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後顴紅(戴陽證)


    [病案]張某,男性,35歲,於1977年11月不幸患上急性無黃疸肝炎。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中醫療法後,病情依然沒有得到穩定。半年後,患者的黃疸症狀逐漸加重,於是1978年6月29日,張某住進了某省工人醫院,被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並發肝內膽汁鬱滯症。


    在醫院,張某接受了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中藥製劑菌黃注射液以及西藥強的鬆靜脈滴注的治療,經過半年的治療,肝炎病情基本穩定。然而,張某的身體狀況並未好轉,反而出現了新的症狀。他兩顴出現緋紅色,接著是右腹部劇烈絞痛,疼痛甚至放射至少腹部及會陰部。同時,小便澀痛不暢,令他苦不堪言。


    為了緩解張某的症狀,醫生采用了大蒜注射液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小便得以通暢,腹痛也得到了緩解。然而,這些症狀並未得到完全的控製,張某依然飽受折磨。


    此時,張某的兩顴及麵頰呈現出醒目的緋紅色,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略感畏寒。盡管四肢尚且溫暖,但腹部時有隱痛,喜按喜溫。此外,他的大便呈溏稀狀,每日1~2次,舌質淡胖、苔白膩,脈象細弱無力。


    [治則]溫陽散寒,緩急止痛,益氣扶正。


    [方藥]甘草10克,淡幹薑3克,淡附片3克,蔥白2枚,黨參15克,黃芪12克,白芍10克。10劑後,腹痛止,顴紅全部消退,飲食量增,大便轉實,陽氣得通,陰寒解散。方去蔥白,繼服10劑,精神進一步好轉,於1979年2月17日痊愈出院。


    [評析]本案中,患者兩顴發紅,中醫將其診斷為“戴陽”。關於“戴陽”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傷寒論》中的一條條目中:“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麵戴陽,下虛故也。”


    戴陽證是一種中醫病症,表現為麵部發紅,多見於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中。清代的張璐曾對戴陽證的形成機製進行過闡述:“下元虛憊之人,陽浮於上,與在表之邪相合則為戴陽”。


    戴陽證的出現與人體內分泌代謝紊亂有關,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在臨床實踐中,許多慢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腎炎、菌痢、腸結核等)的治療過程中都可能出現戴陽證,尤其是在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產生嚴重副作用時。


    本案例中,患者在使用強的鬆後出現了戴陽證。中醫采用四逆湯來溫陽散寒,加蔥白以通行陽氣,芍藥則用於柔肝緩急止痛。此外,還加入黨參和黃芪,以益氣扶正,從而使陽氣迴複正常,戴陽症狀得以消除。


    總之,戴陽證的產生與人體內分泌代謝紊亂有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采取針對性的調理方法。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戴陽症狀,恢複機體的正常功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