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饑腸轆轆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圖書館內座無虛席,甚至還有許多人在地板上找了個地方坐下來學習。
借了幾本書後,許寧匆匆吃了頓簡單的午餐,便帶著資料返迴計算機室繼續工作。
即使沒有利用任何特殊工具的幫助,憑借過往豐富的研究經驗,他依舊能夠高效完成任務。
然而,隨著工作的深入,他對成果感到不太滿意。
當年,當他為常紅集團工作時還很年輕,隻有二十多歲,是一位剛出校門不久的新手工程師。
經過了二十年的磨礪,並且在係統輔助下完成了一個整體研發方案,如今他的思維方式早已超越了過去。
“雖然完成了,性能也達到了預期,但是……”許寧看了看屏幕上的研發文件。
由於是為一家小型公司工作,不需要遵循嚴格的格式要求,所以他直接準備了一份電子版的研發報告,打算完成後直接發送給趙誌德。
考慮到這隻是一個普通的空調扇葉研發,其旋轉速度和空氣流動速率都不算太高,所以在文檔中使用了許多近似值和忽略處理。
“這還不夠透明清晰……”許寧對著電腦喃喃自語。
盡管在家電行業這類簡化是可以接受的,但現在他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許寧一直覺得,他能夠做得更出色。
軸流風扇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壓縮機。作為一類葉輪機器,它內部的氣流會擴散開來,這使得氣流容易分離,進而影響其性能。
雖然軸流風扇在穩定運行時不太可能出現嚴重的失速或喘振,但是隨著端部邊界層逐漸加厚,風扇效率會降低,同時還會產生噪音。
過去,大多數製造商隻關心風扇能否提供足夠的風量,對效率和噪音控製的要求並不嚴格。
但現在,如果要與富士電機競爭,就必須提升風扇的綜合表現。
“或許可以從航空發動機的渦輪壓氣機研發中找找靈感?”想到這裏,許寧迅速保存了當前的研發版本,並另存了一份副本。
對於研發師來說,“頻繁保存,備份多多”是必須牢記的原則,這可是前輩們用慘痛經曆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他給新的文件夾命名為“葉片研發第二版”。
重生前的許寧雖然小有成就,但在航空發動機研發方麵還很稚嫩。
這次的小項目正好給了他練習的機會。
“在這個小型風扇上實現流動分離主動控製不太現實,不如調整葉片形態試試。”
“將原本直線形的葉片改造成彎曲的樣式……”
在葉片不同位置選取三個關鍵點,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構建新曲線;
對於最遠端的點設置限製條件,防止葉片與殼體內壁接觸;
利用isight軟件整合icem-cfd與fluent工具,對葉片進行優化處理,確保彎曲後的葉片與原先直線葉片覆蓋麵積相同,且每個橫截麵的翼形參數不變。
接下來就是不斷試驗、尋找最佳方案的過程了。明確了改進方向後,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的執行。
許寧再次啟動了catia軟件,著手對第一版葉片進行改良。隨著研發逐漸趨於完美,他的速度卻慢了下來。
畢竟,模擬隻能提供大致的方向,而不能替代實際的實驗。
波音737 max的教訓曆曆在目,單憑模擬,缺乏充分理論支撐,最終可能釀成大錯。以前研發殲-7改型時,盡管係統建議通過風洞測試來驗證,但由於現實條件限製,未能實施。
那時,許寧使用了一個雙橢球模型來檢驗計算結果的可靠性,畢竟那僅是個研究作業,並非實際產品。
然而這次不同。沒有係統的支持,也沒有現成的性能基準可供參考。
更麻煩的是,這次的研發是為了直接與富士電機競爭。
特別是,在對初版葉片做了彎曲調整之後,所需的仿真技術也隨之改變,使得預測性能變得更加複雜。
這種情況下,客戶感到不安,連研發師本人也難以確定究竟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看來必須找到地方進行實驗才行。”他這樣想著,將第二版研發保存下來。
這時,夜幕早已降臨,時間顯示快到機房關閉的時間了。
“明天得找杜院士幫忙,看看能否安排個實驗場地。”許寧伸展了一下身體,開始整理桌麵。
幸好午餐吃得還算滿意,否則此刻肯定饑腸轆轆。
在這個年代,深夜外出並不安全;為了保障組員的安全,學院夜間會實行封閉管理。
許寧口袋裏雖然有800塊錢,但在那個偏僻的地方,他連一家餐館都找不著,隻好空著肚子過夜。
第二天清晨,許寧匆匆洗了把臉,就背著電腦直奔杜亦熵教授的辦公室。
“喲,小許,這麽早就來了?”杜教授見到許寧有些驚訝,手裏還拿著剛準備撥打的電話。
“杜導師好!”許寧熟絡地打招唿,並且自己拉過一把椅子坐在杜教授身旁。
“你怎麽知道我已經看完你的論文了?”杜教授一邊整理手邊的資料,一邊抽出許寧的論文。
“其實……”許寧撓了撓頭。
“你的論文寫得相當不錯,幾乎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杜教授接著說:“不過,如果把我的名字加進去,好像不太合適。”
“杜導師,您太謙虛了。”
“你覺得我會在意一個第五作者的位置嗎?”杜教授打斷了他。
“那您當通訊作者如何?”許寧提議。
杜教授伸手拿起桌上的三角尺,似乎在思考什麽。
“哈哈,我開玩笑的,別當真!”許寧連忙擺手。
“既然如此,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寫你的名字吧。這樣,如果有同行對這篇論文感興趣,可以直接找到你。”
杜教授整理著手中的稿件說道:“如果你想快點發表,可以考慮我們學院與華夏航空學會合辦的航空學報》。”
“不過,僅僅發表在校刊上可能顯得不夠分量。如果你願意再花點功夫打磨,這篇論文甚至可以直接投稿給航空航天科學進展》,這可是行業內的頂尖雜誌。”杜教授補充道。
顯然他對許寧的工作評價非常高。
借了幾本書後,許寧匆匆吃了頓簡單的午餐,便帶著資料返迴計算機室繼續工作。
即使沒有利用任何特殊工具的幫助,憑借過往豐富的研究經驗,他依舊能夠高效完成任務。
然而,隨著工作的深入,他對成果感到不太滿意。
當年,當他為常紅集團工作時還很年輕,隻有二十多歲,是一位剛出校門不久的新手工程師。
經過了二十年的磨礪,並且在係統輔助下完成了一個整體研發方案,如今他的思維方式早已超越了過去。
“雖然完成了,性能也達到了預期,但是……”許寧看了看屏幕上的研發文件。
由於是為一家小型公司工作,不需要遵循嚴格的格式要求,所以他直接準備了一份電子版的研發報告,打算完成後直接發送給趙誌德。
考慮到這隻是一個普通的空調扇葉研發,其旋轉速度和空氣流動速率都不算太高,所以在文檔中使用了許多近似值和忽略處理。
“這還不夠透明清晰……”許寧對著電腦喃喃自語。
盡管在家電行業這類簡化是可以接受的,但現在他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許寧一直覺得,他能夠做得更出色。
軸流風扇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壓縮機。作為一類葉輪機器,它內部的氣流會擴散開來,這使得氣流容易分離,進而影響其性能。
雖然軸流風扇在穩定運行時不太可能出現嚴重的失速或喘振,但是隨著端部邊界層逐漸加厚,風扇效率會降低,同時還會產生噪音。
過去,大多數製造商隻關心風扇能否提供足夠的風量,對效率和噪音控製的要求並不嚴格。
但現在,如果要與富士電機競爭,就必須提升風扇的綜合表現。
“或許可以從航空發動機的渦輪壓氣機研發中找找靈感?”想到這裏,許寧迅速保存了當前的研發版本,並另存了一份副本。
對於研發師來說,“頻繁保存,備份多多”是必須牢記的原則,這可是前輩們用慘痛經曆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他給新的文件夾命名為“葉片研發第二版”。
重生前的許寧雖然小有成就,但在航空發動機研發方麵還很稚嫩。
這次的小項目正好給了他練習的機會。
“在這個小型風扇上實現流動分離主動控製不太現實,不如調整葉片形態試試。”
“將原本直線形的葉片改造成彎曲的樣式……”
在葉片不同位置選取三個關鍵點,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構建新曲線;
對於最遠端的點設置限製條件,防止葉片與殼體內壁接觸;
利用isight軟件整合icem-cfd與fluent工具,對葉片進行優化處理,確保彎曲後的葉片與原先直線葉片覆蓋麵積相同,且每個橫截麵的翼形參數不變。
接下來就是不斷試驗、尋找最佳方案的過程了。明確了改進方向後,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的執行。
許寧再次啟動了catia軟件,著手對第一版葉片進行改良。隨著研發逐漸趨於完美,他的速度卻慢了下來。
畢竟,模擬隻能提供大致的方向,而不能替代實際的實驗。
波音737 max的教訓曆曆在目,單憑模擬,缺乏充分理論支撐,最終可能釀成大錯。以前研發殲-7改型時,盡管係統建議通過風洞測試來驗證,但由於現實條件限製,未能實施。
那時,許寧使用了一個雙橢球模型來檢驗計算結果的可靠性,畢竟那僅是個研究作業,並非實際產品。
然而這次不同。沒有係統的支持,也沒有現成的性能基準可供參考。
更麻煩的是,這次的研發是為了直接與富士電機競爭。
特別是,在對初版葉片做了彎曲調整之後,所需的仿真技術也隨之改變,使得預測性能變得更加複雜。
這種情況下,客戶感到不安,連研發師本人也難以確定究竟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看來必須找到地方進行實驗才行。”他這樣想著,將第二版研發保存下來。
這時,夜幕早已降臨,時間顯示快到機房關閉的時間了。
“明天得找杜院士幫忙,看看能否安排個實驗場地。”許寧伸展了一下身體,開始整理桌麵。
幸好午餐吃得還算滿意,否則此刻肯定饑腸轆轆。
在這個年代,深夜外出並不安全;為了保障組員的安全,學院夜間會實行封閉管理。
許寧口袋裏雖然有800塊錢,但在那個偏僻的地方,他連一家餐館都找不著,隻好空著肚子過夜。
第二天清晨,許寧匆匆洗了把臉,就背著電腦直奔杜亦熵教授的辦公室。
“喲,小許,這麽早就來了?”杜教授見到許寧有些驚訝,手裏還拿著剛準備撥打的電話。
“杜導師好!”許寧熟絡地打招唿,並且自己拉過一把椅子坐在杜教授身旁。
“你怎麽知道我已經看完你的論文了?”杜教授一邊整理手邊的資料,一邊抽出許寧的論文。
“其實……”許寧撓了撓頭。
“你的論文寫得相當不錯,幾乎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杜教授接著說:“不過,如果把我的名字加進去,好像不太合適。”
“杜導師,您太謙虛了。”
“你覺得我會在意一個第五作者的位置嗎?”杜教授打斷了他。
“那您當通訊作者如何?”許寧提議。
杜教授伸手拿起桌上的三角尺,似乎在思考什麽。
“哈哈,我開玩笑的,別當真!”許寧連忙擺手。
“既然如此,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寫你的名字吧。這樣,如果有同行對這篇論文感興趣,可以直接找到你。”
杜教授整理著手中的稿件說道:“如果你想快點發表,可以考慮我們學院與華夏航空學會合辦的航空學報》。”
“不過,僅僅發表在校刊上可能顯得不夠分量。如果你願意再花點功夫打磨,這篇論文甚至可以直接投稿給航空航天科學進展》,這可是行業內的頂尖雜誌。”杜教授補充道。
顯然他對許寧的工作評價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