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弄巧.成拙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整個北陵機場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唿聲。
很快,04號原型機被牽引至停機坪上,那裏早已圍滿了等待的人群。
許寧走近飛機,伸手輕撫過進氣道表麵。
盡管已經落地一段時間,但他仍能感受到機體表麵殘留著超音速飛行時的溫暖——就像他內心此刻的感受一樣溫暖而激動。
相較於周圍如楊知書、何明等人而言,許寧加入八三工程不過數月,要說對這架飛機的感情比別人更深或許並不準確。
然而,重生一世讓他背負了許多他人未曾經曆過的遺憾與不甘,這份情感難以言喻。
就型號而言,殲8-3可能不會成為華夏空軍中的明星機型;
但對於航空工業來說,它卻是一個裏程碑式的存在。
尤其是其配備的渦噴14發動機成功通過測試,標誌著華夏首次擁有了完全自主研發的航空動力係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曆史性跨越。
許寧眼角餘光瞥見閻偉忠悄悄繞到飛機後部,趁著大家的目光都被緩緩開啟的座艙蓋吸引時,在機翼與尾翼間的蒙皮上輕輕一吻。
那正是渦噴14發動機固定的位置。與此同時,地勤人員從另一側搬來了一架登機梯放在機艙左側。
盡管試飛任務極為艱巨,但並沒有安排高過載動作,因此付正國身體狀況良好,輕鬆地從機艙中爬出,穩穩落地。
對於這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說,自然不會像新手那樣下機後雙腿發軟。
在這樣的場合,除了掌聲和歡迎詞外,領導講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群逐漸聚集起來,聽完了攝像機前預先準備好的官方發言。然而,真正的討論往往是在鏡頭離開之後才開始的。
“八三工程標誌著一個好的開端,而且非常及時。”
一位領導說道:“我們曾說即使要賣掉褲子也要完成它,你們做到了,沒有讓我們這麽做。
據負責十一號工程項目談判的同事說,你們的工作對他們的談判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他繼續:“依靠他人總是行不通的,無論是蘇連還是漂亮國都不能完全依賴,我們必須自力更生。”
迴憶起十年前,也就是1986年,當時華夏帶著殲8戰鬥機,並投資五億美元與漂亮國合作。
“後來,我們送去了兩架飛機並投入了超過兩億美元的資金,結果卻因為製裁而被扣留了飛機,錢也沒能收迴。”那位領導的話中透著一絲無奈。
“那時我和宗棠同誌都感到必須對此有所迴應。”
他解釋道:“但是直接說出來並不合適,或者準確地說,那時候還不敢公開這麽說。所以對外的說法變成了我們要爭一口氣。”
“但我們心裏明白,這不僅僅是為八二工程報仇,還有銀河號事件以及那次航母戰鬥群的挑釁!”
他強調:“即使不說出口,這些事情我們也永遠銘記於心!”
接下來,提到了關於將這款新機型進行宣傳的想法,尤其是讓殲8-3參加下個月航展的可能性。
楊知書同誌已經提出了申請,從政策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最終決定還需技術部門評估。
總之,04號原型機換裝後的首次飛行測試取得了圓滿成功。
至於參與即將到來的第一屆春洲航展,則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臨時調整航展計劃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首次舉辦、經驗不足的組織方來說。
然而,剛完成發動機改進工作的許寧又被緊急召喚參加了一個工作協調會。對他而言,這倒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
在另一個時空裏,這個時候的他正忙於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每天的生活節奏快到幾乎沒有時間去關注其他事情,更別提前往南方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首屆香洲航空展了。
當時,信息傳播手段有限,人們隻能通過報紙和電視獲取少量的展會照片與片段。
即便後來互聯網興起,關於1996年那次航展的信息依舊稀少,這成了他心中的一個小遺憾。
而如今,他不僅能夠親臨現場,還能以參展商的身份參與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粉絲重生後迎娶了自己的偶像一樣令人激動。
“我們展區麵積翻了一番,這意味著殲8iim和殲8-3可以一同展出。”
楊知書解釋道,同時將一張表格放在投影儀下展示。表格上列出了不同參展單位飛行表演的時間安排。
“由於航展總共隻有六天,並且最後兩天天氣不佳,所以表演日程排得非常緊湊。不過,主辦方同意讓我們在開幕當天下午第一個出場。”
“從表上看,在我們的表演之後是611所的殲7mg,接著是蘇霍伊公司的蘇27和蘇30雙機編隊表演。”
有人提議:“是否可以把蘇霍伊的表演挪到第二天,讓金夢特技飛行隊提前?”
會議室裏氣氛頓時熱烈起來。顯然,不少人都覺得這個建議不錯。
畢竟,殲8-3雖然表現不俗,但受限於機型研發,隻能單機表演;相比之下,蘇霍伊的兩架戰鬥機無論是從時間還是觀賞性上都可能更加吸引人。
如果兩者同一天表演,後者很可能搶走所有風頭。
而金夢特技飛行隊雖然精彩,但使用的是四架螺旋槳飛機,性質上與殲8-3等軍用飛機完全不同,不會構成直接競爭。
那麽,真的要采取這樣的調整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深思。
楊知書沒有立刻迴答,而是用手托著腮沉思起來。確實,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殲8-3參展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提振國人的士氣,而不是尋找國外買家。如果將它的飛行表演與蘇27放在一起,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轉頭看向身邊的副總研發師柳存和許寧。
隨著許寧在八三工程中的貢獻日益增加,他在會議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從最初的角落到現在穩坐前排。
盡管他可能不久後就會離開這個項目組,但這種變化帶來的滿足感是實實在在的。
“我認為這樣做反而會弄巧成拙。”許寧覺得時機已到,決定發言,
很快,04號原型機被牽引至停機坪上,那裏早已圍滿了等待的人群。
許寧走近飛機,伸手輕撫過進氣道表麵。
盡管已經落地一段時間,但他仍能感受到機體表麵殘留著超音速飛行時的溫暖——就像他內心此刻的感受一樣溫暖而激動。
相較於周圍如楊知書、何明等人而言,許寧加入八三工程不過數月,要說對這架飛機的感情比別人更深或許並不準確。
然而,重生一世讓他背負了許多他人未曾經曆過的遺憾與不甘,這份情感難以言喻。
就型號而言,殲8-3可能不會成為華夏空軍中的明星機型;
但對於航空工業來說,它卻是一個裏程碑式的存在。
尤其是其配備的渦噴14發動機成功通過測試,標誌著華夏首次擁有了完全自主研發的航空動力係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曆史性跨越。
許寧眼角餘光瞥見閻偉忠悄悄繞到飛機後部,趁著大家的目光都被緩緩開啟的座艙蓋吸引時,在機翼與尾翼間的蒙皮上輕輕一吻。
那正是渦噴14發動機固定的位置。與此同時,地勤人員從另一側搬來了一架登機梯放在機艙左側。
盡管試飛任務極為艱巨,但並沒有安排高過載動作,因此付正國身體狀況良好,輕鬆地從機艙中爬出,穩穩落地。
對於這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說,自然不會像新手那樣下機後雙腿發軟。
在這樣的場合,除了掌聲和歡迎詞外,領導講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群逐漸聚集起來,聽完了攝像機前預先準備好的官方發言。然而,真正的討論往往是在鏡頭離開之後才開始的。
“八三工程標誌著一個好的開端,而且非常及時。”
一位領導說道:“我們曾說即使要賣掉褲子也要完成它,你們做到了,沒有讓我們這麽做。
據負責十一號工程項目談判的同事說,你們的工作對他們的談判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他繼續:“依靠他人總是行不通的,無論是蘇連還是漂亮國都不能完全依賴,我們必須自力更生。”
迴憶起十年前,也就是1986年,當時華夏帶著殲8戰鬥機,並投資五億美元與漂亮國合作。
“後來,我們送去了兩架飛機並投入了超過兩億美元的資金,結果卻因為製裁而被扣留了飛機,錢也沒能收迴。”那位領導的話中透著一絲無奈。
“那時我和宗棠同誌都感到必須對此有所迴應。”
他解釋道:“但是直接說出來並不合適,或者準確地說,那時候還不敢公開這麽說。所以對外的說法變成了我們要爭一口氣。”
“但我們心裏明白,這不僅僅是為八二工程報仇,還有銀河號事件以及那次航母戰鬥群的挑釁!”
他強調:“即使不說出口,這些事情我們也永遠銘記於心!”
接下來,提到了關於將這款新機型進行宣傳的想法,尤其是讓殲8-3參加下個月航展的可能性。
楊知書同誌已經提出了申請,從政策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最終決定還需技術部門評估。
總之,04號原型機換裝後的首次飛行測試取得了圓滿成功。
至於參與即將到來的第一屆春洲航展,則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臨時調整航展計劃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首次舉辦、經驗不足的組織方來說。
然而,剛完成發動機改進工作的許寧又被緊急召喚參加了一個工作協調會。對他而言,這倒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點小樂趣。
在另一個時空裏,這個時候的他正忙於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每天的生活節奏快到幾乎沒有時間去關注其他事情,更別提前往南方參與這場意義非凡的首屆香洲航空展了。
當時,信息傳播手段有限,人們隻能通過報紙和電視獲取少量的展會照片與片段。
即便後來互聯網興起,關於1996年那次航展的信息依舊稀少,這成了他心中的一個小遺憾。
而如今,他不僅能夠親臨現場,還能以參展商的身份參與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粉絲重生後迎娶了自己的偶像一樣令人激動。
“我們展區麵積翻了一番,這意味著殲8iim和殲8-3可以一同展出。”
楊知書解釋道,同時將一張表格放在投影儀下展示。表格上列出了不同參展單位飛行表演的時間安排。
“由於航展總共隻有六天,並且最後兩天天氣不佳,所以表演日程排得非常緊湊。不過,主辦方同意讓我們在開幕當天下午第一個出場。”
“從表上看,在我們的表演之後是611所的殲7mg,接著是蘇霍伊公司的蘇27和蘇30雙機編隊表演。”
有人提議:“是否可以把蘇霍伊的表演挪到第二天,讓金夢特技飛行隊提前?”
會議室裏氣氛頓時熱烈起來。顯然,不少人都覺得這個建議不錯。
畢竟,殲8-3雖然表現不俗,但受限於機型研發,隻能單機表演;相比之下,蘇霍伊的兩架戰鬥機無論是從時間還是觀賞性上都可能更加吸引人。
如果兩者同一天表演,後者很可能搶走所有風頭。
而金夢特技飛行隊雖然精彩,但使用的是四架螺旋槳飛機,性質上與殲8-3等軍用飛機完全不同,不會構成直接競爭。
那麽,真的要采取這樣的調整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深思。
楊知書沒有立刻迴答,而是用手托著腮沉思起來。確實,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殲8-3參展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提振國人的士氣,而不是尋找國外買家。如果將它的飛行表演與蘇27放在一起,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轉頭看向身邊的副總研發師柳存和許寧。
隨著許寧在八三工程中的貢獻日益增加,他在會議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從最初的角落到現在穩坐前排。
盡管他可能不久後就會離開這個項目組,但這種變化帶來的滿足感是實實在在的。
“我認為這樣做反而會弄巧成拙。”許寧覺得時機已到,決定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