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適得其反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氣象學專家?”梁紹霖感到有些意外。
通常,廠裏的飛行保障部門有負責天氣預報的技術人員,但這些人隻是經過短期培訓,並不具備專家的專業背景。
“可能整個南鄭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過我們可以請求金城大學的幫助,他們在氣象預報方麵經常為我們提供指導。”
“那最好不過。”許寧同意道。
兩人走進了旁邊的資料室,裏麵存放著所有與運8相關的檔案。
這些研發文件自七十年代開始仿製時就以紙質形式保存,部分文檔還是俄文原版。
雖然611所、601所和112廠已經在嚐試數字化研發,但這種技術革新尚未普及到整個航空工業;
尤其是像182廠這樣位置偏遠且最近才換領導的地方,同時處理運8f和運8j兩個型號的研發製造任務,幾乎無暇顧及同行的先進經驗。
三線建設單位普遍麵臨著類似的挑戰,除了少數幸運兒或表現突出者得以遷迴大城市外,大多數在八九十年代的處境頗為艱難。
像182廠這樣能夠撐到90年代的工廠已是寥寥無幾。
梁紹霖與幾位工程師迅速地從架子上取下一疊又一疊裝在袋子裏的文件。
這次的任務不僅涉及飛機外部氣動外形的修改,還涉及到內部結構的變化,盡管主要集中在主翼和水平尾翼上,但這已經是許寧見過最複雜的圖紙之一。
“實際上,從我們開始複製安12起,我們就對蘇連風格的除冰係統心存疑慮。”
梁紹霖一邊拆開檔案袋,一邊喘息著說:
“當時條件有限,即便有了技術資料和原型機,測繪仿製已經非常吃力,更不用說還要考慮航空製造水平的差距,根本沒時間對這些細節進行重大改動。”
運8飛機最初是基於安12研發的,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為了簡化生產流程,運8的機身比安12長了大約一米。
隨著時間的推移,運8係列經曆了多次改進,特別是在運8c型號中引入了氣密貨艙。
許寧對運8的除冰係統有一定了解,這些知識主要來源於後來被稱為運9的升級版本。
但他對於從基礎型運8到第三代平台的具體演變過程並不是很清楚。
梁紹霖在一堆圖紙中找到了關於機翼除冰係統的部分,並向許寧解釋道:“我們確實做了改進。
原版的安12隻有五個結冰告警傳感器,分別位於機頭左側和發動機進氣道上方。
而我們在水平尾翼前安裝了兩個攝像頭,使機械師可以通過顯示器實時監控平尾的狀態。一旦發現結冰跡象,就可以立即啟動電加熱係統,並調整飛行姿態,以確保安全。”
平尾結冰可能導致飛機俯仰不穩,在降落時尤其危險,因為這可能會引起急劇的下衝,尤其是在低空飛行時,這幾乎是致命的。
“然而,這種改動需要將電線穿過機艙底部,因此隻適用於非氣密貨艙的運8基礎型和運8b。”
說到這裏,梁紹霖略顯尷尬地笑了笑:“我知道聽起來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盡管如此,早期的運8並沒有因為除冰問題發生過事故,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是對於海軍航空兵使用的運8j及其後續特種機型而言,它們將在更為惡劣的環境下作業,因此需要更加可靠的解決方案。
“在新研發的運8f-400上。”
梁紹霖繼續說:“我們計劃為水平尾翼配備三套不同功率的電加熱係統,以便飛行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設置。”
由於最近發生的事故,他們必須加快改進進度,以確保不影響運8j項目的進展和未來的訂單交付。
因此,他們請求杜院士和許寧的幫助。
聽完後,許寧沉思片刻,拿起一支紅藍鉛筆走向繪圖板。一名工程師迅速鋪上了白紙——房間內沒有黑板,隻能用這種方式來展示思路。
許寧迅速在麵前的紙上勾勒出一個機翼截麵,轉頭麵向182廠的工程師團隊說:“你們的想法沒錯,但我覺得可以更大膽一些。”
他提出了一種更激進的方法,不僅能徹底解決機翼結冰的問題,還能顯著提升運8飛機的起降和低速飛行性能。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飛機的工作環境、整體研發以及飛行時的氣流模式,來預測機翼表麵可能發生的結冰狀況。”他說。
根據這些分析結果,許寧建議在容易結冰的地方安裝更強的加熱設備或燃氣噴口,在不容易結冰的地方減少加熱資源的投入。
“這樣不僅節省了能源,提高了除冰效率,還讓飛行員不再擔憂過早啟動加熱係統會損害飛機結構。這簡直是一石二鳥!”
雖然他的畫技一般,但在解釋的同時不斷補充示意圖,使得在場的工程師們逐漸理解了他的構想。
大家的眼神中開始透露出一絲好奇與期待——如果這個想法能夠實現,那麽將一次性彌補現有型號最大的兩個缺陷。
要知道,盡管安12和c-130看似同級,但安12在重載條件下的起降表現遠不如後者。
而運8由於受限於國產渦槳6發動機,性能上甚至略遜於安12。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它很難與漂亮國的c-130或法德合作的c-160抗衡。
然而,這一切聽起來太過理想化了。特別是關於預測機翼結冰情況的部分,似乎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竟,就連城市天氣預報都難以做到精準無誤,更何況是在小尺度範圍內模擬複雜的結冰過程?
短暫的沉默後,梁紹霖首先打破寂靜問道:“您之前提到需要找一位氣象專家,就是為了這個?”
“確實如此。”
許寧點頭確認:“我們需要對飛機飛行途中遇到的各種典型氣候條件進行建模和仿真,這就離不開氣象學的專業知識。”
“但是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真的能做出如此精確的預測嗎?”
另一位工程師接著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畢竟,這個方案風險很大,成功了是進步,失敗了則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熱源的分布與實際積冰狀況毫無關聯,那麽這種研發可能還不如最初的傳統方法。
通常,廠裏的飛行保障部門有負責天氣預報的技術人員,但這些人隻是經過短期培訓,並不具備專家的專業背景。
“可能整個南鄭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過我們可以請求金城大學的幫助,他們在氣象預報方麵經常為我們提供指導。”
“那最好不過。”許寧同意道。
兩人走進了旁邊的資料室,裏麵存放著所有與運8相關的檔案。
這些研發文件自七十年代開始仿製時就以紙質形式保存,部分文檔還是俄文原版。
雖然611所、601所和112廠已經在嚐試數字化研發,但這種技術革新尚未普及到整個航空工業;
尤其是像182廠這樣位置偏遠且最近才換領導的地方,同時處理運8f和運8j兩個型號的研發製造任務,幾乎無暇顧及同行的先進經驗。
三線建設單位普遍麵臨著類似的挑戰,除了少數幸運兒或表現突出者得以遷迴大城市外,大多數在八九十年代的處境頗為艱難。
像182廠這樣能夠撐到90年代的工廠已是寥寥無幾。
梁紹霖與幾位工程師迅速地從架子上取下一疊又一疊裝在袋子裏的文件。
這次的任務不僅涉及飛機外部氣動外形的修改,還涉及到內部結構的變化,盡管主要集中在主翼和水平尾翼上,但這已經是許寧見過最複雜的圖紙之一。
“實際上,從我們開始複製安12起,我們就對蘇連風格的除冰係統心存疑慮。”
梁紹霖一邊拆開檔案袋,一邊喘息著說:
“當時條件有限,即便有了技術資料和原型機,測繪仿製已經非常吃力,更不用說還要考慮航空製造水平的差距,根本沒時間對這些細節進行重大改動。”
運8飛機最初是基於安12研發的,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為了簡化生產流程,運8的機身比安12長了大約一米。
隨著時間的推移,運8係列經曆了多次改進,特別是在運8c型號中引入了氣密貨艙。
許寧對運8的除冰係統有一定了解,這些知識主要來源於後來被稱為運9的升級版本。
但他對於從基礎型運8到第三代平台的具體演變過程並不是很清楚。
梁紹霖在一堆圖紙中找到了關於機翼除冰係統的部分,並向許寧解釋道:“我們確實做了改進。
原版的安12隻有五個結冰告警傳感器,分別位於機頭左側和發動機進氣道上方。
而我們在水平尾翼前安裝了兩個攝像頭,使機械師可以通過顯示器實時監控平尾的狀態。一旦發現結冰跡象,就可以立即啟動電加熱係統,並調整飛行姿態,以確保安全。”
平尾結冰可能導致飛機俯仰不穩,在降落時尤其危險,因為這可能會引起急劇的下衝,尤其是在低空飛行時,這幾乎是致命的。
“然而,這種改動需要將電線穿過機艙底部,因此隻適用於非氣密貨艙的運8基礎型和運8b。”
說到這裏,梁紹霖略顯尷尬地笑了笑:“我知道聽起來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盡管如此,早期的運8並沒有因為除冰問題發生過事故,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特別是對於海軍航空兵使用的運8j及其後續特種機型而言,它們將在更為惡劣的環境下作業,因此需要更加可靠的解決方案。
“在新研發的運8f-400上。”
梁紹霖繼續說:“我們計劃為水平尾翼配備三套不同功率的電加熱係統,以便飛行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設置。”
由於最近發生的事故,他們必須加快改進進度,以確保不影響運8j項目的進展和未來的訂單交付。
因此,他們請求杜院士和許寧的幫助。
聽完後,許寧沉思片刻,拿起一支紅藍鉛筆走向繪圖板。一名工程師迅速鋪上了白紙——房間內沒有黑板,隻能用這種方式來展示思路。
許寧迅速在麵前的紙上勾勒出一個機翼截麵,轉頭麵向182廠的工程師團隊說:“你們的想法沒錯,但我覺得可以更大膽一些。”
他提出了一種更激進的方法,不僅能徹底解決機翼結冰的問題,還能顯著提升運8飛機的起降和低速飛行性能。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飛機的工作環境、整體研發以及飛行時的氣流模式,來預測機翼表麵可能發生的結冰狀況。”他說。
根據這些分析結果,許寧建議在容易結冰的地方安裝更強的加熱設備或燃氣噴口,在不容易結冰的地方減少加熱資源的投入。
“這樣不僅節省了能源,提高了除冰效率,還讓飛行員不再擔憂過早啟動加熱係統會損害飛機結構。這簡直是一石二鳥!”
雖然他的畫技一般,但在解釋的同時不斷補充示意圖,使得在場的工程師們逐漸理解了他的構想。
大家的眼神中開始透露出一絲好奇與期待——如果這個想法能夠實現,那麽將一次性彌補現有型號最大的兩個缺陷。
要知道,盡管安12和c-130看似同級,但安12在重載條件下的起降表現遠不如後者。
而運8由於受限於國產渦槳6發動機,性能上甚至略遜於安12。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它很難與漂亮國的c-130或法德合作的c-160抗衡。
然而,這一切聽起來太過理想化了。特別是關於預測機翼結冰情況的部分,似乎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竟,就連城市天氣預報都難以做到精準無誤,更何況是在小尺度範圍內模擬複雜的結冰過程?
短暫的沉默後,梁紹霖首先打破寂靜問道:“您之前提到需要找一位氣象專家,就是為了這個?”
“確實如此。”
許寧點頭確認:“我們需要對飛機飛行途中遇到的各種典型氣候條件進行建模和仿真,這就離不開氣象學的專業知識。”
“但是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真的能做出如此精確的預測嗎?”
另一位工程師接著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畢竟,這個方案風險很大,成功了是進步,失敗了則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熱源的分布與實際積冰狀況毫無關聯,那麽這種研發可能還不如最初的傳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