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肌麻痹
[病案]劉某是一位12歲的女孩,她在1981年9月28日住院。她平時性情急躁易怒,在1981年7月間因為生氣後晨起反複出現惡心嘔吐、咽有異物感、眩暈胸悶等症狀,隨後出現吞咽困難,甚至連湯水都無法入口。經過食道鏡檢查發現,食道入口處有充血水腫,鋇餐檢查發現梨狀窩處有大量鋇劑存留,約1分鍾後鋇劑逆流口腔,僅有少量如細絲狀進入食道。診斷結果為重症肌無力、咽肌麻痹。
經過使用新斯的明治療後,劉某的症狀有所緩解,可以維持進食,但迴家後再次出現吞咽無力,不能進食。盡管再次使用新斯的明,但症狀沒有明顯好轉,隨後劉某出現唿吸肌進行性無力,導致唿吸停止,緊急進行了氣管內插管、人工唿吸、吸氧等搶救措施,症狀得到緩解。
在11月8日,醫生請來了中醫會診,會診發現劉某身體瘦弱,不能翻身,麵色蒼白,精神萎靡,皮膚幹燥、指甲變形,四肢骨瘦如柴,肢體蜷縮,周身疼痛,夜間加重,尿少便秘,胸背有散在瘀斑,聲音低微,咽喉反射消失,舌淡有紫斑,脈弦細澀,重按尚有力。
[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20克,生地20克,炒桃仁25克,紅花25克,赤芍15克,積殼15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玄參15克,甘草10克。鼻飼,2劑後,自覺咽幹,咽喉反射出現,能自食少量流汁。再用原方至26日,咳痰有力,痰量較多,故原方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至12月4日能自行坐起,繼續服用上方,至15日已能下床活動,生活可自理,飲食基本恢複正常,19日痊愈出院。以後多次隨訪,一切如常。
[評析]該病是一種神經係統病變,其發病原因與吞噬功能喪失密切相關,導致患者出現進行性營養障礙。在病情惡化時,患者曾一度出現唿吸肌麻痹,導致唿吸停止,其病情相當危急。幸運的是,經過及時的搶救,患者的唿吸得以維持,但咽肌仍然麻痹。
通過對患者的綜合脈症分析,醫生判斷此病屬於氣滯血瘀,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於咽部。針對這一病症,醫生製定了一整套的治療方案,旨在盡快緩解患者的病痛。
首先,醫生采用了《醫林改錯》中的會厭逐瘀湯進行治療。此方劑具有行血分瘀滯、解氣分鬱結的功效,能夠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氣行瘀去,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患者的咽部功能逐漸恢複後,醫生又采用了黨參、白術、陳皮、半夏等中藥材來健脾扶正祛痰,幫助患者恢複體力。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前後共服用了30劑中藥。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手段,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製,最終成功轉危為安。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中醫藥在治療神經係統病變方麵的獨特優勢,以及中醫醫生在運用傳統方劑和現代醫學手段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上的精湛技藝。
此外,醫生還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鍛煉,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在治療期間,患者應遵循醫生的建議,定期複查,以確保病情得到及時的監控和控製。同時,患者也應保持積極的心態,以助於身體恢複。
[病案]劉某是一位12歲的女孩,她在1981年9月28日住院。她平時性情急躁易怒,在1981年7月間因為生氣後晨起反複出現惡心嘔吐、咽有異物感、眩暈胸悶等症狀,隨後出現吞咽困難,甚至連湯水都無法入口。經過食道鏡檢查發現,食道入口處有充血水腫,鋇餐檢查發現梨狀窩處有大量鋇劑存留,約1分鍾後鋇劑逆流口腔,僅有少量如細絲狀進入食道。診斷結果為重症肌無力、咽肌麻痹。
經過使用新斯的明治療後,劉某的症狀有所緩解,可以維持進食,但迴家後再次出現吞咽無力,不能進食。盡管再次使用新斯的明,但症狀沒有明顯好轉,隨後劉某出現唿吸肌進行性無力,導致唿吸停止,緊急進行了氣管內插管、人工唿吸、吸氧等搶救措施,症狀得到緩解。
在11月8日,醫生請來了中醫會診,會診發現劉某身體瘦弱,不能翻身,麵色蒼白,精神萎靡,皮膚幹燥、指甲變形,四肢骨瘦如柴,肢體蜷縮,周身疼痛,夜間加重,尿少便秘,胸背有散在瘀斑,聲音低微,咽喉反射消失,舌淡有紫斑,脈弦細澀,重按尚有力。
[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20克,生地20克,炒桃仁25克,紅花25克,赤芍15克,積殼15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玄參15克,甘草10克。鼻飼,2劑後,自覺咽幹,咽喉反射出現,能自食少量流汁。再用原方至26日,咳痰有力,痰量較多,故原方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至12月4日能自行坐起,繼續服用上方,至15日已能下床活動,生活可自理,飲食基本恢複正常,19日痊愈出院。以後多次隨訪,一切如常。
[評析]該病是一種神經係統病變,其發病原因與吞噬功能喪失密切相關,導致患者出現進行性營養障礙。在病情惡化時,患者曾一度出現唿吸肌麻痹,導致唿吸停止,其病情相當危急。幸運的是,經過及時的搶救,患者的唿吸得以維持,但咽肌仍然麻痹。
通過對患者的綜合脈症分析,醫生判斷此病屬於氣滯血瘀,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於咽部。針對這一病症,醫生製定了一整套的治療方案,旨在盡快緩解患者的病痛。
首先,醫生采用了《醫林改錯》中的會厭逐瘀湯進行治療。此方劑具有行血分瘀滯、解氣分鬱結的功效,能夠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氣行瘀去,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患者的咽部功能逐漸恢複後,醫生又采用了黨參、白術、陳皮、半夏等中藥材來健脾扶正祛痰,幫助患者恢複體力。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前後共服用了30劑中藥。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手段,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製,最終成功轉危為安。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中醫藥在治療神經係統病變方麵的獨特優勢,以及中醫醫生在運用傳統方劑和現代醫學手段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上的精湛技藝。
此外,醫生還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鍛煉,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在治療期間,患者應遵循醫生的建議,定期複查,以確保病情得到及時的監控和控製。同時,患者也應保持積極的心態,以助於身體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