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我想拉攏你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工產業,向來是一個市場狹窄、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才能維持下去的領域。
即便像漂亮國這樣全球最大的軍火出口國,在2020年代每年的武器銷售總額也僅在五六百億美元左右,主要還是依賴本國軍隊的需求。
曆史上,從工業革命到冷戰初期,軍工技術始終處於科技發展的前沿。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難度增加,要實現突破所需的資金、人才和組織能力也隨之劇增。
有限的國防預算使得單純依靠軍工行業的規模難以支撐這樣的巨額投入。
因此,許多科技創新開始轉向民用領域,特別是在航空、半導體及信息技術等新興行業中表現尤為明顯。
以漂亮國為例,當其幾乎完全失去了民用造船業之後,即使持續投入巨資,建造軍艦的能力依然大幅下降。
這讓許寧想起了之前趙誌德介紹給他的一個小項目——研發軸流風扇。
這雖是小事一樁,卻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方向:
未來的趨勢將是軍用與民用技術之間的融合與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將軍事生產能力轉向競爭激烈的民用市場。
在112廠裏,許寧並未停留太久。整個總裝車間隻有5架飛機停靠,零件生產線也未啟動,可供觀察的內容實在有限。
迴到601所時,正巧遇到楊知書共進晚餐。
“今天去了112廠?”
楊知書看了一眼許寧的工作牌問道。在601所內通常不需要佩戴工作證。
“對,看了看那三架原型機。”
許寧迴答道:“就隻是看了下原型機?”
楊知書笑著問:“沒發現什麽別的嗎?”
許寧輕描淡寫地說:“我去112廠那邊看了看,他們正在接收十一號工程的資料和設備。”
這句話剛說完,他突然想起之前何明提過的一件事:
在04號原型機試飛時,特意讓兩名蘇霍伊工程師“偷看”,結果促使俄方做出了巨大讓步。這場景怎麽這麽相似呢?
一瞬間,他恍然大悟——自己被安排了!而且是精心策劃的那種。
從涪城迴來後不久,他就接到了前往112廠的任務。
到了那裏就“恰好”目睹了蘇27國產化工作的緊張籌備過程,甚至包括與何明討論殲11未來改進方向的那些對話——這一切,難道都在楊總的計劃之中嗎?
果然,楊知書適時開口了:
“小許啊,你在八三工程中表現卓越。沒有你的努力,這個項目進度可能要滯後很多。等研發定型完成後,我打算以所裏的名義為你申請一個表彰。”
聽到這話,許寧心中一震。這份榮譽不僅僅是對他工作成果的認可,更是一種對未來發展的肯定。
尤其是在航空工業總公司或國防科工委這樣的高層麵上獲得認可,對於個人職業發展來說意義非凡。
盡管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但許寧明白此刻不能謙虛過度。
“感謝楊總對我的認可,今後我會更加努力!”
他知道,在這種時候,重要的是接受並表達感激之情,而不是推辭。
還沒等許寧把想好的長篇大論講完,楊知書就揮手打斷了他:“行了,你的這套說辭跟我剛工作時用的一樣。”許寧立刻閉上了嘴。
“八三工程的重要性你很清楚,表彰肯定有你一份。但說到榮譽嘛,有時候還得看運氣。”
楊知書說著,突然轉變話題:“小許,601所的項目結束後,你有什麽打算?”
顯然,這才是談話的重點。之前的種種鋪墊,都是為了這個問題。
先是讓他參觀即將國產化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接著保證了他的榮譽地位,現在終於問到了他的未來規劃。
楊知書幾乎是在直接表達“我想拉攏你”的意思。雖然方法老套,但效果往往不錯。
“關於下一步……”
許寧思考了一會兒,並不是因為擔心選擇會影響個人榮譽,而是真心在考慮。
“對於空軍而言,八三工程隻能解決燃眉之急。若要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重點應該放在第三代戰鬥機上。”
他說道:“因此,我計劃參與十一號工程。何工已經告知我俄方協議對我們非常有利,尤其是可以更新90架飛機上的設備,這提供了很大的改進空間。”
聽到這裏,楊知書的表情明顯放鬆了許多。
起初,他同意讓許寧加入八三工程,主要是出於對杜亦熵和梁語平的尊重,隻希望他們能幫上一點忙。
但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的低估了。
從發現副翼反效問題到重新研發前緣縫翼提高低速性能,再到解決長期存在的渦噴14壓氣機缺陷,許寧不僅技術過硬,還能顯著提升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這樣一位年輕才俊,在任何組織中都是難得一見的寶貴資源。
楊知書覺得許寧簡直是個難得的人才。
當得知渦噴14發動機的地麵測試不僅順利,還激發了科工委製定獨立航空工業標準的決心時,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讓許寧在八三工程定型後繼續留下來工作。
至於姚美玲,她對許寧的感情顯然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這一點連旁觀者都看得出來。但楊知書關心的是能夠留住許寧這個人才。
正當楊知書認為事情已經十拿九穩之際,許寧卻提出了新的想法:
“通過參與八三工程,我更希望轉向解決我們航空領域中更為基礎和廣泛的問題。”
“離開具體項目?”楊知書的心髒仿佛經曆了一場過山車。
“是的。”
許寧解釋道:“我想專注於第三代戰鬥機的關鍵技術,如飛發匹配控製、數字化飛行控製係統以及喘振監測等。”
接著補充說:“這些研究成果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實際型號上,因此,我希望您能在未來的十一號工程項目中為我預留一個位置。”
聽罷,楊知書大大鬆了一口氣,並保證會滿足他的要求。兩人結束談話時,夜空中已掛起了一彎新月。
走在迴宿舍的路上,許寧想起了今天早上顯得有些異常的姚美玲。
“她昨晚到底想說什麽呢?”
就在他考慮是否去找她問個清楚的時候,旁邊傳來了熟悉的聲音。
即便像漂亮國這樣全球最大的軍火出口國,在2020年代每年的武器銷售總額也僅在五六百億美元左右,主要還是依賴本國軍隊的需求。
曆史上,從工業革命到冷戰初期,軍工技術始終處於科技發展的前沿。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難度增加,要實現突破所需的資金、人才和組織能力也隨之劇增。
有限的國防預算使得單純依靠軍工行業的規模難以支撐這樣的巨額投入。
因此,許多科技創新開始轉向民用領域,特別是在航空、半導體及信息技術等新興行業中表現尤為明顯。
以漂亮國為例,當其幾乎完全失去了民用造船業之後,即使持續投入巨資,建造軍艦的能力依然大幅下降。
這讓許寧想起了之前趙誌德介紹給他的一個小項目——研發軸流風扇。
這雖是小事一樁,卻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方向:
未來的趨勢將是軍用與民用技術之間的融合與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將軍事生產能力轉向競爭激烈的民用市場。
在112廠裏,許寧並未停留太久。整個總裝車間隻有5架飛機停靠,零件生產線也未啟動,可供觀察的內容實在有限。
迴到601所時,正巧遇到楊知書共進晚餐。
“今天去了112廠?”
楊知書看了一眼許寧的工作牌問道。在601所內通常不需要佩戴工作證。
“對,看了看那三架原型機。”
許寧迴答道:“就隻是看了下原型機?”
楊知書笑著問:“沒發現什麽別的嗎?”
許寧輕描淡寫地說:“我去112廠那邊看了看,他們正在接收十一號工程的資料和設備。”
這句話剛說完,他突然想起之前何明提過的一件事:
在04號原型機試飛時,特意讓兩名蘇霍伊工程師“偷看”,結果促使俄方做出了巨大讓步。這場景怎麽這麽相似呢?
一瞬間,他恍然大悟——自己被安排了!而且是精心策劃的那種。
從涪城迴來後不久,他就接到了前往112廠的任務。
到了那裏就“恰好”目睹了蘇27國產化工作的緊張籌備過程,甚至包括與何明討論殲11未來改進方向的那些對話——這一切,難道都在楊總的計劃之中嗎?
果然,楊知書適時開口了:
“小許啊,你在八三工程中表現卓越。沒有你的努力,這個項目進度可能要滯後很多。等研發定型完成後,我打算以所裏的名義為你申請一個表彰。”
聽到這話,許寧心中一震。這份榮譽不僅僅是對他工作成果的認可,更是一種對未來發展的肯定。
尤其是在航空工業總公司或國防科工委這樣的高層麵上獲得認可,對於個人職業發展來說意義非凡。
盡管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但許寧明白此刻不能謙虛過度。
“感謝楊總對我的認可,今後我會更加努力!”
他知道,在這種時候,重要的是接受並表達感激之情,而不是推辭。
還沒等許寧把想好的長篇大論講完,楊知書就揮手打斷了他:“行了,你的這套說辭跟我剛工作時用的一樣。”許寧立刻閉上了嘴。
“八三工程的重要性你很清楚,表彰肯定有你一份。但說到榮譽嘛,有時候還得看運氣。”
楊知書說著,突然轉變話題:“小許,601所的項目結束後,你有什麽打算?”
顯然,這才是談話的重點。之前的種種鋪墊,都是為了這個問題。
先是讓他參觀即將國產化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接著保證了他的榮譽地位,現在終於問到了他的未來規劃。
楊知書幾乎是在直接表達“我想拉攏你”的意思。雖然方法老套,但效果往往不錯。
“關於下一步……”
許寧思考了一會兒,並不是因為擔心選擇會影響個人榮譽,而是真心在考慮。
“對於空軍而言,八三工程隻能解決燃眉之急。若要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重點應該放在第三代戰鬥機上。”
他說道:“因此,我計劃參與十一號工程。何工已經告知我俄方協議對我們非常有利,尤其是可以更新90架飛機上的設備,這提供了很大的改進空間。”
聽到這裏,楊知書的表情明顯放鬆了許多。
起初,他同意讓許寧加入八三工程,主要是出於對杜亦熵和梁語平的尊重,隻希望他們能幫上一點忙。
但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的低估了。
從發現副翼反效問題到重新研發前緣縫翼提高低速性能,再到解決長期存在的渦噴14壓氣機缺陷,許寧不僅技術過硬,還能顯著提升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這樣一位年輕才俊,在任何組織中都是難得一見的寶貴資源。
楊知書覺得許寧簡直是個難得的人才。
當得知渦噴14發動機的地麵測試不僅順利,還激發了科工委製定獨立航空工業標準的決心時,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讓許寧在八三工程定型後繼續留下來工作。
至於姚美玲,她對許寧的感情顯然超出了普通朋友的界限,這一點連旁觀者都看得出來。但楊知書關心的是能夠留住許寧這個人才。
正當楊知書認為事情已經十拿九穩之際,許寧卻提出了新的想法:
“通過參與八三工程,我更希望轉向解決我們航空領域中更為基礎和廣泛的問題。”
“離開具體項目?”楊知書的心髒仿佛經曆了一場過山車。
“是的。”
許寧解釋道:“我想專注於第三代戰鬥機的關鍵技術,如飛發匹配控製、數字化飛行控製係統以及喘振監測等。”
接著補充說:“這些研究成果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實際型號上,因此,我希望您能在未來的十一號工程項目中為我預留一個位置。”
聽罷,楊知書大大鬆了一口氣,並保證會滿足他的要求。兩人結束談話時,夜空中已掛起了一彎新月。
走在迴宿舍的路上,許寧想起了今天早上顯得有些異常的姚美玲。
“她昨晚到底想說什麽呢?”
就在他考慮是否去找她問個清楚的時候,旁邊傳來了熟悉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