬一都城被淹,容易給野心家機會。”
提前占據東京,阻止了未來杜充扒開河堤讓黃河南流,朱武可以確定不讓黃河攪亂淮河水係。但是上遊的植被破壞和下遊的三易迴河的事情此時已經發生,黃河水患頻發,早已是個事實。
在不確定能不能治理好黃河的情況下,朱武不可能冒著危險,仍舊定都東京。他心中早已決定把都城前往燕京,以那裏作為中心。
“燕京雖然也有水患,但是盧溝河、潮白河相比黃河來說,危害要小多了。”
“而且定都燕京,朝廷就直麵草原的威脅,更有動力北伐,徹底消滅金國。”
“更何況我早已命人發展海運,從江南走海路運糧到燕京,相比走汴河運糧到東京,未必會提高多少成本。”
“燕京作為都城,優勢多於東京!”
分析燕京和東京的優劣,朱武認為燕京雖然偏北,卻更適合作為都城。東京這個地方,更適合作為陪都:
“有汴河的水運在,東京一時半會兒不會衰落。”
“這裏可作為中原的中心,作為陪都存在。”
“對東京不用大肆整修,也不會大肆破壞。”
“就讓它維持原樣,繼續發揮作用!”
所以,在進京前,朱武就頒布嚴格的命令,讓士卒遵紀守法,不得隨意破壞。
尤其是對東京的民眾,一定要認真對待,不要壞了形象,遭到他們反對:
“東京民眾因為金兵殘暴,在城牆被攻占後自發構築街壘防禦。”
“所以金兵才會在攻破城牆後,仍舊無法進城。”
“我們可不能學習金兵,重蹈這個覆轍!”
在軍中威嚴甚重,朱武的命令下達後,明軍將士盡皆提起小心。擁有獨立的軍法官、並多次用軍法維護法紀後,明軍上上下下,對軍法充滿了敬畏。很少有人敢以身試法,用性命挑戰法紀。
所以,東京民眾在和明軍一起打敗留守在城牆上的金兵後,看到的就是一支得勝之師、威武之師、仁義之師。讓他們對這支打敗金兵的兵馬,感到無比信任。
尤其是林衝先前的活動,讓東京一部分禁軍傾向明軍。在他們的帶動下,這些東京民眾自發組成的義軍,紛紛向明軍靠攏。在朱武頒布開倉放糧、固定米價的命令後,許多民眾都歡唿雀躍,迎接明軍進城。
朱武在沒有進入東京時,就用東京城儲存的糧食,贏得民眾信任。
許多宋國大臣,此時也看清了形勢,架著龍德宮的道君太上皇帝,出城迎接朱武。
“宋國皇帝趙桓呢?”
“怎麽沒來迎接?”
對這些亡國君臣沒有好臉色,朱武見到他們後,直接開口喝問。
聽到朱武這毫不客氣地問話,宋國一眾君臣,俱是感到屈辱。然而,皇帝趙桓去金營求和、被金兵扣留的事情,讓他們在麵對朱武的羞辱時沒有絲毫底氣,隻能包羞忍恥,告知朱武此事。
像是剛知道一樣,朱武聽到宋國君臣的迴應,毫不客氣地道:
“既然皇帝不在,就由我這個明王攝政吧!”
“曉諭各地大臣,讓他們各安其位!”
道君太上皇帝聞言,想說自己還在,可以重新複位。但是在看到朱武冷冽的眼神後,知道自己如果敢說出這句話,說不定就會病死。隻得帶頭迴應,讚同朱武攝政。
其他大臣見道君太上皇帝都讚同了,自然更不會反對。一些心思活泛的臣子,已想著什麽時候上表,謀求擁立之功。
隻是,朱武這時的心思,還不在登基稱帝上。作為一支外軍,朱武在進入東京後,最重要的就是拉攏東京民心。在固定物價要求東京商戶保障供應後,朱武又根據各路義軍的表現,授予相應官位。把他們編入明軍,作為明國軍隊。
這些自發組織人手抗金、卻很難在宋國獲得官位的豪傑在獲得明國官職後,對朱武的忠心,可謂油然而生。朱武在他們的幫助下,很快就接管了東京,接收周圍州縣。
因為離河北、山東很近,東京和兩地的道路,很快就被打通。朱武在得到河北、山東的援兵支持後,在東京的地位更是穩固,開始攻略四方,接收宋國各地。
此時,盧俊義已率軍收複西京洛陽,把金兵趕到黃河北岸。朱武得知之後,把盧俊義的軍銜提升為大將。成為明軍之中,第一個獲得大將軍銜的人。
隨後,朱武便任命盧俊義為征北大將軍、關勝為鎮北將軍、董平為平北將軍,統領河東兵馬,追逐金國殘兵。楊誌為安北將軍,從居庸關出兵,奪取雲中府路。
如此三麵包圍,金國的幾萬殘兵,已形不成威脅。朱武讓他們盡力消滅金兵,救迴宋國皇帝。
宋國君臣聽說後,稍稍有些安心。一些對宋室還有忠心的,甚至勸朱武像前朝郭子儀那樣,扶保大宋皇帝。
對於這些言論,朱武嗤之以鼻,把他們記下之後。朱武任命楊春為征西將軍、魯智深為鎮西將軍、孫安為安西將軍,率領五萬人馬,負責攻略關西。
同時,因為收到西夏攻占西安州、懷德軍的奏報,已經在威脅鎮戎軍和渭州等地,朱武以攝政名義任命楊春為關西五路經略使、魯智深為關西五路廉訪使,命令關西官吏將士,聽從他們調遣。
魯智深接到任命,絲毫沒有為自己位居楊春之下而不滿,反而摸著腦袋,哈哈大笑著道:
“鎮西將軍,關西五路廉訪使。”
“灑家打死個鎮關西,沒想到自己成了鎮關西。”
“哈哈哈哈……”
對朱武給自己冊封的這個官位,感到極為滿意。
楊春則深感職責重大,又為自己能衣錦還鄉而歡喜。尤其是想到關西正在遭受西夏進犯後,楊春向朱武請求,自己能便宜行事,冊封關西官吏。
知道事急從權,此時也不是糾結地方權力是否太大之時,朱武賜楊春節杖、並賜尚方劍,允許他冊封官吏、斬殺一切不臣。
同時,朱武還告誡楊春,讓他盡快以明國名義,冊封關西官吏:
“初到關西,可以用宋國安撫使的名義發布命令。然後在見到宋國官吏後,任命明國官職。”
“隻要有明國官吏存在,就讓明國官吏主政。明國官吏不存在的地方,再以宋國經略使的職位下令。”
“盡快用明國的官職,掌控關西等地。”
聞言心中沉思,楊春很快就想明白朱武這是在區分敵友,用是否願意轉任明國官職,區分官吏陣營。
“願意轉任明國官職的,自然就是自己人。讓他們以原官留任,以後再做調整。”
“不願轉任明國官職、卻不抗拒明國官吏接收地方的,可以看做中立。給這些人議員身份,放在地方諮議局。”
“抗拒明國官吏的,就是明國敵人。可以毫不猶豫地消滅,無論他們地位。”
聽著朱武的命令,楊春對接收關西,開始充滿信心。宋國的官職本就大小相製,沒有人能掌握絕對權力。隻要這些人不能完全齊心,楊春就有把握找到突破口,用更高的官職,拉攏他們轉任。
隻要這些人願意接受明國官職,自己就能用明國的製度,管轄處置他們。關西自然能納入明國掌控,像河北、山東那樣,成為明國轄地。
對關西五路極為重視,朱武深知宋國唯一能打的軍隊就是西軍。隻要把這支兵馬掌握,宋國其餘地方作亂,也完全不足為慮。
囑咐楊春和魯智深招攬種家、姚家等西軍將門,朱武還特意吩咐他們招攬曲端、吳玠等後起之秀,把宋國最有戰力的西軍,完全掌握在手裏。
尤其是得知曲端、吳玠都在鎮戎軍抵抗西夏後,朱武更是讓楊春全力支援,趕走西夏軍隊,收複被占土地。
楊春和魯智深領命而去,匯合留在洛陽的孫安,浩浩蕩蕩地前往關係。朱武又召見從山東趕來的晁蓋,任命他為征東將軍,和平東將軍劉唐、安東將軍史進等將領一起,接收淮南等地。
同時,朱武還任命李俊為鎮東將軍,帶領出身江南的費保、倪雲、卜青、狄成、鄧元覺、方傑等將領,走海路南下江南,接收東南等地。
至於在東京之戰中立下大功的林衝,被朱武提升為大將,並且任命為征南大將軍,帶領鎮南將軍李逵、平南將軍郭藥師,接收荊湖等地。
考慮到這一路人馬較少,還有洞庭的鍾相等隱患,朱武將出身潭州、一直在自己身邊做護衛的呂方派到這一路,用他的本地人身份,招攬荊湖豪傑。
這些人外放的同時,被朱武以攝政身份授予兩淮經略使、兩浙等路經略使、荊湖等路經略使等職,同樣讓他們招攬宋國官吏,出任明國官職。
宋國朝臣得知,盡皆議論紛紛,對朱武的做法,感到很是不安。朱武能夠用地方官職拉攏地方官員,但是中樞要職,卻不可能讓全部讓出來。他們這些朝臣,不可能全部留任。
甚至,因為在東京保衛戰中的過失,他們很可能在朱武接收地方後被追查罪責,在民眾的歡唿聲中,遭到罷官免職。
這讓一些大臣的心裏,更加感到不安。在一些朝臣的提議下,這些人紛紛向朱武上表請求太上皇複位,然後將皇位禪讓給朱武,朱武成為皇帝。
對這些人的打算一清二楚,朱武當然不會中計。別說太上皇複位的事情不夠名正言順,朱武本人也不願意接受禪讓,從宋國接受皇位。
一旦接受禪讓,朱武要安置已有的宋國官員不說,還要把宋國的製度繼承,在此基礎上修改。
這對早已立製、有心用新的體製改變治亂輪迴的朱武來說,如何能夠接受,所以朱武對這些人的上表,可謂一概不理。
“如果從宋國接受皇位,那置明國的大臣於何地?”
“當年我在燕京沒有用遼主禪讓的名義登基,現在就不會用宋主禪讓的名義,登上明國皇位。”
“天下是我自取,不需他人禪讓!”
斥責隨宋國朝臣上表的吳用、聞煥章等人,耶律大石在聽到朱武提到遼國後,對朱武不用宋主禪讓的名義登基,感到極為欣喜:
“殿下不接受宋主禪讓,說明在他心中,皇位並非是從宋國而來。”
“而且還提到了遼國,顯然是認同宋遼是南北朝。”
“先祖建立的大遼,也有正統地位。”
對此極為看重,耶律大石知道朱武的對遼國的態度,關係到他們這些前遼遺民在明國的地位。隻要不想讓遼史附在宋史後麵成為外國史、自己這些遼國遺民成為番邦後裔,他這個遼國宗室,必然要反對朱武單單從宋國得到皇位。
所以,耶律大石在看到宋國君臣毫無反抗,不需要禪讓也能奪得天下後。毫不猶豫地支持朱武,反對禪讓之議:
“明王驅逐胡虜、混一天下,何必讓南朝禪讓,屈尊南朝皇帝。”
“當為四海共主,天下唯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