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念念不忘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他總是留有餘地,並且認為柳存提出的方案考慮周全,於是點頭同意:
“我們應該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同時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
他接著說:“這意味著要盡快推進新渦噴14原型機的生產和試驗工作,同時也準備好可能隻能進行地麵展示的心理準備。”
經過簡短討論後,楊知書、柳存和閻偉忠等人達成了一致。
“那麽,這件事由我向上級匯報。”
楊知書語氣堅定地說:“606所負責與410所協調,確保兩台測試用原型機的生產進度加快。”
說完,閻偉忠將剛簽署的文件交給秘書,站起身來。
“放心吧,這次改進隻涉及壓氣機部分,410廠隻需要按照新方案重新製造這部分即可。對接工作我來搞定。”楊知書輕描淡寫地說道。
隨著一係列指令的下達,八三工程項目組再度忙碌起來。
根據楊知書和閻偉忠的意思,在原型機生產階段,許寧其實不需要過多參與,正好可以休息幾天。
“你是咱們項目的大功臣,要是累壞了,老杜非得找我算賬不可。”楊知書笑眯眯地說著,手裏還端著茶杯。
自從接手這個項目以來,他已經很久沒有像現在這樣輕鬆愉快了。
盡管在短短兩個月內發現了機翼和發動機研發上的兩個問題,但有了許寧的幫助,這些問題都被迅速解決了。
對於這番好意,許寧表示感激,但也提出了一個請求:“休息兩天沒問題,但我希望能找個機會去410廠看看航發的生產流程。
上輩子他並未深入接觸航空製造領域,作為軍工行業的一員,那時他的職責相對簡單。
然而,如今他對整個華夏航空工業的影響日益增長,也就意味著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尤其是對於即將改進完成的新渦噴14以及未來將要挑戰的渦扇10來說,生產工藝至關重要,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不清楚許寧的具體想法,但閻偉忠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
“你作為新渦噴14的主要研發師之一,參觀410廠當然可以,不過進入車間時安全第一,我們都得遵守現場規定。”
得益於數字化研發團隊的努力,改進後的壓氣機研發方案已經完全參數化,使得606所與410廠之間的溝通非常順暢。
僅僅休息了兩天後,許寧就得知原型機已經開始生產了。
帶領他參觀的是之前曾有一麵之緣的鍾市強,兩人雖同屬渦噴14改進小組成員,但由於分工不同,平時交集不多。
“這就是新的壓氣機葉片正在加工嗎?”許寧好奇地看著麵前正工作的數控機床,裏麵正在處理一塊材料,但成品的樣子還不太明顯。
“這確實是一片壓氣機轉子葉片。”鍾市長點頭確認。
他接著解釋說:“您知道,壓氣機作為冷端部件,生產上並不算太難。
主要依靠銑削工藝,關鍵是保證加工精度和處理好應力問題。相比之下,像渦輪這樣的熱端部件更難製造。不過目前我們還沒有安排生產這類零件。”
“我來這兒主要是想親身體驗一下航空發動機的製造過程,這樣在研發時就能更好地考慮實際生產的可行性。”許寧說道。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當然是最好的。”鍾市長讚同道。
就在這時,許寧瞥見車間角落裏堆放著不少成品葉片。但按理說,葉片檢測區應該位於另一個地方才對。
“那是什麽?”許寧指著那個方向問道。
鍾市強順著他的手指望去,很快發現了那些堆放的葉片。
“哦,這些都是損壞或是測試不合格的廢品,不能再使用了。”
“這麽多?”許寧驚訝地問。盡管距離較遠,但他估計那裏至少有數百片葉片。
考慮到軍方訂單減少以及產能分配給其他工廠的情況,410廠的許多生產線實際上處於閑置狀態。
因此,如此多的廢品意味著良品率可能相當低。
“其實並不多,這是近半年累積下來的,包括來自不同型號發動機的葉片。”
鍾市長解釋道,並帶領許寧走近查看,隨手撿起一片廢棄葉片。
“這些通常會被定期清理掉,但我們有一位工程師正在嚐試用堆焊技術修複它們,所以暫時保留了一些。”
“這隻是其中一部分?”麵對眼前壯觀的一幕,許寧有些震驚,過了片刻才問道:“那麽,我們的整體良品率是多少呢?”
三坐標檢測的一次合格率大約是60%,但經過補救,最終能達到80%左右,有時甚至可以達到85%。
鍾市長作為技術部部長,對這些數據了如指掌,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迴答了這個問題,並順手把手中的葉片遞給了許寧。
“這麽高的合格率?但這東西……”許寧反複端詳著手中的廢品,卻難以看出毛病所在。
“良品率隻考慮加工階段。”
鍾市強調整了一下頭上的帽子解釋道:“很多葉片是在裝配和測試時損壞的。”
目前,大多數壓氣機葉片使用的是馬氏體不鏽鋼或低等級的鈦合金,比如ti-6al-4v。
我們已經很熟悉這類材料的加工,隻需要增加幾道應力釋放工序,雖然會降低一些效率。
然而,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大量借鑒蘇聯,因此在葉片與輪盤、機匣的裝配中采用了鉚接結構。
這種緊固件使用的Бt16鈦合金(ti-3al-5mo-4.5v)對我們來說相對較新,在生產、加工和裝配上都麵臨挑戰。
“原來如此。”許寧心中明白過來,記住了這些信息。
盡管華夏對於鈦合金的研究起步並不晚,像tb2、tc4等航空用鈦合金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實現了國產化。
包括鍾市強提到的Бt16,其國產版本tc16也已在1990年左右問世。
但是,擁有原材料隻是第一步,要將其轉化為成品還需特定的處理和加工工藝,這正是技術壁壘所在。
顯然,410廠在材料生產和加工工藝上遇到了瓶頸。
隨後,許寧跟隨鍾市長參觀了其他幾個工藝流程,但他始終念念不忘那些被廢棄的葉片。
“我們應該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同時也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
他接著說:“這意味著要盡快推進新渦噴14原型機的生產和試驗工作,同時也準備好可能隻能進行地麵展示的心理準備。”
經過簡短討論後,楊知書、柳存和閻偉忠等人達成了一致。
“那麽,這件事由我向上級匯報。”
楊知書語氣堅定地說:“606所負責與410所協調,確保兩台測試用原型機的生產進度加快。”
說完,閻偉忠將剛簽署的文件交給秘書,站起身來。
“放心吧,這次改進隻涉及壓氣機部分,410廠隻需要按照新方案重新製造這部分即可。對接工作我來搞定。”楊知書輕描淡寫地說道。
隨著一係列指令的下達,八三工程項目組再度忙碌起來。
根據楊知書和閻偉忠的意思,在原型機生產階段,許寧其實不需要過多參與,正好可以休息幾天。
“你是咱們項目的大功臣,要是累壞了,老杜非得找我算賬不可。”楊知書笑眯眯地說著,手裏還端著茶杯。
自從接手這個項目以來,他已經很久沒有像現在這樣輕鬆愉快了。
盡管在短短兩個月內發現了機翼和發動機研發上的兩個問題,但有了許寧的幫助,這些問題都被迅速解決了。
對於這番好意,許寧表示感激,但也提出了一個請求:“休息兩天沒問題,但我希望能找個機會去410廠看看航發的生產流程。
上輩子他並未深入接觸航空製造領域,作為軍工行業的一員,那時他的職責相對簡單。
然而,如今他對整個華夏航空工業的影響日益增長,也就意味著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尤其是對於即將改進完成的新渦噴14以及未來將要挑戰的渦扇10來說,生產工藝至關重要,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不清楚許寧的具體想法,但閻偉忠立刻同意了他的請求:
“你作為新渦噴14的主要研發師之一,參觀410廠當然可以,不過進入車間時安全第一,我們都得遵守現場規定。”
得益於數字化研發團隊的努力,改進後的壓氣機研發方案已經完全參數化,使得606所與410廠之間的溝通非常順暢。
僅僅休息了兩天後,許寧就得知原型機已經開始生產了。
帶領他參觀的是之前曾有一麵之緣的鍾市強,兩人雖同屬渦噴14改進小組成員,但由於分工不同,平時交集不多。
“這就是新的壓氣機葉片正在加工嗎?”許寧好奇地看著麵前正工作的數控機床,裏麵正在處理一塊材料,但成品的樣子還不太明顯。
“這確實是一片壓氣機轉子葉片。”鍾市長點頭確認。
他接著解釋說:“您知道,壓氣機作為冷端部件,生產上並不算太難。
主要依靠銑削工藝,關鍵是保證加工精度和處理好應力問題。相比之下,像渦輪這樣的熱端部件更難製造。不過目前我們還沒有安排生產這類零件。”
“我來這兒主要是想親身體驗一下航空發動機的製造過程,這樣在研發時就能更好地考慮實際生產的可行性。”許寧說道。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當然是最好的。”鍾市長讚同道。
就在這時,許寧瞥見車間角落裏堆放著不少成品葉片。但按理說,葉片檢測區應該位於另一個地方才對。
“那是什麽?”許寧指著那個方向問道。
鍾市強順著他的手指望去,很快發現了那些堆放的葉片。
“哦,這些都是損壞或是測試不合格的廢品,不能再使用了。”
“這麽多?”許寧驚訝地問。盡管距離較遠,但他估計那裏至少有數百片葉片。
考慮到軍方訂單減少以及產能分配給其他工廠的情況,410廠的許多生產線實際上處於閑置狀態。
因此,如此多的廢品意味著良品率可能相當低。
“其實並不多,這是近半年累積下來的,包括來自不同型號發動機的葉片。”
鍾市長解釋道,並帶領許寧走近查看,隨手撿起一片廢棄葉片。
“這些通常會被定期清理掉,但我們有一位工程師正在嚐試用堆焊技術修複它們,所以暫時保留了一些。”
“這隻是其中一部分?”麵對眼前壯觀的一幕,許寧有些震驚,過了片刻才問道:“那麽,我們的整體良品率是多少呢?”
三坐標檢測的一次合格率大約是60%,但經過補救,最終能達到80%左右,有時甚至可以達到85%。
鍾市長作為技術部部長,對這些數據了如指掌,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迴答了這個問題,並順手把手中的葉片遞給了許寧。
“這麽高的合格率?但這東西……”許寧反複端詳著手中的廢品,卻難以看出毛病所在。
“良品率隻考慮加工階段。”
鍾市強調整了一下頭上的帽子解釋道:“很多葉片是在裝配和測試時損壞的。”
目前,大多數壓氣機葉片使用的是馬氏體不鏽鋼或低等級的鈦合金,比如ti-6al-4v。
我們已經很熟悉這類材料的加工,隻需要增加幾道應力釋放工序,雖然會降低一些效率。
然而,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大量借鑒蘇聯,因此在葉片與輪盤、機匣的裝配中采用了鉚接結構。
這種緊固件使用的Бt16鈦合金(ti-3al-5mo-4.5v)對我們來說相對較新,在生產、加工和裝配上都麵臨挑戰。
“原來如此。”許寧心中明白過來,記住了這些信息。
盡管華夏對於鈦合金的研究起步並不晚,像tb2、tc4等航空用鈦合金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實現了國產化。
包括鍾市強提到的Бt16,其國產版本tc16也已在1990年左右問世。
但是,擁有原材料隻是第一步,要將其轉化為成品還需特定的處理和加工工藝,這正是技術壁壘所在。
顯然,410廠在材料生產和加工工藝上遇到了瓶頸。
隨後,許寧跟隨鍾市長參觀了其他幾個工藝流程,但他始終念念不忘那些被廢棄的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