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就到了三月三日,燕京大學堂文試初考,終於正式開始。
早已從考生必讀上知道考試規矩,聞煥章和其餘參加初考的學子拿著準考證件,進入朱武給燕京大學堂劃撥的校舍。在這些剛剛整修的房舍中,參與這次考試。
左右張望,四處打量,聞煥章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沒來由感覺一陣緊張。雖然他自詡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有孫吳之才調,諸葛之智謀,但是對這種考試,卻無必中把握。
尤其是看到一些和本地人打扮不同、明顯是來自宋國的學子後,聞煥章不由得眉頭緊皺。知道和自己競爭的,不僅僅是燕京學子:
“竟然連大宋學子都有來參加考試,他們難道不知道,朱武這是在擅行科舉嗎?”
“還是說隻要有官能做,他們不在乎去效忠誰?”
由這些人想到百年前科舉不第、前去投靠西夏的張元等人,聞煥章更是滿心不樂,為大宋前途而憂心: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一個張元就讓朝廷重臣蒙羞,不知這些人中,會出幾個張元?”
絲毫沒想到自己同樣是科舉不第、善曉兵機,和其他學子比起來,更像昔日張元。
學堂外麵,朱武在茶樓上看著應試的學子,不由一陣滿意。出於對考生不足的擔心,他讓王倫從山東帶來了五百人。哪想到因為這個舉動,讓梁山泊舉辦考試的舉動在山東傳開,許多山東學子,都慕名前來參與。
這些人的加入,讓燕京本地的學子大為緊張,一些先前沒打算參加的讀書人,都忍不住報名。
是以,在二月的後半個月,參加報名的人數繼續增加,最終報名的考生,足足達到三千人。
這麽多的學子,雖然肯定有一些人濫竽充數,出現人才的幾率,卻也大了許多。朱武滿心從這些人中選拔人才,充實各處官吏,以及地方縣官:
“三千考生,應該會出現許多人才吧?”
“即使隻有二三十個,也足夠治理各縣!”
“好好曆練一番,就是州郡之才!”
對這次的考生懷著期許,朱武更欣喜的,是這個數字的背後,所代表的的意義。想到這些人背後代表的家庭,朱武對這些人,感到更加滿意:
“三千考生,去除五百個來自梁山泊、二百多來自宋國,其餘兩千兩百多人,都是燕京一帶的本地人。”
“他們願意來參加考試,說明他們背後的家庭,都不反對梁山。燕京一帶的精英,已經盡在其間!”
“而且,宋國的學子參加,說明宋國的讀書人,並不都反對我。”
“來日我若南下,定然有人支持!”
對這次考試所代表的意義更加看重,朱武決定這些人隻要合格,就都錄取任用。
甚至對不合格的人員,他也打算在燕京大學堂建立預科,讓他們學習之後,繼續參加考試。
不知朱武的打算,聞煥章進入考場後,緊張之心更甚。卻是他想到道君皇帝廢除科舉前、自己在大宋的幾次落榜,對自己這次是否能通過,也不自信起來。
隻是,這種緊張,在他看到試題後,卻一下子散去。原來,整張試卷的題目,都是帖經、墨義。隻是把貼經改名為填空,擴大到詩賦範圍。墨義則改名為翻譯,用現在的語句,解釋古代經文。
“不需要寫詩賦,也不需要寫策論。甚至其中的題目,都大多出自耳熟能詳的名篇。”
“這麽簡單的試題,真的能選拔出人才嗎?”
“還是說這次考試,另外有著深意?”
心中忍不住多想,聞煥章想到了在考生必讀上提到的規範字,以及用規範字發行的燕山時報,決定在這次考試中,盡量使用規範字。
一揮而就,毫無阻礙,聞煥章隻用半個時辰,就把這宛如考核蒙童的試題,全部解答出來。再看周圍的考生時,他發現許多人和自己一樣,已經答完試卷。唯有一些似乎是濫竽充數的人,仍在抓耳撓腮。
“難怪這場考試隻需一天,而且開考一個時辰後,就能上交試卷。”
“這麽簡單的題目,根本不需要花多長時間解答,即使再做下去,也沒什麽意義!”
心中這麽想著,聞煥章卻又仔細審查了幾遍題目,將一些自覺用詞不嚴謹的地方,一一塗抹修改,仔細謄抄之後,方才上交試卷。
此時,距離開考已經將近兩個時辰,許多人都已經交卷,出了考場散去。
絲毫沒感到考試難度,聞煥章本以為他人也是如此。卻在和一些學子交談時,發現除了寥寥幾人外,大多都有題目空缺。此時,他才發現那些對自己來說耳熟能詳的名篇,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未必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年紀輕輕、一心誦讀經書、對其它方麵涉獵不深的學子,更是和自己差距頗多。
這個發現,讓聞煥章明白,原來這麽簡單的考試,同樣能區分人才: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
“原來是用這些簡單的題目,考察是否博學!”
自覺明白了這場考試的意義,聞煥章對自己是否能夠通過,已有十足信心。畢竟他自從科舉被後,一直在安仁村教學,閑暇時博覽群書、涉獵極為廣泛。單以博學來說,不亞天下任何人。
所以,聞煥章自詡初試絕對能過,並且能取得個好成績:
“有的人年紀尚輕,涉獵尚不廣泛。”
“有的人家境貧寒,沒條件博覽群書。”
“像我這樣一直在教學不輟,還能向朝中權貴借取圖書的,天下能有多少?”
“通過這次初試,豈非輕而易舉!”
放下對這次考試的擔心,聞煥章在等待初試放榜時,不斷和其他學子交流,發覺前來參加考試的宋國學子,多是山東之人。這讓他更加明白,梁山泊在山東的影響力非比尋常,對於朝廷來說,實是心腹大患:
“可惜我這樣想,朝中諸公卻不見得讚同。”
“對於朝廷來說,近在咫尺的王慶、田虎,才是心腹之患!”
想到這幾年王慶、田虎的坐大,聞煥章不由得一陣歎息。這幾年朝廷的兵力主要在平定方臘和北伐燕雲,導致先前並不重視的王慶、田虎,開始膨脹起來。
如今,田虎在河東占據五州五十六縣,偽設文武官僚,自稱晉王。王慶在京西占據八州八十六縣,僭號改元,自稱楚王。
這兩人相比占據燕京的朱武來說,不但已正式稱王造反,而且占據的地盤距離東京更近,威脅朝廷腹心。
所以,朝廷的重心已轉向兩地,對割據燕京的朱武,更加難以顧及。連朱武分科考試的事,都隻能視若罔聞。
“罷了!不想這些了!”
“我隻需要為宿兄勸說朱武不要反叛,其它諸事就要為他效忠了。”
“如今還是應付考試,取得效忠資格要緊。”
將注意力集中在接下來的考試上,聞煥章開始分析接下來的複試,應該如何去考:
“複試分為時務、明經、明法、明算四科,隻需通過一科,便能參與麵試。”
“明經、明法、明算不用多說,應該和前唐一樣,沒有多少變化。時務則可以看做進士科,主要考察策論。”
“這四科的重要性,當以時務為先!”
明白進士科在科舉中的地位,聞煥章對明經、明法、明算三科,並無多少看重。如果是為做官而來,考取這三科或許是一個好途徑,但是對於立誌要說服朱武的聞煥章來說,唯有時務,才值得他重視。
而且,從時務這個名字中,聞煥章知道考試的題目,多半就是時務策。這對他的目的來說,可謂頗為有利:
“我若勸說朱武,莫過於用時局說服他。”
“或許可以用時務科的策論,闡述這件事情!”
有了這個想法,聞煥章在接下來沒有繼續交遊,而是以當前的時局,寫了幾篇策論,期望在參加時務科考試時,寫給朱武觀看。如果朱武讚同其中觀點,他自然能夠被看重。如果朱武不讚同,那就正好被淘汰,不用效忠朱武。
隻是,他的這個想法,在見到初試通過名單時,很快就放下了。因為聞煥章發現,通過初試的人選,足有一千八百人。這麽多的人有資格參與複試,即使隻有四分之一的報考時務科,朱武也沒有精力在複試時,就會參與評卷:
“朱武若看不到,我還要不要這樣寫?”
“萬一評卷的人是庸才,把我黜落了怎麽辦?”
泛起這個擔心,聞煥章實在沒有通過時務科的把握。因為他在大宋時,就曾經數次信心滿滿去考進士,卻沒有通過一次。對於類似進士科的時務科,聞煥章並無十足把握通過:
“如果不能通過複試,那就連參加麵試見到朱武的權力就沒有。”
“所以當前要務,是以通過複試為先。”
“對我來說,最容易的應該是明經科,然後是明法、明算。”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科相比進士科,難度要低多了。對於一直在教學的聞煥章來說,考明經輕而易舉。
然後,再看看明法科、明算科,聞煥章覺得同樣比時務科更容易,通過它們的可能,要比時務科更大些。
看看考試安排,從三月十一日開始每隔一天考試一科,時間上沒有,聞煥章心中一發狠,把這四科的考試,全都報考參與:
“四科總有一科能中,甚至能考取三四科。”
“這樣我就能參加麵試,把先前寫的時務策,呈給朱武觀看。”
“甚至於如果通過的科數多了,我能更得重視,再加上先前的交情,能更容易見到朱武。”
懷著這個想法,聞煥章在接下來的數日,接連參與考試。即使感覺到每科的試題都不難,聞煥章在連考四次後,也不由心力交瘁。對他這樣上了年紀的讀書人來說,隔一天考試一次,實在休息不過來。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在此時更有優勢。隻是,年輕人知識上廣度不夠,有能力參與四科的,那是少之又少了。
就這樣考完四科,聞煥章接連休息了幾日,這才感覺到精力恢複,外出和人交流。
此時,朱武允許落榜初試學子進入預科學習的命令已經頒發,那些落榜學子,一個個歡唿不已。除了有一些離開燕京外,大部分與試學子,都選擇讀預科。畢竟按朱武的命令,預科學子每年都能參與考試,考上學堂之後,同樣能做官吏。
所以此時的燕京城,仍聚集著數量眾多的讀書人,這些人拿著報紙,以未來官吏的身份,紛紛點評時事。
各種時事當中,除了朱武親自帶著軍隊參與抗旱外,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在盧俊義主持下,仍在舉行的武試。
“這些武試考生,都是各地豪傑。江南方臘的餘部,都有人來參加呢!”
“什麽方臘餘部,分明是方臘的親戚。隻看方傑的名字,就知道是方臘的族人!”
“方臘的族人公然出現在燕京,朱將軍是想收留他,徹底反叛朝廷嗎?”
“朱將軍還招降遼國降臣,把遼國宗室任命為麾下大臣呢,收留個反賊族人,又算得了什麽?”
“你們參加考試,還不知道朱將軍想要做什麽?”
“當然是做皇帝嘍……”
這句話一出,議論紛紛的眾人,陡然都是一靜。片刻後才有人略過這個話題,談論武試豪傑。
聞煥章無心去聽,此時他隻知道,朱武已公然收留方臘餘部,讓他們參與武試:
“如此大膽!如此大膽!”
“朱武怎麽敢收留反賊族人,讓他們公然應試?”
“難說說他離反叛,已經隻差一步?”
“我要在麵試時,勸阻他的行為!”
深感時不我待,聞煥章返迴住所,又把自己先前寫的時務策斟酌幾遍,覺得已經是盡善盡美後,等待著複試開榜,麵試時勸諫朱武。
早已從考生必讀上知道考試規矩,聞煥章和其餘參加初考的學子拿著準考證件,進入朱武給燕京大學堂劃撥的校舍。在這些剛剛整修的房舍中,參與這次考試。
左右張望,四處打量,聞煥章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沒來由感覺一陣緊張。雖然他自詡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有孫吳之才調,諸葛之智謀,但是對這種考試,卻無必中把握。
尤其是看到一些和本地人打扮不同、明顯是來自宋國的學子後,聞煥章不由得眉頭緊皺。知道和自己競爭的,不僅僅是燕京學子:
“竟然連大宋學子都有來參加考試,他們難道不知道,朱武這是在擅行科舉嗎?”
“還是說隻要有官能做,他們不在乎去效忠誰?”
由這些人想到百年前科舉不第、前去投靠西夏的張元等人,聞煥章更是滿心不樂,為大宋前途而憂心: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一個張元就讓朝廷重臣蒙羞,不知這些人中,會出幾個張元?”
絲毫沒想到自己同樣是科舉不第、善曉兵機,和其他學子比起來,更像昔日張元。
學堂外麵,朱武在茶樓上看著應試的學子,不由一陣滿意。出於對考生不足的擔心,他讓王倫從山東帶來了五百人。哪想到因為這個舉動,讓梁山泊舉辦考試的舉動在山東傳開,許多山東學子,都慕名前來參與。
這些人的加入,讓燕京本地的學子大為緊張,一些先前沒打算參加的讀書人,都忍不住報名。
是以,在二月的後半個月,參加報名的人數繼續增加,最終報名的考生,足足達到三千人。
這麽多的學子,雖然肯定有一些人濫竽充數,出現人才的幾率,卻也大了許多。朱武滿心從這些人中選拔人才,充實各處官吏,以及地方縣官:
“三千考生,應該會出現許多人才吧?”
“即使隻有二三十個,也足夠治理各縣!”
“好好曆練一番,就是州郡之才!”
對這次的考生懷著期許,朱武更欣喜的,是這個數字的背後,所代表的的意義。想到這些人背後代表的家庭,朱武對這些人,感到更加滿意:
“三千考生,去除五百個來自梁山泊、二百多來自宋國,其餘兩千兩百多人,都是燕京一帶的本地人。”
“他們願意來參加考試,說明他們背後的家庭,都不反對梁山。燕京一帶的精英,已經盡在其間!”
“而且,宋國的學子參加,說明宋國的讀書人,並不都反對我。”
“來日我若南下,定然有人支持!”
對這次考試所代表的意義更加看重,朱武決定這些人隻要合格,就都錄取任用。
甚至對不合格的人員,他也打算在燕京大學堂建立預科,讓他們學習之後,繼續參加考試。
不知朱武的打算,聞煥章進入考場後,緊張之心更甚。卻是他想到道君皇帝廢除科舉前、自己在大宋的幾次落榜,對自己這次是否能通過,也不自信起來。
隻是,這種緊張,在他看到試題後,卻一下子散去。原來,整張試卷的題目,都是帖經、墨義。隻是把貼經改名為填空,擴大到詩賦範圍。墨義則改名為翻譯,用現在的語句,解釋古代經文。
“不需要寫詩賦,也不需要寫策論。甚至其中的題目,都大多出自耳熟能詳的名篇。”
“這麽簡單的試題,真的能選拔出人才嗎?”
“還是說這次考試,另外有著深意?”
心中忍不住多想,聞煥章想到了在考生必讀上提到的規範字,以及用規範字發行的燕山時報,決定在這次考試中,盡量使用規範字。
一揮而就,毫無阻礙,聞煥章隻用半個時辰,就把這宛如考核蒙童的試題,全部解答出來。再看周圍的考生時,他發現許多人和自己一樣,已經答完試卷。唯有一些似乎是濫竽充數的人,仍在抓耳撓腮。
“難怪這場考試隻需一天,而且開考一個時辰後,就能上交試卷。”
“這麽簡單的題目,根本不需要花多長時間解答,即使再做下去,也沒什麽意義!”
心中這麽想著,聞煥章卻又仔細審查了幾遍題目,將一些自覺用詞不嚴謹的地方,一一塗抹修改,仔細謄抄之後,方才上交試卷。
此時,距離開考已經將近兩個時辰,許多人都已經交卷,出了考場散去。
絲毫沒感到考試難度,聞煥章本以為他人也是如此。卻在和一些學子交談時,發現除了寥寥幾人外,大多都有題目空缺。此時,他才發現那些對自己來說耳熟能詳的名篇,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未必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年紀輕輕、一心誦讀經書、對其它方麵涉獵不深的學子,更是和自己差距頗多。
這個發現,讓聞煥章明白,原來這麽簡單的考試,同樣能區分人才: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
“原來是用這些簡單的題目,考察是否博學!”
自覺明白了這場考試的意義,聞煥章對自己是否能夠通過,已有十足信心。畢竟他自從科舉被後,一直在安仁村教學,閑暇時博覽群書、涉獵極為廣泛。單以博學來說,不亞天下任何人。
所以,聞煥章自詡初試絕對能過,並且能取得個好成績:
“有的人年紀尚輕,涉獵尚不廣泛。”
“有的人家境貧寒,沒條件博覽群書。”
“像我這樣一直在教學不輟,還能向朝中權貴借取圖書的,天下能有多少?”
“通過這次初試,豈非輕而易舉!”
放下對這次考試的擔心,聞煥章在等待初試放榜時,不斷和其他學子交流,發覺前來參加考試的宋國學子,多是山東之人。這讓他更加明白,梁山泊在山東的影響力非比尋常,對於朝廷來說,實是心腹大患:
“可惜我這樣想,朝中諸公卻不見得讚同。”
“對於朝廷來說,近在咫尺的王慶、田虎,才是心腹之患!”
想到這幾年王慶、田虎的坐大,聞煥章不由得一陣歎息。這幾年朝廷的兵力主要在平定方臘和北伐燕雲,導致先前並不重視的王慶、田虎,開始膨脹起來。
如今,田虎在河東占據五州五十六縣,偽設文武官僚,自稱晉王。王慶在京西占據八州八十六縣,僭號改元,自稱楚王。
這兩人相比占據燕京的朱武來說,不但已正式稱王造反,而且占據的地盤距離東京更近,威脅朝廷腹心。
所以,朝廷的重心已轉向兩地,對割據燕京的朱武,更加難以顧及。連朱武分科考試的事,都隻能視若罔聞。
“罷了!不想這些了!”
“我隻需要為宿兄勸說朱武不要反叛,其它諸事就要為他效忠了。”
“如今還是應付考試,取得效忠資格要緊。”
將注意力集中在接下來的考試上,聞煥章開始分析接下來的複試,應該如何去考:
“複試分為時務、明經、明法、明算四科,隻需通過一科,便能參與麵試。”
“明經、明法、明算不用多說,應該和前唐一樣,沒有多少變化。時務則可以看做進士科,主要考察策論。”
“這四科的重要性,當以時務為先!”
明白進士科在科舉中的地位,聞煥章對明經、明法、明算三科,並無多少看重。如果是為做官而來,考取這三科或許是一個好途徑,但是對於立誌要說服朱武的聞煥章來說,唯有時務,才值得他重視。
而且,從時務這個名字中,聞煥章知道考試的題目,多半就是時務策。這對他的目的來說,可謂頗為有利:
“我若勸說朱武,莫過於用時局說服他。”
“或許可以用時務科的策論,闡述這件事情!”
有了這個想法,聞煥章在接下來沒有繼續交遊,而是以當前的時局,寫了幾篇策論,期望在參加時務科考試時,寫給朱武觀看。如果朱武讚同其中觀點,他自然能夠被看重。如果朱武不讚同,那就正好被淘汰,不用效忠朱武。
隻是,他的這個想法,在見到初試通過名單時,很快就放下了。因為聞煥章發現,通過初試的人選,足有一千八百人。這麽多的人有資格參與複試,即使隻有四分之一的報考時務科,朱武也沒有精力在複試時,就會參與評卷:
“朱武若看不到,我還要不要這樣寫?”
“萬一評卷的人是庸才,把我黜落了怎麽辦?”
泛起這個擔心,聞煥章實在沒有通過時務科的把握。因為他在大宋時,就曾經數次信心滿滿去考進士,卻沒有通過一次。對於類似進士科的時務科,聞煥章並無十足把握通過:
“如果不能通過複試,那就連參加麵試見到朱武的權力就沒有。”
“所以當前要務,是以通過複試為先。”
“對我來說,最容易的應該是明經科,然後是明法、明算。”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科相比進士科,難度要低多了。對於一直在教學的聞煥章來說,考明經輕而易舉。
然後,再看看明法科、明算科,聞煥章覺得同樣比時務科更容易,通過它們的可能,要比時務科更大些。
看看考試安排,從三月十一日開始每隔一天考試一科,時間上沒有,聞煥章心中一發狠,把這四科的考試,全都報考參與:
“四科總有一科能中,甚至能考取三四科。”
“這樣我就能參加麵試,把先前寫的時務策,呈給朱武觀看。”
“甚至於如果通過的科數多了,我能更得重視,再加上先前的交情,能更容易見到朱武。”
懷著這個想法,聞煥章在接下來的數日,接連參與考試。即使感覺到每科的試題都不難,聞煥章在連考四次後,也不由心力交瘁。對他這樣上了年紀的讀書人來說,隔一天考試一次,實在休息不過來。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在此時更有優勢。隻是,年輕人知識上廣度不夠,有能力參與四科的,那是少之又少了。
就這樣考完四科,聞煥章接連休息了幾日,這才感覺到精力恢複,外出和人交流。
此時,朱武允許落榜初試學子進入預科學習的命令已經頒發,那些落榜學子,一個個歡唿不已。除了有一些離開燕京外,大部分與試學子,都選擇讀預科。畢竟按朱武的命令,預科學子每年都能參與考試,考上學堂之後,同樣能做官吏。
所以此時的燕京城,仍聚集著數量眾多的讀書人,這些人拿著報紙,以未來官吏的身份,紛紛點評時事。
各種時事當中,除了朱武親自帶著軍隊參與抗旱外,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在盧俊義主持下,仍在舉行的武試。
“這些武試考生,都是各地豪傑。江南方臘的餘部,都有人來參加呢!”
“什麽方臘餘部,分明是方臘的親戚。隻看方傑的名字,就知道是方臘的族人!”
“方臘的族人公然出現在燕京,朱將軍是想收留他,徹底反叛朝廷嗎?”
“朱將軍還招降遼國降臣,把遼國宗室任命為麾下大臣呢,收留個反賊族人,又算得了什麽?”
“你們參加考試,還不知道朱將軍想要做什麽?”
“當然是做皇帝嘍……”
這句話一出,議論紛紛的眾人,陡然都是一靜。片刻後才有人略過這個話題,談論武試豪傑。
聞煥章無心去聽,此時他隻知道,朱武已公然收留方臘餘部,讓他們參與武試:
“如此大膽!如此大膽!”
“朱武怎麽敢收留反賊族人,讓他們公然應試?”
“難說說他離反叛,已經隻差一步?”
“我要在麵試時,勸阻他的行為!”
深感時不我待,聞煥章返迴住所,又把自己先前寫的時務策斟酌幾遍,覺得已經是盡善盡美後,等待著複試開榜,麵試時勸諫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