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推廣新機型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從視頻中無法看清縫翼的具體構造,但從飛行姿態和使用時機可以推測,這些縫翼經過特別優化,可以在較寬的速度範圍內有效工作;
即使速度達到450公裏每小時也能保持性能。”
身為蘇霍伊研發局的領軍人物,波戈相對殲8c翼型改進的理解幾乎是瞬間完成的。
亞曆山大·莫辛曾向蘇霍伊公司匯報過殲8c的飛行性能,他解釋說:“這次展出的殲8c戰鬥機,其實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試飛了。
早期的原型機上並沒有這種特別研發的縫翼,仿佛是突然之間被加入的研發。”
“我不認為這是可能的。”特魯索夫插話說。
由於殲8iiact項目已經完成,他和莫辛暫時沒有工作任務,因此被邀請到香洲參觀。
“華夏以前生產的飛機大多是基於我們的研發授權或仿製的,從未使用過前緣縫翼這樣的研發。
這對華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探索,他們必定經過了大量的測試與優化才能達到如此出色的飛行效果。”
莫辛補充道:“我們隻是碰巧見證了那次試飛。
實際上,他們在9月份之前肯定已經對新機翼構型進行了長期的測試。
如果這是一個全新研發,不可能在兩個月內就將其投入到航展中展示,這樣風險太高,不符合華夏人的行事風格。”
莫辛正準備繼續反駁,但被一旁一直沉默的布拉托夫打斷:“無論他們花費了多少時間,從飛行表演來看,這個前緣縫翼的效果確實非常出色。”
布拉托夫接著說:“再好的氣動研發也離不開強大的動力支持。
所以比起機翼研發,這架飛機的動力係統更讓我驚訝。”
說著,他從包裏拿出幾張照片遞給眾人,這些照片是他在華夏展區拍攝並緊急衝洗出來的。
“我在照片上用俄語做了標注,你們可以看看這款發動機的性能參數。”
根據展覽板上的信息,該發動機的推重比達到了6.82,總壓比超過18,表明它擁有一個非常高效的壓氣機。
布拉托夫還指出,華夏的推重比計算方式較之俄易斯和漂亮國的標準更為保守,若按俄美標準計算,這款發動機的推重比將超過7。
“這豈不是和米格29的rd33發動機差不多?”
圖波列夫研發局的代表接過照片,眼中滿是懷疑。
“從推重比來看確實是這樣,”
布拉托夫點頭確認:“盡管渦噴發動機固有的問題依然存在,但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成就了。”
有人提出疑問:“會不會是華夏方麵故意誇大了數據?”
在航空產品展示中,適當美化數據幾乎是全球通用的做法,尤其當麵對如此驚人的數字時,人們難免會產生疑慮。
布拉托夫輕敲了下旁邊的桌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剛才我們都看到了那架飛機的表演,特別是它在中低速時的垂直機動,幾乎直立爬升並完成了360度的旋轉。
這樣的動作,沒有強大的引擎支持,根本無法實現,更不用說冒險嚐試了。”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即使數據有些誇大,但我覺得展板上的性能指標很可能接近真實情況。”
波戈相關掉了電視,迴到沙發坐下:“他們今天的小伎倆讓這架飛機看起來和我們的蘇27一樣靈活,搶了不少風頭。”
“按計劃,明天還有一場飛行展示,原本打算重複今天的表演。
但現在,我們必須準備一些新的東西來吸引眼球。”
對於波戈相和他的團隊來說,蘇27\/30係列是未來出口創收的關鍵,不容許被一架較舊的機型搶走關注。
“你們有什麽建議嗎?”
謝爾蓋·洛茲科,來自伊留申研發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問道。
“如果隻是為了展示機動性,我們可以隻用單座型蘇30進行輕油表演。”
但他緊接著提出了一個更吸引人的想法。
盡管伊留申公司此行主要是為了保障航展順利進行,並未帶來任何參展機型,但他們也渴望在這個平台上有所作為。
尤其是看到蘇霍伊和米裏通過與華夏的合作重新煥發活力後,伊留申感到既羨慕又焦急。
伊留申麵臨著獨特的問題——其主打產品伊爾76的生產線位於烏克斯坦的塔什幹,而非俄易斯境內。
這種情況下,他們急需找到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特別是在華夏這個重要市場上。
於是,洛茲科開始構思一個既能展現公司實力,又能巧妙避開當前困境的新策略。
曾經,當大家還是一個國家的時候,研發工作集中在莫思可,而塔什幹負責製造,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推動偏遠地區的工業發展。
然而,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蘇連解體後,中亞各國的經濟狀況遠不如俄易斯,如果繼續讓塔什幹的工廠閑置下去,不出幾年,生產新型伊爾-76運輸機的能力可能就會徹底喪失。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早些時候,烏克斯坦與北約簽訂了《單獨夥伴關係計劃》,這使得莫思可方麵感到不安。
因此,為了確保生產能力,伊留申公司決定在烏裏揚諾夫斯克的航星sp工廠建立新的伊爾-76裝配線,並遷移塔什幹的技術工人。
這一轉移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大量資金。最理想的方案是找到一位大客戶,購買十幾架或更多的新伊爾-76。
這樣做既能維持塔什幹工人的就業,也能為新生產線的建設籌集必要的資金。
但有一個難題:伊爾-76實在是太成功了。
作為一款戰略運輸機,它幾乎具備戰術運輸機的低起降要求,甚至可以在未鋪設的跑道上操作。
這意味著它擁有c-141級別的載重能力和c-130的使用靈活性及成本效益。
正因為如此,伊爾-76總計生產了超過850架,這個數量超過了全球所有其他戰略運輸機型號的總和。
如今,俄易斯空軍不再需要這麽多的戰略運輸機,所以伊留申研發局麵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其實是過去的自己——那些在1991年之前生產的飛機。
要突破這一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廣新機型。
即使速度達到450公裏每小時也能保持性能。”
身為蘇霍伊研發局的領軍人物,波戈相對殲8c翼型改進的理解幾乎是瞬間完成的。
亞曆山大·莫辛曾向蘇霍伊公司匯報過殲8c的飛行性能,他解釋說:“這次展出的殲8c戰鬥機,其實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試飛了。
早期的原型機上並沒有這種特別研發的縫翼,仿佛是突然之間被加入的研發。”
“我不認為這是可能的。”特魯索夫插話說。
由於殲8iiact項目已經完成,他和莫辛暫時沒有工作任務,因此被邀請到香洲參觀。
“華夏以前生產的飛機大多是基於我們的研發授權或仿製的,從未使用過前緣縫翼這樣的研發。
這對華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探索,他們必定經過了大量的測試與優化才能達到如此出色的飛行效果。”
莫辛補充道:“我們隻是碰巧見證了那次試飛。
實際上,他們在9月份之前肯定已經對新機翼構型進行了長期的測試。
如果這是一個全新研發,不可能在兩個月內就將其投入到航展中展示,這樣風險太高,不符合華夏人的行事風格。”
莫辛正準備繼續反駁,但被一旁一直沉默的布拉托夫打斷:“無論他們花費了多少時間,從飛行表演來看,這個前緣縫翼的效果確實非常出色。”
布拉托夫接著說:“再好的氣動研發也離不開強大的動力支持。
所以比起機翼研發,這架飛機的動力係統更讓我驚訝。”
說著,他從包裏拿出幾張照片遞給眾人,這些照片是他在華夏展區拍攝並緊急衝洗出來的。
“我在照片上用俄語做了標注,你們可以看看這款發動機的性能參數。”
根據展覽板上的信息,該發動機的推重比達到了6.82,總壓比超過18,表明它擁有一個非常高效的壓氣機。
布拉托夫還指出,華夏的推重比計算方式較之俄易斯和漂亮國的標準更為保守,若按俄美標準計算,這款發動機的推重比將超過7。
“這豈不是和米格29的rd33發動機差不多?”
圖波列夫研發局的代表接過照片,眼中滿是懷疑。
“從推重比來看確實是這樣,”
布拉托夫點頭確認:“盡管渦噴發動機固有的問題依然存在,但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成就了。”
有人提出疑問:“會不會是華夏方麵故意誇大了數據?”
在航空產品展示中,適當美化數據幾乎是全球通用的做法,尤其當麵對如此驚人的數字時,人們難免會產生疑慮。
布拉托夫輕敲了下旁邊的桌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剛才我們都看到了那架飛機的表演,特別是它在中低速時的垂直機動,幾乎直立爬升並完成了360度的旋轉。
這樣的動作,沒有強大的引擎支持,根本無法實現,更不用說冒險嚐試了。”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即使數據有些誇大,但我覺得展板上的性能指標很可能接近真實情況。”
波戈相關掉了電視,迴到沙發坐下:“他們今天的小伎倆讓這架飛機看起來和我們的蘇27一樣靈活,搶了不少風頭。”
“按計劃,明天還有一場飛行展示,原本打算重複今天的表演。
但現在,我們必須準備一些新的東西來吸引眼球。”
對於波戈相和他的團隊來說,蘇27\/30係列是未來出口創收的關鍵,不容許被一架較舊的機型搶走關注。
“你們有什麽建議嗎?”
謝爾蓋·洛茲科,來自伊留申研發局,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問道。
“如果隻是為了展示機動性,我們可以隻用單座型蘇30進行輕油表演。”
但他緊接著提出了一個更吸引人的想法。
盡管伊留申公司此行主要是為了保障航展順利進行,並未帶來任何參展機型,但他們也渴望在這個平台上有所作為。
尤其是看到蘇霍伊和米裏通過與華夏的合作重新煥發活力後,伊留申感到既羨慕又焦急。
伊留申麵臨著獨特的問題——其主打產品伊爾76的生產線位於烏克斯坦的塔什幹,而非俄易斯境內。
這種情況下,他們急需找到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特別是在華夏這個重要市場上。
於是,洛茲科開始構思一個既能展現公司實力,又能巧妙避開當前困境的新策略。
曾經,當大家還是一個國家的時候,研發工作集中在莫思可,而塔什幹負責製造,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推動偏遠地區的工業發展。
然而,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蘇連解體後,中亞各國的經濟狀況遠不如俄易斯,如果繼續讓塔什幹的工廠閑置下去,不出幾年,生產新型伊爾-76運輸機的能力可能就會徹底喪失。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早些時候,烏克斯坦與北約簽訂了《單獨夥伴關係計劃》,這使得莫思可方麵感到不安。
因此,為了確保生產能力,伊留申公司決定在烏裏揚諾夫斯克的航星sp工廠建立新的伊爾-76裝配線,並遷移塔什幹的技術工人。
這一轉移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大量資金。最理想的方案是找到一位大客戶,購買十幾架或更多的新伊爾-76。
這樣做既能維持塔什幹工人的就業,也能為新生產線的建設籌集必要的資金。
但有一個難題:伊爾-76實在是太成功了。
作為一款戰略運輸機,它幾乎具備戰術運輸機的低起降要求,甚至可以在未鋪設的跑道上操作。
這意味著它擁有c-141級別的載重能力和c-130的使用靈活性及成本效益。
正因為如此,伊爾-76總計生產了超過850架,這個數量超過了全球所有其他戰略運輸機型號的總和。
如今,俄易斯空軍不再需要這麽多的戰略運輸機,所以伊留申研發局麵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其實是過去的自己——那些在1991年之前生產的飛機。
要突破這一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廣新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