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燕京,朱武在接見前來投奔的豪傑後,又有許多前遼大臣求見。這些人大多是燕京一帶的地主豪強出身,他們在去年跟隨耶律大石投降後,很快就發現梁山泊的政策對地主豪強不友好,對朱武的各項動作雖然沒有明著抵製,卻大多冷眼旁觀。
這次,朱武在山海關擋住數萬金兵進犯,甚至還消滅兩萬金兵。這些人真正認識到,朱武有實力參與天下之爭,走上這個棋局。
在朱武沒有失敗前,他們這些燕京本地的地頭蛇如果不低頭服軟,很快就會被朱武打壓,甚至煙消雲散。
所以,在看到朱武一時半會兒不會被宋金兩國消滅、很可能盤踞此地後,這些人為維持自家的富貴和影響力,很快就決定投靠朱武,謀求一個高位。以求在朱武得勢時保全家族,並能在朱武失勢後,被宋金兩國重視。
這種想法之下,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義等前遼大臣,紛紛放下矜持靠攏朱武。期望能獲得一官半職,延續自家富貴。
對這些人的做法雖然有些不齒,朱武卻需要他們安撫燕京人心。在明白他們的想法後,朱武雖然打算挑選一些人才進入各院,但對那些宰輔大臣的安排,實在有些為難:
“這些人在前遼的地位高,也不是真心投靠我。即使讓他們做副職,也是一個隱患。”
“但是他們又早已投降,現在還主動靠攏,不做安排的話,實在說不過去。”
“或許要建個新機構,把他們給供起來。”
思索之後,朱武決定在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三院之外,建立資政院和翰林院。以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義這些前遼宰輔為資政大臣,負責宣揚上級政策、傳達下級反應。利用這些人的名聲,為自己的動作背書:
“給他們一個高位,再試試資政院能不能存在。”
“如果資政院辦得好,以後可授予立法權和監督權。”
“如果辦得不好,就作為大臣的養老地,讓他們致仕之後,有地方發揮餘熱。”
對資政院抱以厚望,朱武又選拔劉彥宗、韓昉等有才能的人掌管翰林院。在翰林院設立圖書館、古籍館、金石館、文學館、史學館、同文館、藝術館等機構,負責史冊文翰:
“翰林院是儲才之地,可以用它來彰顯文教,吸引更多人才。”
“以後還可以設立各種專業館所,發展成後世的科學院。”
“劉彥宗、韓昉兩人,應該能撐起來!”
作為前遼進士,劉彥宗曾擔任簽書樞密院事,在前遼大臣之中,稱得上頂尖人物。由他任翰林院掌院,不會有多少人有異議。
韓昉的地位雖差點,卻是前遼狀元,由他輔佐劉彥宗,任何人都說不出反對來。
而且,劉彥宗在曆史上是金國宰相、衍慶功臣之一。金國設立的衍慶宮二十一位功臣中,除了劉彥宗、韓企先兩人外,其餘都姓完顏。
至於韓昉,雖然他在官位上不如劉彥宗,卻在曆史上成為金熙宗完顏亶、也就是完顏宗峻兒子的老師,在金國漢化過程中,稱得上關鍵之人。他在遼國獲得的狀元功名,能讓朱武在舉辦下次考試時,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所以,朱武在發現這兩人投靠後,朱武讓他們執掌翰林院。希望這兩個人,能夠徹底歸心。
把這些人的安排傳達下去,朱武為了顯示對資政院和翰林院的重視,命令資政院根據下情提議案,直接傳達給自己。又命令翰林院搜集遼國史料,為修撰遼史做準備。
對於這個安排,左企弓等人雖然有些不滿,卻隻當朱武是在考察自己。劉彥宗和韓昉兩人,則是心潮澎湃,有些複雜難言:
“修撰遼史,這是要將遼國蓋棺定論,和金國爭奪正統啊!”
“看來明公心裏,遼國已經被滅!”
想到仍在逃亡的天祚帝,再想到自己等人擁立的遼國皇帝被朱武消滅,兩個前遼臣子,心緒都有些複雜。無論遼國如何,他們整個前半生,都在為遼國效力。
隻是,事已至此,遼國已不是幾個臣子能夠挽迴。兩人也隻能按朱武吩咐搜集遼國史料,把遼國的曆史盡可能保留下去。
翰林院搜集史料、為修撰遼史做準備的消息傳出,許多還有些搖擺的前遼臣子,都請求加入翰林院,希望參與修史,記錄前朝之事。
同時,還有人把這件事看做朱武爭奪正統,一些新投靠的臣子,開始上表勸進,希望在朱武登基的事情上立功,成為新朝重臣。
甚至還有人向朱武獻策,可以派兵馬抓捕天祚帝。讓天祚帝在燕京禪讓,傳給朱武皇位。這樣就能夠取得遼國正統,在修撰遼史之時,更加名正言順。
一時間,燕京城風起雲湧,許多人在這個風潮下,紛紛上表勸進。
沒料到這件事成為風潮,朱武在考慮之後,沒有把這件事壓下去,反而還順水推舟,用修遼史的事情,試探燕京人心。
就這樣,朱武在道曆三千八百二十一年、宣和六年正月,正式任命王倫、耶律大石、劉彥宗為總裁官,負責修撰遼史;又任命韓昉為總纂官,負責具體編纂。修撰遼史的工作,至此徹底展開。
這個動作,讓那些上表勸進的人歡欣鼓舞,更積極地聯絡大臣,讓他們上表勸進。耶律大石、左企弓、劉彥宗等出身前遼的大臣不用說,王倫、吳用等出身梁山泊的臣子,同樣有人聯係。
這讓先前還不在意這件事、覺得無關緊要的人,也開始真正思索,要不要上表勸進:
“主公先前說緩稱王,連正式稱公都沒有。對於現在來說,已經不合時宜。”
“沒有正式稱唿,外界就一直稱我們為梁山泊。無論是當做梁山好漢、還是梁山泊賊寇,對於收服人心,都是十分不利。”
“必須要有個正式稱唿,讓外界稱唿我們!”
清楚地認識到這件事,王倫和吳用在私下商議後,開始向朱武上表,請他正式稱王,安定燕京人心。
在他們帶動下,晁蓋、宋江、盧俊義、關勝、林衝等文武大臣,同樣開始上表,請求朱武稱王。就連聞煥章等出身宋國的,也沒有任何反對。
對此十分滿意,朱武真正認識到,自己從現在起,已經有資格稱王稱帝。不過,為了和宋國保持和睦,不至於徹底撕破臉,朱武仍舊把這件事情壓下,繼續等待時機:
“現在稱王的話,宋國朝廷會認為我們在造反,不但會徹底翻臉,也得不到宋國人心,甚至有宋軍平叛。”
“我們對宋軍固然不怕,但是若斷了糧草,事情就麻煩了。”
“還要再等兩年,讓燕京有些積蓄!”
向眾臣說著這個理由,朱武見他們仍有勸進之意,繼續向他們道:
“而且未來兩年,會有一件事發生,可以讓我們在脫離稱王時,不受他人責難。”
眾臣聞言大奇,有些疑惑不解。王倫道:
“宋國會發生什麽事,可以讓主公稱王時,不受他人非議?”
“難道是宋國主動封王,讓主公成為王爺?”
聞言搖了搖頭,朱武笑著說道:
“雖然不是如此,卻也相差不遠。”
“神宗皇帝遺訓:能複全燕之境者胙本邦。”
“收複燕雲的功勞,一定會誕生一位王爺。”
“以我們收複燕京的功績,如果朝廷封其他人為王,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朝廷不公為由,自己稱王稱帝?”
被朱武提醒了這件事,眾人都是大喜。以朱武在伐遼時立下的功勞,不封他為王的話,實在說不過去。如果有朝廷冊封,朱武能夠正式稱王,不被他人非議。
反之,如果大宋朝廷封其他人為王的話,朱武就能以朝廷不公為由,自己稱王稱帝。再次造反的理由充足後,罵名會下降一大截。
如此一來,朱武在宋國就能夠獲得更多人支持,在南下攻宋之時,得到他人投奔。
說清楚這件事的利害,眾人對朱武推遲稱王,再也沒有異議。不過在對外的名號上,眾人卻堅持要做出改變,不能以梁山泊兵馬,稱唿所有軍隊。
對此從善如流,朱武決定將麾下所有兵馬,統一稱唿為明軍。燕京各個機構,也統一稱唿為明公府。可以說除了正式稱王外,其它各個方麵,已經和稱王無異。
這樣一個調整,自然對梁山泊兵馬的名號,帶來重大改變。除了把“梁”字旗號換為“明”外,各支兵馬的番號,同樣有了變化。原有的騎兵第一師改稱為明軍第一師;步兵第一師則加十位,改稱為明軍第十一師。各地衛所也有了正式番號,從明軍第一衛開始,依次向後排列。
林林總總的改變,在眾人都有些忙碌。聞煥章等人更是接到命令,讓他們在宋國朝廷鼓噪,按神宗遺訓封王。
可以說,整個宣和六年的上半年,眾人都在為朱武將來稱王做準備。就連今年的考試,也開始以明公府招收文武官吏的名義舉辦,不再像去年的時候,用燕京大學堂和講武堂招收學生做掩飾。
同時,因為宋國在今年春季會舉行科舉考試,朱武決定把燕京的考試,向後拖延半年,盡可能讓那些在宋國落榜的舉子,前來燕京赴試。
這樣一個轉變,自然吸引了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而且對一個人的命運,帶來重大改變。
相州,湯陰縣,嶽飛的母親看著水災過後,陷入困頓的一家,向嶽飛道:
“兒啊,家裏遭了水災,不能再留著你在家裏守孝了。”
“你想從軍的話,那就自己去吧!”
服喪一年有餘,嶽飛按此時的製度不再被限製做官。嶽母想到去年嶽飛從軍中返迴,遂向嶽飛說道。
嶽飛雖不願在此時離開,但是看著在水災後陷入困頓的一家,不得不答應道:
“兒這就去從軍,安頓下來之後,就接母親過去。”
嶽母聞言皺眉,向嶽飛道:
“你是外出從軍,如何安頓下來?”
“難道你想去燕京,去那裏做軍官?”
向嶽飛連連追問,嶽母想到了嶽飛去年從軍中返迴後,就有自稱燕京過來的人,邀請嶽飛去做軍官。那個自稱錦豹子楊林的人,先後帶來過朱武和林衝、盧俊義的書信,多次邀請嶽飛,去燕京幫助他們。
正因為此,嶽飛才被楊林的邀請所打動,向母親道:
“燕京有林衝、盧俊義等師兄,周師父的兒子也在那裏。”
“聽說朱武將軍喜歡招攬人才,還會在今年秋天舉行武試,兒子想去試試,能不能拿個名次。”
“若能成為武士,最低會授八品官,兒子就能在燕京安頓,把母親您接過去。”
眉頭皺得更緊,嶽母對嶽飛的想法,並不十分同意。嶽飛拜師周侗後,嶽母對林衝、盧俊義等人也有一些了解,知道這些人是梁山泊強人,曾造大宋的反。
不想和這些人有瓜葛,嶽母寧願嶽飛去宋軍當小兵,也不願讓他去明軍,去做所謂軍官。
無法違逆母親,嶽飛隻能將師父請來,讓他勸說一二。周侗在得知事情原委後,向嶽母道:
“梁山泊替天行道,都是忠義之人。”
“他們滅遼抗金,也是為大宋做事。”
“怎麽能因為他們曾經造反,就有這種偏見?”
嶽母向周侗道:
“我是婦道人家,雖然不知他們是否要造反,但他們在燕京自稱明軍,顯然和東京朝廷不一路。”
“若是去燕京加入明軍,將來有可能成反賊!”
沒想到嶽母有這種見識,周侗沒有再虛言應付,向嶽母道:
“這話雖然不錯,但是若不是大宋無道,又有誰會造反呢?”
“而且我的徒弟、兒子都在燕京,鵬舉是我的徒兒,和他們的關係分不開。”
“不去投靠明軍,鵬舉在宋軍也沒有什麽機會,甚至在明軍起事時,可能會受牽連。”
“就算為鵬舉考慮,也該讓他去投明軍!”
向嶽母說出這番話,周侗頓了一頓,看著在自己教導下剛有二十二歲、武功就已經天下頂尖的嶽飛,又繼續道:
“何況鵬舉這一身本事,不去燕京做官,在宋國什麽時候能出頭?”
“你是願意讓他在宋國做武夫,還是讓他去燕京,去博一個武狀元?”
這次,朱武在山海關擋住數萬金兵進犯,甚至還消滅兩萬金兵。這些人真正認識到,朱武有實力參與天下之爭,走上這個棋局。
在朱武沒有失敗前,他們這些燕京本地的地頭蛇如果不低頭服軟,很快就會被朱武打壓,甚至煙消雲散。
所以,在看到朱武一時半會兒不會被宋金兩國消滅、很可能盤踞此地後,這些人為維持自家的富貴和影響力,很快就決定投靠朱武,謀求一個高位。以求在朱武得勢時保全家族,並能在朱武失勢後,被宋金兩國重視。
這種想法之下,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義等前遼大臣,紛紛放下矜持靠攏朱武。期望能獲得一官半職,延續自家富貴。
對這些人的做法雖然有些不齒,朱武卻需要他們安撫燕京人心。在明白他們的想法後,朱武雖然打算挑選一些人才進入各院,但對那些宰輔大臣的安排,實在有些為難:
“這些人在前遼的地位高,也不是真心投靠我。即使讓他們做副職,也是一個隱患。”
“但是他們又早已投降,現在還主動靠攏,不做安排的話,實在說不過去。”
“或許要建個新機構,把他們給供起來。”
思索之後,朱武決定在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三院之外,建立資政院和翰林院。以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義這些前遼宰輔為資政大臣,負責宣揚上級政策、傳達下級反應。利用這些人的名聲,為自己的動作背書:
“給他們一個高位,再試試資政院能不能存在。”
“如果資政院辦得好,以後可授予立法權和監督權。”
“如果辦得不好,就作為大臣的養老地,讓他們致仕之後,有地方發揮餘熱。”
對資政院抱以厚望,朱武又選拔劉彥宗、韓昉等有才能的人掌管翰林院。在翰林院設立圖書館、古籍館、金石館、文學館、史學館、同文館、藝術館等機構,負責史冊文翰:
“翰林院是儲才之地,可以用它來彰顯文教,吸引更多人才。”
“以後還可以設立各種專業館所,發展成後世的科學院。”
“劉彥宗、韓昉兩人,應該能撐起來!”
作為前遼進士,劉彥宗曾擔任簽書樞密院事,在前遼大臣之中,稱得上頂尖人物。由他任翰林院掌院,不會有多少人有異議。
韓昉的地位雖差點,卻是前遼狀元,由他輔佐劉彥宗,任何人都說不出反對來。
而且,劉彥宗在曆史上是金國宰相、衍慶功臣之一。金國設立的衍慶宮二十一位功臣中,除了劉彥宗、韓企先兩人外,其餘都姓完顏。
至於韓昉,雖然他在官位上不如劉彥宗,卻在曆史上成為金熙宗完顏亶、也就是完顏宗峻兒子的老師,在金國漢化過程中,稱得上關鍵之人。他在遼國獲得的狀元功名,能讓朱武在舉辦下次考試時,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所以,朱武在發現這兩人投靠後,朱武讓他們執掌翰林院。希望這兩個人,能夠徹底歸心。
把這些人的安排傳達下去,朱武為了顯示對資政院和翰林院的重視,命令資政院根據下情提議案,直接傳達給自己。又命令翰林院搜集遼國史料,為修撰遼史做準備。
對於這個安排,左企弓等人雖然有些不滿,卻隻當朱武是在考察自己。劉彥宗和韓昉兩人,則是心潮澎湃,有些複雜難言:
“修撰遼史,這是要將遼國蓋棺定論,和金國爭奪正統啊!”
“看來明公心裏,遼國已經被滅!”
想到仍在逃亡的天祚帝,再想到自己等人擁立的遼國皇帝被朱武消滅,兩個前遼臣子,心緒都有些複雜。無論遼國如何,他們整個前半生,都在為遼國效力。
隻是,事已至此,遼國已不是幾個臣子能夠挽迴。兩人也隻能按朱武吩咐搜集遼國史料,把遼國的曆史盡可能保留下去。
翰林院搜集史料、為修撰遼史做準備的消息傳出,許多還有些搖擺的前遼臣子,都請求加入翰林院,希望參與修史,記錄前朝之事。
同時,還有人把這件事看做朱武爭奪正統,一些新投靠的臣子,開始上表勸進,希望在朱武登基的事情上立功,成為新朝重臣。
甚至還有人向朱武獻策,可以派兵馬抓捕天祚帝。讓天祚帝在燕京禪讓,傳給朱武皇位。這樣就能夠取得遼國正統,在修撰遼史之時,更加名正言順。
一時間,燕京城風起雲湧,許多人在這個風潮下,紛紛上表勸進。
沒料到這件事成為風潮,朱武在考慮之後,沒有把這件事壓下去,反而還順水推舟,用修遼史的事情,試探燕京人心。
就這樣,朱武在道曆三千八百二十一年、宣和六年正月,正式任命王倫、耶律大石、劉彥宗為總裁官,負責修撰遼史;又任命韓昉為總纂官,負責具體編纂。修撰遼史的工作,至此徹底展開。
這個動作,讓那些上表勸進的人歡欣鼓舞,更積極地聯絡大臣,讓他們上表勸進。耶律大石、左企弓、劉彥宗等出身前遼的大臣不用說,王倫、吳用等出身梁山泊的臣子,同樣有人聯係。
這讓先前還不在意這件事、覺得無關緊要的人,也開始真正思索,要不要上表勸進:
“主公先前說緩稱王,連正式稱公都沒有。對於現在來說,已經不合時宜。”
“沒有正式稱唿,外界就一直稱我們為梁山泊。無論是當做梁山好漢、還是梁山泊賊寇,對於收服人心,都是十分不利。”
“必須要有個正式稱唿,讓外界稱唿我們!”
清楚地認識到這件事,王倫和吳用在私下商議後,開始向朱武上表,請他正式稱王,安定燕京人心。
在他們帶動下,晁蓋、宋江、盧俊義、關勝、林衝等文武大臣,同樣開始上表,請求朱武稱王。就連聞煥章等出身宋國的,也沒有任何反對。
對此十分滿意,朱武真正認識到,自己從現在起,已經有資格稱王稱帝。不過,為了和宋國保持和睦,不至於徹底撕破臉,朱武仍舊把這件事情壓下,繼續等待時機:
“現在稱王的話,宋國朝廷會認為我們在造反,不但會徹底翻臉,也得不到宋國人心,甚至有宋軍平叛。”
“我們對宋軍固然不怕,但是若斷了糧草,事情就麻煩了。”
“還要再等兩年,讓燕京有些積蓄!”
向眾臣說著這個理由,朱武見他們仍有勸進之意,繼續向他們道:
“而且未來兩年,會有一件事發生,可以讓我們在脫離稱王時,不受他人責難。”
眾臣聞言大奇,有些疑惑不解。王倫道:
“宋國會發生什麽事,可以讓主公稱王時,不受他人非議?”
“難道是宋國主動封王,讓主公成為王爺?”
聞言搖了搖頭,朱武笑著說道:
“雖然不是如此,卻也相差不遠。”
“神宗皇帝遺訓:能複全燕之境者胙本邦。”
“收複燕雲的功勞,一定會誕生一位王爺。”
“以我們收複燕京的功績,如果朝廷封其他人為王,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朝廷不公為由,自己稱王稱帝?”
被朱武提醒了這件事,眾人都是大喜。以朱武在伐遼時立下的功勞,不封他為王的話,實在說不過去。如果有朝廷冊封,朱武能夠正式稱王,不被他人非議。
反之,如果大宋朝廷封其他人為王的話,朱武就能以朝廷不公為由,自己稱王稱帝。再次造反的理由充足後,罵名會下降一大截。
如此一來,朱武在宋國就能夠獲得更多人支持,在南下攻宋之時,得到他人投奔。
說清楚這件事的利害,眾人對朱武推遲稱王,再也沒有異議。不過在對外的名號上,眾人卻堅持要做出改變,不能以梁山泊兵馬,稱唿所有軍隊。
對此從善如流,朱武決定將麾下所有兵馬,統一稱唿為明軍。燕京各個機構,也統一稱唿為明公府。可以說除了正式稱王外,其它各個方麵,已經和稱王無異。
這樣一個調整,自然對梁山泊兵馬的名號,帶來重大改變。除了把“梁”字旗號換為“明”外,各支兵馬的番號,同樣有了變化。原有的騎兵第一師改稱為明軍第一師;步兵第一師則加十位,改稱為明軍第十一師。各地衛所也有了正式番號,從明軍第一衛開始,依次向後排列。
林林總總的改變,在眾人都有些忙碌。聞煥章等人更是接到命令,讓他們在宋國朝廷鼓噪,按神宗遺訓封王。
可以說,整個宣和六年的上半年,眾人都在為朱武將來稱王做準備。就連今年的考試,也開始以明公府招收文武官吏的名義舉辦,不再像去年的時候,用燕京大學堂和講武堂招收學生做掩飾。
同時,因為宋國在今年春季會舉行科舉考試,朱武決定把燕京的考試,向後拖延半年,盡可能讓那些在宋國落榜的舉子,前來燕京赴試。
這樣一個轉變,自然吸引了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而且對一個人的命運,帶來重大改變。
相州,湯陰縣,嶽飛的母親看著水災過後,陷入困頓的一家,向嶽飛道:
“兒啊,家裏遭了水災,不能再留著你在家裏守孝了。”
“你想從軍的話,那就自己去吧!”
服喪一年有餘,嶽飛按此時的製度不再被限製做官。嶽母想到去年嶽飛從軍中返迴,遂向嶽飛說道。
嶽飛雖不願在此時離開,但是看著在水災後陷入困頓的一家,不得不答應道:
“兒這就去從軍,安頓下來之後,就接母親過去。”
嶽母聞言皺眉,向嶽飛道:
“你是外出從軍,如何安頓下來?”
“難道你想去燕京,去那裏做軍官?”
向嶽飛連連追問,嶽母想到了嶽飛去年從軍中返迴後,就有自稱燕京過來的人,邀請嶽飛去做軍官。那個自稱錦豹子楊林的人,先後帶來過朱武和林衝、盧俊義的書信,多次邀請嶽飛,去燕京幫助他們。
正因為此,嶽飛才被楊林的邀請所打動,向母親道:
“燕京有林衝、盧俊義等師兄,周師父的兒子也在那裏。”
“聽說朱武將軍喜歡招攬人才,還會在今年秋天舉行武試,兒子想去試試,能不能拿個名次。”
“若能成為武士,最低會授八品官,兒子就能在燕京安頓,把母親您接過去。”
眉頭皺得更緊,嶽母對嶽飛的想法,並不十分同意。嶽飛拜師周侗後,嶽母對林衝、盧俊義等人也有一些了解,知道這些人是梁山泊強人,曾造大宋的反。
不想和這些人有瓜葛,嶽母寧願嶽飛去宋軍當小兵,也不願讓他去明軍,去做所謂軍官。
無法違逆母親,嶽飛隻能將師父請來,讓他勸說一二。周侗在得知事情原委後,向嶽母道:
“梁山泊替天行道,都是忠義之人。”
“他們滅遼抗金,也是為大宋做事。”
“怎麽能因為他們曾經造反,就有這種偏見?”
嶽母向周侗道:
“我是婦道人家,雖然不知他們是否要造反,但他們在燕京自稱明軍,顯然和東京朝廷不一路。”
“若是去燕京加入明軍,將來有可能成反賊!”
沒想到嶽母有這種見識,周侗沒有再虛言應付,向嶽母道:
“這話雖然不錯,但是若不是大宋無道,又有誰會造反呢?”
“而且我的徒弟、兒子都在燕京,鵬舉是我的徒兒,和他們的關係分不開。”
“不去投靠明軍,鵬舉在宋軍也沒有什麽機會,甚至在明軍起事時,可能會受牽連。”
“就算為鵬舉考慮,也該讓他去投明軍!”
向嶽母說出這番話,周侗頓了一頓,看著在自己教導下剛有二十二歲、武功就已經天下頂尖的嶽飛,又繼續道:
“何況鵬舉這一身本事,不去燕京做官,在宋國什麽時候能出頭?”
“你是願意讓他在宋國做武夫,還是讓他去燕京,去博一個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