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痹(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


    [病案]郭某,男性,49歲,於1982年4月就診。他自述在1981年10月時發現臍右側上方有硬索條狀物,時常感到疼痛。他在某醫院接受中藥和理療治療,但療效並不顯著,索條狀物向上延長至乳暈。他並沒有明顯的受傷史。


    檢查結果顯示,自臍右側至乳暈之間有一條長約19厘米的繩索樣條狀物,質地堅硬,沒有紅腫,但有觸痛。當牽拉其兩端時,出現明顯凹陷性皮膚淺溝。經過診斷,郭某被確診為右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


    [治則]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方藥]當歸230克,赤芍230克,炙黃芪230克,絡石藤450克,川芎150克,地龍150克,鬱金150克,蘇木150克,紅花90克,製乳香90克。上藥製成片劑,每片重0.3克,口服2次,每次10片。外用熨藥:蘇木15克,紅花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幹薑15克,千年健15克,雞血騰15克,銀花15克,樟腦15克,透骨草20克,花椒10克,桂枝10克。共碾成粗末,裝入布袋內,再加少量白酒,縫口後上鍋蒸熱,置於患處,5分鍾後更換(可一次取2袋),反複熨10次,每日1次,3~4日換新藥。經治療一月病愈。


    [評析]血栓性淺靜脈炎,一種常見於下肢的疾病,通常由一段靜脈硬化閉塞引發,雖然在其他部位如四肢、胸腹壁等較為少見,但仍需引起重視。本病屬於中醫“脈痹”範疇,病機主要表現為氣血運行滯緩,脈絡閉阻。在中醫理論中,氣血與髒腑、經絡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時,中醫師會運用多種藥物進行綜合治療,以達到活血行瘀、軟堅通絡、益氣消腫、活血行氣的目的。


    在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時,中醫師會選用當歸、赤芍、紅花、蘇木、地龍等藥物來活血行瘀、軟堅通絡,以促進氣血流通,減輕病症。黃芪具有益氣消腫的作用,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減輕水腫。川芎、鬱金等藥物則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能夠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此外,乳香和絡石藤等草藥具有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在治療過程中,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綜合運用上述藥物進行治療。通過活血消腫、通絡止痛的治療方法,臨床效果往往非常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


    針對血栓性淺靜脈炎的預防,建議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久站久坐,適當進行運動,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注意飲食調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總之,血栓性淺靜脈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通常發生在下肢,而其他部位較為少見。中醫在治療本病時,通常采用活血行瘀、軟堅通絡、益氣消腫、活血行氣等綜合治療手段。通過合理運用這些藥物,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顯著改善,臨床效果良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調節和適當運動有助於預防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