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一)
[病案]張某,一位年僅35歲的女性患者,自1968年5月起就開始出現一係列症狀。她最初感受到低熱乏力和麵部以及雙上肢的浮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症狀逐漸蔓延至雙下肢。在接下來的3至4個月內,她的皮膚變得越來越硬,如同皮革一般。頸部出現了一塊白色的脫色斑,手腕關節活動也受到了限製。
盡管嚐試了中西藥物治療,但病情仍然持續惡化。在過去的三年裏,張某出現了心悸、失眠、開口困難、食欲不振、全身肌肉萎縮、手足麻木、下半身無汗以及四肢關節酸痛等症狀。
在體檢過程中,醫生發現她呈現出一種慢性病容,麵部表情缺乏,骨質脫鈣,頭骨凹凸不平。此外,她的四肢、麵部、頸部和肩部的皮膚變得異常硬,呈現出蠟樣的光澤,難以提起,顏色也逐漸加深,呈棕色,並伴有大片脫色斑。手指與腕關節表現出輕度強直僵硬。此外,在檢查過程中沒有發現病理反射,心尖區可聞及2級收縮期雜音。
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沉為27毫米\/時,血漿總蛋白為6.16克%,白蛋白為3.64克%,球蛋白為2.52克%。舌質呈現淡色,伸舌不過齒,舌苔薄白,脈象細。根據這些症狀和檢查結果,醫生最終診斷張某患有係統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縮期)。
[治則]補腎健脾,活血散結,養陰益氣。
[方藥]一方:鹿角膠6克(烊化),阿膠6克(烊化),鱉甲30克(先煎),熟地24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紅花4.5克,桂枝9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6克。服藥一月,關節酸痛減輕。改服二方:山萸肉9克,淮山藥18克,雲茯苓9克,熟地18克,丹皮6克,澤瀉6克,枸杞子9克,鹿角膠4.5克,黨參15克,黃芪12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麥芽15克,在比基礎上略有加減變化,又服數日,期間曾間服吉林參,每次9克,病情有所好轉,胸腿緊束感已除,稍能下蹲,前臂已有汗出,皮膚除手指外能撚起,患者停服藥十月餘。後又服上方,每周服3劑,並加服東北產的田雞油3克燉冰糖,每周服一次,或吃海南產的沙蟲幹30克煮瘦肉湯(能代替阿膠與鹿角膠),或燉服白糖參,如此加減變化,總治則不離養陰益氣。一年以後,患者體重增加,能勝任一般家務勞動,顏麵有表情,顏麵至背及手的皮膚可以捏起,能下蹲,各關節靈活,但兩手術關節活動仍欠佳,原背、臀部脫色斑已全部消失,張口活動靈活,舌可以伸出唇外。
[評析]脾主肌肉,腎主骨,這兩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中,脾與腎的相互關係非常密切,它們在人體內承擔著維持生命健康的重要職責。當我們觀察患者的病變時,可以發現其屬於脾腎虧損的情況。這種病狀表現為先從肺部開始,然後逐漸影響到骨骼,呈現出從上至下的病程。
盡管患者的病症起源於肺部,但已經對脾腎產生了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應以恢複腎陽為主,輔以健脾補腎,同時通過治療血氣、疏通經絡以緩解皮膚症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首先使用第一方藥物來促進腎陽的恢複,然後轉而使用第二方藥物,即六味地黃湯,加入補氣活血的草藥來加強治療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使用田雞油和沙蟲幹等具有滋補作用的草藥,這些草藥作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夠有效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填補腎陰不足的空隙。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後表示感覺非常好,睡眠狀況也有所改善。
對於這位長期患病、療效緩慢的患者,治療的關鍵在於恢複脾腎的功能。脾髒負責消化吸收,如果脾髒功能不佳,即使補腎也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反之,如果忽略補腎,患者的病情將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脾腎功能的恢複,確保脾髒可以有效地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治愈病症的目的。
[病案]張某,一位年僅35歲的女性患者,自1968年5月起就開始出現一係列症狀。她最初感受到低熱乏力和麵部以及雙上肢的浮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症狀逐漸蔓延至雙下肢。在接下來的3至4個月內,她的皮膚變得越來越硬,如同皮革一般。頸部出現了一塊白色的脫色斑,手腕關節活動也受到了限製。
盡管嚐試了中西藥物治療,但病情仍然持續惡化。在過去的三年裏,張某出現了心悸、失眠、開口困難、食欲不振、全身肌肉萎縮、手足麻木、下半身無汗以及四肢關節酸痛等症狀。
在體檢過程中,醫生發現她呈現出一種慢性病容,麵部表情缺乏,骨質脫鈣,頭骨凹凸不平。此外,她的四肢、麵部、頸部和肩部的皮膚變得異常硬,呈現出蠟樣的光澤,難以提起,顏色也逐漸加深,呈棕色,並伴有大片脫色斑。手指與腕關節表現出輕度強直僵硬。此外,在檢查過程中沒有發現病理反射,心尖區可聞及2級收縮期雜音。
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沉為27毫米\/時,血漿總蛋白為6.16克%,白蛋白為3.64克%,球蛋白為2.52克%。舌質呈現淡色,伸舌不過齒,舌苔薄白,脈象細。根據這些症狀和檢查結果,醫生最終診斷張某患有係統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縮期)。
[治則]補腎健脾,活血散結,養陰益氣。
[方藥]一方:鹿角膠6克(烊化),阿膠6克(烊化),鱉甲30克(先煎),熟地24克,淮山藥15克,枸杞子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紅花4.5克,桂枝9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6克。服藥一月,關節酸痛減輕。改服二方:山萸肉9克,淮山藥18克,雲茯苓9克,熟地18克,丹皮6克,澤瀉6克,枸杞子9克,鹿角膠4.5克,黨參15克,黃芪12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麥芽15克,在比基礎上略有加減變化,又服數日,期間曾間服吉林參,每次9克,病情有所好轉,胸腿緊束感已除,稍能下蹲,前臂已有汗出,皮膚除手指外能撚起,患者停服藥十月餘。後又服上方,每周服3劑,並加服東北產的田雞油3克燉冰糖,每周服一次,或吃海南產的沙蟲幹30克煮瘦肉湯(能代替阿膠與鹿角膠),或燉服白糖參,如此加減變化,總治則不離養陰益氣。一年以後,患者體重增加,能勝任一般家務勞動,顏麵有表情,顏麵至背及手的皮膚可以捏起,能下蹲,各關節靈活,但兩手術關節活動仍欠佳,原背、臀部脫色斑已全部消失,張口活動靈活,舌可以伸出唇外。
[評析]脾主肌肉,腎主骨,這兩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中,脾與腎的相互關係非常密切,它們在人體內承擔著維持生命健康的重要職責。當我們觀察患者的病變時,可以發現其屬於脾腎虧損的情況。這種病狀表現為先從肺部開始,然後逐漸影響到骨骼,呈現出從上至下的病程。
盡管患者的病症起源於肺部,但已經對脾腎產生了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應以恢複腎陽為主,輔以健脾補腎,同時通過治療血氣、疏通經絡以緩解皮膚症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首先使用第一方藥物來促進腎陽的恢複,然後轉而使用第二方藥物,即六味地黃湯,加入補氣活血的草藥來加強治療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使用田雞油和沙蟲幹等具有滋補作用的草藥,這些草藥作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夠有效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填補腎陰不足的空隙。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後表示感覺非常好,睡眠狀況也有所改善。
對於這位長期患病、療效緩慢的患者,治療的關鍵在於恢複脾腎的功能。脾髒負責消化吸收,如果脾髒功能不佳,即使補腎也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反之,如果忽略補腎,患者的病情將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脾腎功能的恢複,確保脾髒可以有效地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治愈病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