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尿崩症)
[病案1]苗某,男,22歲。1975年3月24日初診。去年秋始口渴、咽幹、尿多,經某院檢查確診為尿崩症,曾用腦垂體後葉素,尿崩靈及中藥治療無效。口渴引飲,嗜水無度,一晝夜飲水達8000\/毫升,尿頻且多,尿色清澈,身困倦,胃納不佳,頭昏目眩,自汗心煩,手足心熱,腰腿酸軟,神情煩躁,舌絳無苔,脈細數。尿化驗:尿比重1003。
[治則]健脾益氣,滋陰生津。
[方藥]生黃芪50克,生山藥40克,石斛25克,黨參15克,砂仁5克,麥冬15克,枸杞子20克,天花粉20克,女貞子25克,麥芽20克。服9劑後。口渴大減,尿量減少。依上方略有加減,處方為,紅人參10克,生山藥30克,天花粉15克,枸杞子15克,麥冬2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五味子10克,白術15克。又服9劑,體力大增,少有口渴,小便接近正常,仍感神疲泛惡。故上方去人參、陳皮、半夏、白術、天花粉,加生黃芪30克,石斛25克。服6劑,諸症均除。再用六味地黃丸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病案2]梁某,女,34歲。1976年4月19日初診。口幹喜飲,每日飲水達五公斤以上,尿多神疲已五月餘,經某院檢查診斷為尿崩症,曾用腦垂體後葉素、抗利尿劑等治療無效。檢查患者形-體消瘦,皮膚幹燥,麵色蒼白,舌質紅、苔淡白,脈細數。尿化驗:尿比重1.007。
[治則]清肺潤燥,滋陰生津。
[方藥]沙參20克,知母15克,生石膏25克,蘆根50克,生地40克,玄參15克,玉竹20克。服6劑,口渴大減,尿量減少,食欲增進,感心悸,自汗乏力,舌淡質紅,脈沉細無力。故上方減石膏,蘆根,加黨參25克,生黃芪30克,遠誌10克,龍骨30克。又服8劑,諸症除。為鞏固療效,原方又繼服6劑。隨訪半年,正常。
[評析]該病治則一般為滋陰潤燥,養肺生津。具體而言,對於不同的病案,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病案1:患者脾胃元氣不足,導致運化功能失司。同時,脾胃元氣不足使陰虧火旺,陰液暗耗,水津不足,從而引發口渴等症狀。因此,治療方法應采用健脾益氣、滋陰生律的方法。這樣能夠使脾運健、津液生、水津布,從而消除口渴症狀。之後,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以扶助先天之本,最終使病愈。
病案2:患者鬱熱化火,消灼肺胃津液,心火偏旺導致陰虧津傷。因此,口幹、引飲等症狀也隨之出現。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應采用清肺潤燥、滋陰生津的方法,使熱消津複,從而使病愈。
總之,在治療此類病症時,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病案1,治療重點是健脾益氣、滋陰生律;而對於病案2,治療重點是清肺潤燥、滋陰生津。通過這些方法,患者可以逐漸恢複健康,擺脫病痛。
[病案1]苗某,男,22歲。1975年3月24日初診。去年秋始口渴、咽幹、尿多,經某院檢查確診為尿崩症,曾用腦垂體後葉素,尿崩靈及中藥治療無效。口渴引飲,嗜水無度,一晝夜飲水達8000\/毫升,尿頻且多,尿色清澈,身困倦,胃納不佳,頭昏目眩,自汗心煩,手足心熱,腰腿酸軟,神情煩躁,舌絳無苔,脈細數。尿化驗:尿比重1003。
[治則]健脾益氣,滋陰生津。
[方藥]生黃芪50克,生山藥40克,石斛25克,黨參15克,砂仁5克,麥冬15克,枸杞子20克,天花粉20克,女貞子25克,麥芽20克。服9劑後。口渴大減,尿量減少。依上方略有加減,處方為,紅人參10克,生山藥30克,天花粉15克,枸杞子15克,麥冬2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五味子10克,白術15克。又服9劑,體力大增,少有口渴,小便接近正常,仍感神疲泛惡。故上方去人參、陳皮、半夏、白術、天花粉,加生黃芪30克,石斛25克。服6劑,諸症均除。再用六味地黃丸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見複發。
[病案2]梁某,女,34歲。1976年4月19日初診。口幹喜飲,每日飲水達五公斤以上,尿多神疲已五月餘,經某院檢查診斷為尿崩症,曾用腦垂體後葉素、抗利尿劑等治療無效。檢查患者形-體消瘦,皮膚幹燥,麵色蒼白,舌質紅、苔淡白,脈細數。尿化驗:尿比重1.007。
[治則]清肺潤燥,滋陰生津。
[方藥]沙參20克,知母15克,生石膏25克,蘆根50克,生地40克,玄參15克,玉竹20克。服6劑,口渴大減,尿量減少,食欲增進,感心悸,自汗乏力,舌淡質紅,脈沉細無力。故上方減石膏,蘆根,加黨參25克,生黃芪30克,遠誌10克,龍骨30克。又服8劑,諸症除。為鞏固療效,原方又繼服6劑。隨訪半年,正常。
[評析]該病治則一般為滋陰潤燥,養肺生津。具體而言,對於不同的病案,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病案1:患者脾胃元氣不足,導致運化功能失司。同時,脾胃元氣不足使陰虧火旺,陰液暗耗,水津不足,從而引發口渴等症狀。因此,治療方法應采用健脾益氣、滋陰生律的方法。這樣能夠使脾運健、津液生、水津布,從而消除口渴症狀。之後,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以扶助先天之本,最終使病愈。
病案2:患者鬱熱化火,消灼肺胃津液,心火偏旺導致陰虧津傷。因此,口幹、引飲等症狀也隨之出現。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應采用清肺潤燥、滋陰生津的方法,使熱消津複,從而使病愈。
總之,在治療此類病症時,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病案1,治療重點是健脾益氣、滋陰生律;而對於病案2,治療重點是清肺潤燥、滋陰生津。通過這些方法,患者可以逐漸恢複健康,擺脫病痛。