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邵女士,今年 49 歲。於 1978 年 6 月 6 日初次前來就診。據其所述,自 1975 年 8 月開始,她便一直處於低熱狀態(體溫大約維持在 38c上下),同時還伴有關節和肌肉的酸痛感、頭暈目眩以及極度的疲倦乏力。不僅如此,她還飽受著煩躁不安和失眠之苦。更令人困擾的是,她感覺口幹得厲害,無論是進食還是在夜晚休息時,都需要頻繁地喝水來緩解口渴症狀。此外,眼睛也出現了幹澀發癢的情況,以至於閱讀變得十分困難。
經過進一步的身體檢查發現,邵女士的肝髒有所腫大,肋下約 1.5 厘米,但並未出現頰部紅斑。大肌肉群沒有觸痛感,也不存在硬皮症的跡象,關節既沒有紅腫現象也未發生畸形,淋巴結大小正常,腮腺區域未見腫大。而且,她的唾液呈現出粘稠絲狀,舌背上前三分之一處有明顯的裂紋,舌乳頭萎縮狀況嚴重,尤其是中央區域更為顯著。在接受檢查時,可以看到舌頭能夠輕易地與口鏡粘連在一起。當按壓左右兩側腮腺時,僅能見到極少量的唾液分泌。通過專業檢測,其淚液分泌量為 0.3 毫升\/5 分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20x109\/l(\/立方毫米),血沉96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強陽性,穀丙轉氨酶正常範圍,鋅濁度30單位,蛋白電泳:球蛋白33%,白蛋白\/球蛋白=3.3\/3.9,免疫球蛋白測定:igg3600毫克%,iga380毫克%,igm210毫克%,狼瘡細胞(3次)未找到。曾經陸續地將其病症考慮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等。然而最終經過上海的一家醫院確切診斷之後,確定為口一眼幹燥和關節炎綜合征。在此之前,已經嚐試過多種多樣的中西方藥物來進行治療,但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長時間以來一直需要依靠毛果芸香堿來控製相關症狀(每天服用 18 毫克),可是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從中醫辯證的角度來看:患者感到口舌異常幹燥,口中出現糜爛並且伴有難聞的口氣,吞咽食物變得十分困難,胸部和兩肋之間有梗塞疼痛之感,筋骨關節也常常拘攣疼痛,眼睛裏的睛珠幹澀難耐,發出的聲音沙啞低沉,不時還會有輕微的發熱現象(大約在 38c上下)。尤其是到了下午的時候更為嚴重,心情煩躁不安難以入眠,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煩熱灼熱,舌頭質地幹紅且破裂開來完全沒有舌苔,整個舌麵上一點津液都不存在,舌頭本體與上顎還有牙齒相互粘連著,脈象則呈現出細弱而快速且力量不足的狀態。
[治則]養胃津益脾氣。
[方藥]鮮石斛30克,淮小麥30克,生山藥15克,生白芍9克,生扁豆9克,南沙參9克,生穀麥芽9克,金橘餅9克,佛手柑4.5克,蔻仁2克,通草1克,鮮荷葉半圈。7劑後,口舌幹燥、口臭目澀大減,進食及夜間均不需飲水,停服毛果芸香堿。效不更方,再以上方進退連服30餘劑,症狀悉除。查體:麵色紅潤,目睛清亮,舌麵有津,精神充沛,肝肋下0.5厘米。複查白細胞總數4.45x109\/l(4450\/立方毫米),血沉21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轉陰性(2次),穀丙轉氨酶正常範圍,鋅濁度10單位,蛋白電泳:r球蛋白16%,白蛋白\/球蛋白=3.8\/3.7,免疫球蛋白測定:igg1790毫克%,iga175毫克%,igm210毫克%,均基本正常。仍服中藥原方鞏固。隨訪三個月,情況穩定,達到近期臨床治愈。
[評析]本病例病程已三年,經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顯,用中醫辨證施治獲滿意近期療效,不但症狀明顯改善,免疫指標也均從長期異常轉為正常。口一眼幹燥和關節炎綜合征的特點是“燥”,綜觀臨床表現,辨證為胃津枯涸,脾不散精,故用石斛清胃湯加減,方中石斛、沙參、白芍以生胃津,山藥、小麥、扁豆、穀芽、麥芽等穀實之品以養脾氣,酌加佛手、橘餅、蔻仁以理失調之中氣,少佐通草、荷葉以清通疏濁而宣久滯之胃氣。重點抓住養胃以生津,益脾以調氣。脾惡濕,務需防止養陰生津藥之滋膩以礙脾運,胃畏燥,應該避免溫燥之藥而耗液。方中藥物淡而輕清。不用麥冬、生地免粘滯之慮;不用黨參、黃芪益氣防溫燥之憂,理氣不用陳皮、木香,而以橘餅、佛手;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以輕芬之通草、荷葉。這類病人反應相當敏感,選藥酌量必須細致嚴謹。
經過進一步的身體檢查發現,邵女士的肝髒有所腫大,肋下約 1.5 厘米,但並未出現頰部紅斑。大肌肉群沒有觸痛感,也不存在硬皮症的跡象,關節既沒有紅腫現象也未發生畸形,淋巴結大小正常,腮腺區域未見腫大。而且,她的唾液呈現出粘稠絲狀,舌背上前三分之一處有明顯的裂紋,舌乳頭萎縮狀況嚴重,尤其是中央區域更為顯著。在接受檢查時,可以看到舌頭能夠輕易地與口鏡粘連在一起。當按壓左右兩側腮腺時,僅能見到極少量的唾液分泌。通過專業檢測,其淚液分泌量為 0.3 毫升\/5 分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20x109\/l(\/立方毫米),血沉96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強陽性,穀丙轉氨酶正常範圍,鋅濁度30單位,蛋白電泳:球蛋白33%,白蛋白\/球蛋白=3.3\/3.9,免疫球蛋白測定:igg3600毫克%,iga380毫克%,igm210毫克%,狼瘡細胞(3次)未找到。曾經陸續地將其病症考慮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等。然而最終經過上海的一家醫院確切診斷之後,確定為口一眼幹燥和關節炎綜合征。在此之前,已經嚐試過多種多樣的中西方藥物來進行治療,但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長時間以來一直需要依靠毛果芸香堿來控製相關症狀(每天服用 18 毫克),可是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從中醫辯證的角度來看:患者感到口舌異常幹燥,口中出現糜爛並且伴有難聞的口氣,吞咽食物變得十分困難,胸部和兩肋之間有梗塞疼痛之感,筋骨關節也常常拘攣疼痛,眼睛裏的睛珠幹澀難耐,發出的聲音沙啞低沉,不時還會有輕微的發熱現象(大約在 38c上下)。尤其是到了下午的時候更為嚴重,心情煩躁不安難以入眠,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煩熱灼熱,舌頭質地幹紅且破裂開來完全沒有舌苔,整個舌麵上一點津液都不存在,舌頭本體與上顎還有牙齒相互粘連著,脈象則呈現出細弱而快速且力量不足的狀態。
[治則]養胃津益脾氣。
[方藥]鮮石斛30克,淮小麥30克,生山藥15克,生白芍9克,生扁豆9克,南沙參9克,生穀麥芽9克,金橘餅9克,佛手柑4.5克,蔻仁2克,通草1克,鮮荷葉半圈。7劑後,口舌幹燥、口臭目澀大減,進食及夜間均不需飲水,停服毛果芸香堿。效不更方,再以上方進退連服30餘劑,症狀悉除。查體:麵色紅潤,目睛清亮,舌麵有津,精神充沛,肝肋下0.5厘米。複查白細胞總數4.45x109\/l(4450\/立方毫米),血沉21毫米\/小時,類風濕因子轉陰性(2次),穀丙轉氨酶正常範圍,鋅濁度10單位,蛋白電泳:r球蛋白16%,白蛋白\/球蛋白=3.8\/3.7,免疫球蛋白測定:igg1790毫克%,iga175毫克%,igm210毫克%,均基本正常。仍服中藥原方鞏固。隨訪三個月,情況穩定,達到近期臨床治愈。
[評析]本病例病程已三年,經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顯,用中醫辨證施治獲滿意近期療效,不但症狀明顯改善,免疫指標也均從長期異常轉為正常。口一眼幹燥和關節炎綜合征的特點是“燥”,綜觀臨床表現,辨證為胃津枯涸,脾不散精,故用石斛清胃湯加減,方中石斛、沙參、白芍以生胃津,山藥、小麥、扁豆、穀芽、麥芽等穀實之品以養脾氣,酌加佛手、橘餅、蔻仁以理失調之中氣,少佐通草、荷葉以清通疏濁而宣久滯之胃氣。重點抓住養胃以生津,益脾以調氣。脾惡濕,務需防止養陰生津藥之滋膩以礙脾運,胃畏燥,應該避免溫燥之藥而耗液。方中藥物淡而輕清。不用麥冬、生地免粘滯之慮;不用黨參、黃芪益氣防溫燥之憂,理氣不用陳皮、木香,而以橘餅、佛手;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以輕芬之通草、荷葉。這類病人反應相當敏感,選藥酌量必須細致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