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力不從心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8雷達和阿斯派德中程導彈之間的兼容問題直到1995年底才得到解決,至今還不足一年。
不說這套係統的可靠性是否已經完全達到要求,單說這208雷達本身,作為早期的單脈衝雷達,性能並不出色。
沒有采用脈衝多普勒技術,盡管官方數據顯示探測距離可達30公裏以上,但在實際操作中的截獲能力、精確度以及抗幹擾性等方麵表現平平,僅能算是勉強可用。
相比更早的204型號,至少能夠實現目標鎖定及引導攻擊功能,但提升空間很大。
“其實,我們的殲-7f不必全新製造。”
見對方猶豫不決,盧文峰意識到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通過升級您們現有的殲-7p\/mp係列戰鬥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隻需要將雷達直徑從600毫米調整到520毫米,飛行性能反而會有所提升。”
拉蒂夫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畢竟,產品總能找到市場,關鍵在於價格合適與否。
一款價值400萬美元卻性能落後的殲-7,遠不如一款200萬美元既耐用又可靠的同款機型吸引人。
雖然拉蒂夫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尋找殲-7的小幅改進版本,但如果能以較低成本對空軍現役的120餘架殲-7p\/mp進行升級,那也是一大收獲。
即便208雷達存在不足,也好過老式英國產的所謂火控係統——實際上更像是個簡單的測距設備。
“如果殲-7f真如你所說,我願意在它首次試飛後再次帶隊前來考察。”
拉蒂夫的話給了盧文峰極大鼓舞。對於一個自籌資金研發、尚未找到啟動用戶的新裝備來說,最怕的就是投入打了水漂。
盡管他對這款改進型號的性能信心滿滿,但軍售往往不僅僅取決於產品本身。
作為力排眾議、堅持推進新型號開發的總研發師,他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至少有一方表現出興趣,證明了他的決定是有道理的。
然而,在盧文峰還沒來得及迴應之前,拉蒂夫突然轉換話題:
“但我們都知道,像殲7這樣的輕型飛機,其改進空間終究有限。
長遠來看,我們需要一種更先進、能夠執行超視距空戰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
盧文峰沉默了一會兒,試探性地問道:“是為了對抗老對手的幻影2000嗎?”
他已經從對方的話中察覺到了一些端倪——這種急切的態度加上特別強調超視距能力,顯然是有特定目標的。
“不完全是……”
正當拉蒂夫準備繼續說下去時,周圍圍觀殲7mg的人群開始散去,站在登機梯上的人也下來了。
於是,拉蒂夫把話咽了迴去,裝作若無其事地離開了。
不過,這次對話已經讓盧文峰獲得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
這不僅關係到殲7f可能的合作機會,或許還能推動長期停滯不前的fc1戰鬥機項目談判。
拉蒂夫剛才的行為引起了盧文峰的好奇心,因此他安排了一次試飛給名叫薩米的飛行員,即便對方對這架飛機似乎不太感興趣,但程序還是要走完的。
更重要的是,盧文峰希望借此機會再次與拉蒂夫交談。遺憾的是,後者又恢複了之前的冷漠態度。
“你摸清他們的想法了嗎?”楊莉梅走到盧文峰身後問道。
“有點線索,但是領隊的表現讓我感到很奇怪。”盧文峰先是點頭,隨後又搖了搖頭,顯得有些困惑。
“這麽多人從遠方趕來,肯定不隻是為了參觀132廠那麽簡單。你們還安排了其他行程嗎?”
“確實有。”
楊莉梅邊說邊從包裏拿出一個小記事本:
“這次訪問主要是為了讓巴方代表團全麵了解我國當前的航空工業水平。
除了611所和132廠外,我們還會去涪城的燃氣渦輪研究院、洪都的650所,以及築城的黎陽廠進行考察。”
她顯然對這些地點還不太熟悉。
盧文峰驚訝道:“日程安排得這麽緊湊?”
他原以為隻會安排省內的一些參觀活動,畢竟四川省內集中了不少航空產業資源。
楊莉梅歎了口氣,輕輕按摩著因疲勞而有些脹痛的額頭說道:
“其實是因為我們與巴方在某款飛機型號的技術談判上遇到了障礙。對方堅持采用一些外國製造的關鍵部件或子係統。”
盡管她在出發前努力學習相關知識,但還是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我懂你的意思。”
盧文峰點頭迴應:“如果核心組件依賴第三方采購,那我們的利潤空間就會大大縮小,甚至可能虧本。”
雖然這種合作方式讓盧文峰感覺不太自在,但他也明白這是國際交往中常見的情況之一。
“考慮到實際情況,我不打算跟隨整個旅程,但我確實想隨團前往涪城,那裏即將開始渦噴13fii發動機的地麵測試。”
“當然可以。”
第二天上午,當盧文峰隨著巴方團隊到達涪城624所時,再次遇見了許寧。
原本計劃中,包括許寧在內的606所成員應在當天早些時候返迴盛京,準備為兩架原型機更換新引擎試飛。
然而,由於渦噴14發動機在sb101高空試驗台上的首次係統性成功測試,給所有參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624所請求閻偉忠和許寧再多留一天,整理有關此次測試的研發及流程資料,以供後續項目參考。
同時,這也減輕了正在製定航空發動機地麵模擬測試標準的劉振響的工作負擔。
當許寧和姚美玲在控製室裏,與幾位黎陽廠的工程師一起調整流程細節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嘈雜聲。
抬頭一看,盧文峰正帶著一隊人走進來。
雖然許寧一眼就認出了盧文峰,但盧文峰卻花了好幾秒才意識到眼前這位年輕人就是之前有過一麵之緣的京航學生。
“你對航空發動機也有研究?”盧文峰驚訝地問。
麵對這個問題,許寧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嗯,稍微了解一些。”他迴答道。
這句話立刻引來了周圍同事們的側目——仿佛在說:“你隻是稍微懂一點,那我們算什麽水平?”
不過,大家都沒把這話說出口,而是重新將注意力放迴了桌上的測試方案上。
不說這套係統的可靠性是否已經完全達到要求,單說這208雷達本身,作為早期的單脈衝雷達,性能並不出色。
沒有采用脈衝多普勒技術,盡管官方數據顯示探測距離可達30公裏以上,但在實際操作中的截獲能力、精確度以及抗幹擾性等方麵表現平平,僅能算是勉強可用。
相比更早的204型號,至少能夠實現目標鎖定及引導攻擊功能,但提升空間很大。
“其實,我們的殲-7f不必全新製造。”
見對方猶豫不決,盧文峰意識到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通過升級您們現有的殲-7p\/mp係列戰鬥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隻需要將雷達直徑從600毫米調整到520毫米,飛行性能反而會有所提升。”
拉蒂夫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畢竟,產品總能找到市場,關鍵在於價格合適與否。
一款價值400萬美元卻性能落後的殲-7,遠不如一款200萬美元既耐用又可靠的同款機型吸引人。
雖然拉蒂夫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尋找殲-7的小幅改進版本,但如果能以較低成本對空軍現役的120餘架殲-7p\/mp進行升級,那也是一大收獲。
即便208雷達存在不足,也好過老式英國產的所謂火控係統——實際上更像是個簡單的測距設備。
“如果殲-7f真如你所說,我願意在它首次試飛後再次帶隊前來考察。”
拉蒂夫的話給了盧文峰極大鼓舞。對於一個自籌資金研發、尚未找到啟動用戶的新裝備來說,最怕的就是投入打了水漂。
盡管他對這款改進型號的性能信心滿滿,但軍售往往不僅僅取決於產品本身。
作為力排眾議、堅持推進新型號開發的總研發師,他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至少有一方表現出興趣,證明了他的決定是有道理的。
然而,在盧文峰還沒來得及迴應之前,拉蒂夫突然轉換話題:
“但我們都知道,像殲7這樣的輕型飛機,其改進空間終究有限。
長遠來看,我們需要一種更先進、能夠執行超視距空戰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
盧文峰沉默了一會兒,試探性地問道:“是為了對抗老對手的幻影2000嗎?”
他已經從對方的話中察覺到了一些端倪——這種急切的態度加上特別強調超視距能力,顯然是有特定目標的。
“不完全是……”
正當拉蒂夫準備繼續說下去時,周圍圍觀殲7mg的人群開始散去,站在登機梯上的人也下來了。
於是,拉蒂夫把話咽了迴去,裝作若無其事地離開了。
不過,這次對話已經讓盧文峰獲得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
這不僅關係到殲7f可能的合作機會,或許還能推動長期停滯不前的fc1戰鬥機項目談判。
拉蒂夫剛才的行為引起了盧文峰的好奇心,因此他安排了一次試飛給名叫薩米的飛行員,即便對方對這架飛機似乎不太感興趣,但程序還是要走完的。
更重要的是,盧文峰希望借此機會再次與拉蒂夫交談。遺憾的是,後者又恢複了之前的冷漠態度。
“你摸清他們的想法了嗎?”楊莉梅走到盧文峰身後問道。
“有點線索,但是領隊的表現讓我感到很奇怪。”盧文峰先是點頭,隨後又搖了搖頭,顯得有些困惑。
“這麽多人從遠方趕來,肯定不隻是為了參觀132廠那麽簡單。你們還安排了其他行程嗎?”
“確實有。”
楊莉梅邊說邊從包裏拿出一個小記事本:
“這次訪問主要是為了讓巴方代表團全麵了解我國當前的航空工業水平。
除了611所和132廠外,我們還會去涪城的燃氣渦輪研究院、洪都的650所,以及築城的黎陽廠進行考察。”
她顯然對這些地點還不太熟悉。
盧文峰驚訝道:“日程安排得這麽緊湊?”
他原以為隻會安排省內的一些參觀活動,畢竟四川省內集中了不少航空產業資源。
楊莉梅歎了口氣,輕輕按摩著因疲勞而有些脹痛的額頭說道:
“其實是因為我們與巴方在某款飛機型號的技術談判上遇到了障礙。對方堅持采用一些外國製造的關鍵部件或子係統。”
盡管她在出發前努力學習相關知識,但還是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我懂你的意思。”
盧文峰點頭迴應:“如果核心組件依賴第三方采購,那我們的利潤空間就會大大縮小,甚至可能虧本。”
雖然這種合作方式讓盧文峰感覺不太自在,但他也明白這是國際交往中常見的情況之一。
“考慮到實際情況,我不打算跟隨整個旅程,但我確實想隨團前往涪城,那裏即將開始渦噴13fii發動機的地麵測試。”
“當然可以。”
第二天上午,當盧文峰隨著巴方團隊到達涪城624所時,再次遇見了許寧。
原本計劃中,包括許寧在內的606所成員應在當天早些時候返迴盛京,準備為兩架原型機更換新引擎試飛。
然而,由於渦噴14發動機在sb101高空試驗台上的首次係統性成功測試,給所有參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624所請求閻偉忠和許寧再多留一天,整理有關此次測試的研發及流程資料,以供後續項目參考。
同時,這也減輕了正在製定航空發動機地麵模擬測試標準的劉振響的工作負擔。
當許寧和姚美玲在控製室裏,與幾位黎陽廠的工程師一起調整流程細節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嘈雜聲。
抬頭一看,盧文峰正帶著一隊人走進來。
雖然許寧一眼就認出了盧文峰,但盧文峰卻花了好幾秒才意識到眼前這位年輕人就是之前有過一麵之緣的京航學生。
“你對航空發動機也有研究?”盧文峰驚訝地問。
麵對這個問題,許寧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嗯,稍微了解一些。”他迴答道。
這句話立刻引來了周圍同事們的側目——仿佛在說:“你隻是稍微懂一點,那我們算什麽水平?”
不過,大家都沒把這話說出口,而是重新將注意力放迴了桌上的測試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