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家的溫暖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日子一定會慢慢變好的,家裏也會變得寬敞些。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前,享受著晚餐的溫馨時刻。
“對了,小寧,我好像在新聞裏看到你了。”
周莉邊給徐寧夾菜邊說說:“就在十月末,有關盛京飛機製造廠的報道中,有一個站在飛機旁的背影特別像你。”
許寧愣了一下,過了兩秒才反應過來,那是在殲8c全狀態試飛時,他摸了摸剛降落、還發熱的飛機外殼。沒想到媽媽僅憑一個背影就認出了他,這讓他感到意外。
為了不打破之前的說辭,他還是搖了搖頭:“不是我,我們團隊在鎬京的603所,專注於國產支線客機項目。”
“哦。”周莉的聲音裏帶著一絲失望:“那可能是媽媽看錯了。”
“媽你想想,就算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讓一個本科沒畢業的學生隨便碰戰鬥機。”
許援朝一副早就料到的樣子說道。
周莉還想說什麽,但這時電視上一則新聞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一架小型螺旋槳客機在阿爾卑斯山區嚐試降落時不幸墜毀。
事故中的emb120客機載客不超過30人,通常這類小規模空難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尤其在這個航空安全標準不如21世紀嚴格的年代。
然而這次不同尋常。
這架飛機在等待降落的過程中突然偏航,並幾乎垂直地墜向地麵,距離另一架正在起飛的空客a340隻有幾十米遠。
a340上的近400名乘客親眼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瞬間。更遠處的停機坪上還有幾架剛降落或即將起飛的航班。
媒體迅速聚焦於這個事件,尤其是飛機最後奇怪的飛行姿態,是否意味著飛行員有意撞擊跑道上的大型客機?
“真是世道不安寧啊!”許寧感歎道。
許援朝輕輕抬起頭,目光落在客廳的小電視屏幕上。
“要是真撞上了,那後果簡直不敢想。”他低聲說道。
作為一名警察,他對這類可能造成嚴重傷亡的事件特別敏感,特別是涉及航空安全的時候。
家裏的兩個孩子,一個在研發飛機,另一個夢想著駕駛它們。
即便他自己從未坐過飛機,甚至沒近距離看過飛機,但作為父母,他對孩子們所從事的領域總是格外關心。
許援朝憂心忡忡地瞥了一眼坐在對麵的女兒佳瑤,她一心想要成為一名飛行員。
盡管夫妻倆沒有明確反對,但內心的擔憂難以掩飾。
一旁的妻子周莉也流露出複雜的情緒:“唉!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了。”許寧沉思道。
他知道,在這個信息傳播還不像後來那麽複雜的年代,人們往往把最先聽到的消息當作真相。
“事故調查通常很複雜,有時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昨晚的事,現在連初步清理工作可能都沒完成。”
“可是新聞裏不是說懷疑是恐怖襲擊嗎?”許援朝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
“兒子是研究飛機的,他的話你都不信啊?”周莉反駁道,讓父親一時語塞。
他總是拿妻子沒辦法。
“爸,你想,就算是咱們查案子,遇到複雜的案件也需要時間。這次飛機幾乎完全損毀,找到碎片並還原飛行狀態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不少時間呢。”
許寧用父親熟悉的語言解釋道,感慨這個時代的人們似乎總有一種急於求成的心態。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之前,有一種質樸純真的美好。
許援朝被妻子和兒子弄得無言以對,隻好默默吃飯,輕聲嘀咕道:“這報道也太不負責任了,沒破案前我們哪敢亂指認罪犯呢。”
不經意間的話語,卻讓許寧陷入了沉思。重生前的記憶中,華夏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確實穩步前進。
然而,媒體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21世紀初的那些年,一些媒體為利益所驅動,顛倒黑白,抹黑國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這些行為催生了許多貶低本國、美化外國的現象,比如“漂亮國護照多厲害”、“德銀國下水道多良心”之類的諷刺梗,最終成為笑料。
但這些梗的背後,是那段時期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輿論的誤導,給民眾帶來的負麵影響。
直到2015年後,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一批愛國創作者們開始扭轉局麵,勉強守住了宣傳的最後一道防線。
許寧沉浸在迴憶裏,直到晚飯結束,父親的一句話將他拉迴現實:“小寧,要不要出去走走?”
看著窗外漆黑一片,冰天雪地,許寧有些猶豫:“現在?都快八點了。”
許援朝看了看手表,覺得這個提議確實不太合適。
更重要的是,外麵這麽黑,也不容易碰見熟人。
於是他改變了主意:“算了,我去夏叔叔家坐會兒,好久沒跟他下棋了。”
說罷,他穿上外套出門而去。
這種單位家屬樓的好處就是鄰裏關係親密,互相串門解悶非常方便。當然,這也反映出那個年代娛樂方式的匱乏。
退休後的許援朝和周莉學會了刷短視頻後,漸漸減少了下棋和跳廣場舞的時間。
這天,許寧坐在客廳的床上,目光掃過四周略顯陳舊的環境。
他們住的是筒子樓,麵積有限,隻能勉強隔出兩室一廳。隨著孩子們長大,夫妻倆便在客廳安置了上下鋪,讓兩個孩子各自擁有獨立的空間。
此時,周莉正在廚房忙碌著洗碗,而許寧則無聊的呆在客廳裏無所事事。
自從踏入家門,許寧的心思就沒停歇過,不是在聊天就是在思考問題。現在終於有了一刻寧靜,他反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電視裏播放著一部不知名的電視劇,但重生歸來的他對這種娛樂並不感興趣,況且那小小的14英寸屏幕也難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沉思良久,他意識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工作——還有唐正林委托的課本內容等待著手撰寫。
於是,許寧打開旅行包,拿出筆記本電腦,接通電源並啟動。
片刻後,他在電腦上新建了一個文檔,命名為“新項目”,仿佛完成了某個重要的儀式。然而,當他麵對空白頁麵時,卻陷入了停滯。
“對了,小寧,我好像在新聞裏看到你了。”
周莉邊給徐寧夾菜邊說說:“就在十月末,有關盛京飛機製造廠的報道中,有一個站在飛機旁的背影特別像你。”
許寧愣了一下,過了兩秒才反應過來,那是在殲8c全狀態試飛時,他摸了摸剛降落、還發熱的飛機外殼。沒想到媽媽僅憑一個背影就認出了他,這讓他感到意外。
為了不打破之前的說辭,他還是搖了搖頭:“不是我,我們團隊在鎬京的603所,專注於國產支線客機項目。”
“哦。”周莉的聲音裏帶著一絲失望:“那可能是媽媽看錯了。”
“媽你想想,就算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讓一個本科沒畢業的學生隨便碰戰鬥機。”
許援朝一副早就料到的樣子說道。
周莉還想說什麽,但這時電視上一則新聞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一架小型螺旋槳客機在阿爾卑斯山區嚐試降落時不幸墜毀。
事故中的emb120客機載客不超過30人,通常這類小規模空難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尤其在這個航空安全標準不如21世紀嚴格的年代。
然而這次不同尋常。
這架飛機在等待降落的過程中突然偏航,並幾乎垂直地墜向地麵,距離另一架正在起飛的空客a340隻有幾十米遠。
a340上的近400名乘客親眼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瞬間。更遠處的停機坪上還有幾架剛降落或即將起飛的航班。
媒體迅速聚焦於這個事件,尤其是飛機最後奇怪的飛行姿態,是否意味著飛行員有意撞擊跑道上的大型客機?
“真是世道不安寧啊!”許寧感歎道。
許援朝輕輕抬起頭,目光落在客廳的小電視屏幕上。
“要是真撞上了,那後果簡直不敢想。”他低聲說道。
作為一名警察,他對這類可能造成嚴重傷亡的事件特別敏感,特別是涉及航空安全的時候。
家裏的兩個孩子,一個在研發飛機,另一個夢想著駕駛它們。
即便他自己從未坐過飛機,甚至沒近距離看過飛機,但作為父母,他對孩子們所從事的領域總是格外關心。
許援朝憂心忡忡地瞥了一眼坐在對麵的女兒佳瑤,她一心想要成為一名飛行員。
盡管夫妻倆沒有明確反對,但內心的擔憂難以掩飾。
一旁的妻子周莉也流露出複雜的情緒:“唉!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了。”許寧沉思道。
他知道,在這個信息傳播還不像後來那麽複雜的年代,人們往往把最先聽到的消息當作真相。
“事故調查通常很複雜,有時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昨晚的事,現在連初步清理工作可能都沒完成。”
“可是新聞裏不是說懷疑是恐怖襲擊嗎?”許援朝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
“兒子是研究飛機的,他的話你都不信啊?”周莉反駁道,讓父親一時語塞。
他總是拿妻子沒辦法。
“爸,你想,就算是咱們查案子,遇到複雜的案件也需要時間。這次飛機幾乎完全損毀,找到碎片並還原飛行狀態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不少時間呢。”
許寧用父親熟悉的語言解釋道,感慨這個時代的人們似乎總有一種急於求成的心態。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之前,有一種質樸純真的美好。
許援朝被妻子和兒子弄得無言以對,隻好默默吃飯,輕聲嘀咕道:“這報道也太不負責任了,沒破案前我們哪敢亂指認罪犯呢。”
不經意間的話語,卻讓許寧陷入了沉思。重生前的記憶中,華夏在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確實穩步前進。
然而,媒體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21世紀初的那些年,一些媒體為利益所驅動,顛倒黑白,抹黑國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這些行為催生了許多貶低本國、美化外國的現象,比如“漂亮國護照多厲害”、“德銀國下水道多良心”之類的諷刺梗,最終成為笑料。
但這些梗的背後,是那段時期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輿論的誤導,給民眾帶來的負麵影響。
直到2015年後,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一批愛國創作者們開始扭轉局麵,勉強守住了宣傳的最後一道防線。
許寧沉浸在迴憶裏,直到晚飯結束,父親的一句話將他拉迴現實:“小寧,要不要出去走走?”
看著窗外漆黑一片,冰天雪地,許寧有些猶豫:“現在?都快八點了。”
許援朝看了看手表,覺得這個提議確實不太合適。
更重要的是,外麵這麽黑,也不容易碰見熟人。
於是他改變了主意:“算了,我去夏叔叔家坐會兒,好久沒跟他下棋了。”
說罷,他穿上外套出門而去。
這種單位家屬樓的好處就是鄰裏關係親密,互相串門解悶非常方便。當然,這也反映出那個年代娛樂方式的匱乏。
退休後的許援朝和周莉學會了刷短視頻後,漸漸減少了下棋和跳廣場舞的時間。
這天,許寧坐在客廳的床上,目光掃過四周略顯陳舊的環境。
他們住的是筒子樓,麵積有限,隻能勉強隔出兩室一廳。隨著孩子們長大,夫妻倆便在客廳安置了上下鋪,讓兩個孩子各自擁有獨立的空間。
此時,周莉正在廚房忙碌著洗碗,而許寧則無聊的呆在客廳裏無所事事。
自從踏入家門,許寧的心思就沒停歇過,不是在聊天就是在思考問題。現在終於有了一刻寧靜,他反而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電視裏播放著一部不知名的電視劇,但重生歸來的他對這種娛樂並不感興趣,況且那小小的14英寸屏幕也難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沉思良久,他意識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工作——還有唐正林委托的課本內容等待著手撰寫。
於是,許寧打開旅行包,拿出筆記本電腦,接通電源並啟動。
片刻後,他在電腦上新建了一個文檔,命名為“新項目”,仿佛完成了某個重要的儀式。然而,當他麵對空白頁麵時,卻陷入了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