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喬冽談了許久,朱武對他的能力有了很深體會。知道喬冽這個人雖然在軍政兩方麵都不算頂尖,道法上的造詣也遠遠不如公孫勝,卻能稱得上一個通才。


    而且,作為一個支持造反的人,喬冽在知道朱武的心思、並且在拜朱武為主後,已經得到他完全信任。朱武完全能將一些私密的事情,交給喬冽去辦。


    “先前沒有人選,我在山寨中一直兼任著教導處處長職位。”


    “如今喬冽上山後,或許可以把這個位置,交給喬冽來坐。”


    “讓他去引導山寨眾人思想,逐步轉向造反!”


    有了這個心思,朱武次日和喬冽、孫安等人一起考察獨龍岡三莊時,更耐心地向喬冽講解自己在獨龍岡施行的政策,以及為何這樣做的原因。希望喬冽能明白其中道理,擔負梁山泊教導體係。


    不過,在考察過程中,朱武也發現獨龍岡三莊雖然運轉良好,卻在分地之後,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


    “有年輕人成親分戶,也有人因為年老和各種意外死去。”


    “分戶的人給他們劃撥土地就好,但是死去之人的土地,卻難以重新收迴來。”


    “如果土地得不到迴收,隨著獨龍岡的人越來越多,三莊剩餘的土地,遲早分不過來。”


    “合作社的根基,必然遭到破壞!”


    對這點有著清醒的認識,朱武知道自己現在實行的這種直接分地的辦法,遲早會因為戶口越來越多難以維持下去:


    “北魏到唐朝前期,曾經實行均田製。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


    “但是這種製度在南北朝那種戰亂時期還能勉強實行,在唐朝穩定下來後,隨著人口增加和朝廷掌控的土地越來越少,很快就無法維持下去。”


    “均田製無法維持後,依附均田製的府兵製隨之崩潰,不得不采用募兵製,釀成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大亂。”


    “如今的大宋朝廷之所以兵力不強,同樣和一直采用募兵、招募饑民為兵有很大關係。”


    因為對募兵製下的兵為將有極為忌憚,宋太祖趙匡胤在宰相趙普的建議下實行更戍法,讓軍隊定期輪換,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削弱軍隊戰力。


    而且為了安撫沒有土地的民眾,宋朝一直招募饑民為兵,造成冗兵之患,帶來極大的財政壓力。這些耗費巨大、卻又戰力不強的募兵,可以說是宋朝積貧積弱的根源。


    可以說,自唐朝後期到宋朝的一係列禍患,都有均田製崩潰的原因。


    “田製不立、不抑兼並,是宋朝積貧積弱的原因。”


    “我建立的合作社製度雖然杜絕田地買賣,減緩崩潰速度,但是隨著人口增加和可開墾荒地的減少,遲早還會崩潰。”


    “必須想個辦法,讓這種製度能長久維持!”


    迴想後世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朱武知道它之所以能實行下去的原因是計劃生育造成的下一代人口減少,以及城市化吸收了大量富餘勞動力。隨著下一代年輕人的減少,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轉入城市,自然沒有多少人在意農村的土地。


    但是這兩種辦法,在如今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實行,必須用其它辦法,延緩合作社崩潰:


    “或許可以讓合作社定期重新分配土地,在人口增加到無地可分之後,減少平均土地麵積重新分配土地。”


    “但是這樣對合作社管理者的要求太高,每一次分配不當,都可能釀出亂子。”


    “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走到這一步!”


    深知土地的極端重要性,朱武對涉及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事情慎之又慎。在沒有完善的管理和監督製度之前,絕不敢把自行分配土地的權力,隨意下放下去。


    所以他雖然有心每隔二三十年重新分配土地,卻不敢隨意實行,把這項製度推行下去:


    “在北方需要二十畝土地才能維持下中農的水平,若是再少的話,隻能普遍貧困。”


    “一旦發生災荒,就有許多人家可能無法維持下去,這樣帶來的風險,同樣也是很大。”


    “二三十年進行一次調整或許可行,重新平均分配的話,基本不可能實現!”


    “但是不重新平均分配的話,一旦合作社掌握的土地和可開墾的荒地都沒了,下一代的人便隻能繼承上一代的土地。”


    “如果一個人下一代擁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把土地平均繼承後,同樣會陷入貧困。”


    “必須要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或許是思索得太久,周圍許多人都發現朱武的神色有些不對,宋江笑著說道:


    “寨主在想什麽事,何不告知眾人,大夥兒一同解決?”


    朱武收迴思緒,想著這些人到底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人,或許能提出一些辦法,遂將自己的憂慮,向眾人說了出來,道:


    “我辦這個合作社,為的是長治久安,但是如今卻發現,最多延續三代人,可能就要崩潰。”


    “不知大夥兒有什麽辦法,能讓這項製度,長久維持下去!”


    眾人議論紛紛,都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後的事情,誰能想得那麽遠?


    唯有知道朱武誌向的王倫、喬冽,知道朱武是為將來的長治久安考慮,要確立天下平定之後,新的田製規矩。


    一時間,兩人陷入深思,宋江卻笑著道:


    “田地不足之後,讓他們從軍就是。”


    “本朝太祖曾說: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隻要兵民不同時生叛,天下便不會大亂。縱有一些小患,也是無關緊要。”


    認為這件事可效仿朝廷,把他們招為軍士。


    隻是這方法隱患太大,不用朱武多說,王倫便批駁道:


    “這樣招攬來的士兵,如何能夠作戰?難道像大宋朝廷那樣,給敵人送去歲幣?”


    “更何況梁山泊的規矩是給三級以上軍士授田,難道養兵之後,就不授田給他們?”


    將宋江說得一頓臉紅,王倫向朱武道:


    “屬下以為,解決這個問題唯有一法,便是增加土地。”


    “梁山泊如今剛剛興起,所占據的土地不過獨龍岡三莊,可以把他們征召起來,獲得更多土地。”


    “隻要能一直擴張,這種土地製度,便不會陷入崩潰。”


    說著,王倫還興奮道:


    “東周列國爭霸,秦國之所以能消滅六國,靠的便是用耕戰之法,不斷增加土地。”


    “隻要能一直增加土地,這種製度就能夠持續下去。反而是天下太平後,很快陷入崩潰。”


    “如今正是在打天下的時候,隻要能一直擴張,便不用擔心其它。”


    “縱然將來有隱患,現在又何必在意呢?”


    認為朱武想得太遠,現在還不是考慮那些的時候。


    對此不置可否,朱武卻見到宋江在聽到王倫所說的“打天下”後,一時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迴應——


    作為一個懷著忠義之心的人,宋江一直盼的事情是朝廷招安,哪想到在山寨坐第二把交椅的王倫,竟敢妄言“打天下”:


    “如此大逆不道,寨主怎麽不管?”


    “難道說……難道說寨主也知道這件事,甚至暗中允許?”


    “那他又為何向我說受招安,將我招入山寨?”


    一時間,宋江心亂如麻,對眾人之後的討論,一點沒聽下去。


    周圍其他人雖然聽到了王倫所說的“打天下”,卻沒有真正當真。他們都以為王倫的意思是打下周圍村寨擴張土地,認為王倫所說,極為符合現在——


    隻要梁山泊能一直擴張下去,何愁土地不足,不夠大夥兒分配!


    唯有喬冽,知道朱武是在思索未來的長治久安之策,仔細思索良久,方才向朱武道:


    “梁山泊的土地製度既有均田製,又有軍功授田存在,可以說是兩者融合,確立起來的新田製。”


    “未來土地不足後,可以讓新增加的人口不用分配土地,在嫡長子繼承土地後,征召餘子從軍,打下土地之後,再分配給他們。”


    “隻要周邊有能夠開墾的土地存在,這種政策就能夠一直維持下去,至少數代之內,不用擔心問題。”


    向朱武提出這個辦法,喬冽將王倫的擴張之策,更加細化一些。認為用這個辦法至少能維持數代。直到周邊能開墾的土地完全開發出來,再無荒地存在。


    “這個辦法倒是可行,至少能維持數代。”


    “有了這些時間,工業和服務業或許發展起來,吸收多餘人口,開啟城市化進程!”


    對這個辦法極為讚賞,朱武覺得喬冽的提議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卻不失為一個長治久安之策。既能移民實邊,也能延緩崩潰。


    “耕戰必須擴張,隻有擴張才能維持耕戰。”


    “還要想辦法提高放牧和航海水平,以便在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足後,擴張到草原、海外。”


    “使用這個辦法,能延緩土地製度崩潰!”


    稍微放下了一些擔心,朱武認為如果按王倫、喬冽的提議施行,隻要梁山泊的軍力一直強盛,完全能夠將擴張政策維持百年甚至更久,等待下一個時代到來:


    “若是能維持一百年,完全能達到盛世了。”


    “盛世之後如何,我又怎麽能管到呢?”


    等到這個製度無法維持下去後,若是能實現產業升級或許能繼續維持。若是不能實現,就會盛極而衰,陷入新一輪治亂循環。


    朱武所能做的,也不過是盡快提高技術,希望工業時代,能夠盡早到來。


    “走吧,去新開墾的土地那邊看一看!”


    帶著眾人前去視察新開墾的土地,朱武發現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土地,都種上了自己讓王倫從江南引進的棉花。不由滿意地點了點頭,向王倫道:


    “棉花種起來了,棉紡廠和織布廠、服裝廠也要想辦法辦起來。”


    “這棉花不僅能做被服,還能製作甲胄,必須重視起來,盡快推廣耕種。”


    讓王倫派人去江南虛心求教,爭取把南方已經南方的棉布,引進到山東這邊。


    同時,朱武再看著已經建成的堤壩,還有堤壩旁的水碓、水排、水磨、水力鋸木機等機械,還有距此不遠的水泥廠、磚窯廠、水力機械廠、土化肥廠之後,朱武更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知道工業的未來,或許就在這裏。


    “鋼鐵廠的事情很有難度嗎?為何沒完全建起來?”


    皺著眉頭看著一直沒有建起來的鋼鐵廠,朱武問王倫道。


    王倫聞言叫苦,道:


    “煉製鋼鐵哪有那麽容易,如今臨近夏收,暫時就停工了。”


    “我已經派人去萊蕪監和利國監請人,等到夏收之後,再做這件事情。”


    略微點了點頭,朱武對王倫有這個主動性,還是比較滿意,道:


    “鋼鐵關係到兵器,一定要重視起來。”


    “無論花多少錢,都要能煉鋼鐵!”


    “我聽說陽穀縣、壽張縣、鄆城縣、巨野縣都有煤礦,東阿縣那邊有鐵礦。可以想辦法找一找,使用焦炭煉鐵。”


    向王倫囑咐著這些事情,朱武在梁山泊掌控周圍州縣後,已經有能力對周圍的資源進行開發,嚐試找出煤鐵。


    王倫聞言應命,又向朱武獻寶,道:


    “主公所說的水泥,實在太好用了。”


    “不但新修的堡寨用上了水泥,就連那個堤壩,也用上了一些。”


    “如果修一條水泥路和梁山泊連通,主公來往獨龍岡,可就更方便了!”


    向朱武介紹水泥的使用,又將眾人都領進水泥廠,介紹這個寶物。


    宋江、喬冽等人在聽說水泥不但能修築堡壘,還能硬化路麵後,都是極為欣喜,提議要大力生產水泥,加強梁山防禦。


    朱武對獨龍岡這邊的進度同樣十分滿意,而且在知道這些大部分是獨龍岡的百姓幫忙建立後,更是從這裏看到了吸收剩餘勞動力的途徑,讓合作社獲得進一步提高的契機:


    “有條件的合作社,可以鼓勵它們興辦工廠,吸收剩餘勞動力。”


    “這樣即使土地不夠用了,合作社新增的人口也不至無路可去,以後可以讓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集體農場,興辦集體企業。”


    “初級社、高級社、集體農場,這樣層層遞進,讓合作社製度,一直不斷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水滸開始修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德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德道人並收藏從水滸開始修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